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经济

搜索文档
调仓风向标|摩根士丹利基金雷志勇:继续看好智算基础设施及AI应用
搜狐财经· 2025-04-25 20:24
基金规模与仓位变化 - 雷志勇在管3只基金总规模达55.31亿元,较上季度36.09亿元增长53% [5] - 大摩数字经济混合规模52.33亿元,较去年末33.79亿元增长55%,净申购7.63亿份 [5] - 大摩科技领先规模1.43亿元(增幅17%),大摩万众创新规模1.55亿元(增幅超40%) [5] - 三只基金股票仓位均超90%,大摩数字经济仓位从90.18%提升至90.43% [6] 持仓结构调整 - 大摩数字经济前十大重仓股新增科泰电源、蓝思科技、胜宏科技、潍柴重机,调出中际旭创等4只个股 [7] - 英雄克(5.46%)、润泽科技(5.05%)、科泰电源(4.93%)为前三大持仓,海光信息等6只个股获增持 [7][8] - 大摩科技领先前十大新增科泰电源、振华科技、蓝思科技,减持润泽科技、歌尔股份、英雄克 [8][9] 投资方向与业绩表现 - 持续聚焦数字经济板块,增配国产智算基础设施贡献净值,海外算力链下跌拖累业绩 [9] - 二季度继续看好智算基础设施及AI应用,优选质地与股价匹配的公司 [9] - 2025年仅大摩万众创新实现浮盈,其余两只基金收益率为负,因坚守科技赛道策略 [10]
时报观察|杭州土拍火在“产城融合”
证券时报· 2025-04-07 08:25
责编:叶舒筠 一季度,杭州住宅用地成交金额高达595.1亿元,同比大涨149%,创近三年季度新高,排名全国第一;平均溢 价率43.2%,最高溢价率高达115.4%。亮眼数据的背后,深刻反映了杭州产业驱动型城市发展的内在逻辑。 产业潜力是城市长期竞争力的核心要素。近年来,杭州在持续做强数字经济核心产业的同时,推动数字经济与 制造业深度融合,加速培育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如今,杭州从"数字经济第一城"向"硬科技高地"跃升,已构 建起由阿里巴巴等头部企业提供基础支撑,深度求索、宇树科技等"六小龙"攻坚关键技术,数百家专精特 新"小巨人"完善配套的创新生态。 高端产业聚集效应带来高质量人口迁徙,全国各地的优秀人才持续涌入杭州。2024年,杭州新增常住人口中本 科及以上学历占比达61%(全国平均仅23%)。大量的人才流入,不仅带来购房需求,更推动居住品质升级。 特别是在限购、限价政策放开后,此前被抑制的购房需求集中释放。3月杭州新房市场"小阳春"表现亮眼,部 分叠墅单价突破11万元仍受热捧;二手房成交量超过1.24万套,创近8年新高。 正是看到了产业人口带来的真实住房需求,房企们纷纷加大在杭州的拿地力度,不仅本土房企争抢 ...
杭州可能要成为一线城市,但未必是“中国硅谷”
吴晓波频道· 2025-03-30 02:01
杭州城市发展模式分析 - 杭州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比达42%,GDP中科技贡献率超68% [10] - "浙大系"孵化3800家科技企业,每万人拥有市场主体1437户,日均新增12家科技型企业 [10] - 杭州基金小镇管理规模超2.3万亿,占全国科创投资总额20% [10] 土地与人口数据 - 杭州2025年成交30块涉宅用地,平均楼面价超深圳广州,主城区新房价格持续上涨 [2] - 2024年杭州人口净流入超10万人,占浙江省总流入量45.5万人的近1/4 [2] - 金融机构存款余额接近8万亿,实际利用外资65.42亿美元居全国第三 [4] 产业空间布局特征 - 未来科技城聚集5万家企业,专利密度达硅谷1.5倍,成为三大产业中心之一 [7] - 浙江省将1059个开发区整合为134个,保留7%园区贡献40%税收和70%规上工业增加值 [10][11] - "杭州六小龙"企业总部多分布于传统核心城区,与硅谷郊区集群模式形成差异 [12] 硅巷模式核心要素 - 纽约硅巷每新增1个科技岗位带动1.86个城市岗位,每1美元直接产出创造1.53美元总产出 [20] - 杭州80%AI/机器人研发经费聚焦应用层,注重解决城管摊位识别、养老机器人等场景需求 [24] - 城市更新推动老城区存量空间改造,形成"一主六辅三城"的多中心结构 [14][25] 未来发展趋势 - 核心城区土拍价格屡创新高,2024年50%二手房交易集中于四大主城区 [28] - "去大厂化"趋势显现,中小企业创新容错率更高,OpenAI式独立团队成为创新主力 [28] - 历史文化与科技创新融合,通过功能性街区、楼宇经济体等形式激活本地文化 [29]
五经普数据,披露广东江苏真实家底
城市财经· 2025-03-20 11:50
文章核心观点 - 广东和江苏公布第五次全国经济普查公报,从从业人员、新兴产业、区域分布等方面数据对比,展现两省经济发展特点与趋势,两省积极拥抱新兴产业,加速转型升级,提升经济韧性 [2][13] 从业人员 - 第五次经济普查调查二、三产业单位规模、从业人员等情况,法人单位与个体经营户数量反映经济活动规模与市场活跃程度,2023年广东二、三产业法人单位和个体经营户总量及增幅略胜江苏 [4] - 2023年广东二、三产业法人单位从业人员5285.7万,比2018年增加674.8万;江苏从业人员3881.6万,5年减少47.6万;2023年广东、江苏从业人员占比分别为41.6%、45.5%,与2018年相比,广东提升4.3个百分点,江苏下降1个百分点 [5] - 江苏从业人员缩水主要受二产影响,5年二产从业人员减少390.8万,超过三产增加的343.3万;2018 - 2023年江苏纺织、化工等传统产业从业人员严重缩水 [5][6] - 全国及粤苏二产增加值占GDP比重下降、三产占比上升,过去5年广东二产从业人员增量远不及三产,但工业企业效益提升,法人单位资产和营收两位数高速增长 [6] 新兴产业 - 江苏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家底优于广东,2023年江苏规上工业企业法人单位更多,在新能源、新材料领域家底更厚 [8] - 江苏培育出“中国新能源之都”常州,拥有完整度全国第一的动力电池产业链,是新材料产业霸主 [9] - 广东在数字经济领域更具优势,2023年广东工业战新产业法人单位中新一代信息技术占比超40%,数字经济核心产业企业法人单位、从业人员、营收几乎都是江苏的1.5倍 [9] - 在“研究与试验发展活动”指标上,江苏开展R&D活动的工业企业更多、R&D经费与营业收入之比更高,广东R&D经费支出更大、发明专利申请数量更多 [9][10] 区域分布 - 2023年广东从事二、三产业活动的法人单位珠三角占全省86.4%,深圳、广州合占全省半壁江山;江苏法人单位区域分布更均衡,苏南地区约占全省60% [12] - 5年来,珠三角和苏南地区法人单位与从业人员占比均提升,法人单位与从业人员向经济发达地区集中趋势加强 [12] - 珠三角和苏南地区从业人员占全部人口比重高,深圳超70%,东莞、苏州超60%,珠海等超50%,远超全国均值 [13]
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院长黄汉权:以新质生产力为驱动的发展态势在形成,稳住楼市股市有助于提振消费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3-08 12:26
经济增长目标与支撑条件 - 2025年经济增长预期目标设定为5%左右 旨在稳就业、防风险、惠民生并与中长期目标衔接 [1] - 2024年GDP规模达135万亿元 同比增长5% 增速居全球主要经济体前列 [4][5] - 实现目标的四大有利条件:积极财政政策(新增政府债务11.86万亿元 同比增2.9万亿元)、新质生产力推动(如DeepSeek、人形机器人)、民企信心改善、完整产业链支撑 [6][7] 财政与货币政策组合 - 财政政策力度显著加大:赤字率提至4%(对应5.66万亿元 同比增1.6万亿元) 政府债务总规模同比增超30% [10] - 货币政策转向适度宽松:保持M2高增速 结构性工具支持科技/绿色/民企领域 可能适时降息 [10] 消费与投资提振措施 - 消费提振四路径:提高中低收入群体收入、稳定楼市股市财富效应、扩围"两新"补贴(新增手机等品类)、放宽服务消费准入 [11] - 投资效益提升方向:政府投资加快形成实物工作量 民间投资重点开放基建竞争性领域(占比超50%) 整治恶性竞争 [12] 新质生产力重点赛道 - 数字经济(AI如DeepSeek)、绿色经济(风电/新能源车)、生命科学(生物医药)、低空经济构成核心赛道 [14][15] - DeepSeek标志性意义:低成本开源赋能行业 可能引发创新"滚雪球"效应 [15] 关键改革领域 - 经营主体活力改革:落实民营经济促进法 解决账款拖欠/融资难题 [16] - 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畅通要素流动对冲外部环境压力 [17] - 财税体制改革:调整央地财权事权 消费税征收环节后移增加地方财力 [17] - 制度型开放:单边免签等举措拉动消费与服务业 [18]
A股市场|全面提振信心,拥抱核心资产
中信证券研究· 2025-03-06 08:29
2 0 2 5年两会如期召开,除了符合预期的总量类经济目标之外,科技AI创新+供给侧"反内卷"+需求 侧扩内需三大明确的政策思路振奋人心,预计市场信心的修复将从科技领域逐步扩散到经济领域。 我们沿着科技创新推动产业价值重构、供给侧改革引导行业供需出清以及制度优化释放消费潜能三 个视角,从科技、工业和消费板块中甄选出A股"新核心资产3 0 "组合,中国的核心资产有望迎来春 天。 文 | 裘翔 刘春彤 ▍ 总量类目标符合市场预期,创新、供给、内需三大结构性的政策思路清晰明确,振奋市场信 心。 2 0 2 5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GDP增速目标为5 . 0%左右,赤字率为4%,特别国债总计规模接 近2万亿,地方政府专项债规模超过4万亿等,这与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定调基本一致,也符合市 场预期。同时我们发现,在结构性和产业类政策方向上亮点颇多。 ▍ 第一,激发数字经济活力,培育壮大新兴产业。 端侧AI、算力、机器人、低空经济等科技热点均被提及。《政府工作报告》指出: 1)持续推进"人工智能+"行动,支持大模型广泛应用,大力发展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人工智能 手机和电脑、智能机器人等新一代智能终端以及智能制造装备,优化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