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数字孪生城市
icon
搜索文档
杭州城投,如何智创未来?
杭州日报· 2025-06-30 10:17
杭州城投人工智能战略布局 - 杭州城投正式启动产业大模型项目(一期)建设,标志着公司全面进军人工智能领域[4] - "十四五"期间公司聚焦"数字城投"建设,在民生保障、城市治理和企业提质增效方面成果显著[4] - 公司计划在"十五五"期间将人工智能作为核心战略方向,推动数字化转型[12] 城市治理数字化应用 - 公司构建"快速感知+快速响应+快速处置"燃气安全治理体系,将管网泄漏自查率提升至90%以上,抢修时间平均缩短10分钟[5] - 接入全市超180万个停车泊位数据、4.5万个充电桩和日均70万单交易数据,构建城市级静态交通数据库[6] - "先离场后付费"功能将车主平均出场时间从23.4秒压缩至2.6秒[6] - 开发杭州市CIM基础信息平台,包含1200平方公里白模、1000万条地址数据、23万个城市部件和55万路视频监控[7] - 道路地下隐患智防应用场景实现从"先发后治"到"先防先治"转变,在十个建成区运行[7] 数据要素与产业转型 - "杭州停车网格化数据分析产品"在杭州数据交易所完成首笔场内交易[8] - 完成水务、中房信息科技等多单位数据资产入表工作[8] - 中房信息科技转型为Data+AI技术驱动企业,自主研发"袋鼠汇·房地产数据服务"并在浙江大数据交易中心上架[9] - 探索建立AI选址建桩模型,推动充电桩建设从经验判断转向数据驱动[10] - 杭电制造研发"三合一带电作业机器人"获浙江省行业年度优秀新产品奖二等奖[11] 人工智能创新应用 - 公司两个案例入选浙江省首批国企"人工智能+"典型应用案例[13] - 法律垂直大模型处理超20万件纠纷,效率提升25%[13] - 公共资源交易智能审查模型提升交易透明度,推动管理规范化[13] - 产业大模型"1+1+3+3"体系包含基础底座、公交板块解决方案和3个重点业务场景[15] - 公交AI场景将优化线网调度,实现"准时公交"和"车等人"[16] - 构建7×24小时AI客服体系解决人工座席繁忙问题[16]
科技赋能国土空间智慧治理——国土空间规划和遥感测绘领域科技创新学术交流会扫描
中国自然资源报· 2025-06-05 11:18
科技创新学术交流会概况 - 会议在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召开,聚焦国土空间规划、遥感测绘领域的前沿热点科学问题和最新科技进展 [1] - 39家创新平台代表和100余名专家学者参与,包括自然资源部领军人才、青年科技人才等 [1] - 主题包括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建设、地球陆表系统演化与人地关系和谐调控、遥感测绘科技 [1] AI与地理空间技术应用 - 中国科学院院士叶嘉安展示AI在城市空间治理、规划辅助决策和服务公众需求中的重要作用 [3] - 莫干山地信实验室提出地理空间大模型技术,推动国土空间治理由"数据孤岛"向"智能集成"转变 [3] - 自然资源部重点实验室探讨交通基础设施对空间格局优化的支撑作用,分享基于大数据分析的交通一体化布局研究成果 [3] 国土空间规划技术进展 - 南京大学实验室构建碳空间管控技术体系,将碳效应评估纳入国土空间规划全过程 [5] - 天津大学创新中心提出基于"海—岸—内陆"三级空间单元的陆海统筹规划方法,以天津都市圈为例实现港口群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动态平衡 [5] - 深圳市规划和自然资源数据管理中心在数字孪生城市建设方面取得突破,整合城市三维实景、物联网感知和时空大数据等多维信息 [6] 遥感测绘科技创新 - 自然资源部国土卫星遥感应用重点实验室使高分七号卫星无控制定位平面精度提升至亚米级 [10] - 中国矿业大学实验室建立"空—天—地—井"一体化监测技术体系,将形变监测精度提升至毫米级 [11] - 清华大学技术创新中心研发机器学习模型实现城市运行状态的智能感知与分析,应用于交通优化、环境监测等场景 [11] 海洋与生态监测技术 - 自然资源部南海发展研究院攻关研制走航式海洋碳通量监测平台、水下无人机等装备,填补海洋环境监测技术空白 [11] - 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基于深度学习构建红树林生物量回归模型,实现物种盖度的精准分析 [12] - 江苏省土地勘测规划院实验室创新构建海岸带综合治理技术体系,研发海岸带空间冲突诊断模型和利用兼容性评价方法 [6] 数字化与智能化治理 - 自然资源部信息中心推动规划决策智能化转型,整合机器学习、空间分析和情景模拟等先进技术 [6] - 重庆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实验室创新构建"市—区—街道"三级联动的数字治理平台,解决山地城市特有的治理难题 [10] - 四川省国土科学技术研究院建立"天—空—地"一体化的耕地智能监测技术体系,实现耕地资源全流程数字化管理 [7][8]
杭州城投,新在哪里?
杭州日报· 2025-04-29 10:31
杭州城投战略转型与产业布局 - 公司房地产投资占比从过去十年60%以上降至2024年底不足20%,产业投资占比从三年前不足10%攀升至30%以上,实现业务结构重大调整[10] - 设立首期百亿规模城投产业基金,采用"基金+基地+产业+招商"四轮驱动模式,18个月内决策投资项目8个,累计投放12亿元,带动社会资本跟进63.6亿元[10][11] - 实施"二八"投资策略,80%资金投向成熟项目保收益,20%投向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布局新能源、新基建、数字科技等核心领域[11][12] 产业投资典型案例 - 战略入股轨道交通信号系统龙头众合科技,聚焦数据底座建设、城市交通智能化等四大领域合作[11] - 投资法律科技企业共道科技,其数字调解员产品日处理案件1000个,人工替代率30%,准确率超90%,拥有20余项法律科技专利[13] - 投资炽橙科技后企业2024年营收增长69%,2025年Q1订单超去年同期120%,联合建立数字孪生城市实验室使基础系统模型建设成本降低70%[14][15] 产城融合与生态构建 - 打造钱江新城二期、城投未来之星、石塘特别合作园"三大产业高地",形成"研发-制造-总部"全产业链闭环[17][18][19] - 城投未来之星科创平台已吸引百余家泛浙大系企业入驻意向,将与浙大共建院士工作站开发绿色建筑技术[16][19] - 石塘特别合作园转型为集制造、研发、孵化于一体的产业示范区,与钱江新城二期形成空间联动[18][19] 校企合作与技术创新 - 与西湖大学合作投资元素驱动项目,加速氨基酸与可降解新材料产业化[12] - 引入生成式AI企业智谱华章,在公交、水务等板块合作开发智能调度系统[12] - 与浙大创新创业研究院建立战略合作,共同关注五大产业生态圈,挖掘培育优质项目[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