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面板
icon
搜索文档
三星显示将推出无偏光片手机用OLED
WitsView睿智显示· 2025-02-28 14:49
【WitsView整理】 2月27日,三星显示宣布,将在即将举办的MWC 2025上展示新一款手机用OLED显示屏。 据介绍,该产品是三星显示全球首次商用化的"无偏光片显示屏",即由"OCF(On-Cell Film)"技术开发而成。 OCF技术不仅提升了户外可视性,还在降低功耗和设计创新方面奠定了基础。继折叠屏智能手机之后,该技术正在扩展应用于普通直屏智能手机 和卷轴式笔记本电脑,被视为高附加值显示屏技术。 图片来源:三星显示 新款OLED显示屏通过去除偏光片,实现亮度的提升,最高亮度可达5000尼特,而平时亮度也能保持在3000尼特以上。与近期市场上的高端智能 手机OLED屏相比,该产品在相同功耗下亮度大约可达到1.5倍,换言之,其仅用现有面板功耗的63%就能实现相同的亮度。 此外,因为不使用偏光片,该产品比现有的OLED面板薄约20%。而面板越薄,越有利于提高耐用性和可视性,设计优化也更方便,同时面板的反 弹力降低,对滑盖式、卷轴式等多种外形设计和实现也更为有利。 显示器研究中心 智能手机面板价格预测月度报告 ▶ 关于集邦 700 1 2 此图片来自微信公众平台 上下滑动查看 Size Covered> ...
瀚宇彩晶披露2024年营收
WitsView睿智显示· 2025-02-28 14:49
公司财务表现 - 2024年全年税后净损53.25亿新台币(约人民币11.77亿元),亏损扩大主要因新产品良率偏低及开案费用增加 [1][2] - 第四季合并营收28.64亿新台币(约人民币6.33亿元),季增19.98%,但营业损失14.44亿新台币(约人民币3.19亿元),税后净损15.38亿新台币(约人民币3.40亿元) [2] - 全年合并营收99.64亿新台币(约人民币22.03亿元),年减19.34%,毛损率36.11%,营业损失55.58亿新台币(约人民币12.29亿元) [2] 新产品与良率改善 - 新产品友善环境显示纸具备户外可视、低功耗、广温等技术特性,应用涵盖电子标签、工业控制屏幕等多元领域 [3] - 量产初期良率较低导致光罩及开发费用大增,但当前良率已明显提升,公司计划聚焦成熟产品线以改善毛利率 [3] 产品结构调整与市场策略 - 消费性产品比重降至45%以下,转向车载和工控领域发展,车载面板营收占比提升至25% [3] - 日商退出面板市场后,公司切入仪表板、侧视镜等汽车数字化应用,并瞄准7吋扶手屏等影音温控功能市场 [3] - 中控台屏幕因LTPS面板竞争激烈导致出货减少,工控占比维持25%,拓展强固型平板等新应用 [4] 行业趋势与未来展望 - LCD面板市场需求平稳,公司避开消费性产品竞争,下一波车载面板出货增长点预计在2025年下半年至2026年 [3] - 工控领域持续布局航海、航空、智能家居等应用,同时争取强固型设备订单 [4]
DTS2025 | 从微型到超大尺寸,精彩剖析新型显示技术的多元未来
TrendForce集邦· 2025-02-28 12:03
文章核心观点 TrendForce集邦咨询举办2025集邦咨询新型显示产业研讨会,多位专家和分析师发表演讲,多方位分析显示领域未来及探讨相关议题,呈现丰富产业动态内容 会议概况 - 2025年2月26日、27日在金茂深圳JW万豪酒店举办为期2天的2025集邦咨询新型显示产业研讨会(DTS 2025) [1] - 两天主题分别为“微型和中小型显示专场”和“超大尺寸与超高清(双超)显示技术” [1] - 集邦咨询总经理樊晓莉发表致辞,欢迎和感谢嘉宾并祝愿自发光显示产业未来发展 [3] Day1微型和中小型显示专场 2025年面板行业竞争格局 - 陆系面板厂在TFT - LCD产业产能和出货规模占主导,通过按需生产控产调节策略扭转亏损,2025年产业有5大关键点需关注 [5] - 短期间控产策略重要,未来引导平均需求尺寸放大实现供需平衡;产业有潜在整并目标,整并可拉高产业集中度和议价能力 [5] - 国产零组件供应链在偏光板、背光模块等取得主导权,驱动IC自制比重逐渐拉高,未来将深化发展 [5] - 面板厂顺应客户需求扩大海外模块厂设立,朝多元化供应链布局前进;针对显示相关技术和非显示业务投资预期将持续开展 [5] AI PC引领笔记本市场新潮流 - AI技术发展使AI PC重塑人机交互方式,加速创新应用落地,迎来广阔增长空间 [7] - 2025年AI笔记本市场渗透率将达21.7%,到2029年接近80%,AI将成行业标配 [7] - AI PC是未来数字化办公与智慧生活核心驱动力,助力产业升级,带来便捷体验 [7] 从面板迈向智慧座舱,谈车用显示器市场发展 - 全球车辆需求迈入高原期,中国大陆以旧换新补贴和新兴国家经济成长、都市化带动今年量能成长 [9] - 车辆搭载面板数量提升,吸引更多面板厂加入,去年车用面板出货成长近1成 [9] - 今年前三大车用面板厂展出新技术打造人性化车内空间,增加面板用量,后座客用面板等部分搭载率提升带动需求成长6.2% [9] 规格多元发展下的液晶监视器市场 - 2025年第一季度监视器面板市场品牌需求平淡,面板厂产能不足,季成长平淡,后续看品牌备货策略影响 [11] - 新产能加入监视器面板供应链市场,获利差的面板厂首当其冲,第一季结束前监视器面板有涨价空间 [11] - 新产能带动面板技术格局变化,如IPS面板规模成长,面板厂投入高阶电竞市场,OLED监视器市场数量成长可期 [11] 近眼显示市场趋势 - 近眼显示设备核心是实现虚实融合沉浸式体验,VR/MR用VST技术,AR强调透视效果,光学和显示模块供应链丰富 [14] - 近眼显示设备关键硬件模块包括光学、显示、计算芯片、传感器和电池模块,光学模块微缩化,光波导技术是AR重要发展方向 [14] - VR/MR设备追求高分辨率和轻薄化面临成本和生态系统挑战,预计2030年出货量达4000万台,OLEDoS技术占比27% [14] - AR设备借助AI技术赋能,应用场景拓展,预计2030年出货量达2550万台,LEDoS技术有望在AR市场占重要份额 [15] Day2超大尺寸与超高清(双超)显示技术 Micro LED显示的技术进化与应用革新 - Micro LED显示技术发展重心转向设计制造优化、寻找利基市场、开发新应用和扩大市场规模 [18] - 大型显示器可扩大背板尺寸降本和提高良率,穿戴应用缺乏主流品牌带动但有独特性,车用与近眼显示是应用赛道 [18] - 发挥Micro LED优势寻找利基型应用,其在非显示领域应用也逐步展开 [18] 成本压力与技术创新,中大尺寸OLED市场拓展的破釜沉舟之路 - 2026年下半年两座8.6代RGB OLED工厂将量产,面板厂建更高世代产线提升产能、优化流程、降低成本 [20] - 2027年后IT OLED面板产能提升,苹果MacBook将推动OLED笔记本电脑市场增长 [20] 全球LED显示屏市场趋势展望 - 2024年国内LED显示屏市场需求一般,海外市场保持成长,COB技术高速成长,MiP技术受关注,两者竞争长期存在 [22] - 技术发展带来新应用,结合热门产业提升附加值,产品价格下跌拓展新兴应用和中小客户、区域市场 [22] - 预估2028年全球LED显示屏市场规模达102亿美金,2023 - 2028年复合成长率7% [22]
每周观察|人形机器人国际市场关注度升温;4Q24 DRAM产业营收季增9.9%;2024年手机面板出货量;2025全球新车销量
TrendForce集邦· 2025-02-28 12:03
人形机器人行业 - 因人力缺乏与成本上升,全球政府大力投资机器人研发项目,中、日、美、韩、德长年名列工业机器人安装量前五名,预计2025年将持续执行总计130亿美元以上相关计划 [1] - 美国市场机器人AI生态圈较完整,中国市场聚焦建立供应链,未来产品价格和应用将更多元 [1] DRAM产业 - 2024年第四季全球DRAM产业营收突破280亿美元,较前一季成长9.9%,前三大业者营收皆持续季增 [3] - 多数应用产品合约价反转下跌,美系CSP增加采购大容量Server DDR5是支撑Server DRAM价格续涨主因 [3] - 2024年第四季三星营收112.5亿美元、SK hynix营收104.58亿美元、美光营收64亿美元,QoQ分别为5.1%、16.9%、10.8% [4] 手机面板行业 - 2024年全球手机面板出货量年增11.4%、达21.57亿片,预估2025年出货量年减3.2%,为20.93亿片 [5] 新车市场 - 2025年全球新车市场销量为9060万辆,年成长率2.4%,中国占比29%最高,美国18%居次,西欧地区15% [7] - 美国市场受关税因素面临高度不确定性,中国市场“智能化”竞争将白热化 [7]
群英荟萃,DTS微型和中小型显示专场顺利落幕
WitsView睿智显示· 2025-02-26 19:14
2025年面板行业竞争格局 范博毓 TrendForce集邦科技 研究副总经理 综观整体TFT-LCD产业的发展,陆系面板厂无论从产能面或是从出货规模来看,都已拥有高度主导权,过去 几年也透过按需生产的控产调节策略来逐步扭转亏损,运营渐渐走向正轨。进入2025年后整体产业仍有5大 关键点需要持续关注。 首先短期间面板厂的控产策略依然重要,未来则持续透过引导平均需求尺寸放大来达成供需自然平衡。再 者,产业已经整并至一个阶段,目前仍有少数潜在整并目标,如能持续整并,面板厂将可望持续拉高产业集 中度,继续扩大议价能力。 向上游观察国产零组件供应链情况,目前国内在数个主要部材如偏光板,背光模块等皆已取得主导权,驱动 IC也透过IC厂商,国内晶圆代工厂与封测厂的协力合作,逐渐拉高自制的比重,未来将在不同的零组件上持 续深化发展。 【TrendForce】 2025年2月26日、27日,TrendForce集邦咨询旗下LEDinside、WitsView将在金茂深圳 JW万豪酒店举办为期2天的2025集邦咨询新型显示产业研讨会(DTS 2025)。 研讨会首日主题为"微型和中小型显示专场",会议上,来自显示面板、LED、 ...
近年高峰!2024年全球手机面板出货量达21.57亿片
WitsView睿智显示· 2025-02-26 19:14
全球手机面板市场趋势 - 2024年全球手机面板出货量同比增长11.4%,达21.57亿片,创近年高峰,主要受新机销量增长及二手机/整新机需求驱动 [1] - 2025年出货量预计同比减少3.2%至20.93亿片,因新机需求稳定化及二手市场需求可能持稳或小幅下降 [1] 主要面板厂商表现 京东方(BOE) - 2024年以6.13亿片出货量稳居全球第一,2025年预计增长2.7%至6.3亿片 [2] 三星显示(SDC) - 2024年出货3.78亿片,受益于苹果AMOLED订单及自有品牌需求,但2025年因苹果可能分散供应链,出货量预计下滑3.5%至3.65亿片 [3][4] 惠科(HKC) - 凭借G8.6世代线成本优势,2024年a-Si LCD出货2.28亿片,2025年面临华星光电竞争压力,预计微增0.7%至2.30亿片 [4] 华星光电(CSOT) - 2024年出货量同比激增83.2%至2.15亿片,受益于小米合作,2025年预计小幅增长至2.23亿片 [5] 天马(Tianma) - 2024年出货1.58亿片,2025年虽受LTPS LCD需求下滑影响,但AMOLED需求带动出货量有望增长10% [6] 技术及区域市场格局 - AMOLED需求持续强劲,2024-2025年推动面板厂出货增长,而LTPS LCD需求减弱使相关供应商承压 [6] - 陆系面板厂市占率2024年达69.8%,2025年或超70%,主导全球供应链;韩系厂商凭借柔性AMOLED技术维持20-21%高阶市场份额 [6] - 台系a-Si LCD厂商份额受惠科/华星挤压收缩,日系厂商已逐步退出市场 [6] 新型显示技术会议信息 - 会议聚焦MLED直显/背光、OLED等大屏技术,涵盖车用显示、AI PC、Micro LED透明屏等议题 [7][12][14][15] - 主要演讲包括京东方MLED技术趋势、天马Micro LED进展、Mini LED车用解决方案等 [12][14] - 会议时间:2025年2月26-27日,地点为深圳JW万豪酒店 [13]
研报 | 2024年全球手机面板出货量年增11.4%
TrendForce集邦· 2025-02-26 17:29
全球手机面板出货量趋势 - 2024年全球手机面板出货量年增11.4%达21.57亿片 创近年新高 主要受新机销量增长及二手机/整新机需求驱动 [1] - 2025年预计出货量年减3.2%至20.93亿片 因新机需求稳定化及二手市场需求可能持稳或小幅下降 [1] 技术路线分化 - AMOLED需求持续强劲 2024-2025年出货量保持增长趋势 主要受高阶手机推动 [7] - LTPS LCD需求逐渐减弱 相关供应商面临挑战 [7] - a-Si LCD在中低阶市场保持一定需求 但面临新竞争者压力 [4][7] 区域竞争格局 - 陆系面板厂市占率快速扩张 2024年达69.8% 2025年或超70% 受益于中高阶AMOLED和低阶a-Si LCD双线需求 [7] - 韩系面板厂凭借柔性AMOLED技术维持20-21%市占率 主导高阶市场 [7] - 台系a-Si LCD市占率萎缩 日系厂商已逐步退出手机面板供应 [7] 主要厂商表现 京东方(BOE) - 2024年以6.13亿片出货量稳居全球第一 2025年预计增长2.7%至6.3亿片 [2] 三星显示(SDC) - 2024年出货3.78亿片居第二 受苹果AMOLED订单支撑 但2025年可能因苹果分散供应链导致出货下滑3.5%至3.65亿片 [3] 惠科(HKC) - 2024年a-Si LCD出货2.28亿片排名第三 2025年预计微增0.7%至2.30亿片 面临华星光电竞争压力 [4] 华星光电(CSOT) - 2024年出货同比暴涨83.2%达2.15亿片 与小米深度合作 2025年预计增至2.23亿片 [5] 天马(Tianma) - 2024年出货1.58亿片 2025年AMOLED需求或推动出货增长10% 但LTPS LCD业务承压 [6][7]
中国股市“分红大革命”
日经中文网· 2025-02-26 11:29
上海证券交易所大楼内(资料图,Reuters) 张勇祥:中国股市在过去10年里一直在一定区间内波动,主要原因在于对股东的轻视。从日本角度 来看,正是由于"对手失误",才得以吸引海外投资资金。现在,以增加分红和回购股票为契机,出 现了重估中国股的氛围…… 张勇祥: 以增加分红和回购股票为契机,市场上出现了重新评估中国股的氛围。这种堪称"分红大革 命"动向的背后原因在于中国证券监管部门的态度,迫使上市企业回馈股东,这些似乎是在向东京证券 交易所学习。在共产党和政府的强有力领导下,中国的行动十分迅速。日本股市在净资产收益率 (ROE)等资本效率改善方面裹足不前,在亚洲的资金争夺战中,可能会面临中国股市发起反击的局 面。 贵州茅台表示分红总额不低于净利润的75%,并且实施中期分红,重庆长安表示连续三年的累计分红额 不低于(可进行分红的)利润的45%,2024年下半年以来,中国企业纷纷发布回馈股东三年计划。 以国有企业为中心,已有超过1000家企业制定了类似计划。相当于约5400家上市企业的两成。预计2024 财年(截至2024年12月)总分红额达到2.4万亿元。比5年前增加8成,是10年前的3倍。根据上海、深 圳、北 ...
印刷 OLED 屏幕正式量产,TCL 华星的 11 年开发历程
晚点LatePost· 2024-11-16 19:45
印刷OLED技术突破 - TCL华星成功量产全球首款21.6吋4K印刷OLED显示屏,采用喷墨打印工艺将液态发光材料精准沉积,材料利用率达95%以上(蒸镀工艺不足30%)[5][6][7][8] - 印刷工艺需将1毫升液体分成10亿滴,以每秒4万次频率精准滴落,技术要求远超传统蒸镀工艺[8] - 公司坚持11年自主研发,克服供应链短缺(关键环节供应商仅1-2家)、设备老旧等难题,最终通过收购JOLED设备建成自主产线[12][16][24] 技术路线选择 - 2013年公司选择印刷OLED作为中大尺寸屏幕主攻方向,与行业主流蒸镀工艺形成差异化(LG采用白光OLED、三星采用QD-OLED)[9][10] - 印刷技术可避免专利封锁,理论成本更低(尺寸升级仅需增加喷头),但需从头开发材料设备[8][9] - 公司曾同时推进蒸镀与印刷路线,2014年率先实现31吋印刷OLED样品点亮,2017年开发出31吋透明印刷屏幕[9][10] 量产攻坚历程 - 2020年投资20亿元与JOLED合作试产,利用其老旧产线(Array段工艺落后8年)完成65吋屏幕点亮验证[18][22][23] - 2023年收购JOLED核心设备并跨国搬迁,3000个集装箱设备经改造后于武汉建成量产线[24] - 当前量产产品转向医疗显示领域,未来1-2年计划拓展至笔记本/平板等消费电子,应对OLED屏37%年需求增速[25][26] 战略意义 - 突破日韩企业技术垄断,形成完整专利矩阵,供应链自主可控程度数倍于蒸镀工艺[26] - 公司历史上曾因CRT转LCD技术误判亏损20亿元,此次选择体现"计算风险后的拼搏"战略[8][9] - 印刷OLED赛道目前无直接竞争对手,但需加速商业化以抓住AI PC带动的节能屏幕需求窗口期[26]
一棵90后老韭菜,对新股民的几句叮嘱
商业洞察· 2024-10-18 17:00
股市行情与新手股民行为 - 近期股市行情回暖吸引大量00后新开户股民进入市场,但短期波动导致多数人迅速被套牢[4] - 新入市股民交易行为随意,仅关注股票代码和K线走势,忽视公司基本面分析[5] - 部分新手股民在短期浮盈后产生过度自信,但历史表明这种投机行为难以持续[5][6] 市场情绪指标与历史教训 - "鸡尾酒会理论"和"表弟指标"显示当前市场情绪过热,可能接近阶段性顶部[5] - 2015年牛市顶峰案例显示,上证指数在5178点后暴跌至2500点以下,多数追高投资者遭受重大损失[6] - 牛顿投资南海公司的历史案例证明,即使顶尖人才也难以克服市场情绪驱动的非理性行为[6] 投资方法论争议 - 技术分析派专注于K线形态和波浪理论,但历史证明其预测准确率接近随机[13][18] - 价值投资派强调关注企业内在价值,反对择时和频繁交易,伟大投资者普遍采用此方法[18][20] - 科技股投资存在高风险,历史上90年代美国互联网公司存活率仅1%,技术迭代导致行业格局剧烈变化[20][21] 专家观点与市场噪音 - 近期宏观经济讨论热度上升,但彼得林奇认为过度关注宏观分析是时间浪费[13] - 市场专家多空观点对立(如任泽平与但斌),但长期看无人能持续准确预测市场走势[15] - 散户频繁交易行为显著增加券商利润,却导致自身亏损,格雷厄姆将其比喻为"夏日田野中的蝗虫"[21] 投资行为建议 - 新手入市资金应控制在较低水平(如3600元),避免过度风险暴露[12] - 应选择消费、金融等稳定性行业而非追逐科技概念,伟大投资者普遍回避不了解的领域[18][20] - 长期投资策略优于短期投机,买入股票应视为成为公司股东而非交易筹码[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