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国家创新体系
icon
搜索文档
把科研做在生产线上(人民时评)
人民日报· 2025-07-14 06:00
人才培养体系改革 - 60多所高校与100多家企业联合招收2万多名工程硕博士 [1] - 教育部与国务院国资委布局建设40家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和4家国家卓越工程师创新研究院 [1] - 首批2100多名专项试点硕士生毕业,实现工程硕博士有组织、成建制、大规模校企联合培养 [1] 工程教育改革成效 - 培养目标转向提升解决问题能力,评价标准侧重技术转化成效 [2] - 中国船舶集团企业导师指导的117名工程硕士已产生专利报告等成果 [2] - 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精准对接,解决学校基础研究与企业工程实践衔接难题 [2] 高等教育改革深化方向 - 需建立校企资源对接平台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 [3] - 完善知识产权分配机制以激发校企参与积极性 [3] - 动态调整专业目录使培养方向与产业演进同步 [3] 高校创新实践案例 - 北京科技大学联合高校与钢铁企业组建中国冶金行业卓越工程师培养联盟 [3] -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与北京语言大学开设跨校联合学士学位项目,培养一带一路能源合作国际化人才 [3] 改革宏观意义 - 卓越工程师培养模式推动国家创新体系完善 [4] - 改革重构知识生产与应用逻辑,为强国建设提供人才保障 [4]
以科技管理体制机制改革汇聚创新合力
经济日报· 2025-07-10 05:57
科技管理体制机制改革 - 科技管理体制机制是国家为实现科技发展战略目标建立的制度体系、组织架构及运行规则的总和,涉及政府、市场、企业、社会等多元主体关系的协调 [2] - 当前存在行政干预过多、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不突出、市场机制不完善、创新资源配置效率低等问题,需深化科技管理体制改革 [2] - 改革方向包括强化顶层设计、优化资源配置、构建协同治理格局,形成"有为政府、有效市场、有序社会"共同发力的创新体系 [2][3] 政府角色与制度供给 - 政府需强化顶层设计和制度供给,完善产权制度、财政资助制度、科研评价机制、科技成果转化机制等 [2] - 需统筹科技、教育、产业、金融、人才政策,推动跨部门、跨区域、跨主体协同治理,优化创新资源配置 [2] - 具体措施包括划定政府责任清单、建立改革评估体系、加强央地科技力量协同 [3] 市场机制与资源配置 - 市场导向型创新体系的资源配置效率显著高于行政主导型,需发挥价格信号、企业家试错机制等作用 [4] - 需健全要素市场化配置体系,包括建设技术交易市场、推进数据要素市场化、发展科技金融服务链 [4] - 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完善容错纠错机制、梯度培育体系,促进产学研协同 [5] 社会协同与创新生态 - 创新生态系统由企业、高校、科研机构、中介等多元主体构成,需增强制度包容性以整合社会力量 [6] - 需畅通社会参与路径,建设创新数据库、资源共享平台,规范知识产权交易市场 [7] - 打造协同创新基础设施,包括开放型研发平台、分布式创新网络,培育创新文化 [7]
持续完善国家创新体系
经济日报· 2025-05-27 06:17
国家创新体系完善方向 - 加强创新资源统筹配置 健全新型举国体制 发挥国家作为重大科技创新组织者作用 坚持全国"一盘棋"战略 [1] - 聚焦"四个面向"战略目标 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建设 明确功能定位 与重大科技任务及基础设施统筹部署 [1] - 完善跨部门 跨区域 跨学科创新联动机制 推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 [1] 创新主体活力激发措施 - 促进创新要素向企业聚集 引导优秀人才向企业流动 推动企业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 [2] - 支持领军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 带动产业链协同创新 [2] - 深化高校和科研院所科技管理体制改革 完善科技评价奖励制度 破除体制机制障碍 [2] - 赋予科研人员技术路线决定权和经费使用权 完善成果转化收益分配机制 [2] 创新生态优化路径 - 完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 健全科技成果转化机制 构建多元化科技金融支持体系 [2] - 弘扬科学家精神 营造鼓励创新 宽容失败的社会氛围 完善科技伦理治理体系 [2] 国际竞争背景 - 全球创新格局深刻调整 国际科技竞争演化为创新体系比拼 [2]
习近平:必须把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摆在更加突出的战略位置
快讯· 2025-04-30 16:51
新质生产力发展战略 - 必须把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摆在更加突出的战略位置 [1] - 以科技创新为引领、以实体经济为根基 [1] - 坚持全面推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积极发展新兴产业、超前布局未来产业并举 [1] 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 - 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 [1] - 完善国家创新体系,激发各类创新主体活力 [1] - 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加强基础研究、提高原始创新能力 [1] 科技攻关与创新支撑 - 在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前沿技术上抓紧攻关 [1] - 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发展 [1] - 筑牢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