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演出票务
icon
搜索文档
大麦娱乐推出新业务品牌“大麦国际”
国际金融报· 2025-11-14 11:40
新业务品牌发布 - 公司推出全新全球演出服务平台“大麦国际(MAISEAT)”,面向全球用户提供海内外各类热门演出的购票、观演服务 [1] - 大麦国际官方网站已上线,支持简中、繁中、英、日、韩等多语言浏览,并接入支付宝全球支付网络,提供多支付方式、多币种支付选择 [1] - 大麦国际主要服务全球用户和海外演出市场,是大麦的“国际版”,二者共享品牌基因与技术、服务能力,通过两套产品针对性服务不同用户 [1] 业务定位与战略目标 - 新平台旨在解决中国用户跨境观演的语言和支付障碍,同时为海外用户来中国内地观演提供更多便利和选择 [1] - 平台将承接海外演出项目落地,为国内外演艺团队提供全面的演出服务保障,并计划未来上线支付宝国际小程序及独立App [3] - 公司以东南亚和日韩演出市场为国际化业务起点,分阶段推进国际战略,目标是成为海外演出落地和全球用户跨境观演的首选平台 [3] 已上线业务进展 - 大麦国际官网已上线上杉升中国香港站演唱会、韦礼安日本东京站演唱会、Solar新加坡站演唱会、岳云鹏孙越马来西亚吉隆坡站等十余场演出活动 [2] 母公司背景与财务表现 - 大麦国际依托阿里巴巴集团的技术、资源与生态支持,以及大麦娱乐在演出市场二十余年的实践经验 [3] - 大麦娱乐2025/26财年中期实现总收入约40.47亿元,同比增长33%;归母净利润约5.20亿元,同比增长54% [3] - 公司业务涵盖演出内容与科技、电影内容与科技、IP衍生、剧集制作四大核心板块 [4] 核心业务板块业绩 - 演出内容与科技业务成为新的增长引擎,报告期内录得收入约13.39亿元,较上年同期的11.69亿元增长15%;录得分部业绩约7.54亿元,同比增长5% [4] - IP衍生业务收入为11.60亿元,较上年同期的5.65亿元大幅增长;电影内容与科技业务收入为10.64亿元;剧集制作业务收入为4.84亿元 [6] 国际化战略驱动力 - 公司认为,国内演出市场加速开放、海外艺人来华演出频繁、国内优质IP出海巡演以及国内外观众跨境观演需求增长,为集团走向海外提供了重要契机 [6] - 国际化是集团长期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公司将依托在中国市场积累的核心能力与经验,积极布局国际业务 [6]
大麦娱乐(01060):阿里鱼增长强劲,现场娱乐稳健发展
华泰证券· 2025-11-14 09:55
投资评级与估值 - 报告维持对公司的“买入”评级 [1][7] - 目标价为1.21港元,较当前1.04港元的收盘价有约16%的上升空间 [5][7][8] - 基于IP衍生业务的高景气度,给予公司FY26年36倍PE估值,高于可比公司25年平均34倍PE的估值水平 [5][12] 核心财务表现 - FY26上半年公司营收达49.47亿元,同比增长33%;归母净利润为5.20亿元,同比增长54% [1] - 经调整EBITA为5.50亿元,同比下降14%,但若剔除去年同期包含的1.6亿元一次性金融资产减值拨回,则实际同比增长14% [1] - 报告上调盈利预测,预计FY26-FY28年归母净利润分别为9.15亿元、11.60亿元、13.74亿元,上调幅度分别为5.66%、7.31%、9.48% [5] IP衍生品业务 - FY26上半年IP衍生业务收入11.60亿元,同比大幅增长105.31%;分部业绩2.35亿元,同比增长44.17% [2] - 业绩增速低于收入增速主要由于报告期内对“锦鲤拿趣”进行关停产生一次性亏损 [2] - 业务增长得益于三丽鸥、Chiikawa、宝可梦、蜡笔小新等IP矩阵的持续发力,线上线下开店业务运营亮眼,例如Chiikawa中国大陆首家线下旗舰店在上海落地 [2] 演出内容与科技业务 - FY26上半年该业务收入13.39亿元,同比增长14.54%;分部业绩7.54亿元,同比增长4.72% [3] - 收入增长主要受演出票务业务带动,但增速因演出内容供给放缓和场馆资源有限而放缓;现场娱乐内容业务收入同比增速超过50% [3] - 分部业绩增速较低源于票务市场竞争加剧导致利润率承压,以及国际业务扩张投入加大 [3] 影视内容业务 - FY26上半年电影内容与科技业务收入10.64亿元,同比下降15.22%;分部业绩0.95亿元,同比下降22.76% [4] - 剧集制作业务表现突出,收入4.84亿元,同比大幅增长693.44%;分部业绩0.38亿元,去年同期为亏损0.10亿元 [4] - 剧集业务增长得益于对头部精品内容的投入,后续储备项目丰富,超过20部 [4] 行业前景与公司战略 - 公司衍生品业务聚焦阿里鱼,C端战略有望打开成长空间 [1] - 大麦演出票务业务稳健增长,未来海外拓展值得期待,现场演出内容投资积极拉动 [1] - 阿里鱼在IP转授权端不断扩展覆盖的行业和公司,C端也积极推进IP潮玩产品,后续空间可期 [2]
大麦娱乐发布中期业绩:多业务布局强化业绩增长引擎 “新消费”和“现实娱乐”生态显成效
环球网· 2025-11-13 21:33
【环球网财经综合报道】11月13日,大麦娱乐发布2025/26财年中期业绩,截至2025年9月30日,大麦娱 乐实现总收入约人民币40.47亿元,同比增长33%;归母净利润约人民币5.20亿元,同比增长54%。这一 成绩得益于公司多元化布局及"娱乐+AI"战略的深入推进,驱动各板块协同发力,为业务持续增长拓宽 了空间。 财报显示,报告期内,演出内容与科技业务和IP衍生业务表现突出,成为公司重要增长引擎。其中,演 出内容与科技业务收入人民币13.39亿元,同比增长15%;IP衍生业务收入人民币11.60亿元,同比增长 105%。 大麦平台用户规模突破 3 亿 保持全球行业领先地位 在IP零售品牌运营业务方面,报告期内,阿里鱼联合上游版权方及潮玩品牌方开设了多家国内首店。今 年9月落地上海的吉伊卡哇中国大陆首家线下官方旗舰店,开业即引发消费热潮,充分验证了头部IP的 巨大市场潜力。与此同时,阿里鱼、天猫潮玩还与Fanatics Collectibles旗下全球知名收藏卡牌TOPPS达 成战略合作,并开设了TOPPS天猫旗舰店,不仅丰富了用户的消费体验,也为IP衍生品市场打开了新的 想象空间。 此外,阿里鱼还联合大 ...
中金:维持大麦娱乐(01060)跑赢行业评级 目标价1.32港元
智通财经· 2025-11-07 09:53
研报核心观点 - 维持大麦娱乐跑赢行业评级及1.32港元目标价 对应FY26 30倍市盈率 较当前股价有40%上行空间 [1] - 维持公司全年收入与利润预测不变 当前股价交易在FY26 21倍市盈率 [1] 财务表现与预测 - 公司预计FY1H26归属于本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将不低于5亿元 同比增长约48% [1] - 预测FY1H26 Non-IFRS EBITA为5.37亿元 [1] - 预测中性情形下公司FY1H26衍生收入同比增长55%至9.3亿元 [2] 阿里鱼业务表现 - FY1H26净利润增加主要原因之一为阿里鱼业务表现优异 收入与利润同比均录得强劲增长 [2] - 三丽鸥、Chiikawa、蜡笔小新等头部IP仍为当前收入与利润的核心驱动 且热度表现良好 [2] - 三丽鸥公司FY03/26一季报显示其中国大陆地区授权业务收入同比增长43.9%至1.94亿元 [2] - 3Q25以来阿里鱼举办三丽鸥嗨翻节等大型线下活动 叠加Chiikawa上海旗舰店开店 IP经济需求旺盛 [2] 演出与投资业务 - 公司在演出票务稳健的基本盘上 合理投资探索本地文旅、体育赛事、中小型剧目等创新品类 [3] - 公司现金储备充裕 预计布局于投资多元化的娱乐产业领域 并积极布局海外市场 [3] - 澳门银河已宣布与大麦娱乐续签为期三年的战略合作协议 [3] 资产结构与项目储备 - FY1H26净利润同比增加亦得益于投资组合风险敞口的降低 [4] - 电影投制方面储备影片包括《爆水管》(已定档2026/1/23)、《抓特务》、《镖人》、《惊蛰无声》等 整体风险相对可控 [4]
大麦娱乐(1060.HK):阿里鱼即将销售LABUBU收藏卡 IP衍生业务持续拓圈
格隆汇· 2025-10-18 11:39
核心观点 - 阿里鱼有望受益于其运营的Topps天猫旗舰店销售Labubu联名收藏卡,并看好其IP授权业务持续高增长 [1][5] - 公司预计2026-2028财年归母净利润分别为8.54亿元、9.57亿元、10.70亿元,同比增长134.85%、12.08%、11.84% [1][5] - 2025年10月14日收盘价对应市盈率(PE)为32.27倍、28.79倍、25.74倍,维持“买入”评级 [1][5] Topps与Labubu合作事件 - Topps与The Monsters合作推出Topps X The Monsters/Labubu系列收藏卡,预售于10月20日晚20:00在Topps天猫旗舰店开启 [1][2] - 该合作是Labubu十周年专属纪念,卡片收录了IP设计师龙家升亲笔手绘的Labubu形象 [2] - 收藏卡稀缺性高,包含折射版、十周年标志折射版等稀有卡型,龙家升亲笔签名卡仅限量22张 [2] - 卡片采用特制金属基底与炫彩折射工艺,并配有专属收藏卡套 [2] - Topps天猫旗舰店由阿里鱼(杭州)文化科技有限公司负责运营,是系列收藏卡的唯一购买渠道 [2] Topps公司背景 - Topps是美国知名卡牌发行商,其1950年代开发的棒球卡引入了球员图像、复刻签名等信息,奠定了现代体育卡牌的基本模式 [1][3] - 公司确定了美国体育卡片生产的标准尺寸并沿用至今,与MLB、NFL、UFC等体育联赛以及迪士尼等头部娱乐公司保持合作 [1][3] 阿里鱼近期IP运营表现 - Chiikawa上海南京东路旗舰店于9月27日开业后销售火爆,多款限定商品如招福哈奇喵玩偶、达摩系列玩偶等售罄 [3] - 第二届三丽鸥超品日于8月6日开启,活动期间有超50个商家联动,GMV超3000万元,“2025三丽鸥超品大秀”登陆上海大学路限时步行街,超30万人参与 [4] - 三丽鸥财报显示,FY26Q1中国地区IP授权业务收入同比增长158%至2.51亿元 [4] 公司其他业务情况 - 大麦业务上半财年国内音乐演出数据依然强劲,但为国际化发展在香港市场有千万级资本投入,预计对业务利润产生小幅影响 [4] - 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将于11月9日至21日在大湾区举行,预计将占用演出场馆,对演出场次产生影响 [4] - 电影业务保持战略性收缩,关注人员缩减导致的一次性员工开支 [4]
演出门票退票难,困局何解
齐鲁晚报· 2025-08-23 14:45
行业现状与问题 - 演出票务行业普遍存在"不支持退换"政策 成为消费者投诉重灾区 其中演唱会相关投诉中退票诉求比例超过90% [1][6] - 票务平台通常将门票归类为"时效性商品" 依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兜底条款拒绝退票请求 [2] - 不同演出类型退票规则存在差异:演唱会门票多设退票机制 展览票 话剧歌剧 音乐会门票常直接标注"不支持退换" [6] 法律争议焦点 - 法律界对演出门票是否适用"七天无理由退货"存在分歧 法院判决结果不一 主要考量因素包括距演出时间长短和是否影响二次销售 [5][6] - 部分法院认为预售电子门票距演出时间较长时 执行"七天无理由退货"具有合理性 [5] - 另一部分法院认为门票信息通过网络即可充分了解 不适用"七天无理由退货" 且平台提示义务已尽到 [5] 行业特殊性分析 - 演出服务具有时效性与稀缺性特征 主办方投入成本巨大且集中 退票可能导致成本无法回收 [2] - 与传统服务合同不同 演出服务合同的解除往往发生在服务提供前 与传统服务合同存在区别 [3] - 特殊情形边界难以界定 如亲人去世 怀孕 工作调动等 法律无法穷尽列举 [4] 政策监管进展 - 2023年9月文旅部与公安部联合发文要求建立大型演出活动退票机制 设定合理梯次退票收费标准 [7] - 现行政策缺乏具体实施细则 退票机制如何建立 阶梯如何划分均未明确统一 [9] - 专家建议参考铁路部门阶梯规则:设置24-48小时免费退票冷静期 按距演出天数阶梯收取手续费(7天以上10%-20% 3-7天30%-40% 3天内50%及以上) [9] 消费者维权困境 - 消费者维权成本高昂 需耗费大量时间精力 最终往往选择放弃 [7] - 平台退款路径不清 流程复杂 手续费高达票价30%至50% [8][9] - 不同场次退票政策不一致 同一明星不同城市演唱会退票政策存在差异 [9] 行业发展建议 - 应健全相关法规制度 明确演出主办方 票务平台 票务代理 演出场馆等经营主体的权利 责任和义务 [10] - 建立信用黑名单制度 充分发挥信用监管威慑力 [10] - 推广在线纠纷解决(ODR)系统 降低消费者维权成本 提升纠纷解决效率 [10]
演出门票退票难 困局何解
新华网· 2025-08-23 07:31
行业现状与问题 - 演出票务行业普遍存在"不支持退换"政策 成为消费者投诉重灾区 其中演唱会相关投诉中退票诉求比例超过90% [1][8] - 票务平台将门票类比为"时效性商品" 依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兜底条款拒绝退票 主要理由包括演出服务的时效性 稀缺性以及主办公成本回收压力 [2] - 不同票务平台规则差异显著:演唱会门票多设48小时内免费退机制 之后收取20%-30%手续费 而展览票 话剧歌剧票等则常直接标注"不支持退换" [8][10] 法律争议与判决分歧 - 法院对退票纠纷判决存在明显分歧:有案例支持适用"七天无理由退货"(距演出时间较长不影响二次销售) 也有案例驳回诉求(平台已尽提示义务且不存在认知受限) [6] - 法律界认为购票本质是服务合同 但演出服务合同特殊性在于退票多发生在服务提供前 与传统服务合同存在区别 [3] - 现行法律未明确界定演出门票是否适用无理由退货 争议焦点在于"特殊性"边界难以界定 如亲人去世等特殊情况缺乏明确标准 [3][4] 政策要求与执行困境 - 2023年9月文旅部与公安部联合发文要求建立梯次退票机制 但缺乏具体实施细则 实际执行存在困难 [10][11] - 部分平台退票手续费高达票价30%至50% 被质疑违反民法典关于违约金不得超过合理损失的规定 [11] - 政策未得到有效执行表现为:退款路径不清 流程复杂 不同平台规则各异 甚至出现开票日前就停止退票的现象 [10][11] 解决方案与机制探索 - 专家建议参考铁路部门阶梯规则:设置24-48小时免费退票冷静期 按距演出天数阶梯收费(7天以上收10%-20% 3-7天收30%-40% 3天内收50%及以上) [11] - 需要健全法规制度 明确演出主办方 票务平台 票务代理等各方责任义务 同时建立信用黑名单制度加强监管 [12] - 推广在线纠纷解决(ODR)系统可显著降低消费者维权成本 目前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已在12315平台建设相应系统 [12]
一年花掉 10 万看演唱会?他们在为“精神食粮”买单
36氪· 2025-08-22 10:09
演唱会消费群体特征 - 75%的受访者年演唱会消费超过1万元 其中60%集中在1-3万元区间 10%的消费者年支出达5-10万元[1] - 消费群体呈现高收入特征 32岁银行从业者通过职业晋升实现年收入提升 具备持续消费能力[3][8] - 00后计算机专业从业者将演唱会列为优先消费项 两个月内观看4场演出 支出近万元[12] 消费者行为模式 - 粉丝重复观看同一歌手演出 93年银行从业者为权志龙观看三场演出支出4万元[6] - 跨地域追星现象显著 03年录音棚工作者为林俊杰前往济南/太原/重庆/新加坡等地 年消费达7-8万元[17] - 消费者优先选择官方购票平台 大麦/猫眼为主要渠道 但普遍反映票务供应不足[12][21] 演出市场运营现状 - 黄牛票问题严重影响市场秩序 业内人士指出主办方保留30-40%票源作为渠道票[21] - 现场消费价格持续上涨 鸟巢场馆餐饮套餐从40元涨至68元[22] - 荧光棒回收政策引发争议 消费者希望保留作为情绪价值载体[12] 演出体验核心要素 - 音响效果与场馆布局成为关键评价指标 澳门银河场馆体验优于香港亚博[9] - 舞台遮挡问题影响观演体验 深圳春茧体育场存在视线受阻座位[13] - 海外场次具有特殊优势 新加坡场次无需审批即可进行点歌互动[18] 偶像文化价值影响 - 偶像对粉丝产生深远人格影响 93年从业者受权志龙影响形成"靠实力说话"的职业理念[6][8] - 音乐品质成为消费决策核心因素 消费者认为唱功良好的歌手更具市场竞争力[15][17] - 粉丝群体形成独特文化社区 五迷群体通过物料交换构建情感连接[24][25] 消费者改进建议 - 强烈要求恢复纸质票或提供亚克力纪念票[12] - 建议降低票价并增加票务透明度[12][21] - 希望优化场馆座位设置 避免视线遮挡[13]
文娱演出购票诈骗滋生 这三类“坑”要当心!
央视网· 2025-08-20 06:17
文娱演出市场票务诈骗模式 - 违法犯罪分子冒充售票平台官方票务人员 以官方渠道和录入内部票为借口诱导购票者提交邮箱等个人信息申请[1] - 诈骗分子仿冒正规票务平台的双胞胎网站或App 通过网络广告或社交平台宣扬限时折扣和内部渠道[5] - 社交软件上个人转票信息诱导购票者私下交易 转账后便拉黑或发送无法验证的电子票[7] 票务诈骗操作手法 - 虚假邀请函链接诱导扫码购票后伪造出票错误假象 诱骗购票者开启屏幕共享办理退款[3] - 支付成功后以订单异常和补交手续费为借口要求再次转账[5] - 借机窥探购票者银行卡号与支付验证码等敏感信息 逐步套取钱财[3] 购票安全防护措施 - 演唱会车票机票应通过正规平台购买 对明显低于市场价的票务信息提高警惕[8] - 身份证银行卡验证码等个人信息不轻易泄露给陌生人 谨慎对待提前付款与定金锁票要求[8] - 发现被骗后立即停止转账 保存聊天记录与付款凭证并拨打110报案 联系银行或支付平台申请拦截[8]
整治二级票务平台乱象
经济日报· 2025-08-15 06:09
二级票务平台是演出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平台不能仅以"中间商"自居,而应承担起相应责任。加强入 驻商家资质审核,对价格形成一定的监测预警。向公众和监管机构公开门票来源和流向,以透明度维护 市场信誉,减少消费者质疑;退票规则应当统筹考虑市场情况、消费者需求等多种因素。在消费者退票 诉求合理的前提下,平台应当在商家与消费者间进行协商退票,减少退票难的情况出现。 在权益受到保护的前提下,消费者的观演热情才能充分激发,演出市场才能真正蓬勃发展。 (文章来源:经济日报) 当前,演出市场正值旺季,各类表演纷纷上演的同时,也暴露出许多票务乱象。在二级票务平台上,票 源不明、高溢价、退票难等问题,不仅给消费者带来财产损失,影响其观演热情,也严重损害了演出市 场的健康发展。 对此,二级票务平台普遍的回应是,平台本身并无直接票源,其本质是提供信息和撮合服务的电商平 台,门票由入驻商户自行挂售,平台不参与定价,价格变动也由市场决定。 回应看似有理有据,实则漏洞百出。二级票务平台上曾多次出现商家登记状态为"注销"却还在售票的情 况;在一级票务平台多次显示票已售罄时,二级票务平台还有大量的加价门票,商家门票来源成谜;商 家接单后一直不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