创新体系

搜索文档
泰兴经济开发区:“五位一体”下好协同创新棋
中国化工报· 2025-07-07 11:05
泰兴经济开发区创新体系与产业融合 核心观点 - 泰兴经济开发区构建"五位一体"协同创新体系,包括创新政策、公共平台、企业研发、产业基金和人才基地,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深度融合 [1][2][4][5][6] - 园区实施"离岸创新+在岸转化+飞地落地"模式,形成以中试为主体、研发和小试为两翼的创新格局 [1][2] - 2024年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突破500亿元,占规上工业总产值41.2%,研发经费投入首次超22亿元 [1][2] 创新政策与公共平台 - 园区出台科技创新奖励、人才强区等政策,2024年工业企业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比例较2023年提升0.2个百分点至22亿元 [2] - 在苏州、南京建立离岸创新中心,截至2024年苏州中心入驻项目6个,解决本地高端资源不足问题 [2] 中试基地建设 - 投资5亿元建设108亩中试孵化产业园,配备标准化厂房及公辅设施,已对接60多个项目,首批入驻9个 [1][3] - 南京工业大学生物基尼龙、京腾昊桦等企业为首批入驻项目 [3] 企业研发与产业基金 - 2024年新增高新技术企业10家至55家,省级研发机构达50个,龙头企业如格林美获政府资助超1500万元 [4] - 设立2支产业引导基金,采用"拨投结合"模式支持OLED发光材料、陶瓷基板等项目,2024年落地2个科技型项目 [5][6] 人才基地与成果产出 - 与南京工业大学共建泰兴产业学院,建设化工安全技能实训基地 [6] - 发明专利近三年增幅超30%,累计812件,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 [6] 未来规划 - 将打造未来材料创新发展研究院,推动中试基地升级为"中央实验场" [6]
烟台先进材料与绿色制造山东省实验室:总价值2.48亿元,采购科研仪器设备338台/套
仪器信息网· 2025-06-26 14:01
导读: 烟台先进材料与绿色制造山东省实验室是山东省首批启动建设的实验室之一。实验室采购科研仪 器设备338台/套,合计价值2.48亿元。 特别提示 微信机制调整,点击顶部"仪器信息网" → 右上方"…" → 设为 ★ 星标,否则很可能无法看到我 们的推送。 烟 台 先 进 材 料 与 绿 色 制 造 山 东 省 实 验 室 ( 以 下 简 称 " 实 验 室 " ) 是 首 批 启 动 建 设 的 省 实 验 室 之 一。自设立以来,实验室以服务全省产业链重大需求为导向,重点布局先进材料与绿色制造前 沿 、 精 密 制 造 与 智 能 技 术 、 界 面 材 料 与 表 面 工 程 、 特 种 防 护 材 料 与 技 术 、 金 属 及 陶 瓷 复 合 材 料、绿色化工与精细化学品六大方向,建立了"基础研究+应用基础与战略高技术研究+成果转 化+产业孵化"的全链条创新体系,积极争取在重大科学领域和关键技术方面实现原创性突破, 成为面向山东、辐射全国的先进材料和绿色制造重大原始创新策源地和成果转化基地。 实验室全景图 实验室对标国际一流,打造"总部基地+中试孵化基地+成果转化基地"的基础设施体系,为"科 研-中 ...
贵州天麻 从土特产到金疙瘩
经济日报· 2025-06-24 06:09
贵州省天麻产业发展现状 - 贵州省建立天麻产业协同创新中心,通过实时数据分析国际国内供需、价格、进出口等情况[1] - 省政府出台《贵州省推动中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攻坚行动计划(2023—2030年)》,目标打造100亿元级天麻产业集群[1] - 2024年全省天麻综合产值达64亿元,88个县中60多个县开展种植,培育七星关、大方等种植大县[4] 产业资源优势 - 贵州天麻种植历史超50年,形成规模化全产业链格局,拥有"贵州三宝"等国家地理标志产品[2] - 种植面积和专利申请量全国第一,仿野生种植技术领先全国[3] - 建成2个良种繁育基地和30个省级标准化示范基地,2023年入选国家药食同源物质目录[2][3] 科技创新成果 - 选育贵红2号等3个省级新品种,攻克仿野生种植技术获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6] - 实现每平方米27斤的高产目标,建立"博士村长+科技特派员+科技小院"协同创新模式[3][6] - 开展分子育种、全基因组测序等前沿研究,解析品质形成机制[6] 产业链延伸与价值提升 - 开发天麻菌汤包、软糖等30余款即食产品,形成"酸汤系列""火锅矩阵"等消费场景[8] - 构建"贵天麻"省级公共品牌+产区品牌体系,打造大方、德江等技术输出中心[6] - 建立从育种到销售的全流程追溯体系,深化"茶酒药美妆"四大板块开发[8] 乡村振兴成效 - 推行"六统一"联农模式带动2万余户农户增收,实现生态与经济协同发展[4] - 雷山县创新"天麻+文旅"模式促进产业融合,大方县通过品牌建设拓宽销售渠道[4] - 涌现贵州两山天麻产业集团等新型经营主体,在新品种新技术推广方面表现突出[7]
“设计上海”2025震撼来袭
消费日报网· 2025-06-20 10:09
2025年6月4—7日,亚洲权威国际设计盛会"设计上海"2025于上海世博展览馆隆重举行。作为重塑可持续未来的先行者,奥迪再次以独 家顶级合作伙伴身份携手"设计上海"2025。以设计驱动创新一直是奥迪进取基因的重要体现,在奥迪,设计承担着重塑人们生活方式, 创造可持续未来的使命。此次,双方以全局思维,共同突破边界,启迪新一代创意力量,以期为人类构建美好未来的愿景。 随着全球设计产业加速革新,中国已成为设计创新与转变的重要舞台,"设计上海"2025应势而来。本届展会甄选来自30余个国家和地区 的600多个品牌的设计精品,覆盖家具与灯具设计、厨卫与整装设计、新材料与应用、生活方式与配饰设计四大核心板块,系统呈现设 计产业的最新动态。 1 . 1 . 0 . 0 . 0 . 0 . e in Article NEW e . i û www.mmmmmmm HIHNIMMIDDIND 在"设计上海"2025,欧普照明携手知名建筑设计师马岩松及MAD团队再塑新境,打造了一座以"太阳"为核心意象的沉浸式展台,用泡 泡、光、曲线构成一场沉浸式的空间叙事。展台上方,一颗飘浮的"人工太阳"由柔性TPU充气膜包裹,内置欧普前沿的 ...
深圳综合改革试点再升级,前海、河套怎么干?
南方都市报· 2025-06-20 01:00
前海打造新质生产力和创新的策源地 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入推进深圳综合改革试点深化改革创新扩大开放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对外发布。该《意见》是 2020年印发的《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综合改革试点实施方案(2020-2025年)》的升级版,将再推出一批改革措施、落地一批创新试验、 深化一批开放举措,推动深圳综合改革试点取得更大成效。 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作为国家重大战略平台,在深圳综合改革试点实施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深圳综合改革试点迎来新的政策红利,近日持续引发热议。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是国家重大战略平台,深圳综合改革试点 不少任务将率先在前海、河套先行先试。 6月19日,深圳市政府新闻办举行深入推进深圳综合改革试点系列新闻发布会第二场,聚焦前海、河套,介绍深圳进一步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相关情况,并 回答记者提问。 "全力争取《意见》改革措施在前海先行先试、率先落地,在更高起点、更高层次、更高目标上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在6月19日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深 圳市委常委、前海合作区党工委书记、前海蛇口自贸片区管委会主任、前 ...
前海将打造赴港上市培育基地 布局保税维修等新业态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6-19 21:05
深圳综合改革试点政策解读 政策核心内容 - 中办国办发布《关于深入推进深圳综合改革试点深化改革创新扩大开放的意见》,要求深圳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推动货物贸易优化升级、创新提升服务贸易 [1] - 前海作为核心区域,已落地17项改革举措,2024年GDP达3008.8亿元(同比+8.6%),进出口7066.5亿元(同比+42.4%),实际使用外资266.5亿元(占深圳全市60.4%) [1] - 重点部署四大改革任务: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改革、金融技术数据赋能高质量发展、建设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健全法治化治理模式 [2][3][4] 金融与科技领域举措 - 前海将聚焦新兴金融、跨境金融、供应链金融、科技金融,推出知识产权证券化产品,打造赴港上市培育基地 [1][3] - 已推出"科技初创通"信贷,落地深圳首家险资私募证券基金管理人牌照,设立"专精特新"专板 [3] - 科技体制改革方面,前海将提供专利快速预审服务,建设国际技术转移中心,服务香港大学等机构科研成果转化 [2] 贸易与开放政策 - 货物贸易领域首创"一次检测、一次认证、一体通行"模式,发展跨境电商、保税维修等新业态 [3][4] - 服务贸易将实施跨境负面清单和CEPA开放清单,推动运输、金融、电信等优势行业,拓展游戏出海、软件外包等新业态 [3][4] - 前海蛇口自贸片区2024年进出口5367亿元(同比+52.3%),综保区进出口3752.5亿元(同比+49.9%) [5] 数字与数据产业布局 - 上线深港数据跨境验证平台,启动全国首个数据经纪人创新中心,建设国际数据产业园 [3] - 扩大增值电信开放,吸引外资落地全资互联网数据中心、内容分发网络,开展互联网接入服务 [6] - 支持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等软件开发,搭建游戏出海服务平台,拓展文创数字贸易 [6] 人才与法治环境 - 已实施入境签证、永久居留等便利政策,将深化深港联合引才机制,便利港澳专业人士执业 [2] - 率先落地"港资港法""港资港仲裁",完善国际商事纠纷解决机制,集聚商事调解机构 [4]
内蒙古包头:初步形成稀土产学研深度协同创新体系
中国新闻网· 2025-06-08 18:54
稀土产学研协同创新体系 - 包头市已初步形成稀土产学研深度协同创新体系,联合近20家顶尖高校院所和行业龙头企业建成5个专业联合研究院、1个产业孵化基地和多个特色实验室 [1] - 该体系覆盖稀土全产业链,包括北方稀土产业技术研发中心、稀土新材料技术创新中心稀土生物冶金联合研发基地等平台 [1] - 创新模式为"高校前沿创新+企业产业落地+平台协同赋能",打通从实验室到生产线的"最后一公里" [1] 稀土资源与技术优势 - 包头市拥有全球储量最大的白云鄂博稀土矿,稀土储量和冶炼分离产能均位列世界第一 [1] - 白云鄂博稀土资源研究与综合利用全国重点实验室已完成重组并进入全国重点实验室建设序列 [2] - 稀土新材料技术创新中心围绕稀土绿色低碳提取等7个领域开展44项课题研究,包括5项内蒙古自治区"科技突围"工程项目 [2] 技术创新成果 - 已布局建设12条中试示范线,其中4条建成投运,累计攻克11项行业关键技术 [2] - 联合清华大学团队开发稀土尾矿及废料生物法回收技术,建成10吨级稀土尾矿微生物分离示范线 [2] - 采用高纯稀土生物分离技术对稀土元素进行高效浸出和提纯,破解绿色低碳提取难题 [2]
同心·大调研|聚焦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 民建中央开展2025年度重点考察调研
中国新闻网· 2025-06-08 09:20
科技创新与产业融合调研 - 民建中央调研组围绕"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 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课题在浙江、北京开展考察[1] - 调研由民建中央主席郝明金、常务副主席秦博勇带队,中共中央统战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参与[1] - 重点考察人工智能、新材料等领域的技术突破和产业化应用[2][5] 企业创新主体地位 - 浙江培育出"杭州六小龙"等新质企业,如强脑科技开发肌肉信号控制智能假肢技术[2] - 灵伴科技的AR眼镜可实现工业设备实时监控[2] - 宇树科技的人形机器人能完成跳舞、攀爬等复杂动作[2][4] - 小米集团、海天瑞声等企业被认定为科技创新的重要组织者[4] - 建议强化企业"出题人-答题人-阅卷人"机制促进成果转化[4] 前沿技术突破 - 西湖大学研发的钙钛矿太阳能电池厚度仅0.1毫米,可弯曲折叠并应用于消费电子领域[5] - 之江实验室青年团队开发"三体计算星座"项目突破多项关键技术[5] - 中科院宁波材料所探索科技成果从实验室到市场的转化路径[5] 产学研协同机制 - 建议构建跨领域人才培养机制和市场化评价体系[5][7] - 推动产业链、创新链与资金链深度互嵌[7] - 需打破高校科研机构与市场间的壁垒[8] - 北京应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掌握科技竞争主动权[8][9] 区域创新布局 - 浙江在新兴产业布局领先,建议优化营商环境维护企业家信心[8] - 北京需立足首都定位加快建成世界科学中心[8] - 两地经验显示需因地制宜培育新质生产力支撑现代化产业体系[8][9]
第三届软件创新发展大会6月13日举办
长江日报· 2025-06-06 08:35
6月5日,长江日报记者从武汉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召开的第三届软件创新发展大会新 闻发布会上获悉,武汉将于6月13日举办第三届软件创新发展大会。 本届大会由武汉市人民政府、湖北省经济和信息化厅主办,国家工业信息安全发展研究 中心、武汉市经济和信息化局、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管理委员会共同承办。 本届大会以"慧聚江城 数智领航"为主题,设置了1场主论坛、6场分论坛和1场软件互动 市集。互动市集把抽象的软件、冰冷的代码用更加有趣味、有温度的方式展现出来,与会者 可以在市集中探索、打卡、互动。 大会亮点突出,如中部六省省会城市将共同签署工业软件中试验证合作协议;将全面拥 抱人工智能,将多维度探讨人工智能在重塑软件产业生态等方面的作用、效能和前景;还首 次设立工业软件喻家山论坛,集中展示以华中科技大学为底座的工业软件创新底蕴与实力。 "武汉软件产业的发展自20世纪90年代萌芽,发展至今已从'打工仔''包工头'占主导,蜕 变至'创新者''领军者'唱主角,由侧重外包转向自主创新,是扩大税源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 增长点。"市经信局相关负责人介绍。 编辑:赖俊 2024年,武汉软件产业收入突破3500亿元,增速连续3年居中国14座 ...
金融管理部门发声“金融+科技”
上海证券报· 2025-06-06 02:51
金融与科技双向融合 - 2025天津五大道金融论坛以"金融强国与金创区建设——金融+科技:双向赋能金融强国"为主题,近500名代表探讨金融与科技双向融合的创新路径 [2] 中国人民银行观点 - 当前科技与金融良性互动存在挑战,主要因科技型企业生命周期不同阶段的风险特征和融资需求差异大,金融供给适配性不足 [2] - 需构建与科技创新相适应的科技金融体制,包括加强银行信贷服务能力建设、优化科技创新再贷款政策、建立债券市场"科技板"、完善科技金融生态体系 [2] - 银行信贷在社会融资规模中占比超60%,需扩大科技贷款投入,推动科技贷款较快增长,加大首贷户拓展 [3] - 金融机构需加强组织体系、人才队伍、产品创新、风控和业务流程建设以适应科研风险性 [3] - 债券市场"科技板"重点支持金融机构、科技型企业和股权投资机构发行科技创新债券,允许股权投资机构发行债券是重要突破 [4] 金融监管总局措施 - 推动金融机构完善金融支持创新体系,设立科技支行2178家 [5] - 银行业知识产权质押贷款余额突破3000亿元,同比增长33.7% [5] - 推进金融资产投资公司股权投资试点和科技企业并购贷款试点,鼓励投早、投小、投长期、投硬科技 [5] - 优化科技企业保险保障服务,包括重大科技任务保险、集成电路共保机制等,试点累计提供风险保障超万亿元 [6] 国家外汇局科技赋能 - 应用区块链技术搭建跨境金融服务平台,累计协助10多万家企业获得超4100亿美元融资 [7] - 利用数字技术优化外汇局与银行间业务流程,增强监管穿透力 [7] - 数字化手段简化办事流程,推动外汇便利化改革 [8] - 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构建模型加强外汇违法违规活动识别 [9] - 未来将探索构建"智慧外管",提升办事效率和行政效率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