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导体并购整合

搜索文档
9.5亿美元!意法半导体拟收购恩智浦MEMS传感器业务
中国汽车报网· 2025-07-28 09:17
收购案概述 - 意法半导体宣布拟收购恩智浦半导体的MEMS传感器业务,以巩固全球传感器龙头地位 [2] - 收购业务主要面向汽车安全传感器(被动安全如安全气囊、主动安全如车辆动态控制)和监测传感器(胎压监测系统TPMS、发动机管理等),同时包括工业用压力传感器和加速度计 [4] - 交易价格最高达9.5亿美元现金(9亿美元预付款+5000万美元技术达标奖励金),预计2026年上半年完成 [5] 收购方意法半导体背景 - 公司1987年由意大利SGS微电子和法国Thomson半导体合并成立,总部位于瑞士日内瓦,全球车规级SiC模块市场领先 [3] - 产品覆盖发动机定制芯片、车灯控制等,为特斯拉、比亚迪等车企供货,1200V SiC MOSFET开关损耗较硅基IGBT降低70% [3] - 2023年汽车半导体市场份额达10.4%,全球排名第三 [3] 被收购方恩智浦背景 - 历史可追溯至1953年飞利浦半导体部门,2006年分拆独立,全球最大车规芯片供应商之一 [3] - 汽车处理器市场全球第一(2022年),旗舰级处理器达5纳米工艺,技术涵盖ADAS、车载网络等 [3] - 第三代成像雷达处理器S32R47支持L2+至L4级智能驾驶 [3] 收购战略意义 - 拟收购业务2024年营收约3亿美元,毛利率和营业利润率对意法半导体有显著增益,预计增加每股收益 [4] - 增强MEMS技术研发能力,获得汽车安全应用前沿知识产权及高素质团队 [4] - 通过IDM模式(设计-制造-封装测试全链条)实现更快创新周期和更强定制灵活性 [4] 行业趋势分析 - 汽车MEMS惯性传感器增速预计超越整体MEMS市场 [4] - 半导体行业并购从"规模扩张"转向"精细化博弈",头部厂商聚焦核心业务,追赶者通过收购补短板 [7][9] - 未来围绕"MCU+传感器"的技术整合将更频繁,协同能力决定市场地位 [9] 交易双方表态 - 意法半导体称收购与其战略高度契合,将加强传感器在汽车、工业等关键领域的地位 [8] - 恩智浦表示该业务不符合其长期战略方向,但认可其在意法半导体的发展前景 [8]
为什么市场化资本很少投资半导体了
虎嗅· 2025-07-09 08:36
半导体投资现状 - 市场化资本大幅退潮,老牌一线半导体专业投资基金仅25%资金投向半导体 [1] - 国资主导投融资特征明显,但投资目的从产业布局转向"搬砖"式招商(异地项目搬迁)[1] - 国资多数委托国企/央企基金打理,牺牲投资效率确保安全 [1] - 市场化资本从资金数量、投资方式到投资活力全面萎缩,连带国资投资进入消极状态 [2] 市场化资本撤出原因 - 上市退出难度加大:2025上半年49家企业撤回A股IPO申请,港股流动性不足导致市值难达标 [3] - 项目风险加大:剩余国产化项目均为"硬骨头",资本市场风险分担机制缺失 [3] - 并购整合受阻:国资减值问题未解决导致市场化资本持币观望 [4] - 募投管退全链条受阻:募资端国资倾向内部循环,投资端优质项目枯竭,退出端监管加码 [4] 市场化资本的核心价值 - 决策效率优势:能更好匹配半导体国际竞争对技术敏锐度和响应速度的要求 [5] - 风险项目识别能力:对小型/前沿技术项目有超前敏锐度,而国资仅敢投确定性项目 [5] - 定价权主导:民资投入额度决定国资跟投意愿,估值体系以市场化资本为基准 [5] - 创新驱动关键:成熟技术过剩背景下,先进技术突破依赖市场化资本 [5] 挽回市场资本的建议 - 资本市场改革:在严打违规前提下提高风险容忍度,允许市场自主选择创新项目 [8] - 推动并购整合:通过破产重整/债转股等措施解决国资退出难题,化解行业内卷 [8] - 国资管理市场化:加强与市场化资本合作,调整政策支持高风险创新项目 [8] - 监管体系革新:适应半导体"无人区"创新特性,建立匹配攻坚阶段的资金支持机制 [9] 行业发展趋势 - 半导体产业完成基础建设后进入攻坚阶段,投资逻辑从规模扩张转向技术创新 [5][9] - 国资与市场化资本需形成互补:国资提供资金规模,市场化资本保持产业活力 [6] - 国际合作受限背景下,市场化资本对维持产业国际竞争力具有战略意义 [5][6]
并购整合为半导体发展的必然趋势 业内建议各方在估值上让步等以促进交易
证券时报网· 2025-07-06 15:12
半导体行业并购整合现状 - 2025第九届集微半导体大会在上海举行,主题为"半导体行业并购整合",多位业内人士分享观点 [1] - 中国半导体产业尚未迎来大规模并购整合潮,A股公司并购半导体资产案例增多但终止案例也不少 [1] - 行业面临政策环境变化,包括新"国九条""科创板八条""并购六条"等政策发布 [1] 并购实践与挑战 - 晶丰明源通过并购获得手机充电技术和高速云计算技术,进入三星、英伟达、AMD等公司供应链 [2] - 晶丰明源收购凌鸥创芯后其营收和利润大幅提升,收购四川易冲科技基于进入手机和汽车市场需求 [2] - 小米产投对接几十个并购标的成功率仅5%-10%,主要挑战在于一二级市场估值严重倒挂,部分模拟芯片标的一二级估值倒挂几倍 [3] 并购战略与行业逻辑 - 并购需要战略和执行精心安排,双方需明确并购目的,被并购方若仅为回购股权则难以达成一致 [3] - 并购是行业发展的必然需求,可提升行业效率和竞争力,中国半导体正处于国产替代关键时期 [4] - 企业价值需通过客户认可和资本逻辑匹配,监管机构对资本估值包容性为平衡行业需求和资本市场期望 [5] 估值与市场定价问题 - 市场定价波动导致买卖双方预期失衡,2019年后半导体行业进入"资本定价"阶段,估值和人员薪酬快速攀升 [5] - 呼吁行业理性看待资产减值和筛选标的,需通过资本市场活跃和行业自发性整合消化估值"泡沫" [6] 产业整合趋势与建议 - 并购整合是集成电路产业发展必然趋势,可快速获取先进技术推动产业升级,尤其在外部环境严峻背景下 [6] - 中国集成电路产业供应链图谱完整但细分赛道实力不强,存在重复建设问题,需通过整合重组提升竞争力 [6] - 建议创始人和投资人在估值问题上让步,国资在减值问题上更灵活以促进并购落地 [6] - 并购不仅是资本操作更是产业融合挑战,需解决技术整合、管理融合等多方面问题 [7]
67岁创始人套现12亿离场
36氪· 2025-06-26 18:15
半导体行业并购趋势 - 自证监会发布"并购6条"后,半导体领域并购交易升温,出现多笔引人注目的交易,如晶丰明源收购易冲科技、概伦电子收购成都锐成芯微、海光信息收购中科曙光等[4] - 行业出现PE/VC利用产业平台发起并购的新模式,如武岳峰通过致能工电平台收购中颖电子[5] - 半导体产业链并购整合已进入多点开花阶段[4] 中颖电子交易细节 - 中颖电子控股股东威朗国际及Win Channel Ltd转让14.20%股份给致能工电,交易总价12.45亿元,转让价格25.677元/股,较停牌前溢价20%[7][8][9] - 致能工电还将通过表决权委托控制另外9.2%股份,合计掌控23.4%表决权[9] - 交易完成后公司实控人由创始人傅启明变为致能工电,67岁创始人套现12亿离场[9] 中颖电子经营状况 - 公司市值从2021年高峰250亿缩水至80亿左右[10] - 2022-2024年营收分别为16.02亿、13亿、13.43亿,归母净利润分别为3.23亿、1.86亿、1.34亿,连续下滑[11] - 2024年毛利率33.6%创17年新低,2024Q1进一步降至32.1%[11] - 传统家电MCU业务占比81%但增长乏力,车规级MCU新业务进展缓慢[11] 致能工电背景与战略 - 由上海国资、徐州国资和武岳峰科创合作设立的产业平台,已投资7家半导体公司[5][15] - 2024年营收2.06亿,主营业务亏损0.81亿,但投资组合升值带来1亿收益[16] - 总资产51.7亿中76.52%为金融资产,实质已相当于投资机构[17] - 投资标的聚焦汽车半导体领域,如恒泰柯、芯路通讯、泰矽微等[20] 武岳峰投资模式创新 - 通过公司模式而非基金模式主导并购,可解决存续期限制、提供持续现金流、更好绑定各方利益[24] - 管理500亿基金,投资200余家公司,曾主导收购芯成半导体(ISSI)[23] - 与临芯投资、兴橙资本等机构共同探索"创始人模式",投资人亲自操刀下场创业[26][27] 产业协同与未来展望 - 收购中颖电子后将形成"家电+工业+汽车"三场景MCU产品矩阵[21] - 产业协同空间支撑20%溢价收购[21] - 半导体投资进入下半场,机构通过长期经营探索新可能性[5][27]
67岁创始人套现12亿离场
华尔街见闻· 2025-06-25 17:50
半导体行业并购趋势 - 自2023年9月证监会发布"并购6条"后,全国各地并购交易逐渐升温,半导体领域诞生多笔引人注目的交易,如晶丰明源收购易冲科技、概伦电子收购成都锐成芯微控股权、海光信息收购中科曙光等[1][2] - 行业最近出现PE/VC利用产业平台发起并购的案例,如中颖电子控股权转让给致能工电[3][4] - 半导体产业链上的并购整合已进入多点开花阶段[2] 中颖电子交易细节 - 中颖电子控股股东威朗国际及股东Win Channel Ltd与致能工电签署协议,合计转让14.20%公司股份,转让价格25.677元/股,总价12.45亿元[4][7][8] - 交易完成后致能工电还将通过表决权委托控制中颖电子另外9.2%股份,合计掌控23.4%表决权[9] - 交易价格较停牌前21.41元/股溢价20%,67岁创始人套现12亿离场[11] 中颖电子经营状况 - 公司是MCU领域龙头企业,主要产品应用在家电等领域,2021年11月股价达82元/股,市值250亿,但最近两年市值缩水至80亿左右[12][13] - 2022-2024年营收分别为16.02亿、13亿和13.43亿,归母净利润分别为3.23亿、1.86亿和1.34亿,同比下滑12.86%、42.32%和28.01%[15] - 2024年毛利率33.6%创17年新低,2024年一季度进一步降至32.1%[15] - 传统家电MCU业务占比81%达10.93亿,市占率25%但市场已饱和,消费电子BMIC、AMOLED受市场疲软影响萎缩[15] - 车规级MCU业务进展缓慢,仍处于导入客户阶段[16] 致能工电背景与布局 - 致能工电是上海国资、徐州国资和武岳峰科创合作设立的产业平台,在武岳峰操盘下已连续收购、参投7家半导体公司[6][18] - 2024年营收2.06亿,主营业务亏损0.81亿,但投资组合升值带来1亿收益[21] - 流动资产占比高,货币资金和交易性金融资产23.27亿,其他权益工具投资和非流动金融资产合计16.29亿占总资产51.7亿的76.52%[23] - 已投资企业包括博通集成、上海恒泰柯、芯路通讯Chipways、泰矽微电子、韶芯集成电路、昂宝电子等,主要应用场景涉及汽车领域[25][26][27][28] - 通过本次交易将形成"家电+工业+汽车"三场景MCU产品矩阵[29] 武岳峰资本运作模式 - 武岳峰累计管理超500亿基金,投资超200家公司,曾领衔中国财团收购芯成半导体(ISSI)[31] - 通过公司模式而非基金模式主导投资,优势包括无存续期限制、可获得持续现金流、利益绑定更紧密等[32] - 类似模式还有临芯投资通过收购重庆路桥股份操刀半导体并购,兴橙资本设立越海集成开展制造+封装业务[34][35][37] - 这些机构尝试呈现"创始人模式"特征:自己操刀,下场创业,对投资人要求更高[39]
67岁创始人套现12亿离场
投中网· 2025-06-22 11:22
核心观点 - 知名VC通过产业平台发起并购,拿下80亿市值的中颖电子,交易总价12.45亿元,溢价20% [1][5][14] - 半导体行业并购整合进入多点开花阶段,晶丰明源、概伦电子、海光信息等公司近期均有重大并购动作 [3] - PE/VC机构如武岳峰、临芯资本等尝试亲自操刀并购整合,通过成为长期经营者探索芯片投资下半场 [8][37][42] 并购交易细节 - 中颖电子控股股东及Win Channel Ltd合计转让14.20%股份给致能工电,交易价25.677元/股,总价12.45亿元 [5][10][11] - 致能工电还将通过表决权委托控制另外9.2%股份,合计掌控23.4%表决权 [12] - 交易完成后公司实控人由创始人傅启明变更为致能工电,后者无实控人 [13] 中颖电子现状 - 公司市值从高峰250亿缩水至80亿,2024年营收13.43亿元,归母净利润1.34亿元,毛利率33.6%创17年新低 [16][18] - 主营业务家电MCU市占率25%但市场饱和,车规级MCU业务进展缓慢 [18][19] - 67岁创始人套现12亿离场,公司需要新盟友拓展车规级MCU领域 [14][20] 致能工电背景 - 由上海国资、徐州国资和武岳峰科创合作设立的产业平台,已连续收购7家半导体公司 [7][28] - 2024年营收2.06亿元,主营业务亏损0.81亿元,主要依靠投资收益 [24] - 流动资产占比高,货币资金和金融资产23.27亿,权益投资16.29亿 [26] 产业布局 - 已投资博通集成、上海恒泰柯、芯路通讯、泰矽微等7家半导体公司 [29][30][31] - 重点布局汽车领域,形成"家电+工业+汽车"MCU产品矩阵 [32][33] - 武岳峰作为主导方,管理500亿基金,投资过兆易创新、沪硅产业等 [35][36] 行业新模式 - PE/VC通过产业平台或控股上市公司进行并购整合,成为长期经营者 [37][39][41] - 武岳峰、临芯资本、兴橙资本分别采用不同路径探索半导体投资下半场 [41] - 新模式要求投资人兼具经营与投资能力,如致能工电董事长李晓忠 [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