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乡村旅游
icon
搜索文档
中国经济信心说丨忘不了的“乡愁”,如何成乡村振兴“流量担当”
央视新闻客户端· 2025-08-29 15:41
行业规模与市场表现 - 国家级和省级传统村落共13183个 吸引游客2.93亿人次[1] - 传统村落旅游带动消费342.13亿元[1] - 保护名录涵盖55.6万栋传统建筑及近6000项非遗项目[3] 保护与开发模式 - 贵州郎德上寨实施民宿改建风格审批机制 保留500多年苗寨风貌[3] - 福建培田古村采用"拆建修传绿"组合策略打造耕读小镇品牌[3] - 安徽宏村建立古建筑电子档案系统[3] - 安徽黄山市首创古民居产权流转交易信息平台[4] - 福建推出全国首部传统风貌建筑保护法规 允许古厝经营收益权质押贷款[4] - 山西通过村集体统一回收产权后租赁筹资[4] 创新运营案例 - 陕西袁家村打造关中民俗美食博物馆 客流量比肩西安兵马俑[6] - 江西流坑通过村跑赛事推广千年古村及古樟林群落[6] - 浙江松阳平田村改造闲置老屋为"云上平田"民宿 举办写生摄影农耕沙龙活动[6] 发展理念与趋势 - 保护优先与创新活化相结合 赋予农耕文明新时代内涵[3] - 采用政府投入 市场运作 社会资本参与等多渠道融资机制[4] - 传统村落从文化载体转型为兼具经济效益的富矿资源[6]
甘肃成县:激活文旅康养新业态
中国发展网· 2025-08-29 13:30
核心观点 - 公司通过建设南山旅游环线 整合区域内自然与人文资源 推动农文旅康养产业融合发展 形成景区与乡村联动格局 [1] 交通基础设施 - 2024年赵山和南山旅游公路通车 惠及5个旅游重点村 近期又推进全长近5公里的南山至杜甫草堂旅游公路 打通景区与乡村连接的最后一公里 [2] - 交通改善使自驾赏田园和徒步寻诗韵成为周边省市游客的新选择 [2] 产业发展与资源整合 - 公司突破传统旅游思路 以鸡峰山国家森林公园和杜甫草堂为双名片 通过旅游环线将分散的民宿集群 农林园区和文化点位有机串联 [1] - 依托年均11.9℃宜人气候和1700小时充足日照 发展苦参中药材基地 核桃林采摘和特色农家乐 串起产业发展链条 [2] - 政策引导民间资本涌入 通过以奖代补和先建后补政策为民宿提升注入资金 推动特色民宿入住率同比提升30% [3] 产品与服务升级 - 特色民宿如锦绣云轩 半山雅社和南山小院从单纯住宿空间升级为融合农业体验 文化感知和康养休闲的综合载体 [3] - 民宿特色化发展 例如聚焦艺术创作成为院校写生研学基地 推动乡村旅游从一日游迈向多日游 [3] - 公司加速推进夜间亮化工程和南山动物园招商引资项目 旨在打造白天游田园 夜晚赏夜景 四季可康养的旅游体验 [3]
从一场现场会背后解读建德城乡共融实践
杭州日报· 2025-08-29 10:59
青年人才引进与培育机制 - 建德为青年人才构建引育用留全链条机制 设立全国首个农创日 累计培育新农人7094名 建德师傅2.48万名 [7] - 建成省级青年入乡实践站点15个 大学生创业园区4家 通过乡村梦想家招引计划签约16个团队 吸引610个乡村经营主体扎根 [7] - 更楼街道青创楼由化工厂宿舍改造而成 聚焦影视/短视频/农创文创/电商直播等新赛道 吸引67家企业150余名青年入驻 2024年1-8月税收突破1000万元 [6] 乡村产业创新发展模式 - 航川村创新139乡宿品牌模式 10人以上旅行团每人住1晚吃3餐仅需139元 2023年5月至今接待游客超20万人次 旅游总营收超1500万元 [8] - 推出分时旅居模式 游客支付680元可获得2年40天入住权 民宿主出租13间客房2年可获得12.35万元租金收益 预计全年额外增收6-8万元 [9] - 寿昌镇创新六卖神剑新零售模式 水果莲售价达15.8元/100g且复购率超50% 糯米丝瓜单价稳定在2.5-3元/斤 2024年农业生产总值达4.69亿元 [9] 农业产业体系与经济效益 - 聚焦1+3+X农业产业体系 建成11.6万亩农业标准地 实现粮食生产六连增 拥有7个国家地理标志产品 [10] - 2024年农业总产值突破70亿元 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53440元且增速居杭州首位 [5] - 寿昌镇集聚区农产品供应全链总产值达8.5亿元 带动农户增收超5500万元 [9] 乡村旅游与资源盘活 - 航川村盘活闲置房屋打造云山宿集民宿集群 民宿主平均每月营收超3万元 村集体经营性收入从2021年31万元增至2024年151万元 [8] - 青年团队参与乡宿运营 设计游运专线套餐 4个月输送游客3500余人次 打造家味航川乡村运营品牌 [7] - 建德入选全国首批全省首个国家五好两宜和美乡村试点 全省乡村人才振兴先行县和四链融合发展集聚区试点 [5] 公共服务体系完善 - 建成覆盖城乡的15分钟公共服务圈 行政村通路通车通达率100% 村级医保便民服务站257个 实现异地就医结算全覆盖 [12] - 幸福方桌老年助餐村社覆盖率达97.5% 行政村快递县到村当日达覆盖率超90% [12] - 大同镇建立中心食堂+自办食堂+助餐点+送餐上门体系 包含5个中心食堂/10个自办食堂/19个助餐点 [12] 医疗与养老服务创新 - 建德医院体检巡回车配备心电图机/全科诊疗仪/便携式超声仪/DR等专业设备 为山区提供固定+流动巡回诊疗服务 [11] - 大同镇将闲置卫生院改造成一核多能便民服务综合体 包含菜市场/老年食堂/家宴中心等功能区 [11] - 老年食堂提供2元餐食包含红烧肉/番茄炒蛋等热菜 93岁老人刘长吉表示就餐点距离住所仅500米 [11]
新华视点|夏日经济“热”力四射 多元业态绘就乡村振兴新图景
新华社· 2025-08-28 22:17
乡村旅游发展态势 - 乡村旅游呈现高质量发展新图景 展现多元业态融合趋势 [2][20] - 浙江余杭"摸鱼派对"活动人气爆棚 反映市场对创新体验式旅游需求旺盛 [4] - 临安柳溪江转型天然水上乐园 青山湖水上运动中心引领潮流玩法 体现资源开发与休闲运动结合趋势 [6][8] 文体旅融合成效 - 云南瑞丽南洋华侨机工回国抗日纪念馆7月以来接待游客2.6万人次 同比增长15% 显示红色旅游持续升温 [11] - 罗平县通过85万亩油菜花打造花海经济全产业链 形成近百亿元产业规模 实现一二三产深度融合 [14] - 河南范县发展500余亩荷塘经济 结合观光小火车与游艇项目 推动农旅融合模式创新 [16][18] 生态资源价值转化 - 乡村避暑游依托生态资源为村民创造实际收益 体现环境资源的经济转化能力 [12] - 水上乐园、金色花海、红色足迹等多元业态共同构建乡村振兴新图景 [20]
夏日经济“热”力四射 多元业态绘就乡村振兴新图景
新华网· 2025-08-28 20:25
乡村旅游发展态势 - 乡村旅游呈现高质量发展新图景,涵盖水上乐园、花海经济及红色旅游等多元业态 [1][13] - 浙江乡村避暑活动创新多样,包括摸鱼派对、清凉江畔和水上运动等热门项目 [2] - 余杭摸鱼派对人气爆棚,临安柳溪江转型为天然水上乐园 [4][6] 文体旅融合与经济效益 - 云南通过文体旅融合推动乡村振兴,青山湖水上运动中心引领新型旅游玩法 [7] - 生态资源驱动乡村避暑游,为当地村民带来实质性收益增长 [7] - 瑞丽红色旅游热度持续,南洋华侨机工回国抗日纪念馆2023年7月后接待游客2.6万人次,同比增长15% [9] 农旅融合与产业规模 - 河南范县500余亩荷塘开花,结合观光小火车和游艇等设施推动农旅融合 [11][14] - 罗平县以85万亩油菜花为基础,打造花海经济全产业链,实现一二三产深度融合 [11] - 油菜花产业支撑西南小城近百亿元规模产业经济 [11]
新华视点丨夏日经济“热”力四射 多元业态绘就乡村振兴新图景
新华网· 2025-08-28 20:17
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新图景 - 乡村避暑游呈现多样化形态 包括摸鱼派对、江畔休闲及水上运动等创新玩法 [2][4][6] - 文体旅融合助推乡村振兴 依托生态资源发展避暑游为村民创造实际收益 [7] - 红色旅游保持高热态势 南洋华侨机工回国抗日纪念馆接待游客2.6万人次且同比增长15% [9] 农旅融合产业链发展 - 花卉经济形成完整产业链 罗平县通过85万亩油菜花实现三产融合并创造近百亿元产业规模 [11] - 荷塘经济实现多元化开发 通过观光小火车、游艇等设施提升农旅融合价值 [14] - 多元业态协同发展 涵盖水上乐园、金色花海、红色旅游及荷香雅韵等多样化模式 [13]
香菇富民、文旅兴村,随州以特色产业铺就共富路丨活力中国调研行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8-28 10:31
核心观点 - 湖北随州通过特色产业和农文旅融合推动县域经济发展和乡村振兴 随县以香菇产业形成超300亿元全产业链并带动30万人就业 曾都区以银杏和红色文化资源发展文旅带动3000人就业并实现村民增收 [1][2][6] 随县香菇产业发展 - 香菇产业已发展40余年 形成总产值超300亿元的全产业链格局 成为全国四大香菇主产区之一和重要加工出口基地 [2] - 产业带动就业规模显著 全县10万菇农从事种植 全产业链就业人数维持在30万 占全县农业劳动力主要比重 [2][4] - 推行香菇种植工技能培训 发放近1000本专项职业能力证书 培训按每人1200元给予补贴 [3] - 智能化转型提升效率 自动化设备使灭菌环节人力从10人减至2人 时间从4天缩至12小时 灭菌成活率从95%提升至100% [5] - 智能大棚使每袋香菇增收8元 催生新岗位 电商直播从业者超3000人 带货销售额破10亿元 [5] 曾都区农文旅融合发展 - 依托银杏资源和红色文化 引进文旅项目22个 落地品牌32个 打造国家级旅游度假区 [6] - 创新投资运营模式 采用政府领投、社会跟投、群众共投方式 为当地创造大量就业机会 [8] - 带动本地劳动力就业超3000人 其中农村劳动力占比超80% 形成就业在乡村的良好局面 [8][9] - 民宿和配套业态带动村民增收 例如裸心隐乡项目承诺村集体投资收益率低于3%时按3%保底分红 [8] - 周边村发展配套服务 每年带动农产品销售180万元 村集体增收20万元 本地员工占比达90% [8] 具体案例与成效 - 返乡创业者吴忠通过香菇种植培训 购买一万棒菌棒实现销售额近9万元 盈利约6万元 [2] - 汤成投资1590万元建设现代化香菇基地 带动220名村民就业 最高月薪达1.2万元 [3][5] - 余公平经营"白果宿下"民宿 聘请3名村民常年就业 旅游旺季另聘4-5人 并采购周边农户农产品 [7][8] - 银杏谷度假区运营半年获2亿曝光 以40万元营销撬动年轻客群占比达40% 带动在地消费营收倍增 [7]
河南稻田的N种打开方式
河南日报· 2025-08-28 07:39
再生稻产业发展 - 商城县再生稻种植面积从2014年40亩扩展至2025年预计18万亩 增长近4500倍 [2] - 再生稻头茬亩产突破1300斤 全年亩产超1800斤 增产超3亿斤 产值破7亿元 [2] - 组建95人农业科技团队 技术指导覆盖率超80% 2024年开展技术培训40余场 培训新型职业农民近千人次 [4] 技术创新与规模扩张 - 筛选"桃优香占""隆晶优1212"优质品种 良种推广应用率超60% [4] - 建成19个再生稻示范基地 8个乡镇实现万亩以上规模种植 [4] - 2016年以来累计投入1.2亿元用于产业奖补、基础设施和品牌建设 [4] 区域协同发展 - 光山县再生稻种植面积达20多万亩 建设全省首家大型智能化育秧工厂 年育秧能力近百万盘 [5] - 培育"光山蓝"区域公共品牌 7家企业14个产品获绿色食品认证 10个市级和8个省级知名品牌 [5] - 组织4支服务队45名技术骨干对32个生产基地包联服务 减轻气象灾害影响 [5] 生态循环农业模式 - 潢川县推广"稻虾鳖"立体循环模式 亩产小龙虾500斤 生态甲鱼亩产200斤 资源利用效率提升30% [8] - 建成日加工30吨甲鱼生产线 年加工小龙虾3万吨、甲鱼1万吨、淡水鱼3万吨 [8][9] - 形成年产值20亿元产业集群 涵盖600余养殖户、40余家合作社、近80家加工企业 [9] 产业链深度整合 - 从虾壳提取虾青素、甲壳素制成保健品原料 实现"变废为宝" [9] - 线上平台甲鱼产品日销8000至1万单 打造"龙小甲""中华黄鳖"等知名品牌 [9] - 采用"龙头企业+示范基地+合作社+渠道"模式 构建种苗繁育、加工、冷链物流全产业链 [9] 农文旅融合创新 - 汝阳县稻田小镇累计接待游客23万人次 清明假期门票收入破10万元 [12] - 春季研学活动接待团队超30批次 实现研学收入22万元 [12] - 2023年10月以来文旅收入346万元 村集体收益242万元 村民股东分红15万元 [14] 乡村运营机制创新 - 采用"村股份经济合作社+乡村合伙人+村民"合作模式 村民小额入股项目 [14] - 数字化乡村运营平台实现"即时分账" 现场消费实时到账 [14] - 观光小火车项目4名合伙人各入股2万元占股60% 24户村民每户筹资1000元占股20% [14]
猎神村“竹山变金山”
金融时报· 2025-08-26 10:45
生态治理成效 - 关闭5座石膏矿并舍弃近20年矿山经济 实现绿色转型 [1] - 划定生态保护区 整治矿区塌陷滑坡 实施复绿工程 [1][2] - 恢复群山叠翠自然面貌 保障公益林6900余亩 改造竹林6500余亩 栽种树木超30000株 [2] 生态修复技术 - 创新采用"小微湿地+"治理模式 修复65个采矿"天坑" [2] - 建成山地梯塘小微湿地群 梦溪湉园入选重庆市首批25个市级小微湿地名录 [3] - 水质达Ⅱ类标准 湿地植物从19种增至110种 水生无脊椎动物从13种增至52种 发现鸟类30余种 [3] 旅游产业发展 - 形成百里竹海民宿群 拥有乡村酒店及民宿50余家 客房700间 床位近1000个 餐位约4500个 [3] - 2024年接待游客超30万人次 旅游收入超6000万元 [4] - 解决就业300余人 村集体经济增收248万元 分红60万元 人均纯收入达3.6万元 [4] 产业融合模式 - 推动林业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涌现民宿/康养/露营等新业态 [4] - 引入重庆怡幽谷农林开发公司/亿联集团等民营资本共建民宿项目 [4] - 打造"矿咖"等网红打卡点 利用废弃矿洞改造保留原始风貌 [4]
杭州文旅、交通部门开展“三江两岸”乡村旅游交通线路调研
杭州日报· 2025-08-26 10:44
交旅融合创新实践 - 建德市航头镇航川村推出杭州首条乡村“游运”专线 每日8:30从杭州火车东站发车 11:30抵达航川村 开通当日50个名额15分钟内售罄 预售期从10天延长至15天 车辆从38座升级至56座 3个月精准导客超3000人次 [3] - 航川村“139民宿”项目提供住一晚包三餐和旅游专车接送服务 价格为一天139元 项目从2023年试水12家民宿发展到30余家 总床位数突破700张 [3] - “游运”专线乘客68%来自杭州城区 上海嘉兴游客占比22% 其余来自宁波湖州等地 项目精准契合银发族乡村度假需求 [4] 资源整合与运营模式 - 当地组建“139乡宿联合体” 以航川村为核心辐射带动周边村庄资源 实现从单点突破到区域联动的转变 [4] - 针对乡村文旅资源分散问题 交通部门已推出“径山禅意专线”“桐庐马岭古道直通车”等特色线路 服务热门节点并培育潜力项目 后续将开通直达安吉绍兴淳安等地村庄的专线 [6] - 杭州推进“三江两岸”乡村旅游交通线路建设 采用“大环+小环”形式 推动专线班车游船和绿道骑行等多种出行方式无缝衔接 旨在使乡村从“散装”变“整装” [7] 市场潜力与挑战 - 桐庐县梅蓉村春秋两季及周末客流量高 民宿一房难求 但非周末时段客流量仍有较大提升空间 [6] - “三江两岸”沿线景区乡村节点间缺乏便捷高频次交通接驳 各景区吸引力差异导致游客停留时间短重游率不高 [7] - 交旅融合模式构建“水陆联动”绿色交通体系 契合年轻人低碳出行偏好 长远看有望推动乡村旅游从景点“孤岛”走向全域贯通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