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先审阅机制

搜索文档
半月4家未盈利企业IPO获受理,释放哪些关键信号?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7-01 12:55
未盈利企业上市现状 - 创业板第三套标准和科创板第五套标准开闸扩容,未盈利企业上市迎来新机遇 [1] - 近半月内4家未盈利企业IPO申请获受理,包括创业板的大普微和科创板的视涯科技、兆芯集成、上海超硅 [1][2][4] - 截至6月29日,正在排队的未盈利企业共14家,其中12家拟冲刺科创板,7家受理时间为2023年"827新政"前 [2] 未盈利企业上市趋势 - 证监会主席吴清明确支持未盈利企业上市,科创板"1+6"新政出台,创业板同步启用第三套标准 [4] - 新获受理的未盈利企业数量将增加,但大批上市短期不现实,因标准较高且需科技属性足够"硬" [5] - 6月新受理的4家企业均为半导体行业细分领域龙头,其中大普微2024年净利亏损收窄至1.91亿元(2023年亏损6.17亿元) [6] 未盈利企业上市标准与挑战 - 未盈利企业需满足高标准的科技属性要求,或能打破国际巨头垄断、解决"卡脖子"问题 [5] - 科创板"1+6"新政允许优质科技企业采用IPO预先审阅机制,实际递表企业数量可能有限 [7] - 头部券商投行目前缺乏明确符合科创板或创业板标准的储备项目,正尝试与监管沟通以把握尺度 [7] 港股未盈利企业回A可能性 - 2025年以来递表港交所的未盈利企业中,6家曾A股IPO败北,其中5家符合科创板第五套标准行业要求 [8] - 短期来看,港股未盈利企业回A动力有限,因港股IPO的"确定性"更高且A股上市时间难以准确判断 [9] - 已启动港股IPO的未盈利企业更可能继续推进,后续考虑"A+H"双重上市而非直接回归A股 [9]
更好匹配科技型企业发展需求
金融时报· 2025-06-25 11:15
科创板改革核心举措 - 设置科创成长层并重启未盈利企业适用第五套上市标准 围绕增强科技型企业制度包容性推出六项改革措施 [1] - 试点IPO预先审阅机制 允许企业在正式申报前申请交易所对文件进行保密预审阅 缩短敏感信息曝光时间 [3][4] - 扩大第五套标准适用范围 从生物医药扩展至人工智能、商业航天、低空经济等前沿领域 [7][8] 制度创新细节 - 预先审阅机制借鉴境外"秘密递交"制度 保护企业技术安全和信息安全 审核标准不降低且问询回复需后续披露 [3][5] - 第五套标准新增领域符合国家产业政策 人工智能、商业航天等行业成长确定性增强 商业火箭市场规模预计2027年达数百亿元 [7][8] 市场影响与实施原则 - 改革强调投融资协调 严把IPO入口关 不追求上市数量扩容 通过科创成长层先行先试体现稳中求进理念 [9] - 配套措施包括丰富科创板指数及ETF品类 将科创板ETF纳入基金投顾配置范围 吸引中长期资金支持新质生产力 [10] 行业反馈 - 中金公司认为改革极大提升科创板对新质生产力的支持力度 申万宏源指出政策精准引导将强化科创板"试验田"优势 [2]
21专访|田轩详解科创板新政:IPO预先审阅应健全预审标准
搜狐财经· 2025-06-24 20:46
科创板"1+6"新政核心内容 - 科创板第五套上市标准重启并扩容至人工智能、商业航天、低空经济等前沿领域,为优质未盈利企业提供融资渠道 [1][3] - 新设科创成长层并统一添加"U"标识,增强未盈利企业辨识度 [1][9] - 引入资深专业机构投资者参与企业筛选,形成捆绑效应并提供增值服务 [1][5] - 推出IPO预先审阅机制,缩短审核周期并优先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 [1][14] 第五套标准调整细节 - 此前暂缓因需优化生物医药行业试点标准,重启旨在提升对硬科技企业的包容性 [3] - 扩容逻辑为支持新质生产力培育,引导资本向人工智能等三大前沿领域集聚 [4] - 增量企业调出科创成长层需满足更高标准:两年累计净利润≥5000万元或一年营收≥1亿元 [11][12] 专业机构投资者机制 - 评估维度包括投资经验、团队构成、行业研究能力及合规风控能力 [6] - 机构入股可作审核参考因素,但需防范企业虚假合作导致的资源错配 [7][8] - 建议通过强化合作真实性审核、完善资源配置机制及信息披露标准来规避风险 [8][9] 科创成长层设计 - "U"标识提升透明度,便于投资者差异化匹配风险偏好 [9][10] - 分层机制实现精准监管,避免对未盈利企业"一刀切" [10] - 增量企业平均需3-5年达到调出标准,需持续优化经营策略 [13][14] IPO预先审阅机制 - 适用企业需具备核心技术研发项目且符合战略性新兴产业导向 [14][15] - 预审阶段信息不公开可保护商业秘密,但存在审核标准不统一等隐患 [16] - 需通过统一预审标准、强化中介职责及补充审核来防范风险 [17][18][19]
四大证券报精华摘要:6月24日
新华财经· 2025-06-24 08:18
新华财经北京6月24日电四大证券报内容精华摘要如下: 当地时间6月22日,特斯拉在美国得州奥斯汀启动Robotaxi试点运营服务,首批投入10辆Model Y,用于 Robotaxi服务,乘客需支付4.2美元的固定费用。这意味着特斯拉所采用的视觉+端到端模型的技术路线 逐步得到验证,同时也意味着Robotaxi的商业化进程进一步提速。当前,全球Robotaxi正逐步从技术验 证迈向商业化试点运营阶段。受访专家表示,Robotaxi发展仍需要监管部门、整车厂、智能驾驶技术公 司、出行服务运营商协同发力,逐步跨越技术、成本、生态和政策多重挑战。需要相关部门给予企业开 放包容的政策环境,并加快无人驾驶立法,让无人驾驶企业真正"跑"起来。 ·业绩分化显著 16家公司率先"透底"半年报 A股半年度业绩预告陆续披露。数据显示,截至6月23日17时,A股共有16家上市公司对外披露2025年半 年度业绩预告,其中包括多家行业头部公司,不同公司之间业绩分化较为明显。此外,近期发布筹划 2025年中期分红相关公告的上市公司持续增多。据记者不完全统计,目前,已经有超过300家上市公司 发布了筹划2025年中期分红相关公告。 中国证 ...
试点IPO预先审阅机制提升服务优质科技型企业质效
中国证券报· 2025-06-24 05:10
科技型企业IPO预先审阅机制 - 核心观点:科创板试点IPO预先审阅机制,借鉴境外"秘密递交"制度,旨在保护科技型企业敏感信息、缩短上市周期并提升审核效率 [1][2][3] 企业诉求分析 - 科技型企业对IPO过程隐秘性需求迫切,因过早披露财务状况、核心技术、竞争策略等敏感信息可能影响技术攻坚和商业竞争 [2] - 现有信息披露豁免制度无法完全满足需求,部分企业仍面临国际竞争风险 [2] - 中泰证券指出该机制适用于"因过早披露可能对生产经营造成重大不利影响"的企业 [2] 境外实践借鉴 - 成熟资本市场普遍采用"秘密递交"机制,如禾赛科技通过该方式登陆纳斯达克,哔哩哔哩用于香港二次上市 [3] - 该机制允许企业不公开申请文件,待审核机构秘密审核后快速完成信息披露 [3] 制度设计特点 - 预先审阅非必经程序,企业需说明必要性,过程及结果不公开 [1][4] - 正式申报时需披露预审阶段的问询和回复文件 [4][5] - 审核标准不降低,信息披露义务不减损,保障投资者知情权 [5] 实施效果预期 - 大公国际分析显示:可缩短敏感技术暴露时长50%以上,降低核心知识产权泄露风险 [6] - 预审反馈帮助企业决策是否推进IPO,避免公开申报失败的市场信誉损失 [6] - 财通证券预计将加速企业整体上市进程30%以上 [2] 监管配套措施 - 上交所将严格遵循现有审核规则和时限要求 [5] - 支持企业依法使用信息披露豁免制度保护国家秘密和商业秘密 [3][5] - 通过"开门办审核"服务将关口前移,提升申报质量 [4]
一周市场盘点 | 司美格鲁肽增加剂量减重效果显著;圣贝拉香港IPO发行价每股6.58港元;约190家公司在港交所排队上市
36氪· 2025-06-22 16:39
本周(6月16日~20日)A股大盘震荡下行,上证指数在周内微跌0.51%,于6月20日收盘报收3360点;万 得全A指数本周下跌1.07%。板块方面,本周,申万31个一级行业中,只有银行、通信、电子这三个行 业板块上涨,美容护理、纺服、医药生物、有色、社服等板块在本周领跌。 港股 港股大盘的走势与A股相当,恒生指数周内下跌1.52%;恒生科技指数在本周下跌2.03%。板块方面,12 个恒生行业指数,只有资讯科技在本周上涨,医疗保健、能源、原材料等行业板块在本周跌幅较深。 美股 美股三大指数在本周表现分化,道琼斯、纳斯达克上涨,标普500下跌; 一周利好 诺和诺德公布司美格鲁肽最新研究结果:增加剂量可实现更显著减重效果,安全性一致 在美国芝加哥举行的美国糖尿病协会(ADA)科学年会上,诺和诺德公布了针对不伴糖尿病的肥胖症 患者的STEP UP 3b期临床试验结果。STEP UP试验表明,在第72周时,接受更高剂量的Wegovy(减重 版司美格鲁肽7.2 mg)治疗的受试者相较于安慰剂组实现平均21%的体重降幅,其中三分之一的受试者 体重降幅达25%或以上。 加拿大Wharton医疗诊所医学主任、研究主要作者Se ...
便利优质科技型企业上市 科创板试点IPO预先审阅机制
证券日报· 2025-06-21 01:06
科创板IPO预先审阅机制 - 证监会提出在科创板试点IPO预先审阅机制,允许优质科技型企业在上市前通过保荐人向交易所申请预先审阅 [1] - 预先审阅机制旨在减少科技型企业因过早披露业务技术信息或上市计划而面临的生产经营风险 [1] - 上交所起草《预先审阅指引》,明确预先审阅不是企业申请发行上市的必经程序,企业需说明申请必要性 [2] 预先审阅机制的特点 - 预先审阅的过程、结果及相关文件不对外公开,有助于保护企业商业机密 [5] - 预先审阅不替代正式申报后的审核,交易所的审阅意见不构成对发行人是否符合上市条件的预先确认 [5] - 企业完成预先审阅后可自行决定是否正式申报科创板IPO [5] 境外类似制度实践 - 境外成熟资本市场普遍存在"秘密递交"机制,允许企业不公开IPO申请文件 [2] - 美股2012年将"秘密递交"扩展至新兴成长企业,港股今年5月推出"科企专线"适用于特专科技和生物科技公司 [2] - "秘密递交"机制受到科技型企业青睐,近年不少境内企业以此方式赴境外上市 [2] 预先审阅机制的优势 - 可避免企业在上市途中遭到对手恶意竞争与干预,争取更充足时间窗口 [3] - 预先审阅时将工作量前置,相同问题在正式申报环节不再重复出现,加快审核效率 [3] - 优质企业上市时间或进一步压缩,审核效率提升 [4] - 企业可灵活掌握IPO最佳时间窗口,预留充分时间修改披露信息 [6] 适用企业类型 - 预先审阅机制预计将更多适用于技术密集型企业,这些企业对商业秘密保护要求更高 [7] - 处于技术攻坚关键时期或商业化前期的科技企业是该机制的主要受益者 [3] 投资者保护措施 - 无论是否经过预先审阅,上交所都将严格遵循现有规则开展审核工作 [6] - 企业正式申报时需将预先审阅阶段的问询和回复一并对外披露 [6] - 涉及国家秘密或商业秘密的信息仍可适用现有信息披露豁免和暂缓制度 [6]
科创板制度包容性显著提升加速拥抱“硬科技”
证券时报· 2025-06-20 02:31
科创板改革措施 - 最新发布的深化科创板改革"1+6"政策措施创新性推出多项改革措施,包括试点引入资深专业机构投资者制度和IPO预先审阅机制等,聚焦市场关切[1] - 改革以设置专门层次为抓手,支持科技创新的制度供给持续增加、不断优化,有助于深化资本市场投融资综合改革[1] - 科创板作为改革"试验田"的重要作用通过部分增量改革措施的先行先试得到凸显[1] 资深专业机构投资者制度 - 对于适用科创板第五套上市标准的企业,试点引入资深专业机构投资者制度,以解决科技型企业科创属性和商业前景判断难题[1] - 资深专业机构投资者如产业链核心企业和头部私募基金等,对科创企业有较强的行业洞察力和成熟的识别筛选机制[2] - 港交所的"资深投资者"制度已有成功经验,适用18A规则上市的67家公司平均每家拥有3名资深投资者,合计持股平均约21%[2] - 科创板已上市企业中约有九成在上市前获得了私募股权基金投资,试点资深专业机构投资者制度具备较好基础[3] IPO预先审阅机制 - 为降低优质科技型企业过早或长期披露业务技术信息的不利影响,科创板试点引入IPO预先审阅机制[3] - 预先审阅不意味着审核质量降低,发行上市审核标准不降低,信息披露义务不减损[4] - 预先审阅阶段的问询和回复需一并对外披露,确保投资者知情权[4] 其他包容性创新措施 - 扩大第五套标准适用范围,支持人工智能、商业航天、低空经济等更多前沿科技领域企业[4] - 完善科创板公司再融资制度和战略投资者认定标准[4] 政策背景与市场影响 - 对优质科技企业的政策力度不断加码,与中国科技企业估值逻辑重构和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相契合[5] - DeepSeek等企业的崛起印证了"创新价值先于盈利显现"的新范式,需要更具包容性的资本市场制度支撑[5] - 深化科创板改革有助于引导资本流向真正具备技术突破能力的创新主体,推动科技自立自强战略落地[5]
科创板1+6,亏损企业、营收为0都可以上市了
搜狐财经· 2025-06-19 21:24
"1",是在科创板设置科创成长层 科创板上市,按业绩分五套标准,只有第一套标准要求盈利,其余四套标准都是允许亏损企业上市的。 科技企业需要长时间做研发,但大量投入却没有收入,没有利润,难以维持。 想融资,可是投资人要求短期上市、对赌等,但没有业绩支撑又很难上市,上市难、融资难的困局怎么破? 好消息来了,利好在后面哈。 2025年6月18日陆家嘴论坛开幕,证监会主席吴清发布主旨演讲,公布科创板1+6政策;与此同时,证监会发布《关于在科创板设置科创成长层 增强制度 包容性适应性的意见》。 科创板1+6政策,有利于亏损企业、甚至营收为零的企业上市。 我是股权律师卢庆华,下面具体分析: 亏损上市的企业会进入科创成长层,加"U"标识。 我数了一下,现在科创板共有30家带"U"的企业。 在上市后,符合条件就会取消"U"标识,移出科创成长层。 在新规之前上市的公司,首次盈利就可以取消'"U"标。 在新规实施之后注册的公司,需要符合科创板第一套标准才能取消'"U"标识,比新规之前的标准更严格了。 科创板第一套标准是,近两年盈利且总额不低于5000万元,或者近一年盈利+营收不低于1亿元。 "6"是在科创板创新推出6项改革措施: ...
【粤开宏观】关于科创板改革的学习理解:三重意义,四大亮点
粤开证券· 2025-06-19 17:28
科创板改革意义 - 延续深化前期政策思路,增强资本市场服务实体经济和支持科技创新能力,适应科技企业特点,抢占科技革命制高点[8] - 提高上市公司质量,科创板开板六年54家未盈利企业上市,22家上市后盈利,现存20家采用第五套标准企业2024年研发支出100.3亿元、研发强度70.6%远超科创板平均水平,19家实现核心产品上市[9] - 提供可控“试验空间”,集中管理未盈利科技型企业,保护投资者合法权益[10] 科创板改革亮点 - 第五套上市标准扩容,扩大适用范围至人工智能、商业航天、低空经济等前沿科技领域[11] - 试点IPO“预先审阅机制”,优化上市流程、保护商业信息、维护市场稳定[12] - 试点引入资深专业机构投资者制度,小范围试点,不构成新上市条件[13] - 完善配套机制,明确进层、出层标准,增加标识“U”,披露未盈利情况及风险[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