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农业科技
icon
搜索文档
“藏粮于技”关乎农业发展方式变革
经济日报· 2025-10-09 06:36
"藏粮于技"是应对风险挑战的必然选择,更是把握未来发展主动权的战略远见。粮食生产从要素驱动向 创新驱动转变,从人力畜力为主向机器为主转变,实现"中国粮"用"中国种",为保障粮食安全提供科技 装备支撑。 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超过96%,水稻、小麦品种自主率达到100%,粮食作物良种基本实现全覆盖。这意 味着我国已实现了主要农作物种源自主可控,我们吃的每一碗米饭、每一个馒头,都源自中国人自己掌 握的"农业芯片"。只有"中国粮"用"中国种",才能在任何情况下端稳中国饭碗,避免外部断供引发的战 略风险。良种推广是粮食产量实现历史性跨越的关键,杂交水稻、紧凑型玉米等品种显著提升单产。当 前育种目标已从增产延展到提质,培育出高筋小麦、甜糯玉米、高出米率水稻和功能性农产品,满足消 费者多样化需求。现代良种普遍具备抗病虫、抗旱、抗倒伏等特性,有助于减少农药化肥使用,推动农 业绿色可持续发展。 农业科技正驶向广阔的星辰大海,深刻重塑着传统农业生产方式。在"藏粮于技"战略的引领下,我国农 业正朝着高质量发展方向稳步迈进,逐步构建起一条资源节约、环境友好、产出高效的新型农业发展路 径,为"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筑牢了科技根基 ...
“丰收消费”打造农文旅融合新场景、新业态 打开田间地头增收新空间
央视网· 2025-10-08 13:55
乡村旅游市场趋势 - 国庆中秋假期全国多地推出丰收体验游,预计带动乡村旅游人次大幅增长[1] - 双节期间全国超500条乡村旅游示范线路持续升温,亲子农耕体验和农家院团圆饭等项目成为游客首选[11] - 农文旅融合项目如打年糕、音乐市集、主题沙雕、稻田艺术画等带动农民增收[11] 乡村旅游产品创新 - 延安南泥湾通过数字种田、寒地粳稻、稻渔共生等新法子实现科技赋能[5] - 河南宝泉大峡谷利用晒秋小院展现辣椒红、玉米黄等太行山丰收元素[9] - 四川盐亭、山东武城等地推出亲子农耕体验和农家院团圆饭等创新项目[11] 乡村科技应用 - 江苏苏州常熟蒋巷村利用光伏步道和微型气象站实现光伏发电效率优化[17] - 甘肃盐池湾乡牧民通过北斗手持机和北斗项圈实现数据互联精准放牧[21] - 全国行政村5G覆盖率已超过90%,新基建围绕数字、绿色、智慧、融合四大方向发力[21] 乡村资源循环利用 - 四川成都新津天府农博园将收割后的秸秆转化为川剧变脸、哪吒脑海等创意造型[17] - 未来计划利用3D打印技术制作个性化稻草人,并开发稻草人主题AR互动体验[19] - 秸秆从田间废料变为创意原料,体现大地回馈的绿色智慧[19]
中经评论:科技为笔,绘就“三农”新图景
中国经济网· 2025-10-05 13:20
农业科技发展 - 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63.2% [1] - 粮食产量首次突破1.4万亿斤 [1] - 攻克一批底盘技术并育成一批重大品种 [1] - 湖北襄阳超8000台农机具安装北斗智能驾驶系统 [1] 农村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 - 农村公路总里程超464万公里 [1] - 行政村5G通达率超90% [1] - 2199个县(市、区)开展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 [1] - 田间地头架起电商直播间,乡村治理引入智慧系统 [1] 农民收入与人才队伍 - 城乡居民收入比由2020年的2.56:1降至2024年的2.34:1 [2] - 累计培育高素质农民900多万人次 [2] - 农民收入较快增长,乡村发展活力涌动 [2] 政策方向与未来重点 - 城乡融合发展被确立为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 [3] - 以改革开放和科技创新为动力,巩固农村基本经营制度 [3] - 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推动农业向高效、智能、绿色转型 [3] - 提升教育、医疗、养老等公共服务水平,促进农民富裕 [3]
这项秸秆还田新技术可助力实现水稻单产和地力提升
新华社· 2025-10-04 14:09
业内专家认为,秋水切埋技术农机农艺融合度好,破解了长期困扰东北地区水稻秸秆还田的重大难题, 为黑土地保护和水稻大面积单产提升提供了技术方案。 刘宏斌表示,相比传统秸秆还田方式,这项技术变秸秆春还田为秋还田,充分利用秋、冬、春三季200 余天休闲期的有效积温;变旱整地为水整地,创造利于微生物活动的环境;变秸秆半量还田为全量还 田,让更多秸秆碳回归土壤;变浅打浆为深切埋,避免土壤结构破坏,增加耕层厚度。 据了解,秋水切埋秸秆还田技术由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牵头,历时多年自主研 发,团队还配套开发了作业机具与水肥管理技术。 日前,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在黑龙江省泰来县举行秋水切埋水稻秸秆还田技术现 场测产会。测产结果显示,秋水切埋全量还田方式下,水稻亩产达到670.3公斤,在每亩节肥28%前提 下,较对照田增产67.4公斤。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研究员刘宏斌告诉记者,秋水切埋秸秆还田技术是指在秋季 水稻收获后,少量补水至土壤饱和状态,之后将秸秆切埋至耕层土壤。 ...
新技术识别“最优饲草带”助力保障北方干旱区饲草安全
新华社· 2025-10-01 10:47
黄河中游典型区域的卫星遥感影像图。(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提供) 不同于传统评估侧重单一指标的局限,该技术首次构建"水资源消耗—土壤固碳—饲草产能"三维协同优 化模型,将生态、经济、用水成本纳入统一评估体系,并以"一图可视化"形式呈现结果。"管理者可直 接通过地图掌握优先种植地块及投入产出比,为资源调配提供精准决策依据。"王树东介绍。(记者胡 喆) 记者从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获悉,该院王树东研究员团队研发的人工智能与遥感融合技术取 得突破,在我国北方干旱半干旱流域成功实现公里尺度最优饲草带精准识别,相关成果已发表于国际期 刊《水研究》,有望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国家粮草安全提供科学支撑。 王树东团队创新整合卫星遥感、生态水文模型及地面实测三类数据,通过多源数据融合降低对高密度地 面采样的依赖,运用集成学习、迁移学习等技术,将灌溉用水量、植被生产力等关键生产要素反演精度 提升至90%以上;同时引入区域偏差修正技术,使最优饲草带识别准确度达85%以上。 ...
中国团队研发遥感融合人工智能技术 精准量化饲草种植发展潜力
中国新闻网· 2025-09-30 13:40
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空天院)近日向媒体发布消息说,该院研究团队最近创新性研发出 一套人工智能(AI)与遥感融合一体化技术,在中国北方干旱半干旱流域特别是黄河中游典型区域,已成 功实现公里尺度最优饲草带精准识别。 这项在干旱半干旱流域饲草种植发展潜力评估方面取得的重要进展,由中国科学院空天院遥感与数 字地球全国重点实验室王树东研究员带领生态水文遥感团队联合中外合作者共同完成,相关成果论文近 日在国际专业学术期刊《水研究》(Water Research)发表,将为有效落实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 展、国家粮草安全,提供科学的数据支撑与可操作的决策工具。 构建跨层级跨数据源融合技术框架 研究团队介绍说,中国北方干旱半干旱流域面临着水资源刚性约束与保障粮草安全的双重压力。在 此背景下,如何在严守生态保护红线的前提下,科学有效地恢复退化土地、提升土地综合产能,成为亟 待解决的关键科学与管理问题。 王树东表示,区别于传统评估中往往侧重单一产量或生态指标的做法,此次研究将饲草种植决策科 学地表述为一个追求"水资源消耗、土壤固碳效益、饲草产能产出"三维协同最优的空间优化问题。 通过将生态效益、经济收益与用水成本放 ...
AI农业 究竟有多“野”丨粤来粤好百千万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9-30 13:17
文案丨喻淑琴 李志敏 海报丨王冰 余果 总统筹丨杜弘禹 袁丁 指导丨丁青云 曹军 选题/执行统筹丨喻淑琴 李振 拍摄/剪辑统筹丨曾婷芳 朱景辉 设计/分发统筹丨林军明 谭婷 张楠 (原标题:AI农业 究竟有多"野"丨粤来粤好百千万) 在位于广州增城的全球首个水稻无人农场,AI与农机,正上演现代农业"科幻大片"。(详情请点击视频 ↑↑) 总策划丨邓红辉 贾肖明 拍摄丨游小丫 唐瑶 刘聪 谢怡菲 剪辑丨柳润瑛 王学权 俎国 何志佳 出品丨南方财经全媒体集团 21世纪经济报道 联合制作丨广东省科技厅 制作丨品粤工作室 学习经济工作室 创意工作室 ...
转型贷款赋能 农业绿色转型加速
金融时报· 2025-09-30 10:42
当"双碳"目标的春风拂过广袤田野,农业绿色升级已成为不可逆转的时代潮流。然而,由于传统农业固 有的脆弱性与分散性,农业绿色转型技术门槛高、信用风险大、生态效益内化难,在绿色转型升级中面 临各类融资问题。对此,中国人民银行江津分行在中国人民银行重庆市分行的指导下,以转型金融为 媒,让银行放心大胆地助力企业可持续发展。 自重庆被确定为全国首批农业转型金融标准试用省市以来,中国人民银行江津分行迅速响应,紧扣农业 产业特点,联合多部门建立农业转型项目库,主动将符合条件的绿色项目纳入服务清单,变"企业找上 门"为"政策送上门"。同时,组建由行业主管部门、中国人民银行当地分支机构、金融机构和第三方评 估机构共同组成的"一对一服务团队",从项目申报到贷款审批全程跟进,保障审批流程的顺畅和高效, 让企业少跑腿、贷款更便捷。 "以前贷款要看抵押物,现在看'碳足迹'就行?"广州双桥(重庆)股份有限公司财务负责人起初还有些 疑惑。这家专注淀粉糖生产的企业,想升级节能设备却苦于没有抵押物,是"碳足迹+信用"的融资模式 让他们吃下了"定心丸"。中国人民银行江津分行利用长江绿融通系统"碳账户"模块,为其淀粉糖产品核 算"碳账",出具动态 ...
情系深喀一家亲,光峰科技中秋助农走进新疆喀什
新浪证券· 2025-09-30 10:09
光峰科技中秋助农项目的第三年,我们跨越五千多公里,从南海之滨的深圳,来到了壮美辽阔的新疆喀 什。 喀什是深圳对口援疆城市,自2010年启动新一轮对口支援工作,整整十五载,从深圳湾到帕米尔高原, 山与海的情谊日益深厚。科技、文化、产业、人才交流持续深化,共同谱写出"深喀一家亲"的温暖篇 章。 我们此次的目的地,是喀什的帕哈太克里乡——一个在深圳援疆支持下精心打造的"乡村振兴小镇"。 帕哈太克里乡位于喀什市西南部,总人口约1.8万人。虽然地处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但得益于帕米尔 高原的高山冰川和积雪融化,形成了纵横交错的水网,颇有几分江南水乡的韵味,也为水稻种植创造了 得天独厚的条件。 然而,水资源充沛并没有让这里的稻米产业一蹴而就——大片耕地属于盐碱地,土壤盐碱化严重。数据 显示,当地土壤盐分含量最高达39.7‰,甚至比海水还要高出9.7‰,这曾让耕地产量长期低迷。 从荒芜的盐碱地到丰产的稻田 帕哈太克里乡完成了从盐碱荒地到远近闻名的 "塞上粮仓" 的华丽转身,当地村民也真真切切地感受到 了深圳科技帮扶的强大力量。 帕哈太克里乡盐碱地 盐碱地治理是一道世界性难题。在我国,除了18亿亩耕地外,还有15亿亩尚未有效利 ...
年轻人的返乡新赛道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9-29 14:34
粤来粤好百千万之农科系列100视频 (原标题:年轻人的返乡新赛道) (荷焱 昝金玉 罗奇宇 李雪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