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商业银行净息差
icon
搜索文档
关键利率,维持不变!
中国证券报· 2025-11-20 12:35
LPR报价情况 - 2025年11月20日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维持不变,1年期LPR为3.0%,5年期以上LPR为3.5% [2] LPR维持不变的原因分析 - LPR维持不变符合市场预期,主要因为作为其定价基础的7天期逆回购操作利率为1.40%并未发生变化 [3] - 商业银行净息差处于低位,三季度末商业银行净息差为1.42%,较去年四季度末下降了10个基点,银行缺乏下调LPR报价加点的动力 [3] - 当前贷款利率已处于低位,10月份企业新发放贷款加权平均利率为3.1%,比上年同期低约40个基点,个人住房新发放贷款加权平均利率为3.1%,比上年同期低约8个基点 [3] 未来LPR走势展望 - 着眼于稳定今年四季度和明年一季度经济运行,稳增长政策有望进入发力阶段,年底前两个期限品种的LPR有下行空间 [4] - LPR下降将引导企业和居民贷款利率更大幅度下行,进一步激发内生性融资需求 [4]
10月LPR保持不变 年内降息降准可期
北京商报· 2025-10-20 23:35
LPR报价现状 - 2025年10月20日LPR报价为1年期3%和5年期以上3.5%,连续5个月保持不变 [1] - 当前LPR水平是自2025年5月下调10个基点后维持不变的结果,当时1年期LPR从3.1%降至3%,5年期以上LPR从3.6%降至3.5% [2] - 作为LPR定价基础的7天期逆回购操作利率在10月20日维持在1.4%,政策利率稳定是LPR不变的重要原因 [2] LPR维持稳定的原因 - 商业银行净息差压力是LPR稳定的关键因素,2025年二季度末商业银行净息差降至1.42%,较2024年四季度末下降10个基点 [3] - 主要中长端市场利率有所上行,商业银行在货币市场的融资成本上升,报价行主动下调LPR报价加点的动力不足 [2] - 三季度以来货币政策总体上处于观察期,5月已实施降息降准,政策处于效果评估阶段 [3] 未来LPR走势展望 - 分析人士判断年底前人民银行有可能实施新一轮降息降准,并带动两个期限品种的LPR报价跟进下降 [1][5] - 第四季度监管层有可能通过单独引导5年期以上LPR报价下降,推动居民房贷利率更大幅度下调以稳定房地产市场 [6] - 美联储9月恢复降息弱化了外部制约,为国内实施适度宽松货币政策创造了条件 [4] 货币政策环境分析 - 2025年9月企业新发放贷款加权平均利率约为3.1%,比上年同期低约40个基点,个人住房新发放贷款加权平均利率约为3.1%,比上年同期低约25个基点 [4] - 在弱信用、弱地产以及低通胀和高实际利率环境下,降息周期延续的必要性较高,但操作节奏需考虑商业银行息差压力 [6] - 政策强调将强化人民银行政策利率引导,完善市场化利率形成传导机制,推动社会综合融资成本下降 [4]
10月LPR出炉!连续5个月不变
中国证券报· 2025-10-20 10:45
LPR报价情况 - 10月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1年期为3.0%,5年期以上为3.5%,均与上期持平 [1] - 此次LPR保持不变是连续第5个月保持稳定 [1] LPR保持稳定的原因 - 政策利率保持稳定,预示10月LPR会保持不动 [4] - 商业银行净息差处于低位,缺乏下调LPR报价加点的动力 [4] - 近期主要中长端市场利率有所上行,商业银行在货币市场的融资成本略有上升 [4] 当前贷款利率水平 - 9月企业新发放贷款加权平均利率约为3.1%,比上年同期低约40个基点 [4] - 9月个人住房新发放贷款加权平均利率约为3.1%,比上年同期低约25个基点 [4] LPR未来走势展望 - 年底前政策利率及LPR仍有下行空间,以提振内需和巩固房地产市场 [4] - 四季度央行可能结合降准等工具向银行体系注入长期流动性,引导信贷投放 [4] - 若政策利率进一步下降导致银行资金成本下行,未来两个月LPR仍有下行空间 [4] - 四季度监管层可能通过单独引导5年期以上LPR下行,推动居民房贷利率下调 [5]
9月通胀数据点评:食品价格继续对冲核心通胀
中银国际· 2025-10-16 15:53
报告行业投资评级 未提及 报告的核心观点 - 9月核心CPI延续趋势性企稳,食品价格继续对冲核心通胀使CPI整体同比微幅下降,PPI环比持平、同比继续企稳,但10月前两周国际油价走低或对10月PPI产生压力 [1][3][6][12] - 餐饮消费增长放缓,食品低通胀或具有持续性,食品价格持续抑制通胀 [1][3][7] - 鉴于PPI和核心CPI同比指标继续改善,政策利率降息迫切性有限,且商业银行净息差收窄是掣肘因素,股市保持强势时政策利率降息难度可能增加 [1][3][13] 根据相关目录分别进行总结 事件 - 2025年10月15日国家统计局发布9月通胀数据,9月CPI同比下降0.3%,环比上涨0.1%,PPI同比下降2.3%,降幅比上月收窄0.6个百分点,环比持平,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同比下降3.1%,降幅比上月收窄0.9个百分点,环比上涨0.1% [5] 点评 CPI方面 - 9月核心CPI延续趋势性企稳,同比涨幅达1.0%,食品价格发挥对冲核心通胀作用,使CPI整体同比微幅下降 [3][6] - 食品价格上行受阻或因餐饮消费增长放缓且具持续性,我国食用农产品供给充裕,食品价格持续抑制通胀 [3][7] PPI方面 - 9月PPI环比持平、同比继续企稳,煤钢产业链中焦煤现货和期货主力合约价格接近去年12月平均水平,螺纹钢价格与去年12月均值有距离 [3][12] - 10月前两周国际油价走低,可能传导至国内油价,对10月PPI产生压力 [3][12] 综合通胀数据 - 鉴于PPI和核心CPI同比指标继续改善,政策利率降息迫切性有限,商业银行净息差收窄是掣肘因素 [3][13] - 前期股市走强使商业银行定期及其他存款同比增速下降,股市保持强势时,商业银行调降存款利率难度增加,为避免政策降息加剧银行净息差收窄,政策利率降息难度可能增加 [3][13]
21社论丨推动货币政策措施落实落细,充分释放政策效应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9-30 06:37
宏观经济形势与政策基调 - 国内经济运行态势稳中有进 高质量发展取得新成效 对经济基本面信心增强 在困难和挑战方面仅保留国内需求不足和物价低位运行[1] - 前8个月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累计同比增长6.2% 略低于上半年的6.4% 服务业生产指数累计同比增长5.9% 与上半年持平[1] - 当前经济增速保持在5.0%的目标水平之上 实现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可期 暂时无需政策加码[1] 货币政策导向与调整 - 货币政策着力点转向执行层面 表述从实施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改为落实落细 与中央政治局会议部署保持一致[1] - 政策调整基于经济保持平稳使宽松必要性不强 以及货币宽松受商业银行净息差收窄影响[1][2] - 外部掣肘不突出 中美无风险利差改善 人民币兑美元保持稳中有升势头[2] - 商业银行净息差在二季度收窄至1.42% 刷新历史新低 货币宽松会因存贷款利率传导速度不同进一步挤压净息差[2] - 央行强调把握好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和保持自身健康性的平衡[2] - 政策表述调整为保持政策连续性稳定性 增强灵活性预见性 抓好各项货币政策措施执行 充分释放政策效应[2] 具体政策工具与执行重点 - 政策着力点包括保持流动性充裕 央行通过7天期、14天期逆回购和MLF等工具持续向市场释放流动性[3] - 用好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 加强对科技创新、提振消费、小微企业、稳定外贸等领域的定向支持[3] - 加大货币财政政策协同配合 双方就金融市场运行、政府债券发行管理等议题进行深入研讨[3] - 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规模共5000亿元 全部用于补充项目资本金 推动扩大有效投资[3] - 下一阶段将根据宏观经济运行情况和形势变化 综合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 巩固和增强经济回升向好态势[4] - 推动已出台政策落地是重点 后续货币政策将根据经济增长相关变化及物价走势等因素适时加力[4]
居民存款定期化趋势开始收敛,商业银行净息差下行将变缓
华夏时报· 2025-09-28 19:19
居民存款结构变化 - 2024年1月至8月,居民活期存款从38.6684万亿元增至39.1492万亿元,增加5202亿元,增幅1.3% [2] - 同期居民定期存款从99.8521万亿元增至107.4918万亿元,增加7.6391万亿元,增幅7.7% [2] - 2025年1月至8月,居民活期存款从43.4602万亿元降至41.6198万亿元,减少1.8404万亿元,降幅4.2% [2] - 同期居民定期存款从113.307万亿元增至119.401万亿元,增加6.094万亿元,增幅5.4% [2] - 居民活期存款减少且定期存款增幅放缓,表明存款定期化趋势持续但速度收敛 [2] - 活期存款减少反映居民对未来信心不足,消费投资积极性不高,资金配置更趋保守 [3] 企业存款结构变化 - 2024年1月至8月,企业活期存款从25.2092万亿元降至19.4624万亿元,减少5.7468万亿元,降幅22.8% [4] - 同期企业定期存款从54.3971万亿元增至56.1044万亿元,增加1.7073万亿元,增幅3.1% [4] - 企业活期存款大幅下降主要因监管禁止“手工补息”,部分高息活期存款被转为定期 [4] - 2025年1月至8月,企业活期存款从19.9176万亿元增至20.7974万亿元,增加8800亿元,增幅4.4% [5] - 同期企业定期存款从57.8804万亿元降至57.7857万亿元,减少947亿元,降幅0.16% [5] - 企业存款结构已扭转定期化现象,活期存款增加而定期存款微降 [5] 对银行业的影响 - 定期存款增幅降低或减少意味着银行净息差降幅可能收窄 [5] - 净息差是中国银行业利润的主要来源 [5] - 58家上市银行平均净息差已连续五年下滑,2024年降至1.52% [6] - 2025年一季度商业银行净息差进一步收窄至1.43% [6] - 未来净息差下降幅度可能减缓,但下行趋势预计持续 [7] 现象成因分析 - 企业存款增加得益于政府发债(尤其是专项债)缓解企业负债压力,解决地方政府拖欠债务问题 [6] - 企业获得资金后用于贷款、发行企业债、增加中长期贷款等,部分以活期存款形式留存用于日常支付 [6] - 企业财务管理更注重资金效用,减少闲置资金,偏好投资金融资产如货币市场基金、银行理财或基金产品 [6] - 定期存款利率持续下降并出现利率倒挂(短期利率高于长期利率),商业银行积极压降定期存款以降低负债成本 [6]
盛松成:我国降准优于降息 但降息仍有空间|政策与监管
清华金融评论· 2025-09-17 17:23
中国货币政策工具运用特点 - 以调整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为主而非激进降息 自2016年以来累计降准23次 大型存款类金融机构存准率从17.5%降至9.0% 累计下降8.5个百分点 同期政策利率仅调整14次 [1][2][3] - 商业银行净息差压力是避免大幅降息的核心原因 净息差从2010年前后接近3%-4%降至2024年二季度末1.42%的历史新低 银行业占金融体系融资比重达89.7% 需保障银行体系稳定以支撑实体经济 [3][4] - 当前加权平均存准率约6.2% 较国际主要经济体仍有下降空间 每降准0.5个百分点可向社会释放约1万亿元流动性 而西方国家普遍弃用存准率工具 美国2020年后存准率已归零 [5] 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协同机制 - 降准直接增强商业银行购债能力 商业银行持有68%国债和75%地方政府债 通过释放准备金可有效配合财政政策实施 [6] - 超储率处于低位使降准对流动性调节效果显著 货币政策需通过金融体系传导 而财政政策可直接介入经济活动 [6] 利率政策空间与结构性工具创新 - 降息空间受多重因素制约:消费投资利率弹性低 降息削弱存款财富效应反不利消费 2024年7月居民存款减少1.11万亿元同比多减7800亿元 企业投资决策更关注风险而非利率微调 [8] - 实际利率因低物价环境处于高位 叠加人民币兑美元缓升及美联储降息预期 为缓步降息创造外部条件 当前活期存款利率0.05%逼近零利率 定期存款利率降至1%区间 [8] - 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降息幅度更大 2024年5月7天逆回购利率降10基点而结构性工具降25基点 重点支持小微企业、房地产风险化解、科技创新及绿色产业 截至2024年末占央行总资产14.2% [9]
LPR报价连续3个月保持不变
华夏时报· 2025-08-20 10:57
LPR报价情况 - 8月1年期LPR报价3.0% 5年期以上LPR报价3.5% 均与上月持平 [2] - LPR报价连续三个月保持稳定 [2] 市场预期与影响因素 - 政策利率(央行7天期逆回购利率)保持稳定 使LPR报价基础未发生变化 [2] - 市场利率近期有所上行 受反内卷政策牵动预期影响 [2] - 商业银行净息差处于历史最低点 报价行缺乏下调LPR加点的动力 [2] 宏观经济背景 - 上半年宏观经济呈现稳中偏强态势 [2] - 短期内通过引导LPR下调强化逆周期调节的必要性不高 [2] - 当前处于政策观察期 [2] 未来政策展望 - 业内预计四季度初前后央行可能实施新一轮降息降准 [2] - 降息降准可能带动两个期限品种LPR报价跟进下调 [2]
LPR,维持不变
中国证券报· 2025-08-20 09:59
LPR利率水平 - 8月LPR报价连续第三个月维持不变 1年期3.0% 5年期以上3.5% [2] - 政策利率保持平稳使LPR定价基础未发生改变 符合市场预期 [1] 融资成本现状 - 7月新发放企业贷款利率约3.2% 较去年同期下降约45个基点 [1] - 7月新发放个人住房贷款利率约3.1% 较去年同期下降约30个基点 [1] - 社会综合融资成本呈现不断下降趋势 LPR下降必要性不足 [1] 银行净息差状况 - 上半年商业银行净息差为1.42% 较一季度微降0.01个百分点 [1] - 净息差仍处低位 银行缺乏下调LPR报价加点的动力 [1] 政策调控方向 - 央行5月加大逆周期调节力度 出台一揽子金融支持举措 [1] - 政策利率及LPR报价未来有下调空间 旨在提振内需和巩固房地产市场 [1]
商业银行二季度不良环比“双降”,净息差及关注类贷款呈现新变化
贝壳财经· 2025-08-18 20:58
银行业整体表现 - 2025年上半年商业银行累计实现净利润1.2万亿元 [1] - 不良贷款余额3.4万亿元 较上季末减少24亿元 不良贷款率1.49% 较上季末下降0.02个百分点 [1] - 商业银行风险抵补能力充足 信贷资产质量总体稳定 [1] 净息差变化趋势 - 截至6月末商业银行净息差为1.42% 较3月末下降0.01个百分点 收窄态势未现拐点 [3] - 民营银行净息差水平最高保持在3%以上 但较3月末的3.95%降至3.91% 降幅为各类型银行最高 [4][6] - 大型商业银行净息差1.31% 为各类型银行最低 已低于行业平均水平 [4][7] - 城市商业银行 农村商业银行和外资银行保持住了3月末净息差水平 [6] 贷款分类与风险指标 - 关注类贷款从3月末4.95万亿元增至6月末5万亿元 增加500亿元 [8] - 正常类贷款占比从96.30%微升至96.34% 关注类贷款占比从2.18%降至2.17% [10] - 贷款损失准备从71526亿元增至72795亿元 拨备覆盖率从208.13%升至211.97% 贷款拨备率从3.15%微升至3.16% [10] - 可疑类贷款率从0.41%降至0.39% 损失类贷款率从0.59%升至0.60%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