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挤出效应
icon
搜索文档
AI时代美国年轻人就业骤变
36氪· 2025-11-17 08:24
AI对就业市场的影响 - 美国职业培训学校入学人数在2025年春季同比增长12%,远高于大学入学人数4%的增幅[1] - 调查显示仅16%的Z世代父母认为大学学位能保证长期稳定就业,77%强调选择难以自动化的工作非常重要[1] - 福特汽车CEO预测AI将使白领岗位减少一半,并欢迎年轻人转向职业培训学校[3] - 美国20至24岁人群的失业率从2024年12月的75%上升至2025年8月的92%[4] - 斯坦福大学研究估算,软件研发领域22至25岁就业人数从2022年下半年高峰期到2025年7月减少了约20%[4] - 圣路易斯联邦储备银行经济学家承认AI与失业增加之间存在联系[5] 数据中心投资与电力需求 - 麦肯锡将2030年全球数据中心投资预期从4月的52万亿美元上调至8月的约7万亿美元,美国占其中四成[5] - 美国电力需求在2024年创下新高,2025年预计将进一步刷新纪录,增量大部分来自数据中心[5] - 美国2025年截至7月的电价同比上涨5%,数据中心集中地区过去五年电价上涨一倍以上[6] - 美国自然资源保护协会预测,到2028年美国东北部普通家庭电费每月将增加约70美元[6] 行业投资偏重与挤出效应 - 麦肯锡指出数据中心投资集中于建筑和发电行业,可能导致制造业和城市基础设施等其他行业出现挤出效应[5] - 全美制造商协会统计显示,到2033年美国制造业劳动力短缺将达到190万人,协会警告这将成为经济和国家安全保障问题[5] - 为弥补电力供需缺口,本应关闭的煤炭火力发电站正在延长寿命,与去碳化潮流背道而驰[6] 中美AI竞争与政策导向 - 斯坦福大学AI年度调查指出,截至2月中美顶级AI模型之间的差距已缩小至17%[7] - 特朗普政府推出“AI行动计划”,相对于重视AI安全的拜登前政府,将更重视速度并推进技术研发[6] - 特朗普政府认为考虑到与中国的竞争,AI企业全额支付受著作权保护内容的使用费并不现实[7] - AI权威专家警告,国家间激烈竞争可能导致为保持优势而牺牲AI安全性,带来公共安全和国家安全风险[7]
美国国债突破38万亿美元!每个美国人背债11.4万,球为何越滚越大
搜狐财经· 2025-10-23 18:11
美国国债规模与增长趋势 - 美国国债总额首次突破38万亿美元,相当于每个美国人背负11.4万美元债务 [1] - 国债规模从去年12月的36万亿美元,到今年7月底的37万亿美元,在短短两个多月内又飙升了1万亿美元 [3] - 债务膨胀速度惊人,突破40万亿美元甚至50万亿美元只是时间问题 [3][22] 债务驱动因素 - 社会保障和联邦医疗保险等"权利项目"的刚性支出持续膨胀,未来将占联邦预算的三分之一以上 [7] - 美联储为遏制通胀维持高利率,导致美国政府每年利息支出超过1万亿美元,较2020年利率接近零时的5000多亿美元几乎翻倍 [7] - 税收收入增长停滞,未来十年税收收入占GDP比例预计为17.5%,而支出将飙升至23.6%,缺口持续扩大 [9] 经济影响与风险 - 债务高企导致"挤出效应",教育、科研、基础设施建设等投资未来的项目支出比例逐年下降 [12] - 债务持续膨胀可能引发市场对美元信心的动摇,导致利率飙升、美元贬值甚至全球金融动荡 [14] - 财政空间压缩侵蚀美国的全球影响力和战略灵活性,使其在处理国际事务时束手束脚 [16] 财政改革困境 - 民主党和共和党在财政问题上存在根本分歧,前者主张增税,后者坚持削减开支,导致债务上限谈判屡次陷入僵局 [18] - 类似Simpson-Bowles委员会的混合改革方案因政治阻力而流产,在政治极化严重的环境下难以启动 [20] - 财政改革缺乏主动选择,唯一可能的出路依赖于经济强劲增长或市场危机的被动应对 [20]
政府投资基金也应防止“内卷式”竞争
第一财经· 2025-08-01 09:02
政府投资基金规范政策 - 国家发展改革委起草《政府投资基金布局规划和投向工作指引》和《加强政府投资基金投向指导评价管理办法》两份征求意见稿 旨在规范政府投资基金运作 突出政策引导作用 [1] - 截至2024年末 各级政府投资基金总规模达3 35万亿元 累计设立1627只 需优化布局防止同质化竞争和社会资本挤出效应 [1] 基金投向管理机制 - 国家级基金重点支持现代化产业升级 核心技术攻关和跨区域重大项目 鼓励与地方基金联动形成资金合力 [2] - 管理办法明确鼓励投向清单和负面清单 防止地方政府通过基金变相补贴过剩产能 避免重复投资和无序竞争 [2][3] 市场化运作要求 - 强调政府投资基金需克服行政化倾向 增强市场化运作能力 以吸引社会资本参与 [4] - 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市场化 法治化 专业化"运作原则 需建立风险分担和利益共享机制保障各方权益 [4] 战略定位与发展方向 - 政府投资基金核心使命为服务国家战略 推动产业升级和创新创业 带动社会资本支持新质生产力培育 [4] - 需平衡政策引导与市场机制 在关键领域示范引领的同时避免过度介入完全竞争领域 [3][4]
政府投资基金 也应防止“内卷式”竞争
搜狐财经· 2025-08-01 00:15
政府投资基金规范政策 - 国家发展改革委起草《政府投资基金布局规划和投向工作指引》和《加强政府投资基金投向指导评价管理办法》两份征求意见稿,旨在加强政府投资基金布局规划和投向指导 [1] - 截至2024年末,各级政府投资基金总规模达3.35万亿元,累计设立1627只 [1] - 政策目标为形成规模适度、布局合理、运作规范、科学高效、风险可控的高质量发展格局 [1] 政府投资基金投向调整 - 国家级基金重点支持现代化产业提质升级、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和跨区域重大项目建设 [2] - 鼓励国家级基金与地方基金联动,在前沿科技和产业链关键环节形成资金合力 [2] - 管理办法明确鼓励投向清单和负面清单,防止不合规投资现象 [2] - 禁止地方政府通过基金变相补贴产能过剩领域,防止重复投资和无序竞争 [2] 防止社会资本挤出效应 - 政府投资基金应避免介入完全竞争领域,为社会资本留出空间 [3] - 基金投入项目中需充分尊重社会资本权益,发挥资金聚集效应 [3] - 强调市场化运作对吸引社会资本的关键作用 [4] 市场化运作要求 - 国务院常务会议强调政府投资基金需按照市场化、法治化、专业化原则规范运作 [4] - 需明确政府与社会资本的权责利关系,建立风险分担和利益共享机制 [4] - 基金使命是支持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和发展新质生产力 [4]
一财社论:政府投资基金也应防止“内卷式”竞争
第一财经· 2025-07-31 21:41
政府投资基金政策导向 - 国家发改委发布两项征求意见稿 加强对政府投资基金布局规划和投向指导 突出政府引导和政策性定位 防止同质化竞争和挤出效应 [1] - 截至2024年末各级政府投资基金总规模达3.35万亿元 累计设立1627只基金 [1] - 要求形成规模适度、布局合理、运作规范、科学高效、风险可控的高质量发展格局 [1] 投资方向规范 - 国家级基金重点支持国家层面现代化产业提质升级、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和跨区域重大项目建设 [2] - 鼓励国家级基金与地方基金联动 在前沿科技领域和产业链关键环节形成资金合力 [2] - 管理办法明确鼓励投向清单和负面清单 防止地方政府通过基金变相补贴产能过剩领域 [2] 市场化运作要求 - 要求政府投资基金克服行政化、增强市场化运作 市场化运作对吸引社会资本至关重要 [4] - 按照市场化、法治化、专业化原则规范运作基金 建立健全风险分担和利益共享机制 [4] - 明确政府与社会资本权责利关系 保障双方合法权益 [4] 防止资本挤出效应 - 要求政府投资基金避免介入完全竞争领域 将这些市场留给社会资本实现优胜劣汰 [3] - 基金投入项目中需充分尊重社会资本权益 发挥四两拨千斤的资金聚集效应 [3] - 防止同质化竞争和对社会资本产生挤出效应是重要课题 [1][4]
投资与消费失衡对私营领域的影响
搜狐财经· 2025-07-12 19:48
政府投资与经济增长 - 技术进步带动的投资若与社会消费需求不匹配会导致资源浪费和结构失衡 [1] - 政府投资占比GDP上升会压缩民营经济空间,引发产业结构扭曲和结构性失业 [1] - 消费低迷时经济增长依赖政府投资会形成泡沫化,进一步抑制储蓄和消费,形成螺旋下跌 [1] 挤出效应的机制 - 政府支出通过资金占用、利率变化和资源竞争抑制私营部门活动 [2] - 资金市场挤压:政府发债或借贷推高利率,增加企业融资成本,减少生产性投资 [2] - 生产要素争夺:公共建设推高原材料价格(如钢材、水泥)和劳动力成本,压缩制造业利润 [2] - 预期改变:财政赤字引发增税或通胀担忧,促使企业减少当期投资 [2] 对居民消费的三重影响 - 过度投资挤占居民收入,低效投资遗留债务问题导致消费持续走低 [3] - 社保民生投入不足迫使居民承担更多养老、医疗等支出,削弱消费能力 [3] - 就业不足和市场调节失效导致居民消费预期不足,抑制消费意愿 [3] - 经济严重衰退时政府支出可能产生挤入效应,需结合经济状态动态研判 [3]
彻夜游说能否打破众议院僵局?“大而美”法案能否迎来黎明?
第一财经· 2025-07-03 16:28
法案进展 - 由于共和党人无法达成共识,"大而美"减税法案在众议院的投票陷入午夜僵局,特朗普正力促法案于7月4日在国会通关 [1] - 众议院共和党仅以220席对212席的微弱优势占据多数,党内最多只能承受三票损失 [1] - 特朗普暂停所有公务安排,紧急约见持反对意见的共和党众议员进行游说,部分反对派议员态度松动但仍未获得足够票数 [1] - 参议院版本的法案以50-50的投票结果勉强过关,最终由副总统万斯投下关键一票 [3] 争议焦点 - 部分众议院共和党人对参议院版本的两项重大调整不满:医疗补助计划削减幅度超出预期,减税规模过高 [3] - 国会预算办公室(CBO)数据显示,该法案将在未来十年使国家债务增加4.1万亿美元,比众议院此前版本多出1.1万亿美元 [3] - 如果该法案成为永久性政策,将使美国国家债务增加5.5万亿美元 [3] - 众议院自由党团发布备忘录,详细列出参议院法案的"失败"之处,认为参议院版本与众议院版本相差甚远 [4] - 部分温和派共和党众议员担忧医疗补助的过度削减可能造成严重后果,CBO预测未来十年或有1180万人因此失去医疗保险 [4] 游说努力 - 白宫展开密集游说,除特朗普外,白宫预算主任沃特与多位众议员闭门磋商,众议院议长约翰逊对结果表示乐观 [5] - 游说初显成效,多位议员转变立场,如田纳西州议员伯切特和俄亥俄州议员戴维森 [5] - 仍有部分议员坚持反对,如得克萨斯州共和党议员赛尔夫批评该法案削减开支力度不足 [5] - 在关键程序性投票中,有5名共和党议员投下"反对"票,另有8人暂时没有投票 [5] - 约翰逊表示将彻夜努力游说尚未投票者和反对派 [6] 经济影响 - 根据CBO模型,到2034年,参议院法案将增加3.4万亿美元赤字,若包括利息成本,赤字将增加4.1万亿美元 [7] - 白宫驳斥CBO预测,称该法案将通过创造更强劲的经济增长来为自己提供资金,特朗普称法案将带来前所未有的经济复兴 [7] - 耶鲁大学预算实验室数据显示,法案将带来债务负担,短期内小幅实际经济增长将被随后更长期的负增长所取代 [7] - 根据众议院版本法案,短期内(2025-2027年)对美国经济的年均推动作用为0.2个百分点,但到2054年将比法案不通过的情景低近3% [7] - 债务和赤字的增加将推高利率,导致"挤出效应",到2054年10年期国债收益率比不通过法案的情况高出1.2个百分点 [8] - 到2054年,赤字占GDP比例增加近3个百分点,净利息支出的增加占赤字增长的近三分之二,债务占GDP比例将达到183% [8]
房地产行业深度研究报告:异变:房价如何影响消费
华创证券· 2025-06-03 23:18
报告行业投资评级 - 推荐(维持) [4] 报告的核心观点 - 2018年是房价和消费关系异变的转折点,此前房价与消费正相关且有领先性,此后相关关系大幅减弱 [7][9][14] - 地产与消费的关系分两个层面,浅层次受收入影响,可研究财富或挤出效应;深层次关注房价能否移动需求曲线影响产出和消费 [7][9] - 2018年前房价向产出传导顺畅,源于城市扩张和土地财政、金融的乘数效应,2018年后减弱 [9] - 控制房价对收入传导影响后,房价对消费呈挤出效应,与消费倾向变动负相关 [9] - 2018年前房价与消费正相关因房价带动收入,2018年后土地财政和金融带动经济效率降低,负相关更明显 [7][9][62] - 本轮地产可能演绎后周期,解决地产困局需低利率和财政支持,分清在需求曲线上移动还是移动需求曲线 [62][63] 根据相关目录分别进行总结 2018年之前房价与消费正相关,但2018年之后相关关系大幅减弱 - 2018年前领先1年的销售均价与消费正相关,5年滚动相关系数在2016前后达高点;2018年后相关关系大幅转弱 [7][14] - 房价和消费关系分两个层次,控制变量是产出Y,一是讨论房价对消费的财富或挤出效应,二是关注房价能否移动需求曲线带来更高产出和消费 [7][22] 2018年之前地产早周期属性明显,核心是土地财政和土地金融,而非地产产业链 - 数据显示70大中城市房价环比略领先于M1同比,M1同比领先于PMI,证明地产是经济早周期行业 [27] - 地产需求的自身驱动是城市扩张,若经济增长不对应城市扩张,将进入二手房主导市场 [32][33] - 1998 - 2018年处于城市扩张大周期,地产需求有内在动力,是地产政策有效的根本原因 [35] - 地产向GDP传导的逻辑是土地财政和土地金融带动地方政府投资扩张,而非地产产业链 [36] - 房企加杠杆拿地为地方经济提供资本,通过产业发展和人口增长形成闭环,早周期下房企囤土储,去化周期约5年 [41] 剔除房价对于收入的带动,房价上行对于消费更多是负向影响 - 从微观角度,房价上涨对居民消费有财富和挤出效应,一套房家庭多体现挤出效应 [48] - 我国一套房家庭占比约58%,理论上房价上涨应体现较强挤出效应 [55] - 宏观层面,测算剔除收入后的房价与消费倾向变动呈负相关 [59] 结论和投资建议 - 2018年前地产早周期,通过土地财政和金融带动经济,2018年后效率降低;控制收入时,房价和消费大概率负相关 [62] - 2018年前房价带动收入强,与消费正相关,2018年后负相关更明显 [62] - 本轮地产可能演绎后周期,解决地产困局需低利率和财政支持 [63] - 住宅开发公司投资机会为政策博弈和“壁龛市场”有优势的房企,建议关注绿城中国、华润置地;建议关注商业地产公司太古地产、华润万象生活,以及中介业务有护城河的贝壳 - W [7][10][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