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与资本融合
搜索文档
中国上市公司产业升级高峰会组委会主任陈慕鸿:科技赋能、价值回馈双轮驱动,推动耐心资本共享时代机遇
证券日报· 2025-11-14 11:17
会议背景与目标 - 会议为第五届,自2018年首届以来已从区域盛会成长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产业与资本对接桥梁 [1] - 会议秉持“引思想、引人才、引资本、引项目”的初心,致力于推动区域资本市场与全国产业升级同频共振 [1] - 本届会议主题为“科技赋能上市公司价值回馈耐心资本”,旨在探索将技术创新转化为产业竞争力,形成投资者与社会共享的发展成果 [2] 宏观经济与产业环境 - 2025年前三季度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5.2%,展现出强劲韧性与活力 [1] - 新能源汽车、信息科技、工业机器人等新质生产力领域表现尤为亮眼 [1] - 经济发展背后是科技创新与产业变革深度融合,“人工智能+”等新业态新模式加速落地 [1] 上市公司面临的挑战 - 面临技术迭代加速与研发周期漫长的矛盾,考验企业前瞻布局能力 [2] - 存在短期盈利压力与长期投入需求的冲突,挑战管理层的战略定力 [2] - 全球技术竞争加剧与产业链自主可控的迫切要求,关乎发展的安全与主动权 [2] 破局之道与战略部署 - 破局关键在于构建“科技突破—产业落地—资本增值”的高质量循环生态 [2] -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的战略部署 [2] - 强调完善资本市场基础制度,健全长期资金入市机制,实现科技与资本深度融合 [3] 会议具体行动与安排 - 计划通过三大行动推动变革:支持上市公司并购重组与核心技术研发以实现价值跃升;引导资本以长期视角陪伴企业成长;坚定推动产业链自主可控以掌握全球竞争主动权 [2] - 会议设置两大专题分论坛:机构分论坛旨在通过机构分享助力产业升级;上市公司董事长分论坛拟通过一线决策者分享实践经验与得失 [3] - 期望通过会议激荡思想、凝聚共识,为2026年发展方向提供启迪,共同谱写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3]
300家上市公司与250余家国资顶流盛会!第三届中国上市公司产业发展论坛在沪开幕
搜狐财经· 2025-09-23 10:50
论坛概况 - 第三届中国上市公司产业发展论坛于2025年9月21日在上海国际会议中心举行,汇聚800位产业与资本领域顶尖人士 [1][10] - 论坛由上海市投资促进服务中心、长三角资本市场服务基地等机构指导,中国科技发展基金会、上海天使会等单位主办,多家头部券商协办 [3] - 核心目标是贯彻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聚焦科技与产业融合、国资投资机构赋能,为上市公司探索产业升级与创新发展的新路径 [3] 领导致辞与核心议题 - 上海市人民政府副秘书长张英指出,论坛汇聚了来自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生物医药、新能源等新兴和未来领域的优质上市公司代表,与上海重点产业发展方向高度契合 [4] - 中国科协原副主席张勤提出,科技创新和未来产业是上市公司高质量发展的原动力,国有资本正成为推动其可持续发展的耐心资本主力军 [6] - 论坛秘书长崔斌强调,该论坛是国内唯一以产业视角观测上市公司发展、孵化、转型与扩张的平台,始终聚焦于让资本更好服务产业、让科技创新赋能产业发展 [8] 参会规模与基金合作 - 论坛汇聚近300家上市公司和250多家国资机构,总规模达800人,成为国内最大的上市公司产业峰会 [10] - 论坛期间完成三组重磅签约,包括“上市公司高质量发展基金与拟落户浦东项目合作意向”、“华民上市公司产业发展母基金合作”以及“上市公司产业发展CVC基金(新材料基金)” [11][12] - 华民投创新设立“上市公司高质量发展基金”,通过一级市场股权基金投资上市公司控股子公司,以缓解二级市场再融资收紧的难题,并为投资者提供有效退出路径 [15] 主旨演讲与专题讨论 - 上海市投资促进服务中心主任王东作“投资上海”主题推介,系统介绍上海在营商环境、产业布局与创新生态方面的优势 [15][17] - 上海交通大学战略研究所所长孟宪忠发表“科技创新与资本市场”演讲,从学理层面分析科技与资本协同发展的机制与路径 [17][19] - 两场巅峰对话分别围绕“前沿科技赋能上市公司”和“国有资本赋能上市公司”展开,产业领军者与国资体系专家探讨了新能源、半导体、AI制药等前沿科技的应用,以及国有资本通过基金投资、混改赋能等方式支持上市公司发展 [19][21] 平行分论坛与区域推介 - 三场平行分论坛同步进行,主题分别为“国有资本赋能上市公司”、“未来科技赋能上市公司”和“浦东区域推介专场”,从资本、科技与区域三个维度构建资源对接生态 [23][24][26] - 分论坛聚焦国企改革、市值管理、并购重组、人工智能、低空经济等议题,多家投资机构和上市公司分享了创新实践案例 [23][24] - 浦东新区投资促进服务中心进行了区域推介,重点介绍人工智能发展、区域投资机遇和生态城区建设,为企业对接浦东产业资源提供通道 [26] 论坛演进与战略意义 - 论坛由华民投主办,坚持“每年一届”的节奏,首届(2023年)主题为“分拆上市”,第二届(2024年)聚焦“并购重组与未来产业发展”,本届系统探索前沿科技、国有资本与产业升级的协同路径 [26] - 论坛已成为资本市场服务实体经济、培育新质动能的标志性平台,全面展示了国有资本与前沿科技赋能上市公司的创新模式 [26][27] - 在推动科技自立自强和产业链安全的战略背景下,国有资本通过产业基金、混改合作等方式与上市公司深度联动,助力其借助科技与资本的双轮驱动加速培育新质生产力 [27]
超过12万亿市值,300家上市公司与250余家国资顶流盛会,共探前沿科技产融新范式 ——第三届中国上市公司产业发展论坛在沪盛大开幕
环球老虎财经· 2025-09-22 10:24
论坛概况与核心目标 - 论坛由上海市投资促进服务中心、长三角资本市场服务基地等多家机构指导主办,并由广发证券、东北证券等多家券商协办[1] - 核心目标为贯彻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聚焦科技与产业融合、国资投资机构赋能,为上市公司探索产业升级与创新发展新路径[1] - 论坛是国内唯一以产业为视角观测上市公司产业发展、孵化、转型与扩张的上市公司论坛[2] 参会规模与嘉宾阵容 - 论坛汇聚近300家上市公司、250多家国资机构,累计800人规模,成为国内最大的上市公司产业峰会[2] - 参会上市公司主要来自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生物医药、新能源、电子信息、先进材料等新兴和未来领域[2] - 上海市人民政府副秘书长张英、中国科协原副主席张勤等重量级领导出席并致辞[2] 基金合作与签约成果 - 首组签约聚焦“上市公司高质量发展基金与拟落户浦东项目合作意向”,助力拟落户浦东的优质企业发展[3][4] - 第二组签约围绕“华民上市公司产业发展母基金合作”,该母基金旨在与上市公司合作设立产业子基金进行产业链布局,已与大理州、上海青浦等地达成合作[5] - 第三组签约关于“上市公司产业发展CVC基金(新材料基金)”,推动上市公司裕同科技与泰州合作拓展新材料和人工智能领域[6] - 华民投创新设立“上市公司高质量发展基金”,以一级市场股权基金投资上市公司控股子公司,缓解二级市场再融资难题[7] 主题演讲与对话讨论 - 政策维度:上海市投资促进服务中心主任王东作“投资上海”主题推介,系统介绍上海在营商环境、产业布局与创新生态方面的优势[8][9] - 理论维度:上海交通大学战略研究所所长孟宪忠以“科技创新与资本市场”为题,分析科技与资本协同发展的机制与路径[9] - 首场巅峰对话围绕“前沿科技赋能上市公司”,产业领军者探讨新能源、半导体、智能制造、AI制药、新材料等前沿科技如何助力企业提升竞争力[10][11] - 第二场巅峰对话聚焦“国有资本赋能上市公司”,国资体系专家讨论国有资本如何通过基金投资、混改赋能等方式支持上市公司发展[12] 平行分论坛与专题研讨 - 平行论坛一以“国有资本赋能上市公司”为主题,聚焦国企改革与市值管理、并购重组策略、国资基金助力产业转型三大议题[12] - 平行论坛二围绕“未来科技赋能上市公司”,探讨人工智能、低空经济、信息技术等前沿领域如何驱动产业升级[13] - 平行论坛三为“浦东区域推介专场”,由浦东新区投资促进服务中心副主任顾建华致辞,推介人工智能发展、区域投资机遇和生态城区建设[13] 权威榜单发布与行业标杆 - “未来产业之星”上市公司榜单聚焦未来信息、未来健康、未来材料、未来制造、未来能源及未来空间六大方向,遴选出具备高技术壁垒与产业引领力的标杆企业[14] - “最佳国资机构”榜单从区域经济带动、战略投资赋能、科技转化贡献等多维度评选卓越国有资本平台,推动国资向“生态构建者”转型[15][16] 论坛发展历程与影响 - 首届论坛(2023年4月)以“分拆上市”为主题,第二届(2024年6月)聚焦“并购重组与未来产业发展”,本届论坛系统探索前沿科技、国有资本与产业升级的协同路径[17] - 论坛已成为资本市场服务实体经济、培育新质动能的标志性平台,推动国有资本与前沿科技赋能上市公司的创新模式[17]
港交所“搭台唱戏” 助力全球资本加速拥抱中国科技
上海证券报· 2025-09-06 04:26
峰会背景及参与情况 - 2025年9月5日香港交易所未来科技峰会在深圳举行 吸引超过700名来自港股上市公司 拟IPO企业 投资机构 中介机构及监管机构代表参与 [1] - 峰会聚焦科技行业最新机遇 香港资本市场对科技行业的支持作用 以及科技与资本深度融合等议题 [1] 中国科技产业突破与全球资金流向 - 中国科技产业在过去一年实现显著突破 各前沿领域取得重大成果 增强全球投资者对中国资产的投资信心 [2] - 以DeepSeek为代表的中国科技企业掀起创新浪潮 展现中国企业在产品质量 成本效率及全产业链协同方面的明显优势 [2] - 全球资金持续流入港股市场 推动港股总市值达46.6万亿港元 较去年同期31.8万亿港元上升47% [2] - 港股前8个月平均每日成交金额达2483亿港元 较去年同期1068亿港元上升132% 交易所买卖基金平均每日成交金额达337亿港元 较去年同期119亿港元上升183% [2] 港股IPO市场表现 - 2025年前8个月港交所迎来59家新上市公司 较去年同期43家上升37% [2] - 港股IPO集资金额达1345亿港元 较去年同期198亿港元上升579% [2] - 国际长线基金加仓重点为有研发能力的科技和医疗企业 因港股聚集大量真正具备创新能力的公司 [3] 港股行业聚集与资产供给 - 港交所在新能源汽车 动力电池 消费电子等领域已聚集大量优秀公司 [5] - 大量机器人公司正在赴港上市或已通过保密递交方式提交上市申请 优质资产供给将吸引全球资金 [5] 港股市场改革与制度优化 - 港交所过去两年推出"科企专线" 允许保密递交上市申请等改革措施 显著提升企业上市效率与体验 [6] - 科技板块已成为港股最大板块 占比达28% [6] - 港股IPO市场从融资额 认购倍数及上市后表现均呈现暖意 预计未来6至12个月市场持续活跃 [6] - 港股IPO融资金额及指数走势出现反弹趋势 但距离历史高点仍有差距 市场处于起步阶段且后续增长可持续 [6]
科技与资本的“双向奔赴”值得被更多人看见!“寻找创投金鹰 发掘企业新苗”行动计划火热报名中
证券时报· 2025-04-30 17:32
评选活动背景与意义 - 全球科技革命浪潮推动科技与资本深度融合 成为产业创新升级的核心动力[1] - 证券时报主办第十三届"寻找创投金鹰 发掘企业新苗"计划 旨在促进创新与资本"双向奔赴"[1] - 该评选活动自2009年起已成功举办多届 见证创投机构培育行业领军者和创新企业崛起的过程[1] 评选活动创新与特色 - 新增早期投资机构与出海投资机构评选 聚焦前沿科技项目挖掘和企业国际化支持[1] - 特设并购交易相关奖项 针对资本市场并购升温现象 推动行业资源优化配置[1] - 采用硬性指标打分(85%)+专家评审+网络投票(15%)的复合评选机制[1] 评选机制与权威性 - 金鹰计划与新苗计划分别邀请母基金 创投协会 律所 会计师事务所等专业人士担任评委[1] - 依托评委团队丰富经验确保评选出具有行业引领性的机构和企业标杆[1] 后续传播与参与方式 - 证券时报将利用专业财经媒体资源对优秀参选对象进行深度报道 展示其创新故事与成长历程[1] - 报名截止时间为2025年5月7日24:00 可通过证券时报网 App或微信公众号参与[1]
错过再等一年!“寻找创投金鹰 发掘企业新苗”只等你来
证券时报网· 2025-04-30 16:12
活动背景与目标 - 证券时报主办第十三届"寻找创投金鹰 发掘企业新苗"行动计划 旨在促进科技创新与资本深度融合[1] - 该活动自2009年起已成功举办多届 见证创投机构培育行业领军者和创新企业崛起历程[1] - 本届活动新增早期投资机构 出海投资机构评选 并特设并购案例奖项以应对资本市场并购升温趋势[1] 评选机制与流程 - 评选采用硬性指标打分 专家评审和网络投票相结合 网络投票权重占15%[2] - 金鹰计划与新苗计划邀请母基金 创投协会 律所 会计师事务所等专业人士担任评委[2] - 证券时报将在活动后对优秀参选对象进行深度报道 展示其创新故事和成长历程[2] 奖项设置 - 活动共设立17个奖项 分为综合类和单项类两大类别[3] - 综合类奖项包括年度投资人 年度VC/PE机构 年度产业/国资/早期投资机构等10个奖项[4] - 单项类聚焦细分领域 设人工智能 先进制造 医疗健康等6个行业卓越投资机构奖[4][5] - 新苗企业类设年度新锐企业 年度高成长企业2个奖项[5] 报名信息 - 报名截止时间为2025年5月7日24:00 可通过证券时报网 App或扫描海报二维码报名[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