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湾区一体化

搜索文档
经济大省半年报:广东为何越来越好?
南方都市报· 2025-07-16 23:06
外贸表现 - 2025年上半年中国货物贸易进出口总额21.79万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2.9%,其中出口13万亿元,增长7.2%,出口规模创历史同期新高[3] - 广东省作为外贸第一大省,上半年顶住国际环境压力稳住外贸基本盘[5] - 东莞市金鸿盛电器移动空调订单同比增长10%,旺季日产能达8000套,主要销往南半球及欧美市场[7] - 东莞中旺玩具通过全链条绿色制造体系实现订单结构优化,日韩欧洲订单占比提升至40%[9] 科技创新 - 广东省区域创新综合能力连续8年全国第一,"深圳-香港-广州"科技集群全球创新指数排名连续5年第二[11] - 上半年全国高技术服务业投资增长8.6%,其中信息服务业投资增长37.4%,航空航天器制造业增长26.3%,计算机设备制造业增长21.5%[11] - 广东人工智能核心企业超1500家,含24家独角兽和147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数量全国第一[23] 机器人产业 - 广东企业研发的双足机器人具备强抗干扰能力,半人形机器人可完成电梯操作和物品递送[13][15] - 清洁机器人能精准识别杂物并分类处理,轮足机器人可实现复杂地形移动和半坡驻停[17][19] - 大湾区机器人供应链支撑产业快速发展,逐际动力90%供应商集中在大湾区[21] 新兴产业布局 - 广东省同步推进传统产业改造和新兴产业培育,重点发展新能源汽车、集成电路等领域[25] - 海上风电装机容量达1251万千瓦居全国首位,年发电量约300亿度[33] - 深远海养殖取得突破,"湾区伶仃"号养殖工船投入使用,海水养殖产量达376.83万吨同比增长5.47%[31] 大湾区建设 - 狮子洋通道2023年开建,叠加港珠澳大桥和深中通道完善交通网络[27] - "一号通道"实现深港人员车辆白名单通行,单程时间缩短至45分钟[29] - "湾区通"工程加速规则衔接,推动大湾区一体化发展[29]
深中通道通车一周年!解码“大桥经济”下湾区发展四点新变化
南方都市报· 2025-06-30 23:52
深中通道通车一周年核心数据 - 通车一年总车流量达3155万车次 日均8.64万车次占珠江口过江总车流量20% [1][2] - 重大节假日车流峰值四次刷新纪录 从国庆首日15.5万车次增至五一假期18.16万车次 [2] - 累计减少车辆行驶里程17亿公里 节约燃油1.1亿升 降低碳排放21.9万吨 [3] 交通效率提升 - 深圳前海至江门通勤时间从3小时缩短至1.5小时 南沙至前海跨城通勤不足50分钟 [2] - 构建"驻点+巡查"双循环应急体系 设置8个应急驻勤点 事故处置效率提升 [5] - 采用无人机巡航+AI道路分析系统 视频异常事件检测成功率超97% [6] 智慧交通管理创新 - 首创"五桥十五路"智慧管控平台 整合虎门大桥等跨江通道及珠三角骨干高速 [6] - 部署800路监控视频+毫米波雷达 实现全路段覆盖及车流动态调控 [6] - 实施滴水式放行+车道优化策略 海底隧道事故率显著下降 [5] 区域经济协同效应 - 中山规划66平方公里深中经济合作区 两地签订50余份产业协作协议 [7] - 深圳中山技术合同交易额同比增80% 形成"研发+转化"产业协作模式 [8] - 开通跨市公交及旅游专线 深中公交累计运送旅客280万人次 [8] 大湾区融合发展 - 珠江口过江车流诱增15% 推动"硬联通"向"软融合"转变 [10] - 实现735项政务服务"深中通办" 公积金等公共服务同城化 [10] - 中山旅游收入同比增23.47% 深中通道观景点成网红打卡地 [8]
港人北上消费潮,回不到过去了
投资界· 2025-06-23 08:29
北上消费潮的核心观点 - 港人北上消费未挤压本地消费 两地消费模式存在明显差异 内地以生活服务类为主(占比近50%) 香港则以零售(58%)和餐饮(29%)为主 [3][5] - 北上消费规模稳定 每季度境外消费约500亿港元 占香港居民总消费9% 人均单次消费300-500港元 [4][5] - 消费吸引力源于内地服务业升级 数字化服务(如AlipayHK)推动大湾区一体化 覆盖交通/预约等200万用户 [6] - 消费地域从大湾区扩散至重庆/长沙等地 呈现"民生消费"特征 [7] 消费模式差异 - 资深北上用户在内地消费结构:生活服务类占比超80%(健康美容/按摩) 零售仅28% [5] - 同群体在港消费结构:零售58% 餐饮29% 服务业仅12% [5] - AlipayHK数据显示 跨境支付已突破简单功能 延伸至多场景服务 [6] 历史数据对比 - 2018-2019年香港消费净流入:外地旅客在港消费额(3258亿/2566亿港元)远超港人境外消费(1772亿/1844亿港元) [8] - 2022年后港人境外消费增速快于外地旅客在港消费 消费力外流趋势明显 [9] 行业影响 - 香港服务业面临结构性压力 需针对性支援从业人员 [8] - 内地服务业创新业态(如未知名称的新领域)形成差异化竞争力 [6] - 消费"剪刀差"盈余可能逆转 需关注经济格局变化 [9]
港中文发布报告:港人两地日常消费互补,湾区“一小时生活圈”更融合
搜狐财经· 2025-06-22 22:50
大湾区数字一体化与港人北上消费 港人北上消费规模与趋势 - 港人来内地消费未挤压其在港消费力,两地消费模式形成互补[1] - 港人北上消费以生活服务类为主(占比近50%),在港消费集中在零售(58%)和餐饮(29%)[1][5] - 2024年香港居民赴内地旅游次数已恢复至疫情前水平,境外消费占比与疫情前相当[5] 消费地域扩展与支付便利化 - 港人北上消费从广深等湾区一线城市扩展至中山、江门等低线城市及重庆、长沙等热门旅游城市[3] - AlipayHK拥有超450万香港活跃用户,其数据显示超三分之二港人形成北上消费习惯[3] - 过去一年超200万港人使用AlipayHK北上消费,其中20%用户形成"一个App出行"习惯[6] 数字化对消费的促进作用 - 移动支付促进内地家庭消费增长16%,恩格尔系数下降1.7个百分点[6] - 使用数字化平台的商户年均销量和交易额分别增长15.5%和11.9%[6] - 跨境支付无缝衔接体验消除传统支付障碍,推动消费从"即兴"转向"日常"[6] 行业融合与政策红利 - 内地服务已成为港人消费重要组成部分,消费市场呈现融合趋势[5] - 数字化服务(如交通出行、预约服务)成为大湾区一体化的加速器[5] - 支付技术升级推动"一小时生活圈"成形,促进人流、资金流融合[6]
香港中文大学研究:港人北上未对香港本地消费造成挤压 两地消费偏好不同
智通财经网· 2025-06-20 16:15
港人北上消费规模及特征 - 港人在内地消费未对香港本地消费造成挤压 [1] - 港人在内地消费集中于生活服务类占比近50% 零售仅占28% [1] - 港人在香港消费集中于零售和餐饮业 分别占比58%和29% [1] 消费地域扩展趋势 - 港人北上消费从粤港澳大湾区扩展至中山 江门 重庆 长沙等地 [1] - 跨境消费市场呈现日益一体化趋势 [1] 支付方式影响 - 支付方式便利化促进港人北上消费增长 [1] - 数字化服务成为大湾区一体化加速器 [2] - 过去一年超200万港人使用AlipayHK跨境服务 [2] 消费行为转变 - 港人跨境消费实现从即兴消费向民生消费转变 [2] 政策建议 - 香港政府需关注本地服务业压力并出台针对性支持措施 [1] - 内地服务已成为港人消费重要选择 需政策制定者重视 [1]
珠海:这个“五一”,“堵”成了全国第一丨五一粤消费⑦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5-07 10:27
港珠澳大桥流量转化效应 - 港珠澳大桥珠海公路口岸进境车流刷新纪录,"五一"假期单日出入境客流量达12.7万人次创历史新高[2] - 大桥开通6年来珠海"五一"文旅收入从2018年7.88亿元跃升至2024年14.09亿元,增幅78.8%[1] - "港珠澳大桥游"项目预约量较平日增50%,大湾区游客占比80%,联票产品受热捧[2] 珠海文旅市场爆发 - 2024年"五一"接待游客220.11万人次(同比+24.5%),旅游总收入14.09亿元(同比+26.2%)均创历史新高[1] - 情侣路沿线景点接待148.2万人次,万山群岛接待上岛游客50733人(同比+70.55%),旅游综合收入5416.4万元(同比+117.26%)[5] - 珠海实时人口峰值达533万,流动人口占比超60%,拱北口岸单日出入境43.9万人次创5年新高[2] 跨境旅游联动格局 - 经港珠澳大桥出入境内地旅客15.3万人次(同比+54.6%),持旅游签注旅客8.5万人次(同比+45.4%)[3] - "两小时休闲圈"微度假模式兴起,"港车北上"政策推动港澳居民来珠消费常态化[2] - 大湾区多城联程游线路火爆,旅行社日均发团5-6个,单团规模达80人[3] 文旅产品创新升级 - 推出差异化体验项目如长隆夜光大巡游、虎鲸cosplay秀,A级景区单日峰值客流17.02万人次[6] - 万山区联动横琴推出"一程多站"线路,海岛高端酒店节前满房[5] - 携程6条经典线路曝光量超1400万次,带动预订热潮[7] 政策与基础设施支撑 - 实施1696个车位免费等6大惠民政策,发放餐饮住宿专项优惠[6] - 港珠澳大桥"一桥连三地"通关便捷性使其成为跨境游首选通道[3] - 全运会特许商品零售店开业,武术搏击等活动拉动运动消费[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