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化经济体系

搜索文档
【理响中国】习近平经济思想原创性贡献如何理解和把握?
人民网· 2025-08-04 14:25
习近平经济思想的核心观点 - 习近平经济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时代性、原创性、系统性,理论深度、实践广度和现实鲜活度突出 [1] - 习近平经济思想提出了一系列原创性概念和标识性范畴,如经济发展新常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高质量发展、现代化经济体系、新质生产力等,这些概念立足中国实际,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和实践性 [2] 原创性理论成果 - 创造性提出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理论,强调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 [2] - 创造性提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理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为新时代发展思路、经济政策、宏观调控提供根本遵循 [3] - 创造性提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理论,明确新阶段经济发展和经济工作的主线,对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3] - 创造性提出构建新发展格局的理论,强调增强国内大循环内生动力和可靠性,提升国际循环质量和水平,对提升经济发展水平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4] 系统化的经济学说 - 新发展理念是一个系统的理论体系,回答了关于发展的目的、动力、方式、路径等一系列理论和实践问题,为探索创新发展规律、协调发展规律、绿色发展规律、开放发展规律、共享发展规律提供根本遵循 [5][6] - 中国式现代化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经济发展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的集成,回答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目标、特征、本质要求、动力、方式、路径和世界意义等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 [6]
探索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实现路径
经济日报· 2025-06-25 06:14
经济高质量发展 - 以新发展理念为指挥棒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为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奠定物质基础[2] - 通过科技创新蓄势赋能,满足多样化精神文化需求的物质保障[2] - 推动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并进,提供高品质文化产品[2] - 将新质生产力动态优势融入文化产业,驱动创新升级[3] - 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革新催生智能化精神产品,丰富供给[3] 文化服务与产品供给 - 文化供给主要矛盾从"够不够"转向"好不好",需优化供给机制[4] - 推动文化资源向基层倾斜,完善公共文化设施功能布局[4] - 借助数字技术搭建智慧服务平台,提供精准"订单式"服务[4] - 政策扶持激发全社会文化创新潜能,构建开放创作生态[5] - 创新传播渠道与技术业态,满足不同群体文化需求[5]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践 - 通过教育引导将核心价值观内化为精神追求[7] - 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提升人民思想道德素质[7] - 推动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激励全民参与实践[7] 人民立场文化建设 - 精准调研不同群体文化偏好,建立动态需求数据库[8] - 推动非遗与数字技术融合,扩大文化供给覆盖力[8] - 促进城乡公共文化资源整合,解决服务不平衡问题[9]
中国海港城市港口经济增加值达6.7万亿元,上海稳居龙头地位
第一财经· 2025-06-12 20:31
港口经济总体发展格局 - 中国海港城市港口经济已形成以上海、苏州等城市群为"一核"引领,以长三角区域和珠三角区域为"两区"协同发展,以环渤海区域、东南沿海区域、西南沿海区域"多片"共同发展的空间格局 [1] - 2024年中国海港城市港口经济增加值达到6.7万亿元,占这些城市经济总量的13.6%,规模较2023年增长3606亿元 [1] - 港口经济对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具有重要意义,是我国海港城市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 [1] 港口经济产业结构 - 2024年海港城市一产、二产、三产中港口经济占比分别为15%、22%和8%,港口对一产、二产的支撑作用更为显著 [2] - 海港城市港口经济增加值中一产、二产、三产比重由2023年的4:65:31调整为2024年的4:64:32 [2] - 2024年交通运输仓储和邮电业港口经济增加值达到4114亿元,占全国海港城市港口经济总规模的6.2% [2] 区域港口经济发展 - 2024年长三角沿海地区港口经济增加值达到3万亿元,占我国海港城市港口经济总量的44.9%,对长三角沿海区域GDP贡献率达到13.9% [3] - 2024年广东沿海地区港口经济增加值达到1.5万亿元,占我国海港城市港口经济总量的22.7%,对广东沿海区域GDP贡献率达到12.9% [5] - 上海市港口经济增加值高于其他城市,占区域的五分之一左右,与2023年相比快速增长 [5] 重点城市表现 - 中国海港城市港口经济高质量发展总指数得分最高城市为上海市,评级为A+ [1][5] - 评级为A级城市主要有天津市、青岛市、苏州市、宁波市、广州市、深圳市 [5] - 交通运输仓储和邮电业港口经济增加值较大的海港城市包括上海市、广州市、青岛市、天津市、宁波市等 [2] 行业发展趋势 - 港口及航运物流是国际产业链供应链的连接器,也是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支撑盘 [5] - 全球产业链供应链正在加速重构,国际供应链韧性和安全已成为关乎国计民生的战略命题 [5]
做好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这篇大文章——学习《习近平经济文选》第一卷
经济日报· 2025-06-10 08:15
现代化经济体系 - 现代化经济体系涉及产业发展、科技创新、区域协调、绿色发展、市场体系建设等多个方面,是一个有机整体 [1] - 现代化经济体系是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绿色发展体系,要推动生产生活体系的绿色化和绿色发展的现代化 [4] - 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与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密切相关,需要坚持科技打头阵,把科技成果从实验室推向大市场 [13] 绿色发展 - 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绿色化、低碳化是解决我国资源环境生态问题的基础之策,"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已深入人心 [2] - 绿色发展理念注重解决人与自然和谐问题,国内外事实表明高投入高污染的发展方式迟早会受到自然界的惩罚 [3] - 绿色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底色,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需要加快发展绿色生产力作为新动能 [5] - 要建立健全绿色工业、农业、服务业产业体系,发展绿色能源、绿色交通、绿色城乡建设,促进绿色新产业、新业态、新产品、新模式发展 [5] 全国统一大市场 - 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保障,能够促进全球要素资源整合创新,使规模效应和集聚效应最大化发挥 [7] - 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内涵特征是高效规范、公平竞争、充分开放,必须统筹好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的关系 [8] - 构建新发展格局以全国统一大市场基础上的国内大循环为主体,要破除"各自为政、画地为牢"的误区 [9] - 统一全国市场的重点任务包括强化市场基础制度规则统一、推进市场设施高标准联通、打造统一的要素资源市场等 [10] 科技创新 -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科技创新始终是引领经济发展的强劲引擎 [11] - 当前我国已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强大的科技创新力量,需要增强创新这个第一动力 [12] - 科技打头阵的重点是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只有打赢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才能以高质量源头科技供给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注入强劲动能 [13] - 要坚持科技打头阵,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引导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合作,推动企业主导的产学研融通创新 [13] 区域协调发展 - 实现区域之间的协调发展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内容,要根据各地区的条件走合理分工、优化发展的路子 [15] - 在重大战略和政策举措推动下,区域协调发展取得明显成效,中西部地区经济比重有所提高,东部地区持续发挥创新带动作用 [16] - 京津冀地区2024年经济总量为11.5万亿元,长江经济带2024年地区生产总值为63万亿元占全国比重47%,粤港澳大湾区2024年经济总量超过14.5万亿元 [17] - 长三角地区2024年生产总值突破33万亿元占全国比重约25%,黄河流域生态环境质量发生转折性变化 [17] 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 - 实体经济和数字经济深度融合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与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息息相关 [19] - 数字经济须赋能实体经济,要以数字化的知识和信息为关键生产要素,以新一代数字技术为核心驱动力引领实体经济发展 [20] - 要加大力度培育壮大先进制造业集群,推进智能制造与工业互联网融合应用,提升产业集群综合竞争力 [21] - 要推动技术平台建设与产业组织创新升级,加强关键共性技术平台供给和数字基础设施建设 [21]
欧阳康 | 现代化经济体系的中国范式——中国式现代化独特优势的政治经济学解读
搜狐财经· 2025-06-03 13:45
中国式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核心观点 - 中国经济体系通过创造性融合市场经济活力与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实现对西方自由主义和苏联计划经济的"合题"性超越,形成"稳定与增长协同"的独特范式 [2][7] - 中国现代化经济体系的综合性优势体现在所有制结构、分配制度和市场治理机制,以公有制为主体、政府宏观调控为基础,兼顾效率与公平 [2][13][17] - 中国式现代化以"人本逻辑"为价值导向,构建包含前提正义、原则正义、程序正义、结果正义的"四维正义体系",突破西方"资本中心"范式 [20][25][26] 历史建构与创新突破 - 中国现代化经济体系传承了市场经济与计划经济的优点,首次将二者有机融合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形成革命性创新 [7][8] - 从1992年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到2001年加入WTO,中国经济实现年均10%增速,2010年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10] - 党的十八大以来提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党的二十大明确2035年"建成现代化经济体系"目标,形成发展型改革路径 [11] 治理结构与比较优势 - 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结构既保障战略产业稳定,又激发民营经济活力(如东南沿海省份案例) [13][14] - 按劳分配为主与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使资本、技术等要素合理参与分配,最大限度调动积极性 [15] - 有效市场与有为政府结合的新型举国体制,通过市场化改革与宏观调控协同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 [16][17] 价值取向与正义体系 - 中国现代化经济体系以14亿人口全覆盖的"以人为本"理念为核心,区别于西方以资产持有者为本的私有制逻辑 [19][26] - 脱贫攻坚战通过制度优势消除绝对贫困,实现14亿人口全面小康,体现结果正义的实践成果 [26] - "四维正义体系"将公平从道德诉求转化为可操作制度,避免计划经济低效与市场原教旨主义分化 [20][25][29] 世界价值与文明启示 - 打破"现代化=西方化"叙事,证明非西方文明可通过兼容并蓄实现现代化目标 [28][32] - "一带一路"倡议等实践推动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经济治理体系,提供人类命运共同体方案 [31] - 国有经济主导与多种所有制共生的格局,为全球应对产业链危机提供韧性范本 [30][32]
工信部:加速推进5G-A、6G技术研发、产业培育和应用发展
快讯· 2025-05-17 17:24
5G-A和6G技术发展 - 加速推进5G-A和6G技术研发、产业培育和应用发展,赋能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 [1] - 深入推进网络新型基础设施跨区域、跨行业协同建设,推动工业互联网进园区、进基地、进集群 [1] - 服务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助力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 [1] 产业链协同发展 - 健全市场准入、公平竞争、信用管理等基础制度,推动产业链协同发展 [1] - 促进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培育壮大新质生产力 [1] 国际合作与数字治理 - 深化技术、标准、产业、政策等多领域国际交流合作 [1] - 积极参与全球数字治理双多边磋商和机制建设,更好融入国际产业发展格局 [1]
添彩全局 荆楚有为
经济日报· 2025-05-11 06:15
产学研协同创新 - 湖北拥有132所高校、163个国家级创新平台和525家新型研发机构,科教资源全国前列 [1] - 武汉作为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将持续推进基础科学研究和"卡脖子"技术攻关 [1] - 完善"企业出题—院所领题—联合答题—生产实践验题"的创新路径,加速科技成果转化 [1] - 构建"研发—转化—应用—再研发"产业生态闭环,将科研优势转化为产业竞争优势 [1] 制度型开放与外贸发展 - 2024年湖北自贸试验区新增127项制度创新成果,外贸进出口总额突破7000亿元 [2] - 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出口增长22%,强化国际物流枢纽功能 [2] - 对内与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建立产业协同机制,对外构建武汉航空枢纽实现全球物流吞吐 [2] - 推动优势企业海外布局,形成"采自全球,销向世界"的开放格局 [2] 区域协同与产业转型 - 武汉城市圈深化校企协同,宜荆荆恩城市圈发展绿色化工业 [2] - 襄十随神城市群推动汽车工业转型,释放内需增长潜力 [2] - 创新消费激励机制,激发文旅消费活力,打造湖北特色文化口碑 [2] - 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实现生态价值向经济价值的转化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