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自给率
搜索文档
解码国家规划综合生产能力目标的战略逻辑
期货日报网· 2025-10-27 12:48
“十四五”能源规划核心目标 - 到2025年,国内能源年综合生产能力目标为达到46亿吨标准煤以上 [3] - 非化石能源发电量比重目标为39%以上,核电运行装机目标为7000万千瓦,风电、光伏总装机目标超过12亿千瓦 [4] - 煤炭产能目标维持在41亿吨/年左右,煤电平均供电煤耗目标降至300克标准煤/千瓦时以下 [4] - 天然气产量目标达2300亿立方米以上,原油产量目标稳定在2亿吨/年左右 [4] 能源综合生产能力构成 - 能源综合生产能力指通过各种能源生产途径所能生产的能源总量,以标准煤为单位计量 [5] - 2025年46亿吨标准煤目标的具体构成预计为:原煤产量42亿吨(折合标准煤30亿吨)、石油产量2亿吨(折合标准煤2.86亿吨)、天然气产量2300亿立方米(折合标准煤2.23亿吨)、非化石能源生产能力11亿吨标准煤 [5] 能源生产现状与增长趋势 - 2024年能源生产总量为49.8亿吨标准煤,较2020年的40.8亿吨标准煤增长22% [6] - 2025年上半年一次能源生产总量为25.8亿吨标准煤,同比增长3.2%,其中煤炭产量24亿吨(同比增长5.4%),原油产量1.1亿吨(同比增长1.3%),天然气产量1300亿立方米(同比增长5.8%) [6] - 2024年煤炭产量47.6亿吨,原油产量2亿吨,天然气产量2200亿立方米 [6] 能源结构转型进展 - 能源生产结构向清洁低碳转型,2024年煤炭在一次能源生产中占比降至53.2%,较2020年下降4.6个百分点 [7] - 非化石能源生产占比提升至19.3%,较2020年提高3.4个百分点 [7] - 2024年全国发电量突破10万亿千瓦时,可再生能源发电量达3.46万亿千瓦时,占全部发电量的35% [7] 能源消费特点 - 2024年能源消费总量为59.6亿吨标准煤,较上年增长4.3% [8] - 2025年能源消费总量预计达61.6亿吨标准煤,较上年增长3.3% [8] - 工业是能源消费主体,占比超过60% [8] 能源安全面临的挑战 - 石油对外依存度超过70%,天然气对外依存度约为40% [9] - 煤炭消费比重仍达53.2%,高于世界平均水平 [9] - 单位GDP能耗和单位产品能耗高于世界平均水平 [9] 国际能源自给率比较 - 2024年美国能源自给率为110%,俄罗斯为150%,中国保持在80%以上 [11] - 欧盟能源自给率较低,为15% [12] 能源保障的战略意义 - 提升能源自给率有助于应对国际地缘冲突和能源价格波动带来的供应风险 [14] - “十四五”期间能源领域投资预计超过10万亿元,可创造就业岗位超过500万个 [15] - 能源结构转型推动煤电平均煤耗降至300克标准煤/千瓦时以下,并推动新能源产业发展 [16] - 中国在风电、光伏、储能等领域生产能力全球领先,光伏组件产量占全球80%,风机产量占全球60% [18]
“十四五”期间我国能源自给率保持在80%以上
经济日报· 2025-08-27 08:07
能源安全保障 - 能源自给率保持在80%以上 有效保障14亿多人的能源安全 [3][4] - 能源消费增量90%以上由国内自主保障 新能源发电量增量占全国新增发电量近50% [5] - 建成完备能源产供储销体系和保供稳价机制 未发生全国性大面积停电事故 [5] 新能源发展 - 风光发电装机从2020年5.3亿千瓦增至2024年7月16.8亿千瓦 年均增速28% [6] - 风光发电量占比从2020年9.7%提升至2024年18.6% 上半年达1.15万亿千瓦时占用电量近四分之一 [6] - 风电装机连续15年全球第一 光伏装机连续10年全球第一 总装机占全球47% 新增装机占全球63% [6] 电力市场建设 - 市场交易电量从"十三五"10.7万亿千瓦时增至23.8万亿千瓦时 实现翻倍增长 [7] - 市场交易电量占比从2020年40%提升至连续4年稳定在60%以上 [7] - 构建"1+6"基础规则体系 形成省内省间交易、年度实时交易等多维度市场架构 [7] 基础设施与创新 - 建成全球最大可再生能源体系和电动汽车充电网络 [3] - "沙戈荒"地区新增新能源装机超1.3亿千瓦 海上风电新增装机超3500万千瓦 [6] - 新能源专利数占全球超40% 光伏转换效率和海上风电单机容量持续刷新世界纪录 [3]
我国已建成全球门类最全规模最大的能源体系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5-08-27 06:23
能源供应保障能力 - 能源自给率始终保持在80%以上 国内能源消费增量90%以上由国内自主保障 [2] - 新能源发电量增量占全国新增发电量近50% 推动非化石能源供应总量增长近50% [2] - 建立完备能源产供储销体系和保供稳价机制 建成4个区域电力应急基地保障系统稳定运行 [2][3] 能源投资发展态势 - 能源工业投资年均增速超过16% 累计投资额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比重接近10% [4] - 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投资增速超过20% 年度投资额接连突破4万亿/5万亿/6万亿元大关 [4] - 可再生能源投资占电源投资比重超过80% 2024年新型能源重点项目投资完成额接近2000亿元 [4] 新能源建设成就 - 风光合计装机从2020年5.3亿千瓦增至2024年7月底16.8亿千瓦 年均增速28%占新增电力装机80% [7] - 风光发电量占比从2020年9.7%提升至2024年18.6% 2024年上半年发电量1.15万亿千瓦时占比近25% [7] - "沙戈荒"地区新增装机超1.3亿千瓦 海上风电新增装机超3500万千瓦 分布式光伏新增装机超4亿千瓦 [7] 全球市场地位 - 风电装机规模连续15年全球第一 光伏装机连续10年全球第一 [7] - 2024年风光合计装机规模占全球47% 新增装机占全球63% [7] - 电力设施建设领域民营企业占比超85% 充电运营服务商民营企业占比超80% [5]
中国化学(601117):当前时点如何看中国化学?
新浪财经· 2025-04-29 10:35
估值与财务状况 - 公司当前PB为0.75倍,处于近10年6.2%分位,估值处于历史底部 [1] - 2024Q3末有息债务率仅为6.3%,为8大建筑央企中最低,在手现金类资产397亿元,净现金256亿元(市值453亿元) [1] - 上市以来每年经营性现金流净额均为正,近五年经营性+投资性现金流净额合计139亿元(8大央企中仅两家为正) [1] - 分红率目前20%,显著低于可比公司(中钢国际、中材国际平均43%),未来提升空间大 [1] 己二腈项目与化工新材料 - 己二腈项目负荷率逐步提升,受益进口替代(美国企业占全球产能68%)及原材料价格下行 [2] - 原材料成本显著下降:丁二烯价格从11100元/吨降至8600元/吨(-22.5%),单吨己二腈成本下降12.6%至10323元/吨 [2] - 一期20万吨产能可因成本下降增厚利润2.98亿元 [2] - 重点推进阻燃尼龙、尼龙6T、POE等中试项目,打造第二增长曲线 [2] 施工业务发展 - 国内煤化工投资加速:2025-2026年预计年投资额1177/2104亿元,公司有望获得EPC订单391/736亿元(占2024年订单10.7%/20.1%) [3] - 海外订单持续高增:2024年新签海外订单1133亿元(占比30.9%),在2023年大增165%基础上再增13% [3] - 海外订单进入施工期,将驱动营收与利润加速 [3] 盈利预测与增长驱动 - 预计2024-2026年归母净利润57/63/72亿元,同比增速5.8%/9.8%/13.8%,对应PE 7.9/7.2/6.3倍 [4] - 增长驱动包括海外订单执行、煤化工投资提速、实业项目潜力及分红提升预期 [4]
新动能驱动供需结构优化
搜狐财经· 2025-04-14 08:49
能源消费形势研判 - 2025年能源消费总量预计61亿—62亿吨标准煤 同比增速3%—4% 可再生能源消费量超12亿吨标准煤 [1] - 煤炭消费量预计48亿—49亿吨 同比增长1%—2% 占能源消费总量比重小幅下降 [2] - 原油消费量预计7.7亿—7.8亿吨 同比增长约1% 石油消费进入平台期 [2] - 天然气消费量预计4500亿—4600亿立方米 同比增长6%—7% 占能源消费总量比重上升 [3] - 全社会用电量预计10.4万亿—10.5万亿千瓦时 同比增长5%—7% 用电增速持续高于经济增速 [3] 能源生产形势研判 - 2025年能源生产总量预计50.5亿—51.5亿吨标准煤 非化石能源产量占比提升至22.3%—23.0% [4] - 煤炭产量预计48亿—48.8亿吨 同比增长1.5%—2% 新疆成为主要增量地区 [6] - 原油产量预计2.2亿吨 同比增长约2% 页岩油产量突破400万吨 [6] - 天然气产量预计2500亿—2600亿立方米 同比增速约5% [7] - 2025年预计新增风电光伏装机超2亿千瓦 新增煤电4000万千瓦 总发电装机规模突破36亿千瓦 [7] 能源供需格局展望 - 能源消费总量增速预计高于生产总量增速0.5个百分点 能源自给率保持80%以上 [8] - 煤炭进口量预计5亿—5.5亿吨 供需基本平稳 [8] - 原油供需缺口超5亿吨 进口维持高水平 [8] - 天然气供需缺口约1800亿—2000亿立方米 对外依存度保持高位 [8] - 电力供需总体紧平衡 部分区域用电高峰时段偏紧 [8] 行业发展驱动因素 - 电气化深化降低石油依赖 非化石能源消费持续快速增长 [1] - 基建投资及房地产回稳政策推动耗煤产品产量企稳回升 [2] - 电动汽车市场快速渗透抵消石油消费增长 [2] - 极端天气频发及算力、新能源汽车推动用电量增长 [3] - 可再生能源新增装机占新增装机85%以上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