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研究
搜索文档
1个中心城市+7个县域,合肥都市圈同城化有3个目标 | 都市圈2.0
第一财经· 2025-10-15 19:24
都市圈发展历程与现状 - 2006年首次提出省会经济圈概念,涉及合肥市、六安市、原地级巢湖市 [1] - 2009年扩容至一个中心城区加四个周边市 [1] - 2024年国家发改委正式函复发展规划,覆盖1个中心城市加7个县域,面积2.49万平方公里 [1] - 当前都市圈GDP为1.66万亿元,其中合肥市贡献1.35万亿元,占比81% [1] 产业与科创协作 - 产业协作从单打独斗转向集群作战,例如与淮南市寿县联合建立合淮合作区,推进产业园区共建共享 [1] - 合肥作为全国第二个国家科学中心,通过科大硅谷向7个县域孵化创新成果 [2] - 推广安徽省科技大市场,建成14个分市场,运用技术经理人方式推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 [2] - 未来将加强产业协作,共绘产业图谱,推进合作园区建设,并发挥综合性科学中心辐射作用 [6] 交通与基础设施互联 - 合肥已与圈内6个县实现高铁直达,并开通至六安的无红绿灯快速通道 [4] - 未来将构建"1+1+N"都市圈规划体系,加快建设轨道交通网、城市快速路网和高速公路都市圈环线 [5] - 重点工作包括抓好文化旅游专项规划实施,编制国土空间规划及毗邻区域基础设施互联专项规划 [5] 公共服务与环境共治 - 开通7条定制公交旅游专线,共建省级区域专科医疗中心,成立合肥都市圈职业教育联盟 [4] - 合肥与六安两市率先实施省级大别山区流域生态补偿机制试点,并于今年6月建立市级龙河口生态补偿机制 [4] - 未来将实施巢湖流域环境质量提升行动,联合开展跨界水体污染防治和水质联合监测 [6] 战略机遇与未来目标 - 都市圈具备连南接北、承东启西的地理优势,叠加长三角一体化、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等多重国家战略 [5] - 2024年成为全国唯一以都市圈名义进入10个要素市场化配置综合改革试点的单元 [5] - 目标到2030年,主要经济指标在安徽省和长三角地区增幅保持前列,初步形成中心城区带动周边县市一体化发展新格局 [5]
陶哲轩都拿不到暑期工资,被迫给自己和学生筹钱
猿大侠· 2025-09-13 12:11
事件概述 - 顶级数学家陶哲轩因其所在机构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等机构的资助被暂停而无法获得暑期工资 [1][2] - 美国于今年7月25日突然暂停了国家科学基金会、国立卫生研究院等机构对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资助,金额高达5亿美元 [4] - 尽管联邦法院在8月12日决定恢复部分拨款,但截至9月初资金仍未到位 [5] 对科研生态系统的冲击 - 美国科学基础设施在六个月内遭受全面冲击,导致进行到一半的科研项目被取消资助,培养下一代研究人员的奖学金被大幅削减 [12] - 联邦拨款以前所未有的规模和速度被取消或暂停,导致数十亿美元正在进行的研究项目和实验被中断 [15] - 此类决定侵蚀了美国研究生态系统的独立性 [12] 对机构与合作的直接影响 - 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纯粹与应用数学研究所面临生存威胁,其近期获批的五年延期拨款被突然切断,包括前期拨款的未使用资金 [16] - 研究所依赖紧急筹款和个人捐款才得以避免当下窘境,可能维持运营至年底,但这并非运营世界级科学机构的可持续方式 [17] - 国家科学基金会等机构的持续投资曾有效推动大学、实验室和产业界之间的合作,为理论突破和实际技术奠定基础 [14] 对研究生与年轻学者的影响 - 资助中断主要影响研究生群体,经费用于支持他们的研究、出差以及参加国际会议的机会,这对职业发展至关重要 [6][21] - 国家科学基金会的资助允许研究生暂停教学工作以专心科研,经费断裂将导致这些基础科研养分消失 [21] - 资金不稳定迫使学生在论文关键阶段寻找兼职维持生活,导致研究计划拖延,并对其心理状态产生严重影响 [23] 个人回应与行业现象 - 陶哲轩将精力从科研转向筹款活动 [7] - 陶哲轩表示,一年前他对于是否会离开美国的答案是否定的,但现在不再确定 [24] - 事件引发广泛讨论,包括基层研究人员对经费普遍不足的共鸣,指出经费问题不仅影响年轻学者,也波及顶尖专家 [20]
数学界“顶流”陶哲轩缺钱了!美国留不住人,中国这次能捡个大宝贝吗?
首席商业评论· 2025-09-10 17:19
陶哲轩经费危机事件 - 顶级数学家陶哲轩因其所在的UCLA纯数学与应用数学研究所研究经费无法发放 团队连暑期工资都没拿到 若情况无改善研究所可能在几个月内停摆[2] - 陶哲轩被迫像初创公司老板一样四处拉赞助 甚至推迟发放自己的工资以保住研究生 未来研究经费依旧没着落[5][9] 美国科研经费政治化 - 美国政府以UCLA"没管好反犹太主义"为由冻结该校近6亿美元联邦科研资金 虽法院一度勒令解冻但陶哲轩所在研究所仍未拿到钱[6] - 特朗普政府计划在2026财年将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SF预算砍半 NSF是美国科研领域最重要的资金来源 这一举措将严重影响科学家生计[6] - 科研经费分配成为政治博弈工具 导致科研环境极度不稳定 陶哲轩表示几十年来从未见过如此不稳定的情况[8] 美国科研人才流失 - 陶哲轩考虑离开美国 称以前从未想过搬家 但现在每一种可能性都必须考虑[8] - 哈佛因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经费缩减而暂停博士招生 许多实验室买不起试剂 博士后拿不到薪水[11] - 从美国离开的科研人员数量近期上涨 有人去欧洲有人回亚洲 美国科研圈的吸引力正在减弱[11] - 陶哲轩指出历史上人才因动荡逃往美国 现在可能出现相反过程 其他国家开始吸纳在美国的人才[12] 中国科研环境机遇 - 中国研发投入稳步提高 建设了如中国散裂中子源等顶级科研平台 清华大学等高校设立丘成桐数学科学中心等一流机构招揽全球精英[14] - 中国科研环境非常稳定 对基础科学的投入是有保障的长期饭票 科学家无需天天操心经费来源[14] - 为吸引顶级人才如陶哲轩 中国需做到经费给足并设立顶尖人才专项基金简化审批流程[14] 搭建一流平台配备超级计算机等硬件设备[15] 减少行政干预保障学术自由[16] 解决科学家生活后顾之忧如人才公寓和子女教育[17]
【科技日报】烽火铸丹心 科学佑山河
科技日报· 2025-09-03 12:25
抗战时期中国科学家科研成就 - 物理学家严济慈基于石英晶体理论研发出全新无线电发报机稳频器 极大改善战时电信技术并满足盟军应急器件需求[5] - 化学家侯德榜经历500多次试验发明侯氏制碱法 使设备减少1/3 成本降低40% 盐利用率提高至96% 并将生产废物转化为化肥[5] - 电子学家罗沛霖在延安用猪油代替润滑油 木头制作绝缘零件 成功制造60多部电台送往抗日前线[6] - 科学家团队用碳化核桃壳研制活性炭防毒面具支援华北前线[6] - 物理学家钱临照发明"自准直法" 用普通显微镜改造出毫米级曲率半径球径仪 破解光学仪器生产瓶颈[10] 教育与人才培养成果 - 浙江大学西迁途中学院从3个扩展到7个 培养出26位院士[9] - 延安自然科学院培养近500名"革命通人、业务专家" 后演变为北京理工大学[11] - 西南联合大学培养的学生中有一大批成为科技领军者[13] - 抗战期间成长起来的科技工作者成为新中国科技事业"脊梁" 诸多"两弹一星"元勋在战时完成学业或开始科研事业[21] 农业与民生保障技术突破 - 昆虫学家周尧开创"以虫治虫"生物防治法 用寄生蜂制服小麦吸浆虫 拯救黄河流域千万亩麦田[14] - 小麦育种科学家沈骊英从1700多个品种中筛选出9个 年均推广种植超过300万亩[15] - 农学家罗登义发现贵州野果刺梨维生素C含量极高 推广用刺梨替代维生素药品解决民众营养匮乏问题[17] - 营养学家沈同调查1万多名士兵营养状况 为改善军粮制度提供科学依据[17] 工业与能源技术革新 - 化学家钱志道带领团队用厕所墙土熬硝 设计制造酒精蒸馏塔 一年建起紫芳沟化学厂 生产子弹手榴弹及火柴酱油等生活必需品[16] - 石油专家陈振夏重建延长石油厂 生产石油满足边区工业农业与军事需求[16] - 侯氏制碱法为抗战时期工业发展及大后方民生保障作出巨大贡献[5] 医疗卫生领域贡献 - 医学病毒学家汤飞凡在大后方开展疫苗血清研究 研发的伤寒疫苗在战时发挥重要作用[17] - 抗战相持阶段非战斗减员与战斗减员比例高达5:1 后方民众年死亡率达3% 每年因医疗卫生问题死亡达675万人[17] 科技遗产与长远影响 - 战时科技探索为战后发展埋下伏笔 青霉素研究、航空木材调研、风洞建设经验等为新中国航空工业抗生素生产奠定基础[20] - 实现了"科学中国化"的科研导向 确立"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理念[22] - 战时科学家精神成为新时代中国科学家精神重要源泉 包含爱国创新求实奉献协同育人等要素[22]
国自然放榜信号再升级?系统罕见二次维护!(附近四年资助获批情况分析)
仪器信息网· 2025-08-21 11:56
2025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放榜时间预测 - 系统于8月14日和18日两次维护 放榜时间引发科研界热议[1] - 申报流程已完成关键环节 常规进度推算结果大概率8月下旬公布[2] - 过往遵循"8月中下旬周五效应" 猜测可能8月22日或月底揭晓[3] - 官网客服回应项目结果尚未公布 时间待定需等待官方通知[4][6] 2024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数据变化 - 申请总数达384,564项 较2023年激增80,231项 增幅26.36%创历史纪录[7] - 资助总数仅小幅提升至49,805项 较2023年增加1,020项[7] - 整体资助率从2023年16.06%骤降至13.00% 一年内下跌3个百分点[7] - 取消面上项目"申二停一"限制 直接导致申请量爆发式增长[7] 2024年各项目类型资助率详情 - 面上项目受理177,982项 获批20,758项 资助率11.66%[8] - 青年项目受理149,489项 获批23,226项 资助率15.54%[8] - 优青项目受理8,394项 获批654项 资助率7.79%[8] - 杰青项目受理6,117项 获批433项 资助率7.08%[8] - 地区科学基金项目受理28,174项 获批3,519项 资助率12.49%[9] - 重点项目受理4,514项 获批745项 资助率16.50%[9] 2021-2024年主要项目资助率变化趋势 - 面上项目资助率从2021年17.43%持续下降至2024年11.66%[8] - 青年项目资助率从2021年17.29%波动下降至2024年15.54%[8] - 优青项目资助率从2021年9.22%连续下降至2024年7.79%[8] - 杰青项目资助率2023年8.07%降至2024年7.08% 但高于2021年7.65%[8][9] - 地区科学基金项目资助率从2021年14.47%下降至2024年12.49%[9] - 重点项目资助率从2021年18.89%下降至2024年16.50%[9] 2025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发展特征 - 呈现面上项目资助率可能跌破10%与青年基金持续下滑的严峻挑战[10] - 创新群体B类等新通道开辟与交叉学科预算大幅增长的积极信号[10] - 反映科研体系从"量的扩张"向"质的提升"转型过程中的阵痛与希望[10]
前8月全国吸收外资增16.4% 高技术产业表现突出
新华网· 2025-08-12 14:18
吸收外资总体表现 - 1至8月全国吸收外资8927.4亿元人民币 按可比口径同比增长16.4% [1] - 吸收外资整体呈现稳中有升的增长态势 结构持续优化 [1][2] - 跨国公司持续看好中国市场 因巨大市场吸引力和稳外资举措出台 [1] 行业结构亮点 - 服务业实际使用外资金额6621.3亿元人民币 同比增长8.7% [2] - 高技术产业实际使用外资增长33.6% 其中高技术制造业增长43.1% 高技术服务业增长31% [2] - 外资高技术产业创新加速集群化、平台化、生态化发展 与鼓励外资参与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相关 [3] 来源地投资表现 - 韩国实际对华投资增长58.9% 德国增长30.3% 日本增长26.8% 英国增长17.2% [2] 区域分布特点 - 东部地区实际使用外资增长14.3% 中部增长27.6% 西部增长43% [3] - 外资在高技术制造业和服务业领域投资增速加快 希望利用中国发展环境优势实现利润和市场份额提升 [3]
据以色列Calcalist网站报道,位于特拉维夫南部的魏茨曼科学研究院在伊朗的导弹袭击中遭受了约5.72亿美元的损失。
快讯· 2025-06-20 14:22
事件损失 - 魏茨曼科学研究院在伊朗导弹袭击中遭受约5 72亿美元损失 [1]
【中国青年报】中国科学院学部举办可持续发展与开放合作国际研讨会
中国青年报· 2025-06-02 10:54
会议背景 - 中国科学院学部举办"可持续发展与开放合作:科学共同体的责任"国际研讨会 来自14个国家和地区的科学院和国际科学组织负责人 中国科学院相关负责人 学部主席团成员 以及中国科学院院士和外籍院士代表共60余人出席会议 [1] - 2025年是中国科学院学部成立70周年 [1] 核心观点 - 当前气候变化 环境污染 资源短缺 粮食安全等全球性挑战交织叠加 新科技革命机遇与挑战并存 正深刻影响全球可持续发展格局 [1] - 中国科学院持续加强在生态环境 生命健康 能源科技等领域的研究布局 为推动新兴技术支撑可持续发展探索新路径 提供新方案 [1] - 面向未来 中国科学院将始终坚持开放办院理念 深化重点领域国际合作研究 加强人才交流与联合培养 合作开展可持续发展咨询评议 推动可持续发展数据开放共享和人工智能赋能 [1] 专题报告 - 相关院士代表围绕大数据 气候变化与农业可持续发展 开放科学 生命健康等主题作了专题报告 [2] - 与会人员认为实现联合国2030可持续发展目标 既伴随着挑战与困难 也蕴含着突破和希望 [2] 科学共同体责任 - 科学共同体应团结凝聚全球科学家 通过不断探索科技前沿 推动科技进步 在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中承担更大责任 作出更大贡献 [2]
科技强国筑梦行精彩继续,专家现场解密真菌世界、人工智能前沿
新京报· 2025-05-30 10:47
科学家精神系列活动 - 2025年弘扬科学家精神系列活动走进首师大顺义附小教育集团养正校区与大兴区北臧村镇人民政府,活动包括两场讲座,分别面向1500余名师生和政府人员 [1] - 活动由北京市科技教育中心在北京市科学技术协会指导下组织开展,旨在以科学家精神为纽带搭建科学与大众的桥梁,激发公众对科学的热爱与探索热情 [2] - 活动展现科学家求真创新、爱国奉献的事迹与精神,引导公众深入理解科学精神的内涵,提升全民科学素养与创新意识 [2] - 活动得到北京市顺义区科学技术协会、北京市大兴区科学技术协会等单位的大力支持 [2] 真菌学讲座内容 - 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高级工程师齐莎以"求真·开拓:中国真菌学先驱者的精神图谱"为题进行讲座,介绍真菌是与动物界、植物界并列的真核生物界 [3] - 全球真菌预估有200万至380万种,目前人类发现和描述的真菌约占3%-7%,仍有90%以上的真菌物种未被发现 [3] - 真菌在生态系统中扮演分解者角色,在医学领域如冬虫夏草、灵芝等可直接入药,青霉素的发现显著降低了感染性疾病的死亡率 [3] - 真菌在农业领域具有双面性,菌根菌与植物根系共生帮助植物吸收养分,而马铃薯晚疫病曾引发欧洲严重食物短缺 [3] - 毒蘑菇不能通过颜色、气味等简单判断,需要专业科学依据,某些真菌毒素如鹅膏毒肽未来或可用于靶向癌症治疗 [4] - 食用菌具有高蛋白、无胆固醇、低糖、低脂肪、富含膳食纤维等特征,适合青少年食用 [4] 中国真菌学发展历程 - 戴芳澜院士编写的《三角枫上白粉菌之一新种》成为中国真菌学创立的标志,培养众多弟子传承薪火 [5] - 邓叔群将珍贵菌物标本运到康奈尔大学保存,2009年这些标本回归祖国 [6] - 魏江春院士开创"生物地毯工程"治理沙漠,被誉为"中国地衣学之父" [6] - 郑儒永院士与丈夫捐出毕生积蓄设立奖学金 [6] - 庄文颖院士46年专注真菌分类,走遍二十六省采集样品,编纂《中国真菌志》 [6] 人工智能技术讲座 - 北京邮电大学副教授王晓茹以"人工智能与生成式大模型技术漫游"为题进行讲座,讲解人工智能核心技术及应用案例 [7] - 讲座提及中国人工智能先驱吴文俊的理论贡献,解析贝叶斯定理在机器逻辑推理中的应用原理 [7] - 结合北京2022年冬奥会《雪花》节目,揭秘人体姿态实时追踪技术,讲解人工神经网络如何实现图像动态识别 [7] - 介绍"北邮-思政有我大模型平台",该平台已服务全国36所大中小学思政教学 [7] - 智能技术与思政教育融合实践包括线上线下课堂建设及大中小学一体化案例,"思政有我"平台获教育部精品案例 [7]
于生命长河照见“我是谁”
人民日报· 2025-05-23 06:02
生命科学行业研究 - 合成生物学正在重塑工业体系,基因技术改写疾病治疗规则,人工智能深度解析生命密码[2] - 生物技术快速发展,合成生物学研究方兴未艾,基因编辑和克隆技术不断突破[5] 生命演化研究 - 生命演化从单细胞生物到复杂生命形式,涵盖生命起源、物种形成、化石标本、人类演化等科学命题[2] - 书中介绍进化论发展、表型与行为演化、基因与染色体演化等核心理论[2] - 通过谚语和名言警句连接生命故事,如"淮南为橘,淮北为枳"解码物种地理隔离[3] 人类活动影响 - 人类活动导致物种灭绝速度是人类出现前的1000倍,约75%物种已灭绝[4] - 预计到2050年,目前1/4以上物种可能灭绝或濒临灭绝[4] 人工智能与生命科学 - 人工智能在给人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在影响人类演化进程[4] - 生命伦理成为科技发展中不可忽视的方面,书中探讨器官移植技术等问题[5] 科普与文化结合 - 书中通过科幻电影《流浪地球2》《弗兰肯斯坦》等案例探讨生命伦理问题[5] - 表达方式打破科技术语壁垒,如用诗词比喻基因突变类型[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