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MS传感器
搜索文档
苏州固锝:目前公司主营业务包括半导体和新材料两大领域
证券日报之声· 2025-11-19 19:36
(编辑 袁冠琳) 证券日报网讯 苏州固锝11月19日在互动平台回答投资者提问时表示,目前公司主营业务包括半导体和 新材料两大领域,围绕这两大板块,公司以直接持股或通过基金间接持股的方式做了一些产业链的布局 和投资,涉及半导体芯片设计、制造、销售等方面,如:苏州明皜,主营业务MEMS传感器的芯片设 计、工艺开发、封测及系统解决方案;苏州德信,专注于芯片制造;莱弗利,主营光电模拟/数字集成 电路设计等产品制造、销售及技术服务,在光电传感器研发设计领域拥有独立知识产权和丰富的IP积 累,主营产品包括集成红外接近及环境光亮度传感器等。 ...
睿创微纳涨2.09%,成交额1.65亿元,主力资金净流入441.46万元
新浪财经· 2025-11-19 13:54
截至9月30日,睿创微纳股东户数1.44万,较上期增加4.51%;人均流通股31954股,较上期减少3.63%。 2025年1月-9月,睿创微纳实现营业收入40.86亿元,同比增长29.72%;归母净利润7.07亿元,同比增长 46.21%。 分红方面,睿创微纳A股上市后累计派现3.31亿元。近三年,累计派现1.99亿元。 机构持仓方面,截止2025年9月30日,睿创微纳十大流通股东中,香港中央结算有限公司位居第三大流 通股东,持股2014.84万股,相比上期增加698.23万股。嘉实上证科创板芯片ETF(588200)位居第六大 流通股东,持股827.18万股,相比上期减少38.05万股。南方军工改革灵活配置混合A(004224)位居第 九大流通股东,持股597.49万股,相比上期增加111.00万股。南方中证500ETF(510500)位居第十大流 通股东,持股533.62万股,相比上期减少3.22万股。兴业兴睿两年持有期混合A(013910)退出十大流 通股东之列。 责任编辑:小浪快报 11月19日,睿创微纳盘中上涨2.09%,截至13:27,报79.99元/股,成交1.65亿元,换手率0.45%,总市 ...
睿创微纳跌2.03%,成交额1.70亿元,主力资金净流入774.81万元
新浪财经· 2025-11-18 13:48
11月18日,睿创微纳盘中下跌2.03%,截至13:22,报78.72元/股,成交1.70亿元,换手率0.46%,总市值 362.30亿元。 资金流向方面,主力资金净流入774.81万元,特大单买入1107.16万元,占比6.53%,卖出1350.21万元, 占比7.96%;大单买入3825.19万元,占比22.54%,卖出2807.34万元,占比16.55%。 睿创微纳今年以来股价涨68.03%,近5个交易日涨0.90%,近20日跌1.48%,近60日涨15.78%。 分红方面,睿创微纳A股上市后累计派现3.31亿元。近三年,累计派现1.99亿元。 机构持仓方面,截止2025年9月30日,睿创微纳十大流通股东中,香港中央结算有限公司位居第三大流 通股东,持股2014.84万股,相比上期增加698.23万股。嘉实上证科创板芯片ETF(588200)位居第六大 流通股东,持股827.18万股,相比上期减少38.05万股。南方军工改革灵活配置混合A(004224)位居第 九大流通股东,持股597.49万股,相比上期增加111.00万股。南方中证500ETF(510500)位居第十大流 通股东,持股533.62万股 ...
睿创微纳涨2.04%,成交额6049.18万元,主力资金净流入106.37万元
新浪证券· 2025-11-13 09:53
股价与资金流向 - 11月13日盘中股价78.43元/股,上涨2.04%,总市值360.96亿元 [1] - 当日成交金额6049.18万元,换手率0.17% [1] - 主力资金净流入106.37万元,特大单净买入118.22万元,大单净卖出11.86万元 [1] - 今年以来股价累计上涨67.41%,近60日上涨14.13%,但近5个交易日下跌3.17%,近20日下跌2.21% [1] 公司基本面与业务构成 - 公司2025年1-9月实现营业收入40.86亿元,同比增长29.72% [2] - 2025年1-9月归母净利润7.07亿元,同比增长46.21% [2] - 主营业务收入构成为:红外热成像及光电业务占比94.48%,微波射频业务占比2.94%,其他业务占比2.59% [1] - A股上市后累计派现3.31亿元,近三年累计派现1.99亿元 [3] 股东与机构持仓 - 截至9月30日股东户数为1.44万户,较上期增加4.51%,人均流通股31954股,较上期减少3.63% [2] - 香港中央结算有限公司为第三大流通股东,持股2014.84万股,较上期增加698.23万股 [3] - 南方军工改革灵活配置混合A为第九大流通股东,持股597.49万股,较上期增加111.00万股 [3] - 嘉实上证科创板芯片ETF和南方中证500ETF持股分别减少38.05万股和3.22万股,兴业兴睿两年持有期混合A退出十大流通股东 [3] 行业与概念板块 - 公司所属申万行业为国防军工-军工电子Ⅱ-军工电子Ⅲ [1] - 所属概念板块包括传感器、ASIC芯片、机器人概念、安防、军工电子等 [1]
芯联集成:目前公司MEMS传感器、激光雷达等芯片已占据国内主要市场份额
证券日报之声· 2025-11-12 22:12
公司业务与产能 - 公司建设有高效的数字化车规级智慧工厂,所有产线均为车规级产线 [1] - 公司可以为各类客户提供一站式系统代工服务 [1] 市场地位与产品 - 公司MEMS传感器、激光雷达等芯片已占据国内主要市场份额 [1]
睿创微纳跌2.00%,成交额1.77亿元,主力资金净流出2635.21万元
新浪财经· 2025-11-10 11:28
截至9月30日,睿创微纳股东户数1.44万,较上期增加4.51%;人均流通股31954股,较上期减少3.63%。 2025年1月-9月,睿创微纳实现营业收入40.86亿元,同比增长29.72%;归母净利润7.07亿元,同比增长 46.21%。 分红方面,睿创微纳A股上市后累计派现3.31亿元。近三年,累计派现1.99亿元。 机构持仓方面,截止2025年9月30日,睿创微纳十大流通股东中,香港中央结算有限公司位居第三大流 通股东,持股2014.84万股,相比上期增加698.23万股。嘉实上证科创板芯片ETF(588200)位居第六大 流通股东,持股827.18万股,相比上期减少38.05万股。南方军工改革灵活配置混合A(004224)位居第 九大流通股东,持股597.49万股,相比上期增加111.00万股。南方中证500ETF(510500)位居第十大流 通股东,持股533.62万股,相比上期减少3.22万股。兴业兴睿两年持有期混合A(013910)退出十大流 通股东之列。 资金流向方面,主力资金净流出2635.21万元,特大单买入259.99万元,占比1.47%,卖出479.25万元, 占比2.71%;大单买 ...
MEMS,中国势不可挡
36氪· 2025-11-07 10:56
行业整体表现与展望 - 2024年大中华区MEMS产业全球营收达到17亿美元,同比增长8.4%,出货量约54亿颗 [1] - 预计2024-2030年MEMS市场营收复合年增长率将达到3.6%,到2030年销量将达66亿件,营收将达到20亿美元 [1] - 在“AI+IoT+汽车电子”三重浪潮叠加下,中国厂商迎来了真正的“窗口期” [1] 主要厂商市场表现 - 歌尔微2024年实现营业收入45亿余元,是全球第五大、中国第一大智能传感交互解决方案提供商 [3] - 2025年上半年,士兰微的MEMS传感器产品营业收入同比增加10%,其加速度传感器国内市场占有率保持在20%-30%,六轴惯性传感器(IMU)出货量增加了2倍以上 [3] - 2025年上半年,瑞声科技传感器及半导体业务收入为人民币6.08亿元,同比增长56.2% [4] - 2025年上半年度敏芯股份营业收入创历史同期新高,达到3亿元,同比增加47.82% [5] 应用市场拓展 - 消费电子仍是最大单一应用板块,中国厂商如士兰微、瑞声科技、歌尔微、明皜传感及敏芯股份在可穿戴设备供应链中占据重要位置 [3] - 中国MEMS厂商正从消费电子向汽车与工业等高价值领域拓展,例如士兰微计划于2025年推出多款车用MEMS传感器产品 [6] - 智能座舱普及和新能源汽车发展为MEMS麦克风及惯性传感器带来增量空间 [6] - 医疗市场成为MEMS增长最快板块之一,尤其在OTC助听器市场和健康监测设备领域 [7] - 通信与AI基础设施带动了MEMS光开关、微镜及微型散热系统的需求 [8] MEMS器件技术进展 - MEMS器件种类丰富,包括惯性类、声学类、环境类、光学类、医疗类、执行与能量类,应用正全面延展 [9][10] - 中国MEMS麦克风产业几乎实现全链条国产化,在声学性能、信噪比与功耗控制上已接近国际一线水准 [10] - 国内厂商在惯性传感器温漂控制、集成算法和测试标定方面进步明显,预计国产IMU将在3-5年内完成性能代际跃升 [11] - 中国厂商正通过“硅光子+MEMS”技术路线切入光开关与波导调制器市场 [11] - 拜安科技6英寸MEMS光学传感器芯片产线正式投产,日产能在1000颗至2000颗,其MEMS光学压力传感器测量绝压精度可达0.01% [11] - “智能MEMS”集成边缘AI成为下一阶段战略重点 [11] 制造能力与产业链发展 - 2024年大中华区MEMS代工营收同比增长14.3%,制造端成为产业增长新引擎 [13] - 国内形成以芯联集成、赛微电子、华润微、广州增芯、士兰微等为代表的核心MEMS代工阵列 [13] - 赛微电子北京产线已实现1.5万片/月产能,计划提升至3万片/月 [14] - 芯联集成已跻身全球MEMS代工“第一梯队”,并完成新一代高性能MEMS麦克风研发平台 [16] - 华润微实现MEMS高端三层结构硅麦麦克风传感器国际首创,信噪比达到70dB [17] - 广州增芯12英寸晶圆制造产线项目于2024年6月投产,是国内首条12英寸MEMS智能传感器晶圆制造产线,一期产能目标2万片/月 [18] - 领先MEMS厂商如睿创微纳、奥松半导体、士兰微正自建晶圆线以强化“设计-制造-封测”一体化能力 [20] - 科研院所如上海工研院(SITRI)和苏州工业园区纳米产业技术研究院为产业提供关键制造支撑与创新基础 [19][20]
MEMS,中国势不可挡
半导体行业观察· 2025-11-07 09:00
全球MEMS市场概况 - 2024年大中华区MEMS产业全球营收达到17亿美元,同比增长8.4%,出货量约54亿颗 [2] - 预计2024-2030年MEMS市场的营收复合年增长率将达到3.6%,到2030年销量将达到66亿件,营收将达到20亿美元 [2] - 中国厂商在“AI+IoT+汽车电子”三重浪潮叠加下迎来发展“窗口期” [2] 中国MEMS厂商市场表现与战略 - 士兰微、瑞声科技(AAC)、歌尔微(Goermicro)、明皜传感(MiraMEMS)及敏芯股份(MEMSensing)等中国厂商凭借性能、可靠性与成本平衡优势,占据了主流可穿戴设备供应链的重要位置 [4][5] - 歌尔微2024年实现营业收入45亿余元,是全球第五大、中国第一大智能传感交互解决方案提供商 [8] - 士兰微2025年上半年MEMS传感器产品营业收入同比增加10%,其加速度传感器国内市场占有率保持在20%-30%,六轴惯性传感器(IMU)上半年出货量增加了2倍以上 [8] - 瑞声科技2025年上半年传感器及半导体业务收入为人民币6.08亿元,同比增长56.2% [8] - 敏芯股份2025年上半年度营业收入创历史同期新高,达到3亿元,同比增加47.82% [8] - 中国厂商正从消费电子向汽车与工业等高价值领域拓展,例如士兰微计划于2025年推出多款车用MEMS传感器产品,明皜传感和敏芯微也已进军汽车领域 [6] MEMS技术应用与市场拓展 - 消费电子仍是全球MEMS最大单一应用板块,尤其在TWS耳机、智能手表、AR眼镜等可穿戴设备中,惯性传感器、麦克风与压力传感器需求持续旺盛 [4] - MEMS声学传感器作为AI语音交互技术的第一输入口,将迎来技术指标升级,更好的信噪比是关键规格升级要求 [6] - 汽车与工业市场强调高可靠性与长期稳定性,安全相关应用目前由Bosch、NXP、STMicroelectronics等欧美厂商主导,但智能座舱普及和新能源汽车发展为中国厂商带来增量空间 [7] - 医疗市场成为MEMS增长最快板块之一,尤其在OTC助听器市场放开背景下,MEMS麦克风、微型扬声器、运动传感器迎来新蓝海 [8] - 通信与AI基础设施带动MEMS新需求,光通信系统中的MEMS光开关与微镜用于高速信号切换,市场前景广阔 [8][9] MEMS器件发展现状与趋势 - MEMS器件种类丰富,包括惯性类、声学类、环境类、光学类、医疗类、执行与能量类,应用正从消费电子向汽车、工业、医疗与AI基础设施全面延展 [11][12] - 中国MEMS麦克风产业几乎实现全链条国产化,在声学性能、信噪比与功耗控制上已接近国际一线水准 [12] - 国内在陀螺仪与IMU领域仍落后于欧洲厂商,但近年来在温漂控制、集成算法和测试标定方面进步明显,预计国产IMU将在3-5年内完成性能代际跃升 [13] - 光学与微镜方面,数据中心光通信成为新舞台,中国厂商正通过“硅光子+MEMS”技术路线切入光开关与波导调制器市场 [13] - “智能MEMS”成为未来十年新高地,国际厂商已推出带嵌入式AI的智能传感器,中国厂商下一阶段战略重点将是智能化集成 [13] 中国MEMS制造能力提升 - 2024年大中华区MEMS代工营收同比增长14.3%,制造端已成为产业增长的新引擎 [17] - 国内MEMS代工产线布局初具规模,形成以芯联集成、赛微电子、华润微、广州增芯、士兰微、华鑫微纳、积塔半导体为代表的核心阵列 [17] - 赛微电子全资子公司瑞典Silex曾在2019-2024年全球MEMS纯代工厂商排名中位居第一,其北京产线(赛莱克斯北京)已实现1.5万片/月产能,计划提升至3万片/月 [17] - 芯联集成已跻身全球MEMS代工“第一梯队”,位列全球专属晶圆代工榜单前十,居中国大陆第四 [18] - 华润微在MEMS智能传感器领域实现多项技术突破,例如采用异构集成技术制造MEMS高端三层结构硅麦麦克风传感器,信噪比达到70dB [18] - MEMS制造商开始从8英寸晶圆生产线过渡到12英寸晶圆生产线以降低成本、提高产量,例如广州增芯12英寸晶圆制造产线项目已于2024年6月投产启动 [19][21] - 领先的MEMS厂商正加大在制造端的投资,逐步实现“设计-制造-封测”一体化,例如睿创微纳、士兰微、奥松半导体等正自建晶圆线 [21][22]
21对话|陈书义:物联网和AI就像肉体与灵魂,谁也离不开谁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11-04 18:12
AI与物联网双向赋能的关系与驱动力 - AI发展面临数据枯竭问题 预计到2028年互联网所有可用数据可能被大模型耗尽 同时存在假数据问题 物联网通过海量终端提供实时客观且源源不断的数据 解决AI数据供给和真实性问题 [2] - 物联网终端数量庞大 2025年可能超过200亿个 未来可能达万亿规模 若终端不具备自学习自决策自处理能力 将产生巨大管理运维挑战 需要AI赋能以提升效用 [2] - 物联网与AI如同肉体与灵魂 物联网无AI赋能则"无知" AI脱离物联网无法融入实体世界则"无用" 两者是相互依存的双向赋能关系 [1][2] - 技术发展路径从传感网演进至物联网再到智联网 形成国际标准ISO/IEC TR 30174 最终目标是实现群智能 即终端具备智能并能社会化协同 [3] - AI技术从专家系统、大语言模型等脑智能 向具身智能发展 未来趋势是AI赋能千万物联网终端 实现终端智能化和终端间社会化协同 从而赋能各行各业 [3] 无锡物联网产业发展现状与优势 - 无锡物联网产业规模显著 去年规上营收达2517.8亿元 同比增长4.8% 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 [1] - 产业围绕"一感两网"重点布局 "一感"指智能传感器 "两网"指车联网和工业互联网 已形成清晰的技术商业化路径 [1][4] - 无锡在物联网领域具有先发优势 在应用技术标准化方面积累深厚 覆盖三百多个行业应用场景 为AI提供丰富数据燃料 [5] - 在MEMS传感器、卫星物联网、集成电路等关键技术领域具备优势 为研发智能终端和边缘智能产品奠定基础 [5] - 标准化工作成果突出 主导制定首个国际传感网标准ISO/IEC 20005和首个物联网国际标准ISO/IEC 30141 主导的国际标准约占全球20% 占全国一半以上 [6] AI与物联网融合的应用场景与规模 - 工业互联网领域 物联网终端部署于产线 通过AI模型实现设备预测性维护、产品质量检测、柔性生产和协同制造 显著提升制造效率和效益 [4] - 新能源汽车是AI与IoT融合的典型 中国新能源汽车到2025年预计达1650万辆 全球占比近70% 同年新生产汽车的车联网实现率将超80% [4] - 车联网在流量监测、信号灯控制、自动驾驶等日常场景作用日益重要 预计2025年互联网产值超1.7万亿元 车联网产值超1.2万亿元 [5] 无锡AIoT融合发展的战略建议 - 发挥长板效应 利用在物联网应用技术标准化方面的领先优势 持续推进AI与IoT深度融合 [5] - 依托丰富的行业应用场景和海量物联网终端 为AI提供不可或缺的数据燃料 构建独特的AI赋能场景优势 [5] - 结合AI与IoT技术 研发智能化终端和边缘智能产品 筑牢万物智联的技术底座 [5] - 利用在标准化组织的影响力和地位 积极推动万物智联标准的制定和研究 通过标准化支撑产业规模化发展 巩固无锡作为万物智联产业高地的地位 [6]
敏芯股份(688286):受益AI时代风起,压力+惯性传感器全面起量:——敏芯股份(688286):2025年三季报点评
国海证券· 2025-11-04 15:42
投资评级 - 报告对敏芯股份的投资评级为“买入”,且为维持评级 [1] 核心观点 - 报告核心观点认为公司受益于AI时代,压力与惯性传感器全面起量,作为MEMS龙头地位稳固,并全面布局以把握历史性发展机遇 [6][7] 2025年三季报业绩表现 - 2025年前三季度:实现营收4.64亿元,同比增长37.73%;毛利率为30.28%,同比提升8.23个百分点;归母净利润为0.37亿元,较2024年同期增加0.85亿元,实现扭亏为盈 [4] - 2025年第三季度:实现营收1.6亿元,同比增长21.9%,环比下降5.52%;毛利率为27.68%,同比提升4.67个百分点,环比下降8.48个百分点;归母净利润为0.11亿元,较2024年第三季度增加0.24亿元,环比下降49.18% [5] 业务亮点与市场地位 - 公司站稳MEMS龙头地位,2025年第三季度压力传感器产品线和惯性传感器销售量均较去年同期实现大幅增长 [7] - 公司入选2024年度“中国MEMS十强企业”榜单,声学传感器芯片出货量已位居全球第三 [7] - 公司产品矩阵覆盖声学、压力、惯性等多技术赛道,并已布局六维力传感器、机器人用IMU等前沿方向 [7] 产品应用与客户进展 - 公司作为麦克风独家供应商,为AI+AR眼镜Rokid Glasses提供具备高信噪比(71dB)的MEMS芯片 [7] - 公司的MEMS麦克风镭雕MG42应用于魅族StarV View AR智能眼镜,用于语音通话和视频通话拾音 [7][8] - 公司的前馈降噪麦克风镭雕MH15应用于vivo TWS Air3 Pro耳机,用于语音通话和主动降噪功能拾音 [8] 盈利预测 - 预测公司2025年营业收入为6.81亿元,2026年为9.04亿元,2027年为11.84亿元,对应增长率分别为35%、33%、31% [9][10] - 预测公司2025年归母净利润为0.55亿元,2026年为0.99亿元,2027年为1.54亿元,对应增长率分别为257%、80%、55% [9][10] - 预测公司2025年摊薄每股收益(EPS)为0.98元,2026年为1.78元,2027年为2.75元 [9][10] - 公司当前市值对应2025年预测市盈率(P/E)为83.68倍,2026年为46.40倍,2027年为29.99倍 [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