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定义

搜索文档
较二代车型下探超11万元!全新ES8定价“背刺”老车主?李斌:我们做了最合理的决定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8-22 23:21
产品定价策略调整 - 全新ES8整车购买预售价41.68万元起 较第二代车型起售价52.8万元下降11.12万元 [3] - 电池租用方式购买预售价30.88万元起 定价低于市场预期的50万元 [3] - 成本降低使新车在预售价格下仍保持毛利空间 [3] 产品定位修正 - 承认第二代ES8存在产品定义错误 导致价格偏离40万元主力高端市场区间 [4][5] - 全新ES8使命是回归40多万元纯电大三排SUV的合理定位 [5] - 新车维持五星安全标准 未因降价降低车身强度与安全性 [5] 订单表现与竞品对比 - 全新ES8以小时为单位计算的订单量超过乐道L90上月总量 [4] - 乐道L90上市10天累计交付超4000辆 [4] 研发投入与效率提升 - 累计研发投入超600亿元 其中充换电领域投入超180亿元 [7] - 研发资金聚焦底层技术、核心零部件及车型三大方向 [9] - 通过提效实现更精益的研发投入 非缩减研发范围 [9] 企业战略方向 - 第四季度目标实现单季度盈利 [7] - 核心竞争力来自产品竞争力与运营效率提升 [7] - 强调汽车行业为无终点竞争 公司仍处于创业初期阶段 [9]
李斌:过去几年被问的最多的问题就是“斌哥什么时候有个MPV?”
新浪科技· 2025-08-22 11:36
公司产品战略 - 公司创始人明确表示不盲目跟随MPV市场热潮 强调产品定义需基于真实需求而非形态标签[1] - 公司内部思考重点在于如何通过产品形态创新满足用户核心需求 而非传统车型分类[1] 行业需求变化 - 中国MPV市场起源自公务接待需求 别克GL8是本土创新代表车型[1] - 政府公务用车标准出现变化 有政府领导主动提出公司产品L90低于18万元标准且比GL8更实用[1] - 公务用车市场传统格局正在发生显著变化 新能源车型开始进入采购考量范围[1]
蔚来新SUV“试驾车轮子都快跑冒烟了”,销售系统被挤爆,门店排长龙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8-05 08:23
乐道L90上市表现 - 乐道L90以整车购买最低26.58万元的价格上市,当晚便开启交付,定价相对较早但冰箱加入标配是上市头一天晚上定的 [1] - 上市后门店人潮涌动,看车、下单的消费者络绎不绝,销售表示每天看车的人从早到晚都没停过,试驾车轮子都快跑冒烟了 [1] - 上市当天新增订单比预期多很多,蔚来美股股价涨超5%,被用户评价为"蔚来真的好起来了" [3] - 蔚来上海区域公司总经理表示销售系统被挤爆是第一次,认为乐道L90这次是真的支棱起来了 [4] 产品定价策略 - L90的定价没有经历过太复杂和挣扎的过程,因为设定成本目标已经在那,还要考虑整个毛利率的情况 [7] - 全系标配冰箱、大沙发等核心配置,既简化用户决策,更大幅提升供应链效率,采购员只需按车数订冰箱,彻底规避选装组合的产能调度难题 [7] - 26.58万元的起售价被市场称为"惊喜",背后是蔚来对产品逻辑的重构,产品定义包括设定成本目标和在成本目标下制定最优解 [7][8] 交付策略与节奏 - L90采取"上市即交付"的高效节奏,避免重蹈ET5和L60因交付问题错过新车势能窗口的覆辙 [9] - 提前准备现车库存、展车试驾车尽早到位、传播与线下体验紧密衔接,4月中旬完成工信部公告,7月上旬展车到店,7月23日开启试驾,8月1日上市并同步大规模交付 [10] - 交付即上量体现两个能力:需求够说明产品好定价准,预见性好说明对需求的预测和供应链匹配管理跟上 [10] 组织变革与挑战 - 推行"全员经营"机制,乐道团队在减员背景下实现L60销量逆势增长,印证了体系化提效的成果 [10] - 订单火爆可能面临一线销售、交付到售后环节的短缺,新人培训到成熟有过渡期,如何保证服务标准和质量成为当务之急 [10] - 需要解决如何跟用户讲好车、带好试驾、做好订车用户后续服务、面对友商策略等问题 [10] 未来产品规划 - 蔚来全新ES8即将在8月下旬亮相、9月下旬的NIO DAY上市交付,将承载蔚来品牌"商务兼顾大家庭"的使命,与L90形成差异化协同 [11] - 乐道的第三款车型——纯电大五座SUV也将于四季度上市 [11]
乐道 L90:蔚来“翻身仗”的引爆点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8-04 20:35
产品定价与配置策略 - 乐道L90整车购买最低价格为26.58万元 大满配车型价格不到32万元[1][3] - 全系标配冰箱和大沙发等核心配置 简化用户决策并提升供应链效率[3] - 产品定义设定成本目标 在成本目标下制定最优解[4] 技术优势与产品创新 - 采用ET9同款340千瓦电驱等轻量化技术 通过平台复用摊薄研发成本[4] - 900V高压平台与智能保险丝技术实现减重10公斤并节省8升空间[4] - 纯电平台技术实现240升超大前备舱和100升后备箱沉坑 可容纳7个24寸行李箱[5] 市场反应与销售表现 - 上市当天新增订单超出预期 门店人潮涌动 试驾车轮子跑冒烟[1] - 上市当晚蔚来美股股价上涨超过5%[1] - 产品上市两天前理想i8同期上市 形成市场竞争[3] 交付策略与产能管理 - 上市当晚开启交付 8月1日同步大规模交付[1][7] - 避免重蹈ET5和L60覆辙 此前因交付问题错过新车势能窗口[6] - 提前准备现车库存 展车7月上旬到店 7月23日开启试驾[7] 成本控制与供应链优化 - 通过平台通用性 供应链策略和配置组合优化实现成本可控[5] - 采购只需按车数订冰箱 规避选装组合产能调度难题[3] - 需求预测和供应链匹配管理能力支撑交付即上量[7] 品牌定位与产品规划 - 乐道品牌对标家庭主流需求 蔚来品牌对标BBA[9] - 全新ES8将于8月下旬亮相 9月下旬上市交付[8] - 第三款纯电大五座SUV将于四季度上市[8] 组织管理与运营效率 - 推行全员经营机制 从一线员工到研发项目都要先问ROI[8] - 乐道团队在减员背景下实现L60销量逆势增长[8] - 面临一线销售 交付和售后环节可能的人员短缺挑战[8]
李想本身倾向L9不要双腔双阀
理想TOP2· 2025-06-14 22:44
产品定位与悬挂技术决策 - MEGA坚持极致舒适定位 双腔双阀悬挂因偏运动属性被放弃 会牺牲漂浮感[1][2] - L9采用双腔双阀悬挂 较单阀提升侧倾支撑 但减弱漂浮感 量产时间比原计划大幅提前[1] - 主动悬挂技术因偏操控特性同样不适合MEGA 过稀碎路面无法满足舒适需求[2] 内部决策过程 - 李想个人偏好漂浮感 曾要求L9改回双腔双阀 但被团队基于用户价值否决[1] - 产品团队通过会议达成共识 认为用户更易感知侧倾改善 漂浮感敏感度较低[1] - 技术团队采取"不回复"策略避免决策反复 由产品负责人向李想说明以达成一致[1] 团队能力建设 - 25款L9/MEGA产品定义体现团队超越创始人个人判断的能力 重现22款L9成功模式[2] - 技术负责人老汤哥主导关键决策 与刘立国/刘杰/马东辉形成有效决策机制[1] - 第二/第三产品线因负责人风格差异 决策透明度较低 难以观察类似能力[2] 技术迭代方向 - 当前双腔双阀技术专为SUV运动属性设计 未来可能跳过该技术直接开发新型悬挂[2] - 技术路线选择以产品定位为核心 MEGA舒适性优先级高于技术先进性[2]
比亚迪的高端化,只做对了一半
远川研究所· 2025-04-20 20:47
核心观点 - 比亚迪通过高强度研发投入(3年从106亿增至542亿)和技术创新(易四方、云辇等)推动高端品牌(仰望、腾势、方程豹)布局,但市场表现不及预期,20万以上车型销量占比从2020年18%下滑至10% [13][15][24] - 高端化受阻主因包括:技术驱动而非用户需求导向的产品定义(如仰望U9赛道表现不佳、腾势Z9空间折损)、产品定位割裂(如N9"可城可野"口号)、技术等级叙事被中端车型(汉L/唐L)参数突破稀释 [29][36][39][45][55] - 公司20万以下市场依赖度高(占比80%),单车收入降至14.5万元,与高研发投入形成财务压力 [25][26] 研发与技术投入 - 研发投入3年增长411%(106亿→542亿),研发团队从4万扩至12万,年报研发项目从2页增至6页 [13] - 技术矩阵包括易四方(四电机驱动)、云辇(底盘系统)、DMO(越野平台)等,差异化配置于高端品牌(如仰望U8搭载云辇X,腾势Z9GT用易三方) [22][23] - 目标通过技术溢价攻占20万以上市场(占行业利润80%),但实际20万以上销量占比反降8个百分点 [15][19] 高端品牌市场表现 - **仰望U8**:上市4个月销量破5000辆后放缓,终端优惠超10万元,累计交付过万台 [6][32] - **腾势**:D9 MPV成功后,N7/N8未达预期(N7降价8万),Z9GT DM月销从3000+跌至不足1000辆 [11][39] - **方程豹**:豹5降价5万保销量,豹3售价下探至14万,高端形象弱化 [12] - 三大高端品牌合计销量19万辆,占公司总销量不足5% [24] 产品定义问题 - 技术优先导致场景错配:仰望U8越野功能(应急浮水)成功,但U9赛道表现不佳;易三方技术(圆规掉头)对主流用户低频 [30][36][39] - 空间与定位矛盾:腾势Z9GT因三电机布局牺牲后排空间,5.2米车身稀释驾控标签 [43][44] - 设计割裂:N9混动SUV强调"可城可野",U7行政轿车配运动外观,与奔驰EQS教训重复 [46][49] 市场竞争环境 - 20万以下市场面临合资品牌降价(如比亚迪10-15万SUV市占45%)、新势力下沉(零跑、小鹏)挤压 [18] - 华为验证技术高端化路径:车BU 7000人团队研发ADS智驾/激光雷达,问界M9成50万级销冠带动车BU盈利 [20][21][22] 战略矛盾 - 中端车型汉L/唐L搭载10C闪充(810kW电机)突破参数,冲击高端品牌技术溢价叙事 [52][55] - 工程师文化导致"技术信仰优先",用户需求调研权重不足 [50][51][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