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AR设备
icon
搜索文档
1H’25国内消费级XR市场销量26.1万台,全年预期同比增长6.5%
CINNO Research· 2025-08-19 14:37
市场表现 - 2025年上半年中国消费级XR市场整体销量26 1万台 环比增长9% 同比下滑21% [2][5] - VR设备销量7 5万台 创近三年新低 主要因内容生态投入不足且无重量级新品发布 [5] - AR设备销量18 6万台 同比增长35% 环比增长28% 受益于新品发布 国家补贴及618促销 [5] - 2025年全年XR销量预测60 6万台 同比增长6 5% AR设备为主要驱动力 [5] 品牌趋势 - VR市场PICO以46%市占率居首 Meta(28%)和Goovis(7%)分列二三位 头部厂商通过成本控制维持份额 [6] - AR市场雷鸟创新以35%份额领跑 XREAL(22%)和星纪魅族分列二三位 雷鸟凭借多维度战略布局保持优势 [6][7] - AI眼镜赛道崛起 Meta带头转型并推动PICO 大朋 HTC等厂商加速技术迭代 [6] 技术趋势 - VR设备中Fast LCD屏幕份额回升至87% 搭配菲涅尔光学方案 Micro OLED仍以高端产品为主 [8] - AR设备Micro OLED屏幕占比87% 索尼主导但视涯科技份额同比提升30个百分点 [8] - 光波导技术份额稳定在13% 鲲游光电 至格科技通过工艺优化将模组成本降低40% 并推出视场角超50°产品 [8] 投融资情况 - 2025年上半年全球XR融资37笔 金额445亿元 同比笔数减少34笔但金额增加335亿元 显示资本向头部集中 [9] - 投融资呈现资本集中化 技术核心化 场景生态化 地域集群化四大特征 聚焦Micro LED 硅基OLED等核心器件国产化突破 [9]
深圳2024年新增13家独角兽企业 全国第一
人民网· 2025-07-19 10:16
全球及中国独角兽企业概况 - 2024年全球独角兽企业1212家,较上年增加11家,新晋135家 [1] - 中国独角兽企业达372家,总估值突破1.2万亿美元 [1] - 深圳独角兽企业42家,总估值1599亿美元,平均估值37.1亿美元 [1] - 深圳新晋独角兽企业13家,数量全国第一,占全国新晋总量的25% [1][3] 中国独角兽企业特征 - 硬科技特征显著,集成电路以56家企业、1618亿美元估值连续四年领跑 [2] - 商业航天领域增速达150%,前沿科技企业占比70.2% [2] - 地域呈"3+X"格局,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集聚85%企业,北京75家、上海59家、深圳42家形成第一梯队 [2] - 288家企业拥有有效发明专利27200件,95家企业申请PCT专利1627件,科技人员背景创始人占比15.3% [2] - 人民币融资占比升至74.3%,国资参与度达60%,投资重点向"卡脖子"技术倾斜 [2] 深圳独角兽企业亮点 - 新晋13家企业涵盖智能网联、VR/AR、手术机器人等硬科技领域,占2023年深圳独角兽总数的44% [3] - 4家超级独角兽贡献56%估值,215家瞪羚企业中30家超级瞪羚营收增速超100% [3] - 软件与信息服务(9家)、半导体与集成电路(6家)构成主力军,智能机器人等领域瞪羚企业平均研发人员超150人 [3] - 企业创新能力突出:企均授权发明专利141件(北京74件、上海81件),发明申请151件(北京77件、上海83件) [4] - 2024年新获融资企业10家,分布在机器人、VR/AR等赛道 [5] 深圳独角兽企业全球化与区域分布 - 42家企业中八成以上为全球化企业,如欣旺达动力在匈牙利建厂、XREAL海外营收占比超2/3 [6] - 南山区拥有20家(48%)独角兽企业,总估值超700亿美元(贡献比45%) [6] - 福田区因荣耀、货拉拉两家超级独角兽,总估值达490亿美元(贡献比31%) [6] - 半导体瞪羚企业拥有1676件发明专利,乐聚机器人实现人形机器人90%国产化率 [6] 政策与资本支持 - 深圳政府引导基金支持200家上榜企业,深创投等本土机构投资超百家企业 [7] - 推动"20+8"产业集群发展,印证全过程创新生态链成效 [7]
报告显示:深圳新增独角兽企业全国第一!
证券时报网· 2025-07-18 19:59
中国独角兽企业整体发展 - 2024年全国独角兽企业达372家,总估值突破1.2万亿美元,其中11家超级独角兽贡献近四成估值 [3] - 行业分布以集成电路(56家企业、1618亿美元估值)为主,商业航天增速达150%,前沿科技企业占比70.2% [3] - 地域分布呈现"3+X"格局,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集聚85%企业,北京(75家)、上海(59家)、深圳(42家)为第一梯队 [3] - 企业创新实力强劲:288家拥有有效发明专利27200件,95家申请PCT专利1627件,创始人博士占比创新高 [3] - 人民币融资占比升至74.3%,国资参与度60%,投资重点向"卡脖子"技术倾斜 [3] 深圳独角兽企业表现 - 深圳新晋独角兽13家,数量全国第一,占全国新晋总量25%,42家总估值1599亿美元,平均估值37.1亿美元 [4][5] - 新晋企业包括引望智能、荣耀等13家,覆盖智能网联、集成电路、清洁能源等赛道,其中拉普拉斯同年新晋并上市 [4] - 企业分布22个赛道,前沿科技占比66.7%,企均拥有141件授权发明专利(为北京上海的近2倍) [5] - 全球化特征显著:超80%企业拓展海外市场,如欣旺达动力在匈牙利建厂,XREAL海外营收占比超2/3 [5] - 南山区独角兽20家(占比48%),总估值超700亿美元;福田区因荣耀、货拉拉总估值达490亿美元 [7] 深圳创新生态与支持体系 - 深圳215家瞪羚企业中30家超级瞪羚营收增速超100%,半导体瞪羚企业拥有1676件发明专利 [8] - 政府引导基金支持200家上榜企业,深创投等本土机构投资超百家企业,推动"20+8"产业集群 [8] - "独角兽企业服务联盟"成立,计划三年内提供超千亿银行授信、万亿创投资本,培育300家独角兽及潜在独角兽企业 [9]
全国独角兽总估值,突破1.2万亿美元
中国基金报· 2025-07-18 19:40
中国独角兽企业总体情况 - 2024年中国独角兽企业达372家 总估值突破1.2万亿美元 [1] - 11家超级独角兽企业贡献5385亿美元估值 占比超四成 [1] - 53家企业新晋成为独角兽 其中荣耀、长江存储、引望智能同时跻身超级独角兽 [1] 行业赛道分布 - 独角兽企业分布于41个赛道 集成电路、清洁能源等7个赛道各超15家企业 [2] - 集成电路赛道以56家独角兽居首 总估值1618亿美元 连续4年保持数量第一 [2] - 2024年集成电路赛道新增12家独角兽 成为新晋企业主阵地 [2] 地域与创新特征 - 北上深为独角兽主要集聚地 分别拥有75家、59家和42家企业 [3] - 288家独角兽合计持有27200件有效发明专利 95家企业申请1627件PCT专利 [3] - 人民币融资占比升至74.3% 国资参与度达60% 重点投向卡脖子技术领域 [3] 深圳独角兽企业表现 - 深圳42家独角兽总估值1599亿美元 其中4家超级独角兽贡献56%估值 [4] - 深圳新晋13家独角兽 数量全国第一 占全国新晋总量的25% [6] - 深圳独角兽中80%为全球化企业 通过海外设厂等方式拓展市场 [6] - 南山区集中48%深圳独角兽(20家) 宝安、福田、龙岗分别有7家、6家、6家 [7] 重点企业案例 - 欣旺达在匈牙利建设动力电池工厂 布局欧盟电动车市场 [6] - XREAL的AR设备获Google Play认证 海外营收占比超2/3 [6] - 拉普拉斯于2024年10月登陆科创板 [6]
报告显示:深圳新增独角兽企业全国第一!
证券时报· 2025-07-18 19:39
中国独角兽企业大会核心内容 - 2025中国(深圳)独角兽企业大会以"新质驱动·未来领航"为主题在深圳开幕 [1] - 大会由深圳市工业和信息化局等单位指导,长城战略咨询等机构联合主办 [2] - 发布《GEI中国独角兽企业研究报告2025》和《深圳市独角兽企业及瞪羚企业研究报告2025》 [4] - 百余家独角兽企业代表和50余家金融投资机构代表参会 [4] 中国独角兽企业整体发展情况 - 2024年全国独角兽企业达372家,总估值突破1.2万亿美元 [6] - 11家超级独角兽贡献近四成估值 [6] - 集成电路行业以56家企业、1618亿美元估值连续四年领跑 [7] - 商业航天领域以150%增速成为增长最快领域 [7] - 前沿科技企业占比高达70.2% [7] 独角兽企业地域分布特征 - 呈现"3+X"格局,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集聚85%企业 [7] - 北京75家、上海59家和深圳42家形成第一梯队 [7] - 深圳新晋13家独角兽企业,数量全国居首 [7] - 288家企业拥有有效发明专利27200件 [7] - 95家企业申请PCT专利1627件 [7] 深圳独角兽企业发展亮点 - 深圳独角兽企业42家,总估值1599亿美元,平均估值37.1亿美元 [9] - 新晋13家独角兽企业,占全国新晋总量的四分之一 [9] - 深圳是"北上深广杭"中唯一独角兽数量增加的城市 [9] - 新晋企业包括引望智能、荣耀、元象XVERSE等13家 [9] - 2024年上市毕业独角兽企业3家,超龄毕业企业5家 [9] 深圳独角兽企业行业特征 - 分布于集成电路(6家)、机器人(4家)等22个赛道 [10] - 前沿科技赛道企业比例为66.7% [10] - 新晋2家超级独角兽企业—荣耀与引望智能,均为华为生态孵化 [10] - 企均拥有141件授权发明专利,151件发明申请 [10] - 八成以上为全球化企业 [10] 深圳独角兽企业区域分布 - 南山区拥有20家,占比48% [11] - 宝安区7家,福田区、龙岗区各6家 [11] - 南山区独角兽企业总估值超700亿美元,估值贡献比45% [11] - 福田区总估值超490亿美元,估值贡献比31% [11] 深圳创新企业发展态势 - 42家独角兽企业总估值达1599亿美元 [13] - 4家超级独角兽贡献56%估值 [13] - 215家瞪羚企业中30家超级瞪羚营收增速超100% [13] - 半导体瞪羚企业拥有1676件发明专利 [13] - 乐聚机器人实现人形机器人90%国产化率 [13] 独角兽企业服务联盟成立 - "独角兽企业服务联盟"正式成立 [15] - 由深圳市工业和信息化局等单位指导 [15] - 计划三年内提供银行授信资金超千亿,创投资本超万亿元 [15] - 培育独角兽及潜在独角兽企业300家 [15] - 纳入独角兽梯度培育库企业1000家 [15]
全国独角兽总估值,突破1.2万亿美元
中国基金报· 2025-07-18 18:57
中国独角兽企业总体情况 - 2024年中国独角兽企业数量达372家,总估值突破1.2万亿美元 [4] - 超级独角兽企业11家,合计估值5385亿美元,占总估值超四成 [4] - 新晋独角兽企业53家,其中荣耀、长江存储、引望智能3家直接跻身超级独角兽行列 [4] 行业赛道分布 - 集成电路赛道连续4年居首,拥有56家独角兽企业,总估值1618亿美元,2024年新增12家 [5] - 清洁能源、创新药、动力电池等7个赛道各拥有超15家独角兽企业 [4] - 机器人、企业数字运营、新零售、人工智能等10个赛道各拥有超10家独角兽企业 [5] 地域分布与创新实力 - 北京、上海、深圳为独角兽主要集聚地,分别拥有75家、59家和42家企业 [5] - 288家独角兽合计持有有效发明专利27200件,95家企业申请PCT专利1627件 [5] - 人民币融资占比升至74.3%,国资参与度达60%,重点投向"卡脖子"技术领域 [5] 深圳独角兽企业表现 - 深圳42家独角兽总估值1599亿美元,其中4家超级独角兽贡献56%估值 [7] - 2024年深圳新增13家独角兽,数量全国第一,占全国新晋总量的25% [7] - 南山区集中48%深圳独角兽(20家),宝安区7家,福田区与龙岗区各6家 [8] 深圳企业全球化案例 - 欣旺达动力在匈牙利建新能源汽车电池工厂,布局欧盟市场 [7] - XREAL的AR设备获Google Play认证,海外营收占比超三分之二 [7] - 深圳80%以上独角兽为全球化企业,通过海外工厂或营销网络扩张 [7] 深圳新晋独角兽名单 - 13家新晋企业覆盖智能网联(引望智能)、VR/AR(元象XVERSE)、手术机器人(康诺思腾)等前沿领域 [8] - 集成电路领域新增礼鼎半导体、宏芯宇,清洁能源领域新增拉普拉斯(已科创板上市)和英飞源 [8]
长城战略咨询武文生:深圳独角兽企业领跑全国!新增第一!
凤凰网财经· 2025-07-18 11:40
深圳独角兽企业总体表现 - 2024年全球独角兽企业1212家,较上年增加11家,新晋135家,较上年减少10家 [2] - 中国独角兽企业372家,深圳占42家,总估值1599亿美元,平均估值37.1亿美元 [2] - 深圳新晋独角兽企业13家,数量全国第一,占全国新晋总量的25% [2] - 深圳是"北上深广杭"中唯一独角兽数量大幅增加的城市 [2] 新晋独角兽企业名单及特点 - 深圳13家新晋独角兽包括引望智能(智能网联)、荣耀(智能硬件)、元象XVERSE(VR/AR)等,覆盖智能硬件、机器人、集成电路等赛道 [2] - 新晋企业占上年深圳独角兽总数的44%,其中拉普拉斯为同年新晋并上市企业 [2] - 2024年深圳上市毕业独角兽3家(晶泰科技、速腾聚创、拉普拉斯),超龄毕业5家 [2] 行业赛道分布 - 全球独角兽主要集中于金融科技(180家)、企业数字运营(124家)、数字医疗(84家)等五大赛道 [3] - 深圳独角兽分布在集成电路(6家)、机器人(4家)等22个赛道,前沿科技赛道占比66.7% [4] - 新晋2家超级独角兽荣耀与引望智能均为华为生态孵化 [4] 技术创新与融资 - 深圳独角兽企均拥有141件授权发明专利(北京74件、上海81件),发明申请151件,是京沪的近2倍 [4] - 2024年深圳10家独角兽新获融资,集中在机器人、VR/AR、智能网联等赛道 [4] 全球化发展 - 深圳42家独角兽中80%以上为全球化企业,通过海外工厂、营销网络拓展市场 [4] - 欣旺达动力在匈牙利建新能源汽车电池工厂,XREAL的AR设备海外营收占比超2/3 [4] 区域分布与估值 - 南山区独角兽20家(占比48%),总估值超700亿美元(贡献比45%) [5] - 福田区因拥有荣耀、货拉拉两家超级独角兽,总估值超490亿美元(贡献比31%) [5] - 宝安区7家,龙岗区6家,光明区2家,龙华区1家 [5]
四川提出到2027年将打造20个省级消费品领域“天府名品”
新华财经· 2025-07-16 18:24
政策目标与总体布局 - 到2027年四川省规模以上消费品企业营业收入目标达到1.2万亿元 [1] - 打造20个省级消费品领域"天府名品"和200家省级"三品"标杆 [1] - 创建15个"中国消费名品"并培育5个国家级传统优势食品产区和地方特色食品产业 [1] - 重点布局创新智能产品、绿色产品、健康产品、数字产品、高端产品、潮锐产品等6大领域 [1] 创新智能产品领域 - 加强计算终端芯片、分布式操作系统等核心技术攻关 [2] - 重点发展超高清智能电视、激光投影设备、智能音箱等视听终端 [2] - 推进超轻薄折叠笔电、平板、手机及高性能主机研发制造 [2] - 深度融合AIoT技术打造智能家居中枢平台 [2] - 布局智能手表及VR、AR设备等穿戴产品 [2] 数字产品领域 - 加速布局生成式人工智能产品生态 [2] - 重点发展大模型应用、AI内容生成工具等创新产品 [2] - 推进电子竞技、网络游戏、数字电影IP的研发与商业化 [2] - 提升虚拟现实、增强现实、混合现实等沉浸式技术成熟度 [2] - 靶向发力智能头显、交互设备等高性能数字设备产品 [2] 高端产品领域 - 推动整车企业持续迭代新能源汽车产品与服务 [3] - 开发特种作业、农业植保、物流配送、康养护理等服务机器人产品 [3] - 提升显示面板、智能传感器、电子部件、光电设备、PCB主板等关键组件供给能力 [3] - 打造脑机接口、卷曲屏手机等高端电子产品 [3] - 加快推进eVTOL适航认证并探索多场景应用 [3] 政策支持措施 - 建立消费领域创新产品研发"绿色通道" [3] - 建立消费品以旧换新支持机制 [3] - 将"四川造"汽车、家电、数码、家装厨卫、电动自行车等产品纳入补贴目录 [3]
从黄金时代走向十字路口,果链上的“三张画像”
北京商报· 2025-07-14 22:33
行业转型背景 - 蓝思科技、立讯精密和歌尔股份作为"果链三巨头"面临业务"去苹果化"趋势,战略选择出现分化 [2] - 行业需求周期性波动、供应链全球化调整及单一客户依赖风险加剧推动企业转型 [2] - 头部果链企业在依赖与自主发展间进行战略权衡 [4] 蓝思科技转型路径 - 2025年7月9日完成港股上市,发行2.62亿股,发行价18.18港元/股,集资47.68亿港元,香港公开发售获462.76倍认购 [5] - 2024年营收698.97亿元(+28.27%),归母净利润36.24亿元(+19.94%),苹果收入占比从2022年71%降至2024年49.5% [6] - 智能汽车与座舱业务营收59.35亿元(+18.7%),中控模组、智能B柱等产品放量 [6] - 成为智元机器人核心供应商,提供关节模组等零部件,AR眼镜领域实现全链条覆盖 [7] 立讯精密战略布局 - 2025年7月2日公告筹划H股上市,强化全球化布局 [10] - 2024年营收2687.9亿元(+15.9%),归母净利润133.7亿元(+22%) [10] - 消费电子业务占比83.4%,汽车互联产品营收137.6亿元(+48.7%),通过收购Leoni切入顶级车企供应链 [11] - 过去五年苹果业务规模增长5倍,主导iPhone16等机型生产 [13] 歌尔股份业务调整 - 2025年1月分拆歌尔微电子赴港上市,3月获证监会接收材料 [15] - 2024年营收1009.54亿元(+2.41%),归母净利润26.65亿元(+114.93%),毛利率提升2.14个百分点至11.09% [16] - 聚焦AI智能硬件,全球AI智能眼镜出货量同比增长210% [16][17] - 声学器件技术积累助力在音响供应链占据优势 [17] 市场环境变化 - 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12.4亿部(+6.1%),带动精密零组件市场回暖 [16] - AI智能眼镜等新兴硬件催生光学、微显示等技术创新 [17] - 消费电子需求疲软,单一客户依赖风险凸显 [18]
化工数字化转型:如何打开新格局
中国化工报· 2025-06-25 12:36
展会概况 - 2025制造业数字化博览会暨WOD世界制造业数字化大会在上海举行,吸引来自10个国家和地区的200余家领军企业及约2万名专业观众参加 [1] - 展会聚焦制造业数字化全场景,同期举办"AI赋能化工行业创新发展"论坛,探讨AI等数字技术如何推动石油化工行业转型升级 [1] AI技术在化工行业的应用 - AI技术正在重塑化工行业的研发、生产、管理和服务全链条,行业应布局AI+制造、AI+研发、AI+决策、AI+安全的平台建设思路 [2] - 通过集成全生命周期数据、破除数据孤岛、实现标准化,为AI应用准备高质量数据 [2] - 浙江正凯集团应用"工业智能体+通用智能体"双轮体系,文档处理速度提升30%~40%,会议处理事务效率提升40%~50% [2] 数字化赋能企业出海 - 化工企业出海成功公式为"战略前瞻性×运营韧性×价值升级",数字技术为品牌建设提供新动能 [3] - 企业可通过数字化技术优化供应链以实现国际化,跨国企业分享了供应链管理解决方案及本土化建设实践经验 [3] - 利用海外社交媒体工具和平台助力品牌建设,如"WhatsApp+SCRM一体化营销"等集成社媒营销案例 [3] - 企业出海已从"可选项"变为"必选项",未来需在海外扎根、向绿色跃迁、用数字赋能 [3] 化工行业数智生态建设 - 建议建立从设计交付到后端"三废"治理的化工行业全生命周期数智生态,构建更安全高效的工业体系 [4] - 数字化交付在石化工程全生命周期中具备核心价值,中国石化应用数字化交付大幅降低运维成本,利用数字孪生技术提升运维效率 [4] - AI和数字化手段在新材料研发、技术集成和技术交付过程中发挥耦合赋能效应,推动材料科学向高效化、精准化和智能化跃迁 [4] 数字化转型与安全生产 - 通过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构建智能化安全管理体系,实现实时风险预警和精准管控 [5] - 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体系在安全生产中起关键作用,行业应加强协作推进数字化转型与安全生产深度融合 [5] - 部分企业提议筹建"化工数字化创新联盟",将数智化转型经验与方案推广至产业链上下游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