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叶

搜索文档
福鼎白茶文化系统入选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
南方农村报· 2025-05-22 21:02
福鼎白茶文化系统入选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 - 福鼎白茶文化系统被联合国粮农组织认定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 [1][2][3] - 中国全球重要农遗数量增至25项 居世界首位 [3] 中国涉茶类全球重要农遗概况 - 中国已有4项涉茶类全球重要农遗 包括福鼎白茶、普洱古茶园、福州茉莉花茶、安溪铁观音 [8][9][10] - 这些遗产在茶树基因库扩充和生态种植管理模式示范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10][11] 福鼎白茶文化系统的独特性 - 系统位于福建福鼎市 拥有独特的地理气候条件和悠久历史 [13] - 包含国家级良种福鼎大白茶、福鼎大毫茶等 保留传统有性繁殖方式 [14][15] - 采用生态种植模式和立体景观 提升资源利用和病虫害防治效率 [15][16] 白茶产业的经济贡献 - 2024年遗产地茶叶产值达12.93亿元 占农林牧渔总产值的30.44% [17][18] - 带动食品加工、物流、包装、文旅等关联产业发展 创造大量就业岗位 [18][19] - 为全球小农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成功案例 [19]
共庆国际茶日:“茶和天下·雅集”系列活动在新加坡举办
人民网-国际频道 原创稿· 2025-05-22 16:31
文化活动推广 - 新加坡中国文化中心策划"茶和天下·雅集"系列活动庆祝国际茶日,吸引千余人次线下参与和330万人次线上互动[1] - 活动包括使馆申时茶会、信阳文旅推介、琴韵雅集专场等,展示中华茶文化的"古韵新声"[1] - 活动为中新建交35周年注入人文温度,体现"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文明互鉴理念[1] 茶会活动 - 中国驻新加坡大使馆与新加坡中国文化中心共同举办"茶和天下·豫韵雅集"申时茶会,约60位嘉宾出席[2] - 活动以中国传统"申时茶"为特色,结合河南信阳毛尖的冲泡与品鉴,展现中国茶道礼仪与哲学[2] - 信阳市非遗茶艺传承人进行传统茶艺表演,中国戏曲学院豫剧演员苏丽娜献唱经典选段[2][5] 文旅推介与展览 - 河南信阳文旅推介会与信阳毛尖茶文化展在新加坡中国文化中心举办,吸引200余人出席[4] - 信阳市文广旅局副局长贝娟介绍信阳2300年茶史,文新茶叶董事长刘文新展示毛尖啤酒、茶味冰淇淋等创新产品[4] - 非遗传承人分享"一片叶子的千年旅程",配合唐代煎茶、宋代点茶的实景复原展演[4] - 信阳毛尖茶文化展通过图片、实物和互动体验展示制茶传统技艺,观众可品鉴明前毛尖和欣赏文创产品[6] 琴韵雅集活动 - 新加坡中国文化中心联合中国银行新加坡分行和中国工商银行新加坡分行举办"茶和天下·琴韵雅集"活动[8] - 活动包括茶文化知识分享、古筝、古琴、合唱表演、非遗茶艺展演等,诠释茶之礼、茶之道、茶之韵[8] - 古琴演奏家与茶艺师同步演绎,营造"琴茶一味"的意境,嘉宾领略《诗经》的千年风雅[8]
“茶都”杭州带来了哪些“新意”?
杭州日报· 2025-05-22 11:19
行业概况 - 第七届中国国际茶叶博览会在杭州国际博览中心举办 吸引全球爱茶人士参与 [1] - 杭州作为中国茶文化重要发祥地 2024年茶园面积达55 8万亩 茶叶产量3 3万吨 同比增长5 3% [1] - 展会涵盖传统茶品牌 新式茶饮 茶包装 茶机械等多元化品类 [1] 展会亮点 - 杭州馆面积645平方米 汇集9个区县51家茶企 以"山水茶都"和"AI人工智能新质生产力"为主题 [1] - 展馆分为展示区(茶树品种 西湖龙井 龙井茶集群项目等)和展销区(传统茶叶与创新茶制品) [2] - 采用沉浸式体验设计 融合自然人文景观与十大名茶文化 提供可游 可品 可忆的茶文化体验 [1] 参展企业 - 中茶 浙茶·狮峰 卢正浩等知名品牌参展 各具特色 [1] - 杭州馆集中展示全市茶产业链发展成果 突出历史底蕴与现代创新结合 [1] 活动形式 - 展会持续至5月25日 提供现场品鉴与购买渠道 [2] - 同步开设"云上茶博会"线上平台 支持直播互动与限定新品秒杀 [2]
“我是羽芽儿” 中国茶叶博物馆首位AI员工上岗
杭州日报· 2025-05-22 10:32
行业活动与品牌推广 - 第七届中国国际茶叶博览会在杭州开幕,主题为"521·吾AI茶",展现"茶和天下"愿景 [2] - 中国茶叶博物馆推出三大品牌活动:"四季AI茶诗大会"、"西湖龙井文创茶具设计大赛"、"中国茶人之家全国海选大赛",聚焦诗文、茶器、茶艺之美 [2] - "西湖龙井"文创茶具设计大赛以"西湖嘉叶 创意无界"为主题,由杭州市西湖龙井茶管理协会等主办,旨在培育"三茶融合"创新品牌 [3] - "中国茶人之家"评选活动自2009年启动,覆盖全球分赛区,累计培训3000余户家庭,受众超数万人 [3] 科技与文化融合 - 中国茶叶博物馆与华数集团合作发布AI形象数字员工"羽芽儿"及AI互动一体机,开启文旅科技战略合作 [2] - 首场AI茶诗会在龙井馆区举办,以WALK&TALK形式开启"龙井问茶"之旅 [2] 战略合作与资源整合 - 中国茶叶博物馆与浙江省茶叶集团、华数科技签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 [3] - "狮峰牌龙井茶"获颁中国茶叶博物馆"馆藏茶样"收藏证书 [3] 公众互动与文化传播 - 系列活动包含讲座、品鉴等环节,加强公众互动,全方位展示茶文化魅力 [3]
宝藏之城丨梵净山下的这“抹”绿色,飘香全球
新华社· 2025-05-22 08:20
行业概况 - 贵州省江口县被誉为"世界抹茶超级工厂",拥有全球最大的抹茶单体精制车间 [4] - 2024年江口县抹茶产量达1300吨,产值3.02亿元,带动近10万人就业 [4] - 抹茶产品出口至美国、加拿大、日本等40多个国家和地区 [4] - 预计2025年中国抹茶总产量将超5000吨,贵州产量占全国25% [27] 生产技术 - 抹茶生产工艺包含遮荫覆盖、杀青、碾茶炉干燥等20多道精细工序 [16] - 采用全自动生产线实现千年茶艺的工业化转化 [16] - 机械化生产解决劳动力不足问题,提升茶青下树率 [23] 产业链布局 - 形成"龙头企业+联盟企业+基地"模式,联动60余家茶企 [23] - 辐射茶园14万余亩,覆盖贵州多地 [23] - 开发抹茶冰淇淋、面条、米豆腐等多元化食品 [20] 文化价值 - 抹茶发源于中国,古称"末茶",最早见于魏晋时期 [15] - 20世纪末从日本引回碾茶技术实现产业复兴 [15] - 融合宋代点茶技艺与现代茶饮创新 [20][21] 企业案例 - 贵州贵茶集团建立高标准原料基地和产业园 [4][5] - 技术研发人员从化工领域转型茶产业创新 [6] - 通过产品检测技术优化种植、加工全流程 [6][13][14]
国际茶日,一片树叶写传奇!
新华社· 2025-05-22 08:20
茶叶行业概况 - 全球三大饮品之一 起源于中国 2024年中国茶园面积稳定在5000万亩 茶叶产量达370多万吨 [1] - 茶产业融合经济 科技 文化等多重价值 形成完整产业链 [2] 产业经济效应 - 河南信阳文新茶村"五一"假期吸引16万人次游客 带动周边10多个村4000余农户 茶农户年均增收超3万元 [3] - 广东英德红茶全产业链标准化示范体系推动2025年综合产值有望突破100亿元 [6] - 浙江安吉黄杜村通过白茶种植致富 并向贵州 四川 湖南等地捐赠茶苗 [6] 科技创新应用 - 培育多元化茶树新品种如"中茶108""保靖黄金茶1号"打破产品同质化 [7] - 创新六大茶类香气滋味调控技术 名优茶机械化加工率达90%以上 [7] - 开发速溶茶 功能性固体饮料等新产品 满足年轻消费群体需求 [7] 文化遗产与全球化 - 中国四大茶类系统入选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 包括云南普洱古茶园 福州茉莉花茶等 [10] - 9种茶叶制作技艺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涵盖武夷岩茶 西湖龙井等 [10] - 茶文化通过茶马古道和丝绸之路传播 全球60多个国家产茶 超20亿人饮茶 [10]
大别山下崛起茶产业新势力
新华网· 2025-05-21 19:40
茶产业发展现状 - 大悟县地处大别山优势茶产区 平均海拔450米 拥有茶园30万亩 [1] - 近年来持续推进产业提档升级 引入现代化农业管理系统和抹茶生产工艺 建成3000亩抹茶种植生产基地 [1] - 2023年建成智能化黄茶生产线 日加工鲜叶近1万斤 产品通过酒店餐饮渠道畅销市场 供不应求 [4] 抹茶产业 - 抹茶茶叶需经过20多天遮阴处理 提升持嫩性和叶绿素含量后采摘 [1] - 生产工序包括蒸汽杀青 烘干 叶梗分离 静电除杂等自动化流程 最终形成颗粒微小 深绿细腻的成品 [3] - 抹茶食用方式多样 可与咖啡 奶茶 糕点等搭配 深受年轻消费群体喜爱 [3] - 金墩村2023年生产抹茶200多吨 产值近1亿元 [3] 黄茶产业 - 黄茶属微发酵茶 介于绿茶与红茶之间 富含茶多酚 氨基酸等有益成分 近年市场发展较快 [3] - 利用夏秋茶发酵成黄茶 提高茶叶综合利用率 每亩茶园增收超2000元 惠及茶农2200余人 [4] - 朱湾村黄茶产业带动群众增收致富 改变了以往夏秋季弃采现象 [3][4] 产业规模与效益 - 大悟县拥有涉茶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3家 年产茶叶约1.4万吨 [4] - 全产业链从业人员10万余人 综合产值超25亿元 [4] - 已构建绿茶 抹茶 黄茶 红茶等多种品类 特色鲜明的茶产业格局 [4]
以茶为媒 共话未来:从国际茶日看中国茶的全球之路
新华网财经· 2025-05-21 18:00
茶文化 - 茶作为中华文明标志性符号,承载着从神农尝百草到陆羽《茶经》的历史脉络,2022年"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入选联合国非遗名录 [3] - 茶在国际交往中扮演文化桥梁角色,通过茶道传递包容共生的东方智慧,新华网称其为"穿越时空的文化使者" [3] 茶产业 - 茶产业是中国乡村振兴与全球贸易的双引擎,覆盖云南普洱、福建武夷山等核心产区,带动茶农生计与全球贸易 [5] - 行业正推进标准化、规模化、现代化转型,中国茶叶流通协会强调需培育国际影响力的区域特色品牌 [5] - 中茶公司在全国茶叶主产区布局全品类产业,掌握上游资源,确保"央企品质",研发高质价比国民茶 [9][10] 茶科技 - 科技推动产业升级:浙江智能茶园使用传感器监测土壤,安徽数字化生产线控制炒青温度,分子生物学技术破解风味密码 [7] - 中国茶叶学会指出茶科技将深化产业与现代技术融合,提升全球消费者体验 [7] - 中茶融合传统工艺与现代科技筛选原料,在文化传承与科技应用方面取得突破 [10] 三茶统筹战略 - "三茶统筹"理念整合文化、产业、科技,中茶公司通过全品类布局、产业链把控推动实践,并参与国际交流推广中国茶文化 [9][10] - 行业通过该战略促进国际文化交流与农业可持续发展,中茶致力于让茶文化在全球落地生根 [9][10]
5月22日,到汕尾陆丰赴一场茶香盛宴
南方农村报· 2025-05-21 15:02
陆丰茶文化旅游推广季活动 - 首届陆丰茶文化旅游推广季暨茶王争霸赛将于2025年5月22日在陆丰市文化中心举行 [2][3] - 活动由陆丰市人民政府和陆丰市"百千万工程"指挥部办公室主办,旨在弘扬茶文化并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 [3][4] - 活动包含茶王争霸赛、全产业链研讨会、开幕式等环节,时间跨度为5月22日至23日 [30][31][32][34] 陆丰茶产业历史与现状 - 陆丰茶文化起源于明清时期,1960年城东镇高美村建立知青茶厂并引种单丛茶,开启规模化种植 [5][6] - 当前陆丰茶以"岩韵丛香"为特色,融合传统工艺(如"三烘三晾")与现代技术(物联网监测、AI优化制茶) [8][9] - 产业创新举措包括岩茶文创礼盒、茶旅线路等多元化发展模式 [10] 茶王争霸赛细节 - 比赛分为单丛茶和岩茶两大品类,由广东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专家组成评审团 [12][13] - 采用"五项因子法"盲评茶叶外形、汤色、香气、滋味、叶底,确保公平公正 [14][15] - 赛事旨在检验茶叶品质并推动技艺交流,吸引众多茶企和茶农参与 [17][18] 茶产业跨界融合 - 活动期间将举办全产业链现代化产业体系研讨会,涵盖种苗技术、电商营销、品牌打造及文旅融合议题 [20][21][22] - 开幕式结合国家级非遗甲子英歌舞、潮流歌舞表演及茶文化推广大使揭晓,展现传统与现代融合 [24][25] - 活动为陆丰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新动能,擘画产业全新蓝图 [26][27]
寻迹工遗|清远英德红旗茶厂:“百亿”世界高香红茶的现代化起点
南方农村报· 2025-05-21 10:05
清远英德红旗茶厂历史与产业价值 - 红旗茶厂是中国红茶工业化生产的重要起点,1957年投产并创造"百亿"产业传奇[20][23][30] - 鼎盛时期拥有上万职工、十多万亩茶园,年出口量4-5万担,累计创汇近5000万美元[34][71] - 自主研发世界领先的茶叶生产设备,如可处理450斤茶青的揉捻机、转子揉切机等[63][64][70] 建筑与技术创新 - 建筑融合中国传统群落与苏联工业风格,设计兼顾生产流程与环保(如砖砌拱顶、相思树稳定气流)[43][44][47] - 开创性采用热风萎凋槽、静电拣梗机等14种自主研发设备,推动中国红茶工业技术革新[56][62][70] - 厂区布局获专家评价为"完整体现1950年代社会经济条件与勤俭建国精神"的工业遗产[39][40][96] 产业带动效应 - 带动英德形成完整产业链:1980年代茶园超10万亩,并建立茶叶局、研究所、机械厂等配套[80][81][82] - 技术外溢效应显著,培养的制茶人才成为当地茶企(如上茗轩)核心技术骨干[87][88][91] - 直接推动英红镇行政建制升级,并塑造"英德红茶"国家地理标志品牌[83][97][120] 新时代转型发展 - 2020年广德产业园投资4700万元实施保护性开发,打造"1+N+家庭农场"产业联合体[108][109] - 2021年获评国家工业遗产,转型农文旅综合体,2024年接待游客28.8万人次[118][145][147] - 联合国内老茶厂筹建中国红茶联盟,定位"世界红茶技艺中心"与茶文化国际窗口[149][153][154] 当前产业规模 - 英德市红茶种植面积达18.16万亩,干茶年产量1.57万吨,综合产值90.45亿元[127] - 产品线扩展至文创(冰箱贴)、茶饮空间及"经典1957"等自有品牌[110][129][133] - 成为中法元首会晤用茶,并入选全国工业遗产保护利用典型案例[15][17][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