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都市圈协同发展
icon
搜索文档
从体量优势迈向质量优势
经济日报· 2025-09-08 06:21
城镇化发展格局 - 郑州都市圈占全省15.6%面积 集聚全省近30%人口和近40%经济总量 [1] - 洛阳 南阳副中心城市辐射带动能力增强 豫西 豫南 豫东 豫北四大示范区加快建设 [1] - 形成"一主两副 一圈四区 多点支撑"城镇化发展格局 [1] 区域协同发展现状 - 郑开 郑焦 郑许城际列车实现交通一体化 推动"双城生活"常态化 [1] - 社保 医保 户籍等制度层面"软联通"仍存在堵点 [1] - 需突破GDP分计 税收分成 土地指标置换等制度性障碍 推动"跨城通办"升级为"同城同标" [1] 产业结构特征 - 汽车产业整车产能突破200万辆 但缺乏世界级品牌 [1] - 手机出货量占全球七分之一 但研发能力薄弱 [1] - 产业多处于链条末端 需强化创新引领 [1] 科技创新投入 - 研发投入强度不足2.7% 低于长三角 粤港澳地区3%以上的平均水平 [2] - 需通过高等院校 研究机构布局和"揭榜挂帅"机制吸引科研人才 [2] 人才吸引策略 - 人才引进从政策导向转向生活场景导向 注重城市品质建设 [2] - 需配套国际医院 国际学校 音乐厅 足球场等提升生活品质的公共设施 [2] 产业协同布局 - 许昌电力装备 漯河现代食品 平顶山尼龙新材料加速嵌入都市圈产业链 [2] - 新乡电池材料 焦作氢能制备与郑州新能源整车形成产业呼应 [2] - 形成"总部+基地" "研发+制造" "总装+零部件"的分工格局 [2]
长三角万亿城市排位生变,南通逆袭超过合肥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8-12 22:39
长三角经济总体表现 - 长三角41个城市上半年经济数据全部公布 上海以26222.15亿元GDP位居首位 舟山以6.9%增速领跑[1] - 9个万亿GDP城市上半年总额均突破5000亿元 成为区域稳增长核心支撑 温州(4831.9亿元)和徐州(4509.3亿元)为准万亿之城[1][5] - 34个城市GDP增速不低于全国5.3%水平 17个城市增速超6% 舟山(6.9%)、绍兴(6.8%)、淮安(6.8%)增速位列前三[2][12] 重点城市经济表现 - 上海GDP 26222.15亿元(增速5.1%) 第三产业占比79.1% 信息服务业增加值增长14.6% 人工智能相关信息技术咨询服务业收入增长1.3倍[6] - 苏州GDP 13002.35亿元(增速5.7%) 第二产业贡献率超45% 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56.4% 传统电气机械及纺织服装产业同步增长[7][8] - 杭州GDP 11303亿元(增速5.5%) 工业机器人产量增长125.4% 新能源汽车产量增长117.8% 高端装备产业生态圈形成完整链条[8] - 南通GDP 6581.2亿元(增速5.8%)超越合肥 船舶出口增幅达177.4% 合肥保持6.0%增速领跑万亿之城 新能源汽车等"新三样"出口增长30.7%[9] 产业发展特征 - 工业成为主支撑 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协同发展效果显著 舟山电力生产供应业增长28.7% 船舶修造业增长24.0% 石油化工业增长8.2%[13] - 服务业贡献突出 上海信息服务业增长14.6% 舟山服务业增速7.5%居浙江省首位 海洋经济成为重要增长极[6][13] - 新能源汽车产业表现强劲 合肥支撑安徽成为汽车第一大省 上半年汽车产量和新能源汽车产量全国第一[9] 区域协同发展 - 6大都市圈(上海/杭州/苏锡常/南京/合肥/宁波)发挥核心带动作用 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一体化程度提升[4][14] - 宁波都市圈整合舟山、台州海港资源 实现资源互补和经济互动 舟山通过海洋产业链实现高速增长[13][14] - 中心城市辐射效应显著 通过技术转移和产业转移带动中小城市发展 形成产业集群和创新共同体[11][14]
长三角万亿城市排位生变,南通逆袭超过合肥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8-12 22:13
长三角经济数据概览 - 上半年长三角41城经济数据出炉 上海GDP以26222.15亿元居首 舟山以6.9%增速领跑 [1] - 9座万亿GDP城市上半年总额均突破5000亿元 准万亿之城温州(4831.9亿元)和徐州(4509.3亿元)增速超6% [1][6] - 南通GDP(6581.2亿元)超越合肥(6514.7亿元) 但合肥6%增速仍领跑万亿城市梯队 [2][7] 重点城市产业表现 - 上海第三产业占比79.1% 信息服务业增加值同比增14.6% 人工智能相关信息技术咨询服务业收入增长1.3倍 [6] - 苏州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56.4% 电气机械/纺织服装/化工等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协同发展 [7] - 杭州工业机器人产量同比增125.4% 新能源汽车产量增117.8% 形成高端装备完整产业链 [7] - 合肥"新三样"出口增30.7% 汽车产销支撑安徽成为全国汽车产量第一大省 [9] 高增长城市驱动因素 - 舟山以6.9%增速居首 电力生产/船舶修造/石化业增加值分别增长28.7%/24.0%/8.2% 服务业增速7.5%全省第一 [12][13] - 南通船舶出口激增177.4% 工业与出口综合发力实现半年度对合肥的反超 [8] - 绍兴/淮安(6.8%)、台州/丽水/黄山(6.6%)等中小城市依托都市圈协同效应实现快速增长 [12][14] 区域协同发展特征 - 长三角6大都市圈(上海/杭州/苏锡常/南京/合肥/宁波)通过产业集群和技术创新实现资源互补 [4][14] - 宁波都市圈整合舟山/台州海港资源 海洋经济成为区域重要增量 [13][14] - 中心城市辐射带动与中小城市产业承接形成良性循环 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一体化基础完善 [14]
长三角城市半年报:南通超合肥,“破6”中小城黑马频出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8-12 21:17
长三角经济概况 - 上半年长三角41城经济数据出炉,上海GDP以26222.15亿元居首,舟山GDP增速6.9%最高 [1] - 长三角9座万亿GDP城市上半年总额均突破5000亿元,准万亿之城温州和徐州GDP分别为4831.9亿元和4509.3亿元 [1] - 南通经济总量超过合肥前进一位,合肥以6%增速领跑长三角万亿城市 [1] 重点城市表现 - 上海GDP26222.15亿元增速5.1%,第三产业占比79.1%,信息服务业增加值增长14.6% [7] - 苏州GDP13002.35亿元增速5.7%,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56.4% [9] - 杭州GDP11303亿元增速5.5%,工业机器人产量增长125.4%,新能源汽车产量增长117.8% [10] - 南通GDP6581.2亿元增速5.8%,船舶出口增长177.4% [12] - 合肥GDP6514.7亿元增速6%,"新三样"产品出口增长30.7%,汽车产量全国第一 [12] 高增长城市分析 - 舟山以6.9%增速领跑长三角,电力生产供应业增长28.7%,船舶修造业增长24% [14][16] - 绍兴、淮安增速6.8%并列第二,台州、丽水、黄山增速6.6%并列第三 [14] - 舟山构建九大海洋产业链,绿色石化与新材料产业成为首个千亿级工业产业 [15] 产业发展特征 - 工业成为长三角重点城市主支撑,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协同发展 [4] - 信息服务业对上海增长贡献显著,人工智能相关服务业收入增长1.3倍 [7] - 苏州电气机械、纺织服装等传统产业与新能源、生物医药新兴产业齐头并进 [9] - 杭州形成"整机+系统集成+核心零部件+场景应用"的高端装备完整链条 [10] 都市圈协同效应 - 长三角6大都市圈发挥中心城市辐射作用,促进大中小城市协同发展 [17] - 宁波都市圈整合宁波、舟山、台州海港资源实现互补 [18] - 都市圈内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一体化基础完善,推动技术创新和产业集群发展 [4]
专访肖金成:闲置土地收回价差难题待解,深圳改革经验有望向全国推广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6-13 19:00
深圳综合改革试点核心观点 - 深圳作为改革开放"试验田",其改革经验将面向全国推广,重点包括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新兴产业发展、土地管理等领域的创新突破[1][4] - 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支撑在于人才,需推进人才体制机制改革,重构"产学研政"协同创新机制,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5][6] - 深圳凭借产业基础、人才储备和政策优势,将在人工智能辅助医疗设备、低空空域管理等新兴产业领域开展先行先试[7] 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改革 - 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改革为首要任务,建立企业需求导向的科技协同创新机制[5] - 科技领军企业发挥"出题人"作用,形成企业牵头、高校支撑、政府保障的闭环创新体系[6] - 完善海外人才引进保障机制,赋予用人单位更大的人事、科研管理自主权[6] 新兴产业创新发展 - 深圳将集中资源在人工智能辅助医疗设备、低空空域管理等领域探索改革经验[7] - 新兴产业培育是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着力点,深圳具备先行先试的示范条件[7] 土地管理制度创新 - 深圳全域土地国有化为制度改革奠定基础,将完善闲置土地处置机制,建立闲置费与时长挂钩政策[2][9] - 通过调整闲置土地收费标准和盘活方式,解决建设用地紧张问题,经验可向全国推广[9][10] - 探索自然保护区非核心区域合理利用模式,在生态保护前提下适度开发旅游设施和产业[11][12] 重大产业项目用地保障 - 深圳需突破城镇开发边界限制,根据发展需求调整国土空间规划,保障重大产业项目用地[13] - 工业用地供应管理办法已出台,后续将强化土地要素对优势地区高质量发展的支撑[13] 深圳都市圈协同发展 - 深汕特别合作区将作为产业承载地和增长极,需突破行政壁垒完善跨区域合作机制[14] - 都市圈建设需统一规划、建立市长联席会议制度,并完善轨道交通等基础设施[15]
城市24小时 | 冲刺10万亿,山东“双子星”再联手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4-21 17:36
济南青岛都市圈联动发展 - 山东省委书记林武提出强化济南青岛两个都市圈联动发展协同开放 推进基础设施互联互通 共建现代化产业体系 强化科创资源整合 打造高水平对外开放新高地 塑造更具影响力文旅品牌 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构建圈内同城发展 济青双圈联动发展 济青郑都市圈协同发展整体格局 [1] - 济南青岛两大都市圈土地面积占山东超四分之一 GDP超过5万亿元占比超过山东一半 人口规模占据山东半壁江山 [4] - 2025年山东省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深化区域协调发展机制改革 创新济南青岛都市圈联动发展机制 2月5日山东新春第一会强调深化济青都市圈协同联动改革 要求建立协同联动共推机制 科创资源共享机制 产业体系共建机制 基础设施共联机制 [5] 区域经济协同发展案例 - 长三角杭州都市圈和南京都市圈引领自身圈层发展 融入上海大都市圈发展 共享人才科技交通等优质资源 [2] - 粤港澳大湾区跨区域协作和分工生态带动产业集聚 广东8个国家级先进制造业集群中6个为跨都市圈协作共建 包括广佛惠超高清视频和智能家电集群 广深佛惠莞中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集群等 [2] 地方经济支持政策 - 深圳发布2025年稳外贸支持政策要点 从支持企业开拓市场 发挥出口信用保险作用 扩大重点商品进口规模 增强企业综合服务保障机制等10个方面提出举措 [8] - 苏州港对全市外贸企业进出口重箱提供免费堆存服务 暂定自2025年4月18日起至2025年7月17日止三个月 [10] - 河南出台全国首部涉自贸区省政府规章《中国(河南)自由贸易试验区制度创新实施保障办法》 自2017年4月1日挂牌以来累计形成615项创新成果 25项在全国推广 [11] 民营经济发展数据 - 截至3月底全国登记在册民营企业超过5700万户占企业总量92.3% 一季度新设民营企业197.9万户同比增长7.1% [14] - 一季度新设四新经济民营企业83.6万户占同期新设民营企业总量四成以上同比增长1.4% 其中互联网与现代信息技术服务企业增长最快达18% [14] - 新设数字经济民营企业27.4万户占新设民营企业总量13.9% 其中数字产品服务业增速几乎是去年2.5倍 [14] 汽车产业数据 - 1-3月安徽整车产量76.17万辆位居全国第一 超过广东66.51万辆近10万辆 安徽新能源汽车产量37.92万辆占全国12% 同比增长313% 位居全国第一 [15] - 前三个月山东汽车产量57.63万辆首次跻身全国第三 重庆产量55.92万辆位居第四 江苏产量52.16万辆跌至第五 [18] - 去年安徽汽车产量357万辆同比增长43.3%占全国比重超1/9 新能源汽车产量168.4万辆同比增长94.5%占全国比重超1/8 均居全国第二位 [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