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芯片制程技术
icon
搜索文档
事关台积电,美国财长警告
半导体行业观察· 2025-07-27 11:17
台积电亚利桑那州晶圆厂建设挑战 - 美国财政部长贝森特警告台积电亚利桑那州400亿美元晶圆厂可能仅能满足美国7%的半导体需求,突显监管障碍问题[3] - 建设进度受当地建管人员干预,频繁变更计划导致停工,贝森特批评美国建设环境因法规过于复杂[3] - 台积电计划2027年前投产第二座亚利桑那州工厂,预计其2nm产能的30%将来自该厂区[3] - 环境法规被指导致美国去工业化,需降低监管障碍以加速建设[3] 台积电先进制程技术进展 - 2nm制程将于2024年下半年量产,预计产品设计定案数量将超过3nm和5nm同期表现[4] - 2nm较N3E制程性能提升显著:相同功耗下速度增加10%-15%,或相同速度下功耗降低25%-30%,芯片密度提升超15%[4] - N2P制程计划2026年下半年量产,针对智能手机和HPC应用优化效能与功耗[4] - A16制程计划2026年下半年量产,较N2P速度增快8%-10%或功耗降低15%-20%,芯片密度提升7%-10%[5] - A14制程开发进展顺利,预计2028年量产,2029年推出超级电轨方案[4]
网传中芯国际5nm工艺良率超60%,各路消息扑朔迷离
新浪财经· 2025-07-24 07:24
芯片制程突破 - 国产5nm芯片实现量产 良率从35%提升至60%-70% 接近台积电初期SF3水平 [1] - 中芯国际5纳米良率与三星电子3纳米GAA制程相当 后者用于Exynos 2500芯片生产 [1] - 工程师采用DUV设备和四重图案化技术(SAQP)突破分辨率限制 实现先进制程 [3] 技术路线与成本 - 中芯国际计划2025年前完成5纳米开发 但DUV设备导致成本增加50% [1] - 目前未见到实际使用中芯5纳米的产品 最新麒麟X90芯片仍采用7纳米制程 [3] 市场影响与潜在应用 - 华为Mate 80系列可能搭载国产5nm工艺制造的麒麟9030 SoC [3] - 国产EUV设备预计第三季试产 若成功将挑战ASML市场地位 [3] 产业战略意义 - 自主EUV设备量产将突破半导体技术瓶颈 推进先进制程发展 [4] - 技术突破可能使美国"科技围堵"政策失效 改变全球芯片竞争格局 [4]
英特尔(INTC.US)断臂求生:拟停止18A制程对外销售 押注14A先进制程争台积电客户
智通财经网· 2025-07-02 15:48
战略调整 - 英特尔新任CEO陈立武正酝酿对合同制造业务实施重大战略调整,聚焦更先进制程技术以争夺大客户订单 [1] - 该计划与前任CEO帕特·基辛格路线形成鲜明对比,可能使公司面临数十亿美元资产减记风险 [1] - 战略重心转向更先进的14A制程,认为该技术有望超越台积电当前水平,并计划向苹果、英伟达等台积电核心客户递出"橄榄枝" [2] 制程技术 - 基辛格时期重金押注的18A制程工艺在市场推广中遭遇阻力,开发耗资数十亿美元 [1] - 若停止向外部客户推广18A制程,英特尔或将被迫进行数亿至数十亿美元规模的资产减值处理 [1] - 18A制程的核心客户始终是英特尔自身,采用该工艺生产的Panther Lake笔记本芯片计划于2025年量产 [1] - 14A制程的量产时间表仍存不确定性,且英特尔内部芯片订单已排期在客户订单之前 [2] - 18A制程采用的全新供电方案与晶体管技术,曾被寄予比肩台积电N3制程的期望,但实际性能或仅相当于台积电2022年量产的N3技术 [2] 竞争压力 - 英特尔在代工业务拓展层面面临台积电N2制程量产带来的竞争压力 [2] - 在移动计算与人工智能浪潮中错失先机的英特尔,正试图通过技术代际跨越重夺制造优势 [2] 客户与订单 - 英特尔已承诺为亚马逊和微软生产特定18A制程芯片,这部分订单不受战略调整影响 [3] - 公司表示将持续履行客户承诺,同时根据主要客户需求定制14A制程技术 [3] 财务表现 - 英特尔预计2024年净亏损将达188亿美元 [2] - 公司曾创下1986年以来首次年度亏损 [2] 决策与执行 - 关于是否彻底放弃18A制程对外销售的决策程序正在推进,相关方案最快将于本月提交董事会审议 [2] - 鉴于涉及巨额投资调整,最终决议可能推迟至秋季会议 [2] - 管理团队正聚焦"强化路线图、重建客户信任及改善财务表现",已明确战略重点并准备采取"必要扭转措施" [2] 领导层与战略重构 - 陈立武自今年3月接掌帅印以来已启动多轮成本削减措施 [1] - 至6月其管理团队已形成新共识,认为18A制程工艺在市场推广中遭遇阻力 [1] - 这场代工业务转向的背后是陈立武利用其三十余年芯片行业人脉资源进行的战略重构 [3]
芯片代工市场格局生变 中芯国际大幅逼近三星电子
中国经营报· 2025-06-20 12:51
全球芯片代工市场格局变化 - 台积电以67.6%的市场份额稳居榜首,较上季度提升0.5个百分点 [2][3] - 中芯国际市场份额从5.5%提升至6%,与三星的差距从3.2个百分点缩小至1.7个百分点 [4] - 三星电子市场份额从8.1%降至7.7%,营收同比下滑11.3%至28.93亿美元 [2][3] 中芯国际表现分析 - 2025年第一季度营收163.01亿元,同比增长29.4%,净利润13.56亿元,同比增长166.5% [3] - 增长驱动因素包括国内政策支持、工业与汽车需求复苏、国际客户出货提升 [4] - 技术研发、生产流程优化及国内外合作拓展推动市场份额提升 [4] 三星电子面临挑战 - 3nm芯片良率问题导致高通、英伟达等客户转向台积电 [5] - GAA技术节点(3nm/2nm)存在性能和良率问题,外部订单稀缺 [5] - 交货问题引发客户流失,中国消费补贴受益有限削弱竞争力 [5][7] 台积电领先优势 - 2nm工艺良率达60%,远超三星的40%,获得苹果、英伟达等大客户支持 [7][8] - 2025年第一季度与三星市占率差距扩大至59.9个百分点 [7] - 技术创新与客户深度绑定构建护城河,2nm商业化进展领先 [8] 技术竞争与行业趋势 - 2nm制程成为下一轮竞争关键,台积电在技术储备和客户协同上占优 [8] - 中芯国际需在先进制程领域追赶台积电和三星,但成熟制程需求提供增长空间 [5][6] - 地缘政治因素及全球供需波动影响企业表现,如三星受美国制程限制 [5][7]
1.4nm芯片,贵得吓人
虎嗅APP· 2025-06-03 17:58
台积电1.4纳米制程技术 - 台积电A14(1.4纳米级)制造技术将在性能、功耗和晶体管密度方面显著优于N2(2纳米)工艺,预计2028年投入量产 [5][7] - A14工艺每片晶圆成本高达4.5万美元,较2纳米节点价格上涨50% [5] - A14采用第二代环栅(GAA)纳米片晶体管和NanoFlex Pro技术,速度提高15%,功耗降低30%,逻辑密度是N2的1.23倍 [7][8] - A14不需要售价高达4亿美元的High NA EUV设备,台积电技术团队已找到替代方案 [9] 技术优势与成本挑战 - A14基于第二代GAAFET纳米片晶体管和新标准单元架构,相同功耗下性能提升10%-15%,相同频率下功耗降低25%-30%,晶体管密度提高20%-23% [8] - NanoFlex Pro技术允许设计人员灵活设计产品,实现最佳功率性能优势 [8] - 未来节点光刻成本可能增加高达20%,主要由于光源功率限制和光学元件磨损 [19][20] 潜在客户分析 - 台积电最TOP客户包括英伟达、苹果、联发科、英特尔、高通和博通等 [12] - 英伟达对台积电收入贡献将从2023年5%-10%增长至2025年20%以上,与苹果份额持平 [13] - 苹果2025年2纳米订单规模可能达1万亿新台币(约330亿美元),占台积电营收60% [14] - 谷歌、微软、AWS和META等云服务提供商也可能成为1.4纳米客户 [15] 行业趋势与未来展望 - 1.4纳米晶圆成本已达4.5万美元,但未来仍有上涨空间 [18] - 先进制程节点成本持续攀升,主要受光刻技术、EDA和IP成本上升影响 [19][20] - 半导体行业向更先进制程节点发展,但成本压力日益显著 [5][18]
1.4nm,贵的吓人!
半导体行业观察· 2025-06-03 09:26
台积电先进制程技术进展 - 台积电2纳米制程已于4月1日开始接受订单,每片晶圆成本达3万美元,苹果、联发科、高通等科技巨头已瞄准该技术[1] - 台积电发布A14(1.4纳米级)制造技术,预计2028年量产,每片晶圆成本高达4.5万美元,较2纳米节点价格上涨50%[3] - A14采用第二代环栅(GAA)纳米片晶体管和NanoFlex Pro技术,速度较N2提高15%,功耗降低30%,逻辑密度达1.23倍[3][5] A14技术性能参数 - 相同功耗下速度提升10~15%,相同频率下功耗降低25~30%[5] - 逻辑密度提升约23%,芯片整体密度提升约20%[5] - 采用全新标准单元架构和DTCO技术NanoFlex Pro,允许设计人员灵活优化功率性能[7] 成本与设备情况 - A14工艺无需使用售价4亿美元的High NA EUV设备,台积电技术团队找到替代方案[8] - 即使不使用High NA EUV,1.4纳米制程成本仍居高不下,未来可能继续上涨[12][13] - 若光源功率无法提升,未来节点光刻成本可能增加高达20%[14] 主要客户分析 - 英伟达对台积电收入贡献预计从2023年5-10%增至2025年20%以上,与苹果持平[8] - 苹果2025年2纳米订单规模可能达1万亿新台币(约330亿美元),占台积电营收60%[9] - 潜在1.4纳米客户还包括英特尔、高通、博通、联发科及谷歌、微软、AWS、Meta等CSP厂商[10][11] 行业发展趋势 - 先进制程成本持续攀升,45000美元的1.4纳米晶圆并非终点[11] - 未来可能采用High NA EUV技术,但面临光源功率限制和光学元件磨损等挑战[13][14] - EDA和IP成本也在提升,未来芯片成本可能进一步飙升[17]
小米“造芯”,为什么选择了3nm?有网友疑虑:代工咋办?
新浪财经· 2025-05-20 09:18
小米自研3nm芯片技术突破 - 小米玄戒O1采用第二代3nm工艺制程,比此前业界猜测的7nm、4nm先进了一大截 [3][6] - 小米成为继苹果、高通、联发科之后全球第四家发布自主研发设计3nm制程手机处理器芯片的企业 [7] - 3nm芯片整体设计和开发费用接近10亿美元,截至今年4月底小米已在研发上投入135亿元,团队规模超2500人 [7] 技术选择与战略意义 - 选择3nm工艺为后续优化留出空间,避免重复劳动,适应5G普及和未来6G通信技术迭代需求 [3][8] - 自研芯片增加与供应商谈判筹码,提供供应链风险备选方案,防御"依赖进口"标签 [3][11] - 战略层面制定长期投资计划:至少投资十年,金额不低于500亿元 [6] 产业链现状与挑战 - 国内具备设计3nm工艺芯片能力的团队存在,但缺乏相应代工能力是主要瓶颈 [11] - 首次试水手机处理芯片领域,设计优化和软硬件适配性需提升,需多代迭代才能达到竞争对手水平 [10] - 短期内可能应用于中低端机型替代联发科部分市场,高端机型仍采用高通 [10] 应用场景与长期价值 - 3nm芯片除智能手机外还可应用于AR眼镜、电视等智能终端,高端产品更合适 [10] - 玄戒系列芯片有望应用于快速发展的AI终端设备 [10] - 团队积累的经验或奠定成为国内领先芯片设计公司基础,未来可能成为中国版高通 [12]
“造芯”11年,小米为何选择了3nm?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5-19 23:18
小米3nm芯片发布 - 小米玄戒O1采用第二代3nm工艺制程 比此前业界猜测的7nm 4nm更先进 [1] - 小米成为继苹果 高通 联发科之后全球第四家发布自主研发设计3nm制程手机处理器芯片的企业 [2] - 截至今年4月底 小米已在芯片研发上投入135亿元 研发团队规模超过2500人 今年预计研发投入将超过60亿元 [3] 芯片制程技术重要性 - 从28nm到7nm及以下制程 每一代技术进步都带来显著性能提升 [1] - 3nm芯片整体设计和开发费用接近10亿美元 远高于28nm的4000万美元和5nm的4 16亿美元 [3] - 随着5G普及和6G迭代 先进制程工艺成为手机芯片关键 选择3nm为后续优化留出空间并避免重复劳动 [4][5] 战略意义 - 自研芯片增加公司与芯片供应厂商谈判筹码 提供应对供应链风险的备选方案 [1][8] - 是公司对抗"依赖进口"标签的防御措施 [1] - 团队积累的经验可能为公司成为国内领先芯片设计公司奠定基础 [9] 应用前景 - 芯片将首先应用于自家手机产品 可能在中低端机型替代联发科部分市场 [6] - 还可应用于AR眼镜 电视等智能终端 以及AI终端设备 [7] - 全面替代现有芯片仍需时间 需经历多代迭代才能达到竞争对手水平 [6] 行业挑战 - 国内具备设计3nm芯片能力的团队不少 但缺乏相应代工能力是主要瓶颈 [8] - 未来能否拥有自主先进工艺代工平台是关键 否则将限制设计公司发展 [8] - 首次试水手机处理芯片领域 设计优化和软硬件适配性还需提升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