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沙治沙
搜索文档
【榆林】治沙绿化的新答卷
陕西日报· 2025-10-29 06:37
2025年深秋之际,榆林市榆阳区小纪汗林场已是"层林尽染"。樟子松林带如"巨型拉链"锁住沙丘, 紫穗槐与沙打旺编织出立体绿网。 榆阳区7000亩流沙治理完成、神木市9800亩流沙治理完成……榆林的治沙造林继续前进。 榆林现有沙化土地1830.4万亩,占陕西省沙化土地的99.76%,是陕西治沙的前线,也是全国治沙的 重点区域。 党的十八大以来,榆林扎实推进科学化、规模化治沙,围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国家战 略,持续实施国家"双重"工程,先后启动了"三年植绿大行动"、"林业建设五年大提升"、"塞上森林 城"提质增效、国土绿化五年行动等生态建设工程。 与时俱进,求实创新。在新时期、新任务下,榆林推出了"窄林带大网格"农田防护林网和"一整二 改五化八配套"农田风蚀综合防控技术、工矿区生态恢复与重建技术、一体化人工牧草高效种植技术、 光伏电站风沙阻控技术、灌木林地平茬复壮技术和飞播乔木技术,因害设防、因地制宜、适地适树、分 类指导,使防沙治沙工作进入新阶段。 榆林的治沙离不了榆林人民,他们一代接着一代干,一张蓝图绘到底。神木市张应龙的故事颇具代 表性:二十多年前,张应龙倾尽家产,孤身一人走进毛乌素沙地,从人拉肩 ...
防沙治沙还需用好沙
经济日报· 2025-10-27 08:04
防沙治沙工程进展 - 内蒙古阿拉善盟累计治理面积突破1亿亩,在三大沙漠边缘建起绿色防线[1] - 内蒙古承担全国60%的治沙任务,是"三北"攻坚战主战场[1] - 防沙治沙工作呈现"整体好转、改善加速"的良好态势[3] 治沙技术与方法 - 锁边工程以构建绿色阻沙防护带为核心,通过草方格沙障、生物固沙、光伏治沙等方式阻止沙漠扩张[1] - 绝大部分治沙作业仍依赖人力完成,但无人机运送草料、无人植树机器人、半自动种植车等设备已投入使用[2] - 需加快耐旱物种培育、沙化土地治理、生态系统修复等核心技术攻关[2] 沙漠资源利用与产业发展 - 沙产业成为新经济增长点,沙漠旅游是重要方向,巴丹吉林沙漠—沙山湖泊群已入选《世界遗产名录》[2] - 当地培育生态观光、研学教育、徒步探险等特色业态,引导农牧民参与旅游产业[2] - 遵循"宜林则林、宜草则草、宜沙则沙、宜荒则荒"的治理原则[3] 未来发展方向与机制 - 锁边工程未来重点转向扩绿增绿,进入扩边新阶段[1] - 需健全以政府投入为主的多元化投入机制,建立荒漠生态保护补偿机制[3] - 鼓励农牧民、企业、社会团体参与防沙治沙,建立长效管护机制[3]
内蒙古阿拉善防沙治沙突破1亿亩
人民日报· 2025-10-22 04:54
造林计划与目标 - 阿拉善盟启动秋季造林工作,计划在12月底前完成2025年56万亩的造林任务[1] - 自1978年“三北”工程实施以来,阿拉善盟防沙治沙累计治理面积突破1亿亩[1] 地理与生态背景 - 阿拉善盟国土面积27万平方公里,年均降水量不足200毫米,蒸发量高达3000毫米以上[1] - 境内分布巴丹吉林、腾格里、乌兰布和三大沙漠,总面积达9.47万平方公里,占盟国土面积35.07%,占内蒙古沙漠总面积83.04%[1] 治沙策略与成效 - 当地坚持植树造林种草40多年,遵循以水定绿、科学治沙原则,摒弃高耗水模式[1] - 大规模推广应用梭梭、花棒、沙拐枣等乡土抗旱灌木和草本的近自然造林模式[1] - 全盟实现草原植被盖度和森林覆盖率“双提高”,荒漠化和沙化土地面积“双减少”[1]
“死亡之海”有新奇迹!新疆实现荒漠面积和沙地面积“双缩减”
中国新闻网· 2025-09-21 07:05
生态治理成效 - 荒漠化土地面积减少1955.7平方公里,沙化土地面积减少242.8平方公里,首次出现沙化面积由增到减的拐点 [1] - 南疆防护林灌溉水量达27.6亿立方米,利用塔里木和胡杨林生态补水20多亿立方米,修复15万亩退化防护林和320万亩胡杨林 [2] - 近30年来绿洲面积由9.9万平方公里增至15.5万平方公里,增长56.6%,森林覆盖率由2012年的4.24%提升至2024年的5.07% [2] 未来发展规划 - 坚持系统观念,持续治理天山北坡城市群(乌鲁木齐、昌吉、石河子、五家渠市等)的大气污染并实施土壤污染源头防控行动 [3] - 坚持综合施策,巩固防沙治沙成效,在生态用水、生态修复、光伏项目布局等方面提供支持,并推进生物多样性保护重大工程 [3] - 坚持稳中求进,围绕可再生能源开发、煤炭清洁利用、绿氢、新型储能开展技术攻关,支持低碳石油化工、现代煤化工、低碳钢铁冶炼等先进技术应用 [3]
5年防沙治沙超6500万亩 荒漠变绿洲内蒙古付出了哪些努力
环球网· 2025-09-16 10:20
内蒙古防沙治沙与“三北”工程成果 - “十四五”期间内蒙古累计完成“三北”工程建设任务超1亿亩,防沙治沙超过6500万亩 [1] - 近五年时间内蒙古始终将防沙治沙和“三北”工程攻坚战置于重要位置 [1] 阿拉善盟黄河阻沙入河生态修复 - 阿拉善启动黄河上中游阻沙入河生态修复工程,对“阎王鼻子”及周边1.1万亩区域进行水沙一体化治理 [3] - 项目区植被覆盖率达到84%以上,每年阻止约150万吨流沙进入黄河 [3] - 工程使“阎王鼻子”区域形成一道绿色锁边林草带,成为沙漠与黄河间的生态屏障 [3] “十大孔兑”流域水土流失治理 - “十大孔兑”每年将2700多万吨泥沙带入黄河,砒砂岩占流域面积约五成,库布其沙漠占约三成 [9] - “十四五”期间鄂尔多斯在黄河十大孔兑上新建淤地坝271座,有效遏制入黄泥沙 [11] - 通过分区施策(上游植树种草、中游防风固沙、下游提升防洪能力),西柳沟入黄泥沙量从每立方米1550千克锐减至195千克,森林覆盖率和植被覆盖度分别从10.19%和64.4%提升至28.9%和78.8% [13] 库布其沙漠“光伏长城”项目 - 库布其沙漠正建设长约400公里、平均宽约5公里的“光伏长城”,建成后年均发电量2000亿度,同步实现生态治沙300万亩 [15] - 光伏板可阻挡风沙、减少土壤水分蒸发,板下种植牧草、中草药等经济作物,形成“光伏-种植-养殖-生态修复”良性循环 [17] - “十四五”期间内蒙古累计实施防沙治沙和风电光伏一体化工程2727万千瓦,完成沙化土地综合治理238.88万亩 [19]
5年防沙治沙超6500万亩,内蒙古付出了哪些努力?
央视新闻客户端· 2025-09-15 14:05
防沙治沙与“三北”工程成果 - 近五年内蒙古累计完成“三北”工程建设任务超1亿亩,防沙治沙超过6500万亩 [1] - 2022年启动黄河上中游阻沙入河生态修复工程,对1.1万亩区域进行水沙一体化治理,项目区植被覆盖率达到84%以上,每年阻止约150万吨流沙进入黄河 [1] 黄河“十大孔兑”水土流失治理 - “十大孔兑”每年将2700多万吨泥沙带入黄河,砒砂岩占流域面积约五成,库布其沙漠占据约三成 [3] - “十四五”期间在黄河十大孔兑上新建淤地坝271座,有效遏制入黄泥沙 [4] - 西柳沟入黄泥沙量由每立方米1550千克锐减至195千克,森林覆盖率和植被覆盖度分别由10.19%和64.4%提升至28.9%和78.8% [4] 光伏治沙创新模式 - 推动防沙治沙与风电光伏开发有机融合,在库布其沙漠建设长约400公里、平均宽约5公里的“光伏长城” [6] - “光伏长城”项目建成后年均发电量2000亿度,同步实现生态治沙300万亩 [6] - 形成“光伏-种植-养殖-生态修复”良性循环,光伏板下种植牧草、中草药等经济作物 [6] - “十四五”期间累计实施防沙治沙和风电光伏一体化工程2727万千瓦,累计完成沙化土地综合治理238.88万亩 [7]
奋进的中国 我们的“十四五” | “蓝绿”交织 喜看昔日沙海蜕变成今日绿洲
央视网· 2025-09-14 14:35
防沙治沙工程进展 - 内蒙古近五年累计完成"三北"工程建设任务超1亿亩 防沙治沙超6500万亩 [1] - 黄河"几字弯"攻坚战作为三大标志性战役之一 聚焦生态保护与民生改善 [1] 阿拉善盟生态修复成效 - 乌兰布和沙漠区域年泥沙流失量约1亿吨 威胁黄河生态 [4] - 2022年启动1.1万亩阻沙入河工程 植被覆盖率提升至84%以上 [6] - 年阻止约150万吨流沙进入黄河 成为西线重要生态屏障 [6] 鄂尔多斯水土流失治理 - "十大孔兑"年入黄泥沙量2700万吨 砒砂岩占流域面积50% [12] - "十四五"期间新建271座淤地坝 实现分级沉降拦泥蓄水 [12] - 西柳沟入黄泥沙量从1550千克/立方米锐减至195千克/立方米 [14] - 森林覆盖率从10.19%提升至28.9% 植被覆盖度从64.4%升至78.8% [14] 光伏治沙协同发展 - 库布其沙漠建设400公里长"光伏长城" 年均发电量2000亿度 [17] - 同步实现生态治沙300万亩 形成光伏-种植-养殖循环模式 [17] - "十四五"期间实施风光一体化工程2727万千瓦 治理沙化土地238.88万亩 [19] 分区治理策略 - 上游丘陵区植树种草增强水土保持 中游风沙区防风固沙 下游平原区提升防洪能力 [14]
内蒙古着力筑牢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建绿色长城 守绿水青山
人民日报· 2025-09-14 07:56
生态治理成效 - 内蒙古累计完成防沙治沙面积1.85亿亩 规模居全国第一 [3] - 毛乌素沙地治理进度达80% 库布其沙漠建成光伏治沙带 三大沙漠锁边林草带合龙 [2] - 乌兰布和沙漠黄河沿岸植被覆盖率大幅提升 阻沙入河生态修复工程成效显著 [2] 草原保护措施 - 内蒙古推行草原"带薪休假"制度 2025年将覆盖9.7亿亩草原 [4] - 实施草畜平衡和禁牧休牧补偿机制 牧民每年可获得7万元补贴 [4] - 呼伦贝尔草原退化速度从每年2%得到有效遏制 [4] 林业资源恢复 - 内蒙古大兴安岭国有重点林区全面停止天然林商业性采伐10年 [9] - 林区森林蓄积量从8.03亿立方米增至10.29亿立方米 增幅28% [9] - 野生植物从1848种增至1937种 野生动物从390种增至439种 [9] 产业转型升级 - 推行舍饲半舍饲养殖模式 肉牛出栏周期缩短3个月 [6][7] - 草畜联动合作社使苜蓿成本降至市价1/3 饲料成本大幅降低 [6] - 发展森林生态旅游 林下作物种植 碳汇产品销售等新业态 [10] 工程实施进度 - "三北"工程攻坚战以日均6万亩速度推进防沙治沙 [2] - 累计完成营造林1.48亿亩 种草3.67亿亩 [3] - 通过四道防线(绿化带 淤地坝 光伏治沙带 锁边林)固定流沙 [2]
从“碗底有沙”到“眼底尽绿” 内蒙古上演“绿色嬗变”
中国青年报· 2025-09-07 07:19
核心观点 - 内蒙古自治区通过工程与生物措施相结合的综合治理模式成功将荒漠转化为绿洲显著改善区域生态环境并减少入黄泥沙量 [1][2][4] - 光伏治沙、梭梭树嫁接肉苁蓉等新技术应用实现生态修复与经济效益双赢为黄河流域治理提供可复制方案 [1][2][3][4] - 治沙规模持续扩大2023年日均治沙4万亩2024年日均治沙6万亩2024年上半年完成防沙治沙超1550万亩 [4] 治理模式与技术应用 - 采取工程措施与生物措施相结合方式先通过水土保持工程固定流沙再推进植树种草并引入光伏治沙技术 [2] - 引入管道输水新技术将水输送至沙漠腹地为生态治理提供持续水源植被养护依赖7至9月集中浇水 [2] - 试验新型高产种植模式通过提高单位用种量、精准播种和机械参与将7000亩种植规模浓缩至200-300亩实现产量不降效益提升 [4] 资金投入与治理成效 - 达拉特旗2022年投入约1.66亿元2023年投入约1.51亿元用于十大孔兑综合治理包括水土保持工程、植被恢复和新技术应用 [2] - 入黄泥沙量从年均2700万吨降至400万吨区域生态环境显著改善水土流失和荒漠化得到有效控制 [2] - 黑赖沟区域沙尘暴天数从每年20多次降至每年四五次植被覆盖率显著提升 [1] 经济效益与产业发展 - 梭梭树嫁接肉苁蓉技术带来经济效益试验田300多亩第一年嫁接第二年实现经济收益五六万元 [3] - 组织牧民成立合作社实现利益最大化成员从3户增至15户推动梭梭苁蓉产业技术升级与精细化运营 [3][4] - 宗别立镇建成40多万亩梭梭苁蓉产业基地为当地经济发展注入新动能拓宽农牧民增收渠道 [4] 社会参与与青年返乡 - 返乡青年参与治沙工作通过经济效益吸引更多年轻人返乡共同建设家园 [3][4] - 治沙工作代际传承经济效益逐渐显现使更多牧民主动加入治沙合作社 [3][4]
活力中国调研行|从“碗底有沙”到“眼底尽绿” 内蒙古荒漠变绿洲
中国青年报· 2025-09-04 15:03
生态环境改善成效 - 内蒙古通过几十年治理实现从荒漠到绿洲的转变,例如阿拉善盟"阎王鼻子"风沙口已穿上"绿色铠甲",黄河岸边出现水草[1] - 鄂尔多斯市达拉特旗沙戈荒中北部新能源大基地项目在库布齐沙漠筑起"蓝色海洋",百万块光伏板下种植经济作物使沙漠从荒芜变葱郁[1] - 黑赖沟孔兑综合治理区沙尘暴天数从1996年每年20多次降至现在每年四五次,植被覆盖率显著提升[5] - 通过对十大孔兑的综合治理,入黄泥沙量从年均2700万吨降至400万吨,降幅达85%,有效控制水土流失和荒漠化[7] 治沙技术与模式 - 采用工程措施与生物措施相结合的治理模式,先通过水土保持工程固定流沙,再推进植树种草,近年引入光伏治沙等技术[5] - 针对库布其沙漠年均降水量仅400毫米而蒸发量高达2200毫米的水资源短缺问题,当地引入管道输水新技术为生态治理提供持续水源[7] - 达拉特旗2022年投入约1亿元、2023年投入约1.6亿元用于水土保持工程、植被恢复和新技术应用[7] - 阿拉善盟推广种植梭梭树并嫁接肉苁蓉的技术,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双赢[9] 产业发展与经济效益 - 返乡青年王刚在阿拉善左旗宗别立镇投入300多亩试验田开展梭梭树规模化种植,第一年嫁接第二年便实现5-6万元经济收益[9] - 通过成立合作社模式,梭梭树种植户从最初3户扩展至15户,实现利益最大化[10] - 宗别立镇建成40多万亩梭梭苁蓉产业基地,为当地经济发展注入新动能,拓宽农牧民增收渠道[12] - 试验新型高产种植模式,将7000亩种植规模浓缩至200-300亩,通过提高单位用种量、精准播种和机械参与实现产量不降、效益提升[12] 治理规模与进度 - 2023年内蒙古日均治沙4万亩,2024年日均治沙6万亩,治理速度显著提升[12] - 2024年上半年内蒙古完成防沙治沙超1550万亩[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