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资本寒冬
icon
搜索文档
“百亿级”基金业绩回暖!机构:市场有望迎来可持续的“慢牛”
券商中国· 2025-08-16 23:53
核心观点 - 权益市场回暖带动"百亿级"主动权益基金业绩反弹,多只基金年内收益率超20%-70% [1][2] - 医药、科技、先进制造等热门行业布局是基金业绩回暖主因 [1][2][6] - 机构普遍看好A股进入"慢牛"阶段,政策托底+流动性宽松+产业升级构成核心驱动 [1][7][9] 基金业绩表现 - 全市场22只"百亿级"主动权益基金多数实现正收益,鹏华碳中和主题A(73.46%)、永赢先进制造智选A(65.27%)领跑 [2][4] - 工银前沿医疗A(34.06%)、睿远成长价值A(32%)收益率超30% [4] - 兴全合宜A(28.77%)、中欧医疗健康A(27.4%)、广发多因子(22.95%)、中欧时代先锋A(21.16%)收益率超20% [4][5] 行业配置策略 - 医药行业:工银前沿医疗A超配创新药板块,中欧医疗健康A重点配置创新药 [2][6] - 科技领域:睿远成长价值A布局电子、互联网科技、精密制造,中欧时代先锋A重仓人工智能产业链 [2][6] - 先进制造:鹏华碳中和主题A、永赢先进制造智选A重点持仓人形机器人等先进制造业 [2][4] 市场展望 - 上证指数突破3700点,资金面正循环驱动指数上行,高风险偏好资金与机构投资者形成共振 [7] - "新质生产力"为核心的科技产业升级(AI/机器人/高端制造)与传统行业转型将推动中国资产价值重塑 [9] - 宏观数据显示"强供给弱需求"特征,需关注地方项目开工和"反内卷"政策成效 [7]
创新药企没钱研发?活下来,才有翻盘机会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8-06 21:29
行业现状与挑战 - 全球医药创新加速迭代与资本环境波动交织,创新药企的发展路径与生存策略备受关注 [2] - 经历前几年资本寒冬后,行业面临临床研发推进受阻、研发速度减缓的挑战 [2] - 资金短缺直接导致创新药企临床推进受阻,研发速度随之减缓 [2] 企业应对策略 - 资本环境收紧背景下,企业需调整研发策略,收窄多临床适应症探索范围,优先聚焦核心领域 [2] - 创新药企需明确生存是发展的前提,挺过当前资金压力才能迎来未来成长机会 [2] - 企业需清晰判断发展方向,明确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以把握周期转换中的机遇 [2] 行业展望 - 经济发展具有周期性,资本环境在经历"寒冬"后必然会迎来复苏回暖阶段 [2]
基金风险容亏率最高50%、投资奖励最高500万,无锡出台生物医药产业金融支持措施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5-17 17:15
无锡金融支持生物医药产业政策 - 无锡出台《金融支持生物医药产业创新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 旨在缓解投资机构后顾之忧 鼓励加大对初创企业投资 [1] - 政策对符合要求的基金将国有出资部分超额收益50%-100%让利给其他出资人和管理团队 设置不低于10年存续期 容亏率最高达50% [1] - 设立40亿元江苏无锡生物医药产业专项母基金和10亿元无锡未来产业天使基金 重点关注临床Ⅱ/Ⅲ期创新药项目 [2] - 对基金投资无锡非上市生物医药企业给予最高500万元奖励 投资种子期初创期企业满一年给予单个项目最高100万元奖励 [2] - 首轮投资发生损失给予单个项目最高200万元补贴 单个机构最高500万元补贴 [2] 生物医药行业融资现状 - 2024年中国医疗健康领域一级市场发生1465起融资事件 同比下降26.75% 融资金额736.97亿元 同比下降10.4% [1] - 2024年以来恒瑞医药 康诺亚等企业通过NewCo模式实现创新药出海 总投资金额超过30亿美元 [3] - NewCo模式指国内企业将特定管线资产剥离并在境外设立独立新公司 为海外融资和资本化提供通道 [4] 投融资支持措施 - 鼓励发行科技创新债券 开发专项信贷产品 给予最高100万元贴息支持 [3] - 支持上市公司并购重组 对重大资产重组给予最高100万元支持 并购贷款贴息最高300万元 [3] - 强化投后赋能服务 对接临床试验 审评审批 产品入院等资源 [3] - 探索换股上市 产业并购 S基金 大股东回购等多元化退出方式 [2] NewCo模式发展 - NewCo模式需要持续融资推进临床 关注再融资和被收购可能性 [4] - 该模式未来可能在东南亚 中东等新兴市场拓展 也可能与人民币资本结合 [4] - 药明生物表示需在质量 监管等方面持续赋能NewCo企业 [4]
CINNO Research周华:全球驱动芯片市场“洗牌”,技术迭代、地缘政治与存量竞争交织下的机遇重构
CINNO Research· 2025-03-17 11:08
行业现状与市场格局 - 中国大陆已占据全球显示面板76%的产能份额,驱动芯片本土化率提升至34%,但在28nm及以下高端OLED驱动芯片领域仍被台韩企业主导 [1] - 行业面临技术迭代、地缘政治与资本寒冬三重压力,并购重组从"可选项"变为"必选项" [1] - 全球驱动芯片行业呈现"量升价跌"趋势:2021年因缺芯潮达市场高点,2022-2023年受消费电子需求低迷影响量价双降,2024年受AI芯片需求拉动晶圆代工产能回升但显示驱动芯片价格仍承压 [1] 技术发展与竞争态势 - OLED驱动芯片向22nm制程演进(三星22nm DDI功耗降低38%,体积缩小10%),LCD驱动芯片趋于成熟,TDDI芯片在车载/平板市场渗透率提升 [2][5] - 大陆企业在110nm和40-90nm制程占据40%份额,但28nm以下高端市场被三星LSI、联咏等垄断 [2] - 龙头企业毛利率从2021年50%降至2023年40%,大陆企业平均毛利率不足20%,价格战触及生存线 [3] 并购重组与战略调整 - 韩国MagnaChip因客户份额下滑(三星手机市占率从23%降至20%)出售OLED驱动业务,市场份额腰斩至3% [8] - 台湾奕力收购联发科TCON资产完善显示芯片布局,反映巨头聚焦主业趋势 [9] - 大陆并购案例显示行业焦虑:爱协生被新相微收购需破解技术认证壁垒,云英谷因估值分歧被汇顶弃购 [9] 新兴应用与生态构建 - 车载赛道成为关键战场,TDDI芯片凭借低功耗与高集成度加速渗透 [6] - AR/VR发展可能带动硅基OLED芯片市场,但对驱动IC市场贡献度较小 [13] - 行业需构建"芯片-面板-终端"生态体系,从单点创新转向全产业链整合 [7] 政策与外部环境影响 - 美国加征关税对驱动芯片直接影响较小,但可能通过终端产品销量下滑间接导致市场规模萎缩 [14] - AI技术虽能赋能AR/VR应用场景,但当前受限于硬件成熟度(Micro LED未商用)和用户体验问题 [13]
2024,那些陨落的创业公司
投资界· 2025-01-22 15:43
2024年科技行业倒闭潮 - 2024年美国457家科技公司裁员超过13万,特斯拉、亚马逊、谷歌等巨头均参与裁员 [5] - 2024年美国申请破产公司接近700家,创14年新高 [5] - 新能源、医疗保健和AI领域成为重灾区,多家明星初创企业倒闭 [5][6][15] 新能源行业困境 Cruise自动驾驶 - 通用汽车停止为Cruise提供资金支持,结束无人驾驶出租车业务 [7] - Cruise累计亏损超过100亿美元,2023年亏损24.14亿美元 [7] - 事故频发导致执照被吊销,两位创始人辞职,裁员重组 [8] - 微软计提8亿美元减值费用,本田停止注资 [7] Northvolt电池 - 烧掉140亿美元后申请破产保护 [9] - 产能严重不足,2023年实际产量仅为理论产能的0.05% [9] - 失去宝马数十亿美元订单,账上仅剩3000万美元现金 [10] 其他新能源企业 - Fisker因技术问题和4.63亿美元亏损申请破产 [11] - Ambri液态金属电池公司破产,拍卖价3800万美元 [12] - 2024年除特斯拉外,几乎所有美国车企退出无人车业务 [14] 医疗保健行业挑战 - 2024年前11个月62家医疗保健公司倒闭,3家负债超10亿美元 [16] - Wellpath因债务和法律诉讼申请破产,涉及1000多起诉讼 [17][18] - Steward医疗系统破产,曾是美国最大私立医院运营商 [18] - Invitae精准医疗公司从77亿美元估值跌至2553万美元 [19] - Forward AI医疗公司关闭所有诊所,停止运营 [20][21] AI行业洗牌 - Afiniti背负5.8亿美元债务破产,商业模式难以盈利 [23] - Chegg市值从120亿跌至1.59亿,被ChatGPT取代 [25] - Inflection AI被微软收购,Adept AI核心团队加入亚马逊 [26][27] - 传统AI公司缺乏核心竞争力,被新一代AI技术淘汰 [24] 独角兽企业困境 - Thrasio从百亿估值到破产,曾是最快独角兽 [29][30] - InVision被Figma超越,停止设计协作服务 [31][32] - Vroom二手车平台上市4年后申请破产 [33] - 2024年独角兽企业普遍面临融资困难和经营问题 [36] 倒闭潮启示 - 宏观经济环境恶化,融资困难加剧 [39] - 商业模式不可持续,过度依赖烧钱增长 [39] - 技术落地困难,商业化进程缓慢 [39] - 管理问题突出,扩张过程中决策失误 [39] - 行业需要更关注盈利能力和现金流 [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