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资本市场双向开放
icon
搜索文档
资本市场双向开放向纵深推进
搜狐财经· 2025-11-01 04:42
资本市场双向开放成果 - 资本市场在“十四五”期间实现量质齐升,基础制度和监管逻辑全方位重构,多层次市场体系更完备,市场韧性和功能增强 [3] - 沪深股通标的股票数量达2922只,市值占A股总市值比例超90%,合格境外投资者数量超900家 [4] - 境外上市新规实施以来至今年9月30日,证监会已完成296家境内企业境外上市备案,其中109家为科技企业,涵盖机器人、新消费、半导体等行业 [4] - 离岸A股衍生品工具不断丰富,支持香港推出首个A股指数期货,便利国际投资者风险管理 [5] - 跨境投资渠道实现多层次双向开放,形成以互联互通机制和多元机构投资者制度为主体的跨境机构投资者体系 [5] 金融开放面临的法治挑战 - 北京金融法院审理的1080件涉外案件中,证券虚假陈述、金融借款与委托理财合同纠纷是数量居前的三类案件,涉及美国、中国香港等多地 [6] - 各国监管体系存在固有差异,包括不同法域的会计处理标准、信息披露要求、数据安全与跨境流动规则不一致,给跨境投融资带来挑战 [6] - 生成式AI等人工智能技术深度渗透智能投研、风控等流程,打破金融系统地域限制,改变跨境资本流动方式,对监管提出新要求 [7] 构建涉外法治新生态的举措 - 证监会通过《证券法》《期货和衍生品法》进行顶层设计,并对法律域外适用和跨境执法作原则性安排 [8] - 制定《境内企业境外发行证券和上市管理试行办法》等规章,为境外上市、合格境外投资者参与境内交易及互联互通营造透明制度环境 [8] - 证监会已与67个国家和地区签署合作备忘录,深化与境外执法机构关系,为境外执法提供便利 [8] - 加强涉外法治建设需坚持立法先行,有重点分步骤制定修改法律,加快建立透明完备的资本市场涉外法律体系 [9] - 需深化跨境监管协同,加强境内外监管沟通,压实发行人及中介机构责任,对欺诈发行等违法行为保持零容忍 [9] 市场参与者的建议与关注 - 外资不仅关注市场准入,更关心争议解决机制,建议整合分散规则体系形成清晰指引,增强争议解决机制的国际公信力 [10] - 退出机制是跨境股权投资焦点,其清晰度直接影响投资者信心,建议主管部门构建清晰退出机制并鼓励在合同中明确约定退出程序 [10]
证监会:将进一步研究完善资本市场涉外立法工作
中国证券报· 2025-10-29 05:10
资本市场双向开放成果 - 多层次市场体系更加完备,市场功能不断健全,市场韧性明显增强 [1] - 沪深港通、沪伦通等机制持续完善,交易标的范围不断扩大,合格境外投资者准入条件持续放宽 [1] - 沪深股通标的股票数量达2922只,市值占A股市场总市值比例超过90%,合格境外投资者数量已超900家 [1] - 境外上市新规实施以来,证监会已完成296家境内企业境外上市备案,其中109家为科技企业 [1] - 企业境外上市渠道保持畅通,涵盖机器人、新消费、半导体等行业,在香港、美国、瑞士等地上市 [1] 涉外法治体系建设 - 证监会将根据急用先行原则,有重点、分步骤地推动制定新法、修改旧法或释法,加快建立公开透明的涉外法律体系 [1][3] - 证券法、期货和衍生品法对法律的域外适用和跨境执法作了原则性安排 [2] - 已制定《境内企业境外发行证券和上市管理试行办法》等规章,为境内企业赴境外上市营造透明可预期的制度环境 [2] - 证监会与67个国家和地区签署合作备忘录,深化与境外执法机构合作关系 [2] 跨境监管与执法协作 - 要切实强化境内外监管协同和沟通协作,压实发行人、中介机构责任 [1][4] - 保持对跨境违法行为“零容忍”,严厉打击欺诈发行、财务造假、跨境操纵等严重违法行为 [1][4] - 需要针对性协调跨境监管中的难点,如证据出境的标准与转化、监管互认的标准与程序以及跨境审计监管合作 [4] 开放与风险防控关系 - 需处理好对外开放与对内改革、“放得开”与“看得清”和“管得住”、在岸与离岸市场等关系 [2] - 金融工具创新既是管理风险的重要手段,也可能带来风险,需重视创新与风险防范的动态平衡 [3] - 随着金融科技快速发展,需着力提升开放环境下的风险防控水平和监管能力,坚决防范外部输入性风险 [2][3] 司法保障作用 - 需要充分发挥司法审判在涉外法治建设中的作用,优化涉外审判协同机制 [5] - 提升涉外审判工作效能,争取办理一批具有规则意义和国际影响的典型涉外案例 [5]
我国涉外金融法治建设有望进一步完善
证券日报· 2025-10-29 01:28
金融法治建设进展 - 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表示需加强金融领域涉外法治问题研究以维护国家金融安全和扩大高水平开放[1] - 金融稳定法已经过全国人大常委会两次审议 银行业监督管理法修订草案已于2025年9月19日经国务院常务会议原则通过[2] - 最高人民法院通过制定司法解释和发布130多件金融案例统一裁判尺度 覆盖银行证券保险信托等领域[3] 资本市场开放与监管 - 证监会将抓紧研究推进资本市场涉外立法工作 根据急用先行原则有重点分步骤制定新法或修改旧法[1][5] - 深化跨境监管协同 保持对跨境违法行为零容忍 严厉打击欺诈发行财务造假和跨境操纵等行为[5] - 国家外汇管理局稳步推进外汇领域高水平开放促进跨境贸易投融资便利化 同时提升外汇监管和风险防范能力[5] 涉外金融司法实践 - 北京金融法院在跨境证券纠纷中明确扰乱境内市场秩序或损害境内投资者合法权益均可触发证券法域外适用[4] - 通过具体裁判传递规则理念 在个案中彰显制度效能 为国内外市场主体提供稳定公平透明的司法保障[3][4] - 涉外金融案件动态反映金融对外开放深度广度 汇聚高水平对外开放中的法治前沿问题[4]
证监会:立法先行构建涉外法治 为资本市场双向开放“立规矩”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10-28 22:30
(原标题:证监会:立法先行构建涉外法治 为资本市场双向开放"立规矩") 21世纪经济报道 记者 崔文静 北京报道 法治是开放环境下资本市场稳健发展的基石,证监会正加快构建与之匹配的涉外法律体系。 证监会法治司副司长罗娟10月28日在2025金融街论坛年会上表示,"十五五"期间,证监会将进一步完善资本市场涉外法治体系,以制度型开放推 动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良性互动。 罗娟坦言,当前《证券法》《期货和衍生品法》虽然规定了域外管辖条款,但具体如何适用需要有相应的配套制度。特别是在国际形势经历复杂 深刻变化的背景下,迫切需要对数据安全、数据流动、涉密管理等作出专门安排。 跨境监管协同是第二项重点任务。随着企业境外上市融资快速发展,资本跨境流动更加通畅,对跨境监管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境内监管机构既 不能'缺位',也不能'越位''错位'。"罗娟强调。 罗娟指出,证监会将坚持立法先行,按照急用先行原则,有重点、分步骤推动制定新法、修改旧法或释法,加快建立更加公开透明、系统完备的 资本市场涉外法律体系。 罗娟在论坛上系统阐述了"十四五"期间资本市场双向开放取得的成果。她指出,加强涉外法治建设是统筹推进深层次改革和 ...
证监会:完善资本市场涉外法治体系,深化跨境监管协同
券商中国· 2025-10-28 19:54
资本市场双向开放成果 - 沪深股通标的股票数量达到2922只,市值占A股市场总市值比例超过90% [3] - 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QFII)数量已超过900家 [3] - 境外上市新规实施以来,证监会已完成296家境内企业境外上市备案,其中109家为科技企业,涵盖机器人、新消费、半导体行业 [3] - 支持香港推出首个A股指数期货,丰富离岸A股衍生品工具供给 [3] 涉外法治体系建设 - 证监会与67个国家和地区签署合作备忘录,深化与境外执法机构合作关系 [4] - 通过《证券法》《期货和衍生品法》对法律域外适用和跨境执法作出原则性安排 [4] - 制定《境内企业境外发行证券和上市管理试行办法》等规章,为境外上市和互联互通提供透明制度环境 [4] 未来法治工作方向 - 坚持立法先行,有重点分步骤推动制定新法、修改旧法或释法,建立公开透明的涉外法律体系 [5][6] - 深化跨境监管协同,保持对欺诈发行、财务造假等跨境违法行为"零容忍",压实发行人及中介机构责任 [2][6] - 优化涉外审判协同机制,提升审判效能,推动办理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典型涉外案例 [6]
证监会:完善资本市场涉外法治体系 深化跨境监管协同
证券时报· 2025-10-28 17:57
资本市场双向开放进展 - 截至10月17日,沪深股通标的股票数量达2922只,市值占A股总市值比例超过90% [9] - 合格境外投资者(QFII)数量已超过900家 [9] - 自境外上市新规实施至今年9月30日,证监会已完成296家境内企业境外上市备案,其中109家为科技企业 [9] 涉外法治体系建设 - 证监会已与67个国家和地区签署了合作备忘录 [5] - 通过《证券法》《期货和衍生品法》等法律对域外适用和跨境执法作出原则性安排 [5] - 制定了《境内企业境外发行证券和上市管理试行办法》等规章,为境内企业境外上市营造透明制度环境 [5] 未来监管工作重点 - 坚持立法先行,将根据急用先行原则有重点分步骤地推动制定新法、修改旧法或释法 [7] - 深化跨境监管协同,保持对欺诈发行、财务造假、跨境操纵等违法行为的“零容忍”态度 [2][7] - 充分发挥司法保障作用,优化涉外审判协同机制,争取办理一批具有国际影响的典型涉外案例 [8]
券商“十四五”答卷彰显行业高质量发展成效
证券日报· 2025-10-24 03:21
行业总体表现与财务数据 - 截至2025年6月30日,150家券商总资产达到13.46万亿元,创历史新高 [1] - 2025年上半年,证券行业实现营业收入2510.36亿元,同比增长23.47% [1] - 2025年上半年,证券行业实现净利润1122.8亿元,同比增长40.37% [1] - 行业经历深刻结构性变革,从规模竞赛转向功能提升 [1] 行业结构与格局优化 - 行业发展理念从单纯追求规模扩张向强调功能性优先转变 [2] - 行业集中度提升,头部券商在盈利效率、业务协同和风险抵御方面形成显著优势 [2] - 中小券商通过差异化发展,在代理销售金融产品、财务顾问等细分业务中跻身行业前十 [2] - 行业并购重组案例频现,如“国泰君安+海通证券”、“国联证券+民生证券”、“浙商证券+国都证券”等,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2] - 证券行业逐步形成“头部引领、各有特色”的良性发展格局 [2] 服务国家战略与金融“五篇大文章” - 行业聚焦服务国家战略,引导要素资源向科技创新、先进制造、绿色低碳、普惠民生等重点领域集聚 [3] - 2025年上半年,证券行业承销与金融“五篇大文章”相关的主题债券超7200亿元 [3] - 在绿色金融领域,2025年上半年券商承销绿色债券金额达594.44亿元 [3] - 在普惠金融领域,2025年上半年证券公司承销中小微企业支持债券30只,注入资金118.2亿元;承销民营企业债券229只,融资规模同比增长30.32% [3] - 在科技金融领域,券商强化“融资+投资”双轮驱动模式,助力科技企业发行债券并联合设立母基金 [3] 国际化发展与资本市场开放 - 资本市场高水平制度型开放稳步扩大,证券行业国际化步伐加快 [4] - 监管部门持续完善企业境外上市监管制度,优化互联互通存托凭证业务机制 [4] - 中资券商通过设立境外子公司、参与境外市场业务等方式拓展国际布局,跨境服务能力和国际竞争力显著提升 [5] - 国际业务成为券商业绩增长的重要驱动力 [5] - 中资券商国际化布局有助于中国企业“走出去”和境外投资者进入中国市场 [5]
沪市芯片、生物医药、高端装备和新能源企业“十四五”数量翻倍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10-19 18:19
沪市科技创新板块发展 - 五年来沪市科技创新公司数量占比从32%提升至41%,市值占比从27%提升至32% [1] - 期间新上市公司近70%为科技创新企业,集成电路、生物医药、高端装备和新能源产业公司数量较"十三五"时期接近翻番 [1] - 沪市已形成140家集成电路企业、224家生物医药企业、260家高端制造企业和61家新能源企业的产业集群 [3] 科创板改革与成效 - "十四五"时期科创板新增上市公司376家,包括37家未盈利企业、6家特殊股权架构企业、4家红筹企业和13家适用第五套标准企业 [3] - 已有22家上市时未盈利企业在上市后实现盈利,比例超过40% [3] - 科创板从上市、融资、交易和监管四个层面进行根本性变革,推动制度变革促进科技发展 [3] 资本市场融资与并购活动 - "十四五"时期沪市股票首发融资额较"十三五"增长16%,债券市场发行总规模31万亿元,较"十三五"增长42% [4] - 沪市披露资产重组996单、重大资产重组114单,同比分别增长20%和138% [4] - 科创板2024年以来重大资产重组项目数量超过前五年的总和 [4] 对外开放与国际合作 - 沪港通历经十年发展已成为跨境投资标杆,沪股通标的涵盖股票和ETF,科创板股票纳入标的增强创新领域国际吸引力 [5] - 通过指数化投资生态建设推动中长期资金入市,在伦敦、东南亚等地举办专题推介会深化境外投资者对中国市场认知 [4][5] - 沪市境外投资者交易占比提升,使上交所成为国际资本配置中国资产的核心平台 [5]
双向开放激发全球信心 中国资本市场“朋友圈”扩容
证券时报· 2025-09-26 12:10
资本市场开放进展 - “十四五”期间新增核准13家外资控股证券基金期货机构来华展业 [1] - 外资持有A股市值达3.4万亿元,共有269家企业实现境外上市 [1] - 截至今年8月底,共有907家境外机构获得合格境外投资者资格,持股规模9493亿元 [4] - 高盛预计若外资机构持股量恢复到2021年峰值水平,还将有0.2万亿美元资金流入A股市场 [4] 制度开放与生态形成 - 取消证券基金期货公司股比限制,落实外商投资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 [3] - 沪深港通、沪伦通、基金互认等互联互通机制持续优化,投资范围不断扩大 [4] - 完善企业境外上市监管制度,将境内企业直接和间接境外上市活动统一纳入备案管理 [6] - 截至目前共有23家境内上市公司在伦敦、瑞士交易所上市 [6] 企业境外上市与融资 - 今年以来有11家A股公司实现A+H两地上市,合计募集资金超过900亿港元,约占港股整体IPO募资额的七成 [6] - 今年港股前五大IPO均为A+H公司,其中宁德时代、恒瑞医药、三花智控和海天味业4家募资额超过百亿港元 [6] - 优质公司希望借助港股市场加速全球化布局,利用香港市场的全球资源提升国际竞争力 [7] 外资流入与资产吸引力 - 今年上半年外资净增持境内股票和基金101亿美元,其中5月和6月净增持规模增加至188亿美元 [9] - 外资配置人民币资产总体稳定,近期外资投资境内股票总体向好 [9] - 估值低、波动小、股息率高等优势让中国资产配置价值进一步凸显 [10] - 高盛、摩根士丹利、德意志银行等外资机构纷纷调高对中国经济和资本市场的乐观预期 [1]
双向开放激发全球信心 中国资本市场“朋友圈”扩容
证券时报· 2025-09-26 02:18
中国资本市场的"朋友圈"越来越大,证监会主席吴清近日在国新办发布会上表示,"十四五"期间,证监会新增核准 13家外资控股证券基金期货机构来华展业兴业,外资持有A股市值3.4万亿元,269家企业境外上市。 资本市场高水平制度型开放稳步扩大,也让外资纷纷看好中国资产的后市,高盛、摩根士丹利、德意志银行等外 资机构纷纷调高对中国经济和资本市场的乐观预期。瑞银证券中国股票策略分析师孟磊认为,中国企业的创新火 花将帮助企业基本面兑现盈利增长,全球投资者对A股市场信心将持续提升,科技创新作为中国企业穿越周期的核 心竞争力,仍将是外资机构未来一段时间内投资中国的关注焦点。 把更多机构和资金"引进来" "十四五"期间,资本市场统筹开放与安全,稳妥有序推进市场、产品和机构双向开放。总体看来,外资参与A股市 场投资的便利性、稳定性持续提升,外资参与中国资本市场的良好生态正在形成。 一方面,证监会落实外商投资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取消证券基金期货公司股比限制,支持外资 金融机构投资展业。"十四五"期间,外资控股证券基金期货公司呈现较大增长,证监会新增核准13家外资控股证 券基金期货公司。另一方面,证监会健全合格境外投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