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A to H上市
icon
搜索文档
中金:港股IPO市场与打新收益分析
中金点睛· 2025-07-28 07:47
港股IPO市场现状 - 2025年港股市场持续活跃且跑赢全球主要市场,尤其是A股市场,南向资金大幅流入港股[1] - 截至7月25日,2025年已有52家公司登陆港股上市,接近2024和2023年全年的75%(均为70家)[3] - 今年港股IPO首发募集资金已达1,273.6亿港元,创2021年以来新高,接近过去两年的总和(2024年877.4亿港元与2023年462.9亿港元)[4] - 宁德时代港股410亿港元的募资规模成为2025年全球最大IPO,助力港股成为全球IPO募集资金最大的市场[4] - 今年以来港股主板日均成交额达2,423亿港元,明显高于2024年全年日均1,318亿港元和2023年日均1,049亿港元[9] A to H上市趋势 - 自去年9月美的港股上市以来,已有13家A股龙头企业登陆港股,后续更有超过50家A股披露赴港上市计划[3] - A股公司赴港上市原因包括国内政策环境支持、公司拓展海外业务需要以及港股流动性与情绪明显改善[9] - 港股独有的结构如新消费、互联网、创新药等叙事不断,结构性行情持续活跃,增强了公司发行意愿[9] 港股流动性分析 - 下半年港股市场IPO和配售的总规模约3,000亿港元,较上半年节奏可能加快[20] - 预计下半年或有约60-80家公司有望上市,估算需1,200-1,500亿港元IPO募资需求[20] - 基准假设下,下半年港股上市后募资规模或延续此前水平,预计新增募资1,500-2,000亿港币[20] - 南向资金年内相对确定增量为2,000-3,000亿港元,与需求大体相抵[21] 港股IPO长期影响 - 更多IPO尤其是龙头公司上市有助于形成公司与资金的正反馈,提升港股长期吸引力[22] - 港交所自2018年以来的多项上市制度改革成功吸引了更多互联网龙头上市或从美国回归[22] - 今年以来更多制造业龙头公司的上市补足了港股在行业结构上的不足,使市场结构更均衡[22] 港股打新策略 - 内地投资者只能通过开通香港账户或QDII打新,港股通尚不可以参与打新或配售[27] - 2015年以来港股主板IPO首日破发率为50.5%,首日绝对与超额收益中位数为2.6%和2.7%[28] - 新经济公司表现明显好于老经济行业,信息技术与必需消费上市首日超额收益中位数为4.6%与4.2%[36] - 小市值公司(市值小于10亿港元)上市首日超额收益达3.4%,但3个月后跑输市场13.4%[36] - 认购倍数超100倍时,首日超额收益中位数达10.1%,但6个月后跑输市场17.5%[36] - 上市后三日内退出的平均收益率最高,潜在最高收益的中位数为18.8%[42]
中金研究 | 本周精选:宏观、策略、固定收益
中金点睛· 2025-06-07 08:50
A to H上市浪潮影响 - 2025年以来港股市场回暖,近50家A股企业计划赴港上市,其中23家已通过备案或递交材料 [3] - 宁德时代H股上市创年内全球IPO融资之最,上市后出现H股比A股更贵的罕见现象 [3] - 美的集团、顺丰控股、恒瑞医药等龙头企业已上市或筹备中,宁德时代港股募集资金达410亿港元 [4] - 行业分布以资本货物(1248.6亿港元)、制药生物科技(394.1亿港元)、半导体设备(165.5亿港元)为主 [4] - 当前AH股溢价现象引发市场关注,需探讨港股估值反超A股的原因及中长期影响 [3] 人民币汇率三大困惑 - 制造业技术进步但人民币实际汇率贬值,与巴拉萨-萨缪尔森假说相悖 [7] - 人民币名义有效汇率与实际有效汇率差距创历史新高 [7] - 人民币名义有效汇率与兑美元汇率偏离幅度近年显著扩大 [7] - 短期人民币对美元可能继续升值,因美元贬值压力未完全释放且中国金融周期调整趋缓 [7] - 中长期美元储备地位面临地缘政治挑战,但仍是全球主导货币 [7] 货币基金利率下行应对 - 四大行1年期存款利率降至1%以下,货币基金7日年化收益率逼近1% [11] - 中国货币市场利率预计补降但难入负区间,货币基金大概率继续存续 [11] - 建议基金管理人建设客户生态圈、提高粘性、准备减费让利及提升投研能力 [11]
港股概念追踪|香港市场总市值同比大增24% IPO活跃促龙头券商受关注(附概念股)
智通财经网· 2025-06-06 08:45
港股市场表现 - 截至2025年5月底香港证券市场总市值达40 9万亿港元较去年同期32 9万亿港元上升24% [1] - 5月市场平均每日成交金额达2103亿港元较去年同期1398亿港元上涨50% [1] - 2025年首五个月港交所平均每日成交金额为2423亿港元较去年同期1102亿港元上升120% [1] IPO及融资情况 - 1—5月港交所新上市29家公司较去年同期上升38% [1] - 1—5月首次公开招股集资金额为777亿港元较去年同期上升709% [1] - 1—5月总集资金额为2351亿港元较去年同期上升383% [1] 中资企业赴港上市趋势 - 新消费企业(蜜雪集团)、核心制造企业(宁德时代)、优质创新药企业(恒瑞医药)纷纷赴港上市 [1] - A股上市公司披露赴港上市计划呈现"A to H"加速势头 [1] - 过往同一公司港股相较于A股折价情形逐渐发生转变 [1] 港股市场价值 - 港股市场兼具估值安全边际、产业升级动能与流动性支撑 [2] - 中长期配置价值凸显 [2] 香港交易所投资价值 - 资本市场双向开放步履不停港交所枢纽地位稳固 [3] - 推进互联互通、提升市场活力、探索创新业务和加强科技赋能等关键举措为港交所奠定更良好发展基础 [3] - 25Q1有17家公司上市募资187亿IPO业务复苏及中概股回归趋势带来更多上市公司资源和潜在交易机会 [3]
A股公司赴港上市潮升温,更多优质中概股有望回港上市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6-03 13:15
港股市场表现 - 6月3日港股三大指数集体上涨 恒生科技指数涨幅一度收窄至0.5% [1] - 恒生科技指数ETF(513180)跟随指数小幅上涨 持仓股中理想汽车、地平线机器人、阅文集团、腾讯音乐、网易、小米集团等涨幅居前 [1] - 快手、美的集团、同程旅行等跌幅居前 [1] A to H上市趋势 - 年内已有宁德时代、恒瑞医药等5家A股公司赴港上市 [1] - 后续仍有近50家A股计划赴港上市 其中已通过备案或已递交材料的超20家 [1] - A to H上市浪潮或长期改善港股市场结构 形成优质公司上市与资金涌入的正循环 [1] - 强化香港作为中国资产投资窗口和人民币离岸中心地位 [1] - 中美关系不确定性促使更多优质中概股企业回归港股市场 [1] 宁德时代H股表现 - 宁德时代H股上市创下年内全球市场IPO融资之最 [2] - H股出现比A股还贵的"罕见"现象 原因包括龙头估值溢价、基石投资者占比较高、AH溢价中枢趋势性变化 [2] - 外资已持有宁德时代A股近1400亿元(截至3月31日) 国际长线资金仍积极参与港股发行 [2] - 反映全球资金在港股市场对国内稀缺性资产的配置需求提升 [2] 恒生科技指数ETF特点 - 恒生科技指数ETF(513180)在A股同赛道ETF中规模和流动性领先 支持T+0交易 [3] - 兼具硬科技与新消费属性 在外围扰动下具备韧性 [3] - 硬科技方面代表中国AI核心资产 成分股聚焦AI产业链上中下游 包含阿里、腾讯、小米、美团、中芯国际、联想等 [3] - 新消费方面超一半权重在电商零售、汽车、家电、消电、旅游等可选消费板块 包含"蔚小理"、小米、联想、携程、同程、海尔、美的等 [3]
中金:A to H上市浪潮影响有多大?
中金点睛· 2025-06-03 07:45
A to H上市加速现象 - 2025年以来港股市场回暖,内地企业赴港上市加速,宁德时代H股上市创年内全球IPO融资之最,上市后H股出现比A股更贵的罕见现象 [1] - 自去年9月美的港股上市以来,已有8家A股公司赴港上市,IPO融资规模达981.1亿港元,后续仍有近50家A股计划赴港上市 [1] - 宁德时代H股上市后大涨,目前仍有11%的溢价,成为155家AH两地上市公司中仅有的5家H股溢价公司之一 [13][27] A to H上市驱动因素 政策环境支持 - 中国证监会发布《5项资本市场对港合作措施》明确支持内地龙头企业赴港上市 [1] - 香港联交所降低H股最低发行门槛,境内企业赴港股融资渠道进一步疏通 [1] - 2025年A股市场43家IPO融资仅282亿元,再融资规模1816亿元,港股在排队时长和门槛上更具吸引力 [1] 市场环境改善 - 港股年初以来表现优异,恒生与恒生科技指数涨幅均超15%,而A股沪深300指数下跌2.4%,创业板指跌近7% [6] - 港股主板日均成交额超2400亿港元,显著高于2024年日均1318亿和2023年日均1049亿港元 [6] - 港股在互联网、新消费和创新药等板块的结构性优势凸显,符合当前宏观环境下的投资主线 [6] 公司业务需求 - 港股再融资"闪电配售"等机制更灵活快速,融资渠道更丰富 [9] - 部分公司A股外资持股已接近30%上限,如美的A股外资持仓超24%,宁德时代A股达22%,港股上市可进一步提升海外投资者占比 [9] - 构建海外融资平台和国际化战略需求推动企业选择港股上市 [9] AH溢价现象分析 - AH溢价长期存在的原因是两地市场不能自由兑换且缺乏套利机制,恒生沪深港通AH股溢价指数目前为133%,过去五年均值为140% [13][14] - AH两地上市公司仅155家,占港股主板6.4%,市值占比16.5%,且以工业与金融等老经济板块为主,结构代表性不足 [16][18] - AH溢价更适用于分红投资视角,当AH溢价收敛至125%时,考虑红利税后A股与港股分红资产对内地投资者无差异 [18] 港股比A股贵的原因 - 符合外资偏好的优质公司可能出现溢价,如海螺水泥2016-2019年港股溢价率最高达17% [19] - 宁德时代H股发行规模小(410亿港元,占总市值3.3%),交易热情高,外资在A股持仓已达22.4% [21] - 港币流动性充裕,1个月HIBOR从4.07%快速降至0.58%,金管局投放1300亿港元流动性 [22][24] - MSCI快速纳入带来约2亿美元被动资金流入 [26] 港股市场吸引力 分红优势 - 国内利率下行背景下,港股恒生高股息指数8%的股息率相比A股中证红利6.3%更具吸引力 [31][33] - 内地险资等不考虑红利税的投资者更倾向港股分红资产 [31] 结构性机会 - 港股在新消费、互联网科技和创新药等领域具有明显优势,A股相对缺乏 [33] - 年初以来南向资金流入6509亿港元,远高于去年同期的2834亿港元 [36] 后续上市计划及影响 - 后续近50家A股计划赴港上市,潜在融资需求约1500-1800亿港元,相当于港股主板0.7天成交额或南向月均流入规模 [39][40] - A to H上市浪潮长期将改善港股市场结构,形成优质公司与资金的正循环,强化香港作为中国资产投资窗口地位 [41] - 短期需关注IPO与配售激增带来的流动性压力,港股年初以来配售规模1302亿港元,超2024年全年的两倍 [42][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