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本土化能力
icon
搜索文档
日资品牌下沉,“放弃”北上广?
创业邦· 2025-08-14 11:41
日资消费品牌下沉趋势 - 无印良品、优衣库、资生堂等日系品牌正加速向中国三四线城市下沉,呈现主动扩张与被动转型两种分化态势 [7][9] - 优衣库以"服装基础设施"定位全国化扩张,罗森通过轻资产平台化改造夫妻店抢占下沉市场 [9] - 无印良品下沉属于被动应战,因一线市场被本土"平替"品牌围剿而被迫转向 [9] 无印良品的品牌战略调整 - 品牌在中国市场初期被误读为"禁欲、高级"的东方禅意,形成高溢价,现通过连续降价和推出25元以下商品回归日本"杂货铺"定位 [11][13] - 品牌核心资产"反品牌"哲学与当前低价策略产生根本性矛盾,导致一线城市消费者感知价值稀释,下沉市场又难敌名创优品等本土玩家 [15][17] - 产品设计围绕一线城市中产生活方式构建,与下沉市场耐用、多功能需求存在脱节,如极简收纳盒可能不及大号塑料箱受欢迎 [17][19] 下沉市场的运营挑战 - 渠道策略面临困境:高端购物中心选址在下沉市场难复制,普通商场入驻会削弱品牌调性 [19] - 供应链模式与本土竞争不匹配,"全球选材+慢工细活"难以应对名创优品"快而省"的供应链体系 [19][21] - 日企决策流程缓慢(如资生堂需总部审批)难以适应下沉市场快速变化,本土化授权不足 [21][23] 行业普遍性难题 - 品牌定位平衡难题:大众化与高端形象维护存在冲突,优衣库作为"国民基础款"也面临一线城市时尚属性弱化风险 [23][25] - 本土化能力成为关键考验,需深度理解区域消费习惯、渠道特性并培养本地团队,而非简单复制日本模式 [25] - 下沉战略本质是从"品牌红利"转向"运营深耕",需在全球化标准与本土灵活调整间找到新平衡点 [25]
日资品牌下沉,“放弃”北上广?
36氪· 2025-08-12 11:24
日资消费品牌下沉趋势 - 无印良品、优衣库、资生堂等日系品牌正加速向中国低线城市扩张,呈现"主动谋局"与"被动应战"两种分化姿态 [3][5] - 优衣库以"服装基础设施"定位全国化扩张,罗森通过轻资产平台化改造夫妻店抢占下沉市场 [5] - 无印良品的下沉是被本土"平替"品牌用极致性价比围剿后的被迫妥协,需进行痛苦的品牌身份重塑 [5][8] 无印良品品牌战略演变 - 在日本定位"反品牌、高性价比"的初心在中国被误读为"禁欲、克制、高级"的东方禅意,获得超额品牌溢价 [8] - 当前通过连续降价和计划推出25元以下商品(500日元店)剥离"中产光环",回归日本"杂货铺"本源 [8][10] - 品牌哲学与低价策略产生根本性矛盾:一线消费者认为价值稀释,下沉市场消费者仍觉性价比不足 [11][13] 下沉市场三大核心挑战 - 品牌价值层面:"反品牌"哲学支撑的高溢价与低价策略形成悖论,158元垃圾桶与25元商品并存导致认知混乱 [11][13] - 产品适配层面:围绕一线中产设计的产品(原色/极简风格)与下沉市场需求(耐用/多功能/艳丽色彩)存在鸿沟 [13][15] - 渠道供应链层面:高端购物中心选址策略在低线市场难落地,慢供应链模式难以应对本土快周转体系的竞争 [15][17] 日资品牌普遍性困境 - 组织文化惯性导致决策缓慢,资生堂等品牌在应对直播等灵活营销时审批流程远慢于国货对手 [17][19] - 品牌定位平衡难题:优衣库成为"国民基础款"后一线城市时尚引领力被削弱,存在滑向廉价的风险 [19][21] - 本土化能力不足:需从全球化标准输出转向深度洞察本地习惯、掌控多元渠道、培养本土人才的新模式 [21] 行业转型关键命题 - 日资品牌正从"品牌红利时代"进入"运营深耕时代",需在全球化标准与本土化运营间建立新平衡点 [21] - 供应链体系面临根本性重构:要么维持品质牺牲价格竞争力,要么压缩成本面临同质化竞争 [17] - 渠道策略需要重新设计:高端购物中心模式在县城商业体难以复制,需开发适配低线市场的选址标准 [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