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融合发展
搜索文档
全运会拉动香港旅游业 促进区域融合发展
央视新闻客户端· 2025-11-17 19:37
全运会对香港旅游业的积极影响 - 全运会不仅是一场体育赛事 更是推动香港旅游业和区域融合发展的历史契机[1] - 全运会期间访港游客数量显著增加 香港市面人流特别多[5][13] - 全运会为香港旅游业开拓了“体育+旅游”的新思路 发挥了联动效应[13] 游客体验与消费活动 - 全运会期间香港太平山顶等标志性景点人气旺上加旺[3] - 尖沙咀星光大道成为游客热门打卡点 周边大型综合商场如K11 海港城提供购物和餐饮选择[9] - 游客行程安排丰富 结合文化景点如香港文化中心 艺术馆以及晚间前往启德体育园观看比赛[9] 对香港城市地位的提升 - 全运会展示香港承办大型赛事的能力 进一步巩固其作为国际盛事之都的地位[13] - 首届由粤港澳三地共同主办的全运会被视为区域融合发展进入新阶段的标志[15] - 盛会为未来吸引更多顶级体育盛事落户香港奠定了基础[13]
山东投资:4500万金融活水赋能数字绿谷,助力沂蒙新区产业数字绿色双升级
搜狐财经· 2025-11-11 18:19
项目概况 - 金鼎租赁成功落地沂蒙云谷智慧产业园4,500万元售后回租项目 [1] - 项目旨在为区域数字基建升级、绿色产业培育及产业集群构建提供金融支持 [1] - 项目为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和区域融合发展战略注入动力 [1] 项目背景与战略定位 - 沂河新区是山东省委省政府重点打造的区域融合发展战略支点,战略定位为“对接长三角桥头堡、鲁南跨越发展示范引领区” [3] - 沂蒙云谷智慧产业园是新区产业升级核心载体,规划总占地270亩,已建成临沂华为大数据中心、孵化应用中心及创智中心 [3] - 园区形成以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为核心的产业生态,吸引大批优质科技企业入驻 [3] 金融方案细节 - 金鼎租赁针对园区设备升级、配套设施建设及环保工程痛点,量身定制售后回租方案 [3] - 租赁物包括华为大数据中心供电及多媒体设备、环保水处理设备等优质资产 [3] - 通过综合授信分笔提领模式,为企业提供稳定的流动性支持 [3] 风险控制措施 - 项目构建多层次风险防控体系,坚守“合规筑基、风控护航”原则 [4] - 通过全面尽职调查,严格核查联合承租人经营状况与资产质量 [4] - 实施科学的租金偿付压力测试,验证企业现金流稳定性与再融资能力 [4] 项目效益与影响 - 4,500万元资金有效缓解沂蒙云谷华为大数据中心运营、创智中心建设及环保工程的资金压力 [6] - 项目助力企业保持营业收入稳定增长,为地方国企高质量发展注入动力 [6] - 进一步完善园区数字基础设施与配套服务能力,加速吸引高新技术企业集聚 [6] - 推动形成以数字经济、高端智能制造、生物医药等为主导的新产业集群,优化临沂市产业格局 [6] - 华为大数据中心服务能力提升,可拓展对临沂物流、公安、交通等领域的云服务覆盖 [6] 未来展望 - 山东投资将持续聚焦区域发展战略,深化与地方国企合作 [7] - 公司计划以更创新的金融产品、更扎实的风控措施,服务山东新旧动能转换与区域协调发展 [7]
第九届广东体育产业发展论坛将启幕 共绘“全民全运”产业新蓝图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11-07 23:43
文章核心观点 - 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首次由粤港澳三地联合承办,是驱动区域体育产业和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大战略机遇,旨在将赛事影响力转化为持久的产业新动能 [1][2] - 第九届广东体育产业发展论坛作为重要配套活动,汇聚政产学研顶尖智慧,为抓住全运会历史窗口、解决产业转型核心问题提供战略导航和合作平台 [1][3][7] 体育赛事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 全运会是推动举办地基础设施建设、城市形象更新和公共服务升级的强大引擎,本次置于粤港澳大湾区国家战略中,是对城市群协同能力、资源配置和产业融合的全面检验与提升 [2] - 赛事激活庞大产业链,涵盖智慧化场馆建设、赛时服务体验、赛后文旅融合及体育消费场景创新,关键挑战在于如何延续热度、避免场馆闲置、将关注转化为持久消费力 [2] 论坛定位与议程设置 - 论坛由广东省体育局主办,广东省体育基金会与21世纪经济报道联合承办,旨在搭建政产学研无缝对接的高端平台,议题直指大湾区体育产业发展的核心关切 [3][4] - 议程包括体育公益伙伴签约仪式、五大维度主题演讲及两场圆桌讨论,聚焦趋势前瞻、区域融合、科技赋能、体育公园建设和数字化转型等前沿议题 [4][6][7] 产业转型与科技赋能 - 广东体育产业规模全国前列,但面临从传统制造到智能创造、从单一赛事到生态构建的深刻转型需求,全运会将作为产业升级的高效催化剂 [2] - 科技重塑体育产业,5G、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通过智慧体育实践精准提升竞技水平,并服务赛事运营与大众健身 [5][6] 产业链与平台价值 - 2025体博会覆盖全产业链,设成果展区、粤港澳专区、智慧场馆、健身器材、数字体育等展区,是集展示、交流、合作、体验于一体的综合性平台 [7] - 论坛是品牌价值放大器和机遇发现平台,帮助企业捕捉政策风向、技术趋势与市场动向,调整战略并把握投资方向 [7]
大湾区激情飞扬 新时代活力迸发
人民日报· 2025-11-07 06:11
十五运会作为大湾区发展里程碑 - 粤港澳三地首次联合承办全国水平最高、规模最大、影响最广的综合性运动会,参赛人员超过9000名,成为大湾区建设的重要里程碑 [1] 大湾区体育事业投入与设施建设 - 香港特区政府2024年体育总预算达79亿港元,较10年前翻一番,社区体育设施建设占比超过30%,启德体育园启用后预计每年接待数百万人次 [1] - 澳门特区政府体育经费从1999年的1660万澳门元增至2024年的1.03亿澳门元,人均体育场地面积从不足0.3平方米增至1.53平方米,建成覆盖全城的公共体育设施网络 [1] - 广东省截至2024年底共建有体育场地35.3万个,15分钟健身圈基本形成 [1] 粤港澳体育竞技成就 - 中国香港代表团在杭州亚运会获8金16银29铜,在巴黎奥运会获2金2铜,均创历史最佳成绩 [2] - 澳门运动员在2023年杭州亚运会获1金3银2铜,从2010年广州亚运会实现金牌零突破 [2] - 广东运动员在十四五时期累计获148项次世界冠军、73项次亚洲冠军和620项次全国冠军 [2] 体育赛事推动大湾区制度创新 - 粤港澳三地联合公布新一批湾区标准,包括WQ1—230《民间龙舟竞赛组织管理规范》和WQ1—252《大型活动志愿服务通用规范》,推动大湾区软联通 [3] - 粤港澳大湾区体育文化研究院成立,标志着体育文化事业迈向产学研深度融合新阶段 [3] 三地联合办赛的协同机制与创新 - 粤港澳创新构建1+4联络协调机制,确保规划同图、运行同轨、方案同步,涌现一事三地、一策三地、一规三地等创新举措 [4] - 港珠澳大桥231.8公里公路自行车赛道上运动员以每小时40公里速度6次无间断通关,横跨深港的马拉松赛采用人脸识别+手环定位技术 [4] - 广东省利用港车北上、澳车北上、240小时过境免签及粤车南下等便利措施,方便观众跟随赛事旅游 [4] 体育精神与群众参与 - 十五运会群众比赛赛场出现53岁中国女足前队员范运杰重返赛场、牧民布仁吉日嘎拉勇夺冠军等事例 [6] - 中国香港帆船运动员贝俊龙在十五运会获得男子爱尔卡7级金牌 [6] - 《行走十五运》赛区文体旅城市地图推动全民健身热潮,传递体育激情与活力 [6]
镇江以交通“软环境”筑发展“硬支撑”
新华日报· 2025-10-18 04:30
交通基础设施投资与建设 - 前三季度完成交通基础设施投资共55亿元,完成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22% [3] - 稳步推进21个交通项目建设,包括连镇铁路镇江东货场迁建工程、扬溧高速公路镇江南互通至丹徒枢纽段改扩建工程、丹金高速公路丹阳段建设工程 [3] - 今年将完成6条"断头路"改造,总长度达28.3公里,例如句容X252石天线主体工程已顺利完工 [1] 重点工程项目进展 - 312国道镇江段快速化改造工程主线试通车,串联句容宝华下蜀、丹徒高资、镇江高新区、高校园区等多个重点片区 [2] - 谏壁一线船闸扩容改造工程主体工程已于9月29日完成交工验收,改造后将成为世界最大内河单梯级船闸,年通过能力预计可达2.39亿吨 [4] - 连镇铁路镇江东货场迁建工程将于年内建成投运,按照国家二级物流基地标准建设 [3] 港口与水运发展 - 丹阳港投用实现镇江内河集装箱运输"零的突破" [5] - 累计推动18个码头改扩建项目落地,率先实现12米吃水船舶常态化靠泊 [5] - 2024年镇江港完成货物吞吐量2.95亿吨,首次跻身全国港口吞吐量前20位,今年全市港口货物吞吐量预计突破3亿吨 [6] - 今年国庆假期谏壁船闸通过单船1865艘,船舶通过量231万吨同比提升3%,货物通过量143万吨同比提高28.8% [4] 运输服务与效率提升 - 开通镇江市区至扬中市的"便民快巴",统筹建成30个低空飞行起降点 [7] - 创新采用"连续考试"新模式,建立全市12328热线货车司机"接诉即办"工作体系 [7] - 两年累计完成613公里公路安全与环境整治,整改铁路沿线突出安全隐患问题1000余处 [7]
赋能宁镇一体化发展 !312国道镇江段快速化改造主线试通车,双向六车道无红绿灯
扬子晚报网· 2025-09-01 22:20
项目概况 - 312国道镇江段快速化改造工程主线于9月1日正式试通车[1] - 项目是镇江市"十四五"交通现代化标志性工程及"一横一纵一环六射"快速路网重要组成部分[3] - 线路东起乔家门转盘,西至宁镇交界处,全长35.2公里(城区段13.7公里,句容段21.5公里)[3] 交通功能提升 - 改造前为双向四车道,存在平交道口多、红绿灯多、机非混行问题[7] - 改造后采用主辅分离设计,主路双向六车道一级公路标准,全线无红绿灯,设计时速100公里/小时[7] - 辅路按城市次干道标准建设,设计时速40公里/小时[7] - 配套"智慧公路"科技系统及绿化提升工程[7] 区域经济影响 - 串联句容宝华、下蜀、丹徒高资、镇江高新区及高校园区等重点片区[5] - 形成空间连接、产业联动、功能贯穿的产业创新格局[5] - 支撑南京都市圈宁镇一体化发展,促进区域融合发展[5] - 推动312国道产业创新走廊建设,为创新产业集聚和人才引进注入新动能[5] 工程建设 - 项目采用30多个标段交叉施工作业模式[7] - 涵盖路基、路面、桥涵、隧道主体工程及绿化、交安、照明、监控等附属设施[7] - 建设过程中克服"边通车、边施工"压力[7]
深中通道通车一周年!解码“大桥经济”下湾区发展四点新变化
南方都市报· 2025-06-30 23:52
深中通道通车一周年核心数据 - 通车一年总车流量达3155万车次 日均8.64万车次占珠江口过江总车流量20% [1][2] - 重大节假日车流峰值四次刷新纪录 从国庆首日15.5万车次增至五一假期18.16万车次 [2] - 累计减少车辆行驶里程17亿公里 节约燃油1.1亿升 降低碳排放21.9万吨 [3] 交通效率提升 - 深圳前海至江门通勤时间从3小时缩短至1.5小时 南沙至前海跨城通勤不足50分钟 [2] - 构建"驻点+巡查"双循环应急体系 设置8个应急驻勤点 事故处置效率提升 [5] - 采用无人机巡航+AI道路分析系统 视频异常事件检测成功率超97% [6] 智慧交通管理创新 - 首创"五桥十五路"智慧管控平台 整合虎门大桥等跨江通道及珠三角骨干高速 [6] - 部署800路监控视频+毫米波雷达 实现全路段覆盖及车流动态调控 [6] - 实施滴水式放行+车道优化策略 海底隧道事故率显著下降 [5] 区域经济协同效应 - 中山规划66平方公里深中经济合作区 两地签订50余份产业协作协议 [7] - 深圳中山技术合同交易额同比增80% 形成"研发+转化"产业协作模式 [8] - 开通跨市公交及旅游专线 深中公交累计运送旅客280万人次 [8] 大湾区融合发展 - 珠江口过江车流诱增15% 推动"硬联通"向"软融合"转变 [10] - 实现735项政务服务"深中通办" 公积金等公共服务同城化 [10] - 中山旅游收入同比增23.47% 深中通道观景点成网红打卡地 [8]
以区域重大战略联动推动区域融合发展(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人民日报· 2025-06-06 06:02
区域重大战略的核心意义 - 区域重大战略通过加强重点区域发展,推动多个区域之间的融合发展,强化辐射带动和示范引领作用,极大优化了区域经济布局 [3] - 区域重大战略的协同联动能够促进区域间融合互动、融通互补,优化完善区域发展格局 [3] - 区域重大战略承担推动高质量发展、促进区域协同、加强生态保护等重要使命任务 [3] 区域重大战略的实施成效 - 京津冀协同发展围绕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推动北京"新两翼"协同发力,带动周边区域高质量发展 [4] - 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紧扣一体化和高质量,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跨区域协同 [4] - 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 [4] - 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发挥三地综合优势,加强规则衔接、机制对接,推动港澳融入国家发展大局 [4] 区域融合发展的理论基础 - 区域融合发展是区域协调发展的深化,强调打破区域分割,实现要素自由流动与一体化发展 [7] - 区域融合发展是畅通国内大循环的重要基础,能够提升国内大循环的质量和效率 [7] - 区域融合发展有助于缩小区域差异,构建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 [7] 区域重大战略的联动机制 - 加强区域重大战略之间的相互衔接与协同联动,发挥叠加效应 [8] - 通过交通、产业、政策等功能耦合,增强区域互联性、政策统一性、规则一致性 [8] - 区域重大战略与区域协调发展战略联动,促进东北、中部、西部更好融入全国统一大市场 [9] 区域融合发展的实施路径 - 破除地方保护主义与区域壁垒,加强顶层设计,明确战略定位与分工 [10] - 发挥中心城市或城市群的"棋眼"作用,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 [10] - 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促进人才、资金、技术、数据等要素自由流动 [12] - 构建区域协同创新网络,推动产学研用深度融合 [13] - 深化生态环境共保联治,加强生态保护红线无缝衔接 [13] 国土空间治理与政策协同 - 完善国土空间规划,强化国土空间优化发展保障机制 [14] - 健全区域重大战略实施保障机制,适时更新修订相关法律 [14] - 细化专项政策,统筹不同区域重大战略的政策制定,加强政策协同 [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