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湾区一体化
搜索文档
赛事重塑湾区时空版图——来自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的报道
中国经济网· 2025-11-16 07:12
粤港澳大湾区交通基础设施升级 - 港珠澳大桥通车后,香港至珠海、澳门的车程大大缩短,旅客通关时间在30秒内完成[2] - 广深港高铁香港段开通后,跨境客流已超1亿人次,日均开行跨境列车增至190列,最短发车间隔压缩至5分钟[6] - 深中通道使深圳与中山之间的车程从2小时缩短到30分钟,物流成本降低20%,并推动“深中通办”事项增至700多项[7] 通关便利化与政策创新 - 十五运会期间实现“无感通关”,运动员凭借“人脸识别+手环定位”技术流畅完成跨境赛程[1] - 香港为访港旅客开通全程容貌识别通关,全程仅需约7秒,并在4个指定口岸设立16条专用通道[3] - “粤车南下”和“港车北上”政策优化,预计惠及超过10万辆符合资格车辆,海关备案手续实现无纸化[3] 多式联运与智慧出行发展 - 香港国际机场建造首个24小时全自动化转机停车场,设有1800个自动化停车位,并已在大湾区布局32个城市候机楼[4] - 广深城际铁路时速从160公里提升至200公里,广深港高铁优化“公交化”运营服务,助力大湾区“一小时生活圈”形成[5] - 前10个月黄埔大桥等5条跨江跨海通道车流总量达1.37亿车次,其中港珠澳大桥和深中通道在10月7日车流量同比增幅分别达55.97%和27.03%[7] 未来产业与科技应用场景 - 广汽集团多旋翼飞行汽车计划于2026年下半年量产,复合翼飞行汽车目标在2027年于2至3座城市推出示范运行方案,以构建“大湾区40分钟生活圈”[8] - 广州将依托亿航智能、文远知行、广汽埃安等企业,在南沙、番禺等区域加快未来出行场景落地,打造全空间智能无人体系[9] - 全运会作为“超级场景”,推动自动驾驶、低空出行等技术从“赛事应用”向“城市服务”转化[8]
深中跨市公交客流破400万 大湾区“一小时生活圈”成为现实
南方日报网络版· 2025-11-14 15:54
一刷公交卡,跨越伶仃洋。开通近一年半,11月12日,连接深圳与中山的跨市公交专线客流量突破400 万人次。这条飞驰在世纪工程上的公交线,让大湾区"一小时生活圈"成为现实。 人流背后是经济流、生活流。400万人次的跨越,不仅刷新了通行纪录,更意味着双城通勤、周末出 游、商务往来已成为大湾区民众的日常。这条线路已成为观察大湾区深度融合的一扇窗口。 随着深中通道西人工岛对外开放,与之衔接的文旅专线也迅速开通。游客乘坐公交即可直达这一超级工 程的核心区域,进行观光研学,亲身感受国家发展的脉动。 服务的边界也在不断打破。今年,中山公交与顺丰速运达成合作,在多个交通枢纽增设智能存包柜和快 递柜。乘客在"香山畅行"小程序上还能享受便捷的寄件服务。这一"公交+物流"的创新,解决了旅客携 带大件行李跨市出行的痛点,让公交服务从"行"的单一功能,向更具综合性的生活服务场景延伸。 400万人次,是一个新起点。这条跨市公交线路,作为深中一体化先行先试的"探路者",其成功运营为 大湾区更大范围的互联互通积累了宝贵经验。 应对巨大的客流量,考验的是运营智慧。中山城建集团下属中山公交集团构建的"深中公交车辆运营分 析数据集"成为调度中枢。 ...
第十五届全运会香港赛区准备就绪 社会各界翘首以盼
央视新闻客户端· 2025-11-09 20:23
我们现在所在的启德体育园主要承办击剑、男子手球、七人制橄榄球这三个竞赛项目。除了启德体育园,重点赛场还包括香港体育馆、香港单车馆、粉岭高 尔夫球会、中环海滨及维多利亚港、维多利亚公园等,形成了"海港+新地标+社区公园"的多点综合竞技大舞台。 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是全运会历史上第一次走进香港、澳门。全运会期间,香港将承办场地自行车、击剑、高尔夫球等竞技项目,以及群众赛事活动的保 龄球项目。目前,香港赛区已经准备就绪。 总台记者 马媛:这里是香港启德体育园。本届全运会是香港首次参与承办全国最高水平的综合运动会,所以,香港特区政府举全社会的力量来迎接这场盛 会,而香港社会各界也翘首以盼。目前,各竞赛场馆、安保、交通、志愿者服务等等已经全面准备就绪。 总台记者 马媛:我们也从购票平台了解到,接下来的重点赛事门票早早抢订一空,足见大家对全运的热情。 总台记者 马媛:另外,志愿者方面,此次香港赛区共委任了16000多名志愿者。他们来自不同行业,小的只有十几岁,最年长者有85岁。 这一次三地赛事跨城跨境的设计,让体育成为大湾区一体化的生动载体。 这种跨地域的合作模式,不但提升了大湾区整体办赛的能力和合作机制,同时也促进了大 ...
说说广深与APEC
36氪· 2025-11-03 11:08
APEC选址深圳的考量 - 深圳成为中国第三个举办APEC的城市,印证了其在大湾区的核心地位[1] - 国家在特殊时期可能希望通过深圳展示科技自立自强的决心,全文提及"科技"多达十处[1] - 深圳-香港-广州创新集群在《2025年全球创新指数》中首次登顶全球第一,深圳是该集群的C位城市[1] 广州经济发展态势 - 广州前三季度GDP为23265.65亿元,同比增长4.1%,名义增速5.04%,增量1115.7亿元[2] - 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4%,比上半年提升0.7个百分点,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长2.4%[2] - 外贸进出口总额9236.8亿元,同比大增12.5%,出口增速达到21.2%,在10大外贸城市中排名第一[2] 科技创新与先进制造业表现 - 新能源汽车产量同比增长20.6%,民用无人机产量增长35.2%[3] - 液晶显示模组、模拟芯片、集成电路圆片产量分别增长1.3倍、20.5%和56.3%[3] - 民营企业如小鹏汽车、网易、希音等发展势头迅猛[3] 大湾区一体化发展 - APEC落户深圳意味着大湾区的整体势能将继续提升,对区域内所有城市均有利[3] - 大湾区优势在于产业分工紧密、一体化程度高,需增强"湾区共同体意识"[4] - 区域竞争已上升至省与省、大区与大区之间,长三角势头迅猛[4]
都市圈“破圈”、大湾区变“小” 深中通道重塑了他们的生活轨迹
央视网· 2025-10-20 16:46
交通与物流效率提升 - 深中通道将深圳至中山车程从2小时缩短至30分钟,大幅提升通行效率[1] - 物流公司司机单趟行程时间从至少2.5小时缩短至40-45分钟,实现定时回家并提高收入[5] - 物流平台平均每单里程减少15公里,完单时长节省40分钟,物流成本降低16%[8] 区域经济与产业协同 - 顺丰速运利用深中通道高效运输阳江海虾、湛江火龙果及中山脆肉鲩等粤西特色产品[3] - 澳门创业青年实现一日内往返深圳、中山、横琴、澳门多地,促进研发想法在中山转化为产品[14] - 超370万人次通过跨市公交在深圳、中山、广州三地间工作生活,跨城生活成为新常态[7] 文体活动与区域联通 - 深中通道通车使中山市小榄镇国际棒垒球中心成为十五运会核心赛场,香港球队往返时间从一天缩短至当日往返[13] - 港珠澳大桥、深中通道等超级工程为运动员在大湾区各城市训练比赛提供极大便利[15] - 企业员工体验跨城公交便捷性,从公司到车站仅5分钟,跨城工作生活无缝衔接[10]
十五运会开幕倒计时30天:相约全运,湾区同心同行
中国新闻网· 2025-10-10 13:38
十五运会开幕倒计时30天:相约全运,湾区同心同行 中新社北京10月10日电 (记者 邢翀)10日,位于广州塔、深圳湾体育中心、香港维多利亚港、澳门议事 亭前地的倒计时牌亮出数字"30"。再过30天,首次由粤港澳三地共同承办的全国运动会——第十五届全 运会将正式开幕。 从1959年首届赛事开始,全运会便是全面展示中国体育的顶级舞台。66年来,随着规模和水平逐届递 增,全运会承载的意涵愈加丰富,成为竞技体育的基石、人才培养的摇篮和全民健身的向导,映照着一 个日益强盛、充满活力的体育中国。 这一全国水平最高、规模最大、影响力最广的综合性运动会来到粤港澳,将翻开全运历史新的一页:香 港和澳门首次参与承办全运会,比赛项目分布于三地19座城市,是承办城市最多的一届全运会;比赛场 馆约90%为现有场馆,全运史上首次实现不新建大型场馆;预计内地前往港澳参赛人员将超6000人,港 澳来内地参赛人员将超3000人,均创下纪录...... 跨境赛事不仅开创全运先河,更具象地呈现本届全运会的重要主题——"融"。马拉松赛经深圳湾大桥跨 越深港,公路自行车赛以港珠澳大桥联结三地,赛道上的跨境相通正是粤港澳协同办赛、融合发展的鲜 活注脚。 ...
看广东轨交网络,番禺的份量强到可怕
36氪· 2025-09-28 10:27
文章核心观点 - 番禺区在大湾区轨道交通网络中占据中心地位,其轨交红利开发不足10%,是一个被严重低估的区域 [1] - 番禺凭借其独特的区位和交通优势,正从“广州的番禺”转变为“大湾区的番禺”,其商业机会和资产价值需要被重估 [1] - 日益频繁的跨城交流正催生跨城通勤、消费和置业需求,番禺是主要受益者 [3][4][5] 轨道交通网络优势 - 番禺坐拥亚洲最繁忙高铁枢纽广州南站,接入京广、广深港、贵广、南广等多条干线高铁及广珠城际、广佛环线、佛莞城际三条城际铁路,日客流量接近50万人次 [6] - 番禺是广州地铁网络重要组成部分,已有2号线、3号线、4号线、7号线、18号线、22号线穿城而过 [6] - 新开通的广州东环城际铁路和琶莲城际铁路是番禺“交通升级的双引擎”,彻底打通“内联外通”的交通大动脉 [6] - 向内通勤:从万博到琶洲未来通勤时间可压缩至半小时内,加强与“珠金琶”的产业协作 [6] - 向外连接:通过与白云机场连接,使番禺企业实现“家门口对接全球市场”,降低跨区域运营成本 [7] 商业与产业基础 - 番禺万博区域商业氛围浓厚,已建成近10个商业综合体,体量超过10个天河城,包括番禺天河城、四海城、万达广场等 [10] - 汉溪K11本月底开业,长隆万象天地紧密施工中,超级购物中心的集中度与成熟度在广州仅次于天河路-珠江新城 [10][11] - 番禺是广东民营经济重要发源地,涌现长隆、星河湾、希音、小鹏汇天等一大批知名和高科技企业 [13] - 根据《2024新财富富人榜》,广州19位富豪中番禺占6位,以一区之力贡献全市三分之一 [14] - 2025胡润全球独角兽榜显示,番禺4家独角兽总估值接近5000亿元,贡献全市独角兽总估值的70% [14] 跨城协作与需求 - 深圳等地的企业主因交通便利将广州业务落脚点选在番禺,方便开拓整个珠三角生意 [2] - 番禺配套成熟、生活丰富、价格亲民,成为吸引跨城企业入驻的重要因素 [2] - 珠三角居民养成“城际通勤式消费”习惯,上午坐高铁到南站,在番禺或顺德消费后下午返程 [3] - 跨城交流带动跨城买房需求,广州南站、长隆万博片区楼盘被深圳、东莞、香港人购买 [4] 区域能级提升潜力 - 全球经验表明,交通升级带动区域能级跃升,例如香港西九龙高铁站吸引摩根、高盛等国际投行从中环迁入 [15][16] - 上海虹桥作为轨交和航空中心,吸引大量长三角企业迁入,对陆家嘴形成竞争 [16] - 依托轨交网络建成的新型商务区正对传统商务区形成降维打击 [17] - 抢滩番禺被视为抢购一张叠加“轨交红利+区域能级提升”的入场券 [17]
广深地铁谁更挤,大湾区交通格局正在重塑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9-22 23:42
深圳地铁客流量表现 - 2025年8月深圳地铁客流量达30013万人次,超过广州的28899万人次,位列全国第三[1] - 深圳地铁客运强度以1.63万人/每公里·日连续21个月位列全国内地城市第一[1] - 截至2025年8月,深圳地铁客流量同比增加904万人次,广州同比增加189万人次,而北京、上海、成都均出现下降[4] - 截至2025年8月29日,深圳轨道交通线网日均客运量达895.27万人次,单日客运量超千万已达50次,远超历年累计的15次[4] 深圳地铁客流超越广州的原因 - 深圳地铁运营里程为505.1公里,远低于广州的743.8公里,但深圳城市面积约两千平方千米,不到广州总面积七千平方千米的1/3,导致地铁线网密度更高[4] - 深中通道开通使珠江西岸城市人流涌向深圳,同时“港人北上”带火深圳地铁,暑运期间广深港高铁跨境客流达612.4万人次,同比增幅16.7%[5] - 深圳暑运期间交通枢纽车站整体客流同比增长8.4%,口岸车站整体客流同比增长6.2%,福田口岸站、皇岗口岸站客流同比分别增长9.2%、7.6%[5] - 深圳常住人口中15—59岁人口占比高达79.53%,平均年龄32.5岁,年轻人口结构带来更旺盛的通勤需求[6] - 深圳以创新和科技产业为主,员工跨区域通勤对地铁依赖更强,而广州商贸业集中导致活动半径较小[6] 地铁客流反映的城市经济活力 - 深圳社区登记总人口为2237.88万人,同比增加74.11万人,常住人口增量居全国第一[1] - 地铁日均客流量突破千万意味着城市内部人口流动频繁,经济活力强[10] - 地铁网络需要匹配教育、医疗、商业等公共服务资源以支撑庞大客流量[10] 轨道交通对大湾区一体化的影响 - 广州和深圳发达的轨道交通正牵引大湾区一体化加速,未来两地地铁将通过东莞连成一体,并向香港、惠州延伸,形成全国最大地铁网络[10] - 大湾区城际铁路和地铁线路加速从“线型布局”向“网络运营”跨越,使产业联系更加紧密[10] - 交通“硬联通”降低通勤和时间成本,使企业选址可考虑更大范围都市圈,促进产业向外围扩散[11] - 深汕特别合作区吸引比亚迪投资,深汕比亚迪汽车工业园一期满产、二期产能爬坡、三期动工,体现交通便捷带来的产业合作加速[11] - 交通一体化结合要素市场化改革,推动人才、土地、资金等资源跨城流动,促进科技产业园区等向城际节点倾斜[12]
广深地铁谁更挤?比拼之外,大湾区交通格局正在重塑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9-22 17:20
深圳地铁客流量表现 - 8月深圳地铁客流量达30013万人次 超过广州的28899万人次 位列全国第三 [2] - 深圳地铁客运强度达1.63万人/每公里·日 连续21个月居全国首位 [2] - 深圳8月客流量同比增加904万人次 广州增加189万人次 北上成均出现下降 [5] 客流量增长驱动因素 - 深中通道开通促进珠江西岸城市与深圳联通 中山/珠海/江门人流涌入 [6] - 跨境出行推动口岸客流增长 暑运期间福田/皇岗口岸客流同比增9.2%/7.6% [7] - 广深港高铁跨境客流达612.4万人次 同比增16.7% 双城通勤族占比30% [7] - 大型活动密集举办 后海/松岗/岗厦北站客流同比增23.5%/21%/19.3% [7] 城市基础设施对比 - 深圳运营里程505.1公里 远低于广州743.8公里 但线网密度显著更高 [5] - 深圳TOD模式普及 住宅区与地铁衔接紧密 提升出行便捷度 [5][3] - 深圳日均客运量达895.27万人次 单日超千万客流达50次 远超历年累计15次 [5] 人口与经济结构特征 - 深圳常住人口2237.88万人 年增74.11万人 增量全国第一 [2] - 15-59岁人口占比79.53% 平均年龄32.5岁 老龄化率7.7%远低于全国22% [8][9] - 科技创新产业主导 跨区域通勤需求旺盛 对比广州商贸业活动半径相对集中 [10] 区域协同发展效应 - 轨道交通推动大湾区"一小时生活圈"形成 加速生产要素流动 [3][7] - 广深地铁将通过东莞连通 并向香港/惠州延伸 形成全国最大地铁网络 [13] - 交通一体化降低通勤成本 促进产业跨城布局(如深汕合作区比亚迪产业园) [13] - 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同集聚提升区域创新水平 增强产业协同效应 [14]
经济大省半年报:广东为何越来越好?
南方都市报· 2025-07-16 23:06
外贸表现 - 2025年上半年中国货物贸易进出口总额21.79万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2.9%,其中出口13万亿元,增长7.2%,出口规模创历史同期新高[3] - 广东省作为外贸第一大省,上半年顶住国际环境压力稳住外贸基本盘[5] - 东莞市金鸿盛电器移动空调订单同比增长10%,旺季日产能达8000套,主要销往南半球及欧美市场[7] - 东莞中旺玩具通过全链条绿色制造体系实现订单结构优化,日韩欧洲订单占比提升至40%[9] 科技创新 - 广东省区域创新综合能力连续8年全国第一,"深圳-香港-广州"科技集群全球创新指数排名连续5年第二[11] - 上半年全国高技术服务业投资增长8.6%,其中信息服务业投资增长37.4%,航空航天器制造业增长26.3%,计算机设备制造业增长21.5%[11] - 广东人工智能核心企业超1500家,含24家独角兽和147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数量全国第一[23] 机器人产业 - 广东企业研发的双足机器人具备强抗干扰能力,半人形机器人可完成电梯操作和物品递送[13][15] - 清洁机器人能精准识别杂物并分类处理,轮足机器人可实现复杂地形移动和半坡驻停[17][19] - 大湾区机器人供应链支撑产业快速发展,逐际动力90%供应商集中在大湾区[21] 新兴产业布局 - 广东省同步推进传统产业改造和新兴产业培育,重点发展新能源汽车、集成电路等领域[25] - 海上风电装机容量达1251万千瓦居全国首位,年发电量约300亿度[33] - 深远海养殖取得突破,"湾区伶仃"号养殖工船投入使用,海水养殖产量达376.83万吨同比增长5.47%[31] 大湾区建设 - 狮子洋通道2023年开建,叠加港珠澳大桥和深中通道完善交通网络[27] - "一号通道"实现深港人员车辆白名单通行,单程时间缩短至45分钟[29] - "湾区通"工程加速规则衔接,推动大湾区一体化发展[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