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产学研用
icon
搜索文档
从课堂知识到强农本领(在一线)
人民日报· 2025-07-13 06:10
仲夏时节,艳阳高照,山东济宁邹城市看庄镇黄湾村的土豆大棚里,一场实地劳动教学活动热火朝天地 展开。山东农业大学园艺科学与工程学院学生冯孝文和同学们在收土豆,果断下锄、抖落泥块,一颗颗 金黄的土豆便破土而出。 "别看这些娃娃年纪轻,干起活来可一点也不含糊,动作麻利又细致。"看着学生们劳动的身影,村里人 纷纷竖起大拇指。 "田间地头、村屯农家是农科生实践的广阔舞台。"冯孝文说,"在举办科普讲座、推广农业技术、解决 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我们逐渐触摸到'三农'的真实脉搏。" "发挥涉农高校学科专业特色,把乡村全面振兴作为育人主战场,引导学生在生产实践中学有所感、行 有所悟,是我们探索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方向。"山东农业大学党委书记徐剑波介绍,2023年起,学校 启动乡村振兴驿站建设,鼓励师生利用寒暑假、小长假扎根乡村开展驻村蹲点服务,目前已在山东建成 约1万个站点。 从课内到课外,走进产业一线,学生们的爱农情怀、兴农本领得到很大提升。去年毕业前夕,在山东省 普通高等学校示范性实习实训基地泰山茶溪谷,经济管理学院学生赵弈博进行了一场毕业专题汇报。 "我们研究的是缓控释肥,在导师的指导和师兄师姐的传帮带下,历经3年多持续攻关 ...
2025中国(苏州)光子产业发展大会开幕
苏州日报· 2025-07-12 07:55
推动光子产业聚链成群,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昨天(7月11日),2025中国(苏州)光子产业发 展大会在苏州高新区开幕。市委副书记、市长吴庆文,市政协主席朱民,英国皇家工程院院士李琳,新 加坡工程院院士刘爱群出席活动。 活动中,中国(苏州)硅基光子产业技术研究院建设启动。研究院将聚焦硅基光子核心技术与前沿 方向,汇聚顶尖科研力量与产业资源,致力于突破关键共性技术,孵化培育创新企业,构建"产学研用 金"深度融合的创新平台,为苏州乃至全国硅光产业发展提供创新策源。现场,2025年(第十七届)苏 州国际精英创业周苏州高新区分会场暨第五届科技创新周启幕,中国(苏州)硅光创新与产业联盟成 立,光子产业技术及成果转化需求发布。 近年来,苏州积极践行"1030"产业体系战略,将光子产业作为重点布局,出台"六个一"计划,建设 了太湖光子中心和光子产业园等一批高能级平台,汇聚了光制造、光通信、光传感、光医学、光显示等 多条产业链,龙头企业云集,产业集群优势凸显。 市领导祁松、刘博,市政协秘书长吴炜,苏州高新区和市有关部门主要负责同志参加。 本届大会以"光领万物 赋能未来"为主题,聚焦产业链核心技术与前沿趋势,携手顶尖专家、领军 ...
山东打造人工影响天气领域无人机产学研用协同的低空经济气象场景
齐鲁晚报· 2025-07-11 20:10
低空经济气象应用 - 无人机在气象观测领域可突破传统设备限制 实现大雾垂直立体观测 提高雾的三维结构 [2] - 无人机搭载光谱成像仪和激光雷达 可对农田 湿地 森林等生态系统进行"天-空-地"协同观测 验证卫星遥感产品 [2] - 中大型无人机可精准播撒催化剂 开展人工影响天气作业 具备机动性强 安全性高 智能化程度高等优势 [2] - 无人机在洪涝 山火等灾害中能快速获取灾区气象实况 为救援指挥提供保障 [2] 山东省低空经济布局 - 山东省气象部门将低空经济气象保障作为重点创新工作推进 [3] - 成立山东省人工影响天气无人机技术与应用联合开放实验室 聚焦无人机技术和应用研究 [3] - 建设长岛国家气候观象台综合观测系统 加强垂直观测 雷达监测能力 支撑低空气象科学试验 [3] - 成立航空气象技术研发创新团队 开发"山东低空飞行气象服务平台" 服务多个低空飞行场景 [3] 未来发展规划 - 气象部门将加强部门合作 编制低空经济监测设施规范 建设基础观测设施 [4] - 联合企业研发人工影响天气无人机和机载微型气象设备 [4] - 推进低空经济气象服务保障技术研究 打造更多山东特色气象应用场景 [4]
民企成国自然基金“出题人”:把“各干各的”变成“产学研用协同”
中国青年报· 2025-07-10 21:21
民企联合基金设立背景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与4家民营企业签署协议成立民企联合基金 三年内共出资4.29亿元 [1] - 2024年新修订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条例》鼓励企业投入资金开展联合资助 建立科技创新合作机制 [2] - 2025年民营企业座谈会提到要加强自主创新 转变发展方式 提高企业质量效益和核心竞争力 [2] 基金运作模式 - 2025年度资助项目以重点支持项目形式开展 直接费用平均资助强度约220万元/项 资助期限4年 [2] - 项目涉及重症感染后免疫衰老研究 子宫内膜微循环评估 抑郁症发病机制等医疗领域课题 [2] - 民营企业首次以"出题人"身份参与国家基础研究 实现需求与科研优势精准对接 [2][3] 参与企业情况 - 首批参与企业包括江苏恒瑞医药 深圳迈瑞生物医疗 杭州协合医疗用品 齐鲁制药4家医药企业 [1][4] - 医药行业被选为突破口因其发展速度快 创新需求旺盛 但民营药企规模有限 科研基础薄弱 [4] - 齐鲁制药表示没有强大基础研究支持就难以实现原始创新的"0到1"和产业创新的"1到100" [4] 预期成效 - 构建"多方共赢"创新生态 贯通基础研究到产业应用的完整链条 [1][3] - 大幅降低企业科研对接成本 搭建产学研协同创新高速通道 [3] - 促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 激发民营企业创新活力 [3] - 国家级项目对科学家更具吸引力 解决以往企业激励能力有限的问题 [3] 战略意义 - 旨在发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导向作用 引导民营企业加大基础研究投入 [3] - 吸引全国优势科研力量聚焦关键领域核心科学问题 [3] - 希望撬动社会力量多元投入基础研究 与更多优秀民企合作 [5] - 搭建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桥梁 加速科研成果转化为经济实力 [5]
布局建设概念验证中心 山东致力构建“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生态体系
齐鲁晚报· 2025-07-10 12:13
山东省机器人产业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解读 - 山东省政府新闻办举行政策吹风会解读《山东省机器人产业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2025-2027年)》 [1] 产业生态体系建设 - 机器人技术涵盖机械工程、电子信息、人工智能、材料科学等数十个学科领域 需要构建"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生态体系 [4] - 省工信厅将整合资源持续推动产业融合发展 重点开展三方面工作 [4] 公共服务能力提升 - 优化布局工业制造、生活服务、特种作业等领域的机器人中试平台 提供人工智能算法验证、核心部件可靠性测试、整机性能优化服务 [4] - 鼓励创建国家机器人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中心 布局建设概念验证中心 为前沿技术提供从概念到产品的过渡服务 [4] - 推动建设机器人训练场 组织用户开展任务训练与数据测试 助力企业缩短研发周期降低创新成本 [4] 企业创新能力建设 - 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 实施技术创新项目 催生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 [4] - 实施人才引领型企业工程 做强企业家、经营管理人才、技术创新人才、卓越工程师、高技能人才等"五支人才队伍" [4] - 实施泰山产业领军人才工程 解决行业企业个性化需求问题 [4] 推广应用能力提升 - 组织开展产学研精准对接和新产品新技术推介活动 推动技术突破向产业优势转化 [5] - 深入挖掘山东场景应用优势 联合多部门征集机器人产品应用需求清单 [5] - 畅通供需对接渠道 推动机器人在更多场景落地应用 [5]
助力湾区硬科技产研融合
深圳商报· 2025-07-10 07:01
项目概况 - 光明科学城大科学装置集群中试转化基地主体结构封顶,总建筑面积超12万平方米,总投资超8亿元 [1] - 项目定位为"精工筑造硬科技中试高地",聚焦半导体、新材料、智能传感器和精密仪器制造领域 [1] - 项目坐落深圳光明西田片区,依托大科学装置集群与高校科研资源,打造"产学研用"一体化核心载体 [1] 区位与资源优势 - 项目毗邻南方科技大学光明高等研究院等科研院所,步行800米即可抵达大科学装置集群片区 [2] - 企业可共享大科学装置实验资源、高校人才智库及前沿技术成果,形成"实验室研发—中试验证—产业化落地"链条 [2] - 依托光明科学城"3+3+1"产业集群规划,入驻企业可优先享受科学城产业政策、人才补贴、科研项目申报等配套支持 [2] 空间规划与功能布局 - 采用"北产南研"布局:北区集中高标准厂房和生产配套,打造智能制造基地;南区集聚研发中心及生活配套,形成创新生活圈 [2] - 通过连廊、平台等设计实现人车分流、货运客运高效分置,并配置滨水栈道、活动广场等生态交流空间 [2] - 预招商阶段可锁定约6.2万平方米高标准厂房、2.4万平方米研发试验楼、1万平方米宿舍及配套设施 [2] 产业服务与生态构建 - 提供空间定制、政策对接、科研资源联动等专属权益,助力企业缩短技术研发到产业化的周期 [2] - 重点扶持半导体、新材料等硬科技领域,与大科学装置集群、高校科研团队形成创新生态闭环 [2]
赋能产业高质量发展 绵阳创新服务 服务科技创新
四川日报· 2025-07-08 14:37
科技创新资源集聚 - 绵阳拥有国家级国防科研院所20家 国省级创新平台264个 两院院士29名 近3年引进高层次人才8.6万名 [1][2] - 2012年以来 在绵企事业单位与12位两院院士 110余位高层次专家合作 累计建成41家市级院士(专家)工作站 [1][3] - 游仙区创新构建"企业出题 政府立题 协同破题"科研机制 组建22个"一对一"服务专班 [2] 技术突破与产业化 - 四川安和精密电子电器实现全球最小(直径4毫米 高1.3毫米)智能穿戴线性振动电机规模化量产 [1] - 中玖闪光医疗科技与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合作研发国内首款电子e-Flash治疗设备 已在华西医院开展临床试验 [1] - 绵阳科技城光子技术研究院氮氧化锆传感器打破国外垄断 中广核技质子治疗设备制造基地首台设备下线 [2] 中试生态与成果转化 - 绵阳科技城中试服务公共平台汇聚150家专业服务机构 提供"一站式"服务超800项 已接洽项目50个 [4][5] - 中试快速成型服务中心将精密件样品交付周期从传统加工的2周缩短至48小时 [4] - 配套1亿元中试基金 5000万元"先投后股"专项资金 全省首个中试综合保险 预计5年支持10余个项目实现产值3亿元 [5] 产学研协同平台建设 - 绵阳经开区集中揭牌7个创新中心及实验室 包括人工智能创新中心 先进技术成果西部产业孵化中心等 [7] - 绵阳科技城科技创新投资有限公司成立 聚焦"587"重点产业投早 投小 投长期 [5] - 西南科技大学3个项目入选"企业找技术"揭榜挂帅 包括风电叶片极端环境防护技术开发 [8] 产业活动与规划 - 2025年中国(绵阳)科技城科技创新大会将发布"绵阳造"科创成果 搭建产学研供需桥梁 [7] - 绵阳科技城2025高成长企业CEO大会促成企业 高校 研究院与经开区平台公司共建创新机构 [7]
安徽合肥:“量子大道”越走越宽
科技日报· 2025-07-04 07:27
量子加密通信技术 - 中电信量子集团开发量子加密通话技术 将量子加密与即时通信融合 量子密信密话产品已获近600万用户 [2] - 该技术通过软件定制和量子SIM卡实现 可在普通智能手机上运行 具备防窃听特性 [2] 合肥量子产业生态 - 合肥集聚全国近1/3量子科技企业 拥有中科大等顶尖科研机构 成为全球量子研发领先城市 [2][3] - 全市量子产业链企业近90家 高新区"量子大道"聚集30余家龙头企业 形成完整生态链 [7] 产学研协同机制 - 合肥科技局设立量子产业专班 实施"揭榜挂帅"项目 单个项目最高支持1000万元研发资金 [3] - 中电信量子集团与科大国盾合作 将200公里单光子成像技术产业化 成果转化周期缩短至3-5年 [4] 资本与场景支持 - 幺正量子获合肥市3000万元启动资金 1年内完成离子阱量子计算工程机研制 [6] - 国网安徽建成全球首座量子技术全覆盖变电站 涵盖测量/通信/计算三大方向 [7] - 合肥通过"三新""三首"政策推动量子产品落地 加速技术迭代和产业扩张 [7]
中电环保(300172) - 300172中电环保投资者关系管理信息20250703
2025-07-03 18:54
调研基本信息 - 调研活动为特定对象调研,2家机构4人参与,接待人员包括董事会秘书等 [2] - 时间为2025年7月3日,地点在公司会议室 [2] 在手合同情况 - 截至2024年末,未确认收入的在手合同金额30.79亿元,其中水处理19.83亿元、固废处理9.34亿元、烟气治理1.62亿元 [2] - 工程合同额13.28亿元,实施周期预计未来1 - 3年(核电项目3 - 5年);运营合同额17.51亿元,实施周期为各项目特许经营期 [2] 业务板块范围 水务板块 - 大工业水处理为多行业客户提供全过程业务,模式为EPC、EP、EPCO [2] - 城镇水环境治理提供相关业务,模式为EPC、EPCO、BOT,已投资建设或承建、运营近30个项目 [2] 固废板块 - 以污泥干化耦合处理技术为核心,有多种业务交融发展模式,模式为EPC、EPCO、BOT [3] - 污泥干化耦合处理为城镇和工业客户提供方案,利用电厂余热处理污泥并耦合发电 [4] 烟气治理业务 - 2024年积极布局,承接多个项目,拓展窑炉应用,巩固传统电力行业市场份额 [5] - 部分项目顺利实施和验收 [5] 核电水处理领域 - 公司具有技术、业绩、客户等综合优势,市场占有率位居全国前列 [6][7] - 2024年承接主要核电水处理项目累计合同额约3.63亿元,未来将开拓新项目并加强研发 [7] 应收账款回收风险控制 - 强化项目实施履约管理机制,通过加强合同管理等措施控制风险 [9] 核心竞争力 - 具备生态环境治理综合解决能力,以“水 + 固 + 气”协同治理为核心战略 [10] - 构建“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机制,自主研发多项核心技术,打造智慧环保一体化平台 [10] - 构建产业创新平台,实施“人才强企”战略,培养高素质人才队伍 [10]
走进首都“材料谷”:政企携手打造完整新材料产业链生态
中国新闻网· 2025-07-03 00:15
行业概况 - 房山区已形成从核心材料研发到终端应用落地的完整产业链,孕育出创新爱尚家、卫蓝新能源、新源清材、新源智储等国家级专精特新企业 [1] - 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中的"材料谷"通过精准政策扶持、优良营商环境和完善产业生态推动区域高质量发展 [1] - 产业集群已吸引北京市绿色能源基金、中国航发资本等国有资本战略投资,连续举办多届京津冀石墨烯大会 [9] 公司技术突破 - 创新爱尚家自主研发的AIHF艾弗石墨烯水性三维柔性复合材料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成为北京2022年冬奥会石墨烯热管理技术唯一官方供应商 [2] - 该公司石墨烯座舱加热技术使新能源汽车冬季续航提升20-30%,冬季增程最高达107公里 [2] - 卫蓝新能源研发的360Wh/kg混合固液动力电池全球率先量产,供货蔚来汽车实现纯电动车续航一千公里 [3] - 其280Ah混合固液电池采用新型纳米固态电解质技术,安全性与循环寿命显著优于传统液态电池 [3] - 新源清材研发的锂电池专用灭火药剂具有无氟环保特性,高安全浸没式冷却液是全球首款适用于储能系统的专用冷却介质 [6] 政企协同机制 - "房山聚源计划"为企业精准输送人才,创新爱尚家创始人陈利军、卫蓝新能源董事长俞会根获评"科技创业领军人才" [7] - "前店后厂"模式使新源清材技术迭代效率提升,新源智储技术落地周期缩短50% [7] - 政府通过示范项目对接帮助企业打开市场,如创新爱尚家石墨烯供暖系统在灾后应急建筑实现30秒安装、30秒升温 [8] 产业链布局 - 创新爱尚家主导制定10余项行业标准,卫蓝新能源带动上下游企业集聚 [9] - 新源清材与新源智储共同完善储能安全产业链 [9] - 企业计划强化产业链龙头作用,构建"产学研用"创新共同体,深度融入"新质智造产业新城"建设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