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股稀缺性资产

搜索文档
解密南下:谁在买、还有多少空间——港股资金跟踪
2025-07-07 08:51
纪要涉及的行业或公司 港股市场 纪要提到的核心观点和论据 - **核心观点1:2025年南向资金流入规模大且结构变化** - 论据:2025年一季度南向资金流入超4100亿,上半年近7000亿接近2024年全年体量;一季度约4000亿南下净流入中,主动公募和险资各贡献约1000亿,私募和ETF各贡献约700亿,散户端超1200亿,散户占比降至40%,机构占比显著增加 [1][3] - **核心观点2:过去几年南向资金持续净流入且近两年创新高** - 论据:2016 - 2023年每年南向资金净流入港股,除2018年外每年净流入约3000亿,近两年持续创新高,持股规模占比从2024年初13.5%升至2025年二季度末20.7% [1][4] - **核心观点3:今年机构加速投资港股因资产稀缺性** - 论据:类通缩环境下,投资机构面临资产荒,会转向稀缺标的,权益市场中高收益资产及顺应AI浪潮的科技板块是稀缺资产,险资投银行和非银板块,主动公募和被动ETF投科技板块 [1][6] - **核心观点4:未来南向资金仍有增配空间,全年有望超万亿** - 论据:宏观环境不变,港股稀缺资产有吸引力,机构端有增配空间;2025年上半年南下规模6800亿,全年有望超万亿;险资可能是最大增量来源,全年南下规模有望超3000亿,公募全年实际增量可能达2000 - 3000亿 [1][7] 其他重要但可能被忽略的内容 - 静态测算存量港股通公募未来还有3000亿理论增配空间,无资格投资港股通公募可修改合同实现投资目的 [2][7] - 2024年全年散户资金在南下净流入中占比约85%,过去三年大幅流入主要由散户推动 [5]
美团涨超4%,港股集体回暖!恒生科技ETF基金(513260)大涨超2%!机构:港股是本轮行情的主战场
新浪财经· 2025-06-09 11:48
港股市场表现 - 恒生科技ETF基金(513260)盘中涨超2%,近60日净流入超21亿元 [1] - 恒生科技指数成分股多数上涨,快手涨超5%,美团涨超4%,阿里巴巴涨超2%,腾讯控股微涨 [5] 中美贸易关系影响 - 中美元首通话释放积极信号,双方同意推进经贸谈判并落实日内瓦共识,短期提振港股风险偏好 [2] - 关税摩擦影响或进一步减弱,出口链压力缓和下中国增长预期抬升,人民币及人民币资产有补涨空间 [2] 港股市场优势 - 港股在本轮中国资产重估行情中涨幅较A股更为可观,新消费、AI应用等方向表现突出 [3] - 港股资产更具稀缺性,互联网、新消费、创新药、红利等板块与当前产业趋势相关度更高 [7] - 港股科技板块中软件服务及传媒等下游软件端行业总市值占比55%,远高于A股的24% [7] 资金面与配置建议 - 南向资金延续流入态势,托举承接力度明显,未来进一步配置空间仍大 [2] - 建议配置地产周期后半程的消费潜力修复板块(互联网消费、医药、大众消费)、科技升级趋势下的港股硬科技及AI、红利板块(通信、大金融) [2] - 外资配置中国资产比例偏低,流出空间收窄,内资机构(险资、公募)加速流入港股 [8] 恒生科技板块展望 - 恒生科技指数PE(TTM)为20.7倍,处于均值-1倍标准差水平附近,估值具有性价比 [9] - 人工智能驱动的产业变革加速演进,港股科技板块受益于AI应用加速的互联网巨头及硬科技领域 [9] - 政策发力驱动基本面修复,叠加资金面持续改善,港股稀缺性资产优势或将抬升 [8]
国泰海通海外:港股是本轮牛市主战场
智通财经网· 2025-06-08 11:29
智通财经APP获悉,国泰海通海外策略团队发布研报表示,今年港股明显跑赢A股,背后反映宏观偏弱背景下港股稀缺性资产更具吸引力,类似2012-14年 移动互联浪潮下港股比A股率先崛起。互联网、新消费、创新药、红利等板块的稀缺资产在港股更集中,与当前AI应用、新消费等产业趋势相关度更高, 即港股资产的稀缺性所在。随着外部扰动减缓,国内政策发力驱动基本面修复、南下提供边际资金增量,下半年港股望进一步向上,结构上恒生科技更 优。 港股是本轮牛市主战场 年初以来的中国资产重估行情中,港股整体涨幅较A股更为可观,新消费、AI应用等方向亮点纷呈。我们在中期策略报告《恒生科技牛-20250527》中指 出下半年港股有望继续占优,恒生科技更具吸引力。这背后原因是港股资产较A股有独特性优势,本文将就此展开分析。 年初以来港股明显跑赢A股,结构上医药、科技、消费等行业更显著。今年初以来,港股相较A股走势表现更为亮眼,截至2025/6/5,年初以来恒生指数累 计上涨19%,跑赢沪深300指数21个百分点,结构上医药(港股Wind一级行业跑赢A股同行业29个百分点,下同)、科技(25个百分点)、材料(22个百分点)、 日常消费(21个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