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规划

搜索文档
省政府批复《佛山市南海区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 建湾区智创蓝海 筑岭南活力都会
广州日报· 2025-07-16 16:11
城市定位与发展目标 - 强化南海作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承载地、全国先进制造业基地重要组成部分、岭南山水人文活力区等职能,建设湾区智创蓝海、岭南活力都会 [1] - 到2035年城市能级大幅提升,形成广佛全域同城样板,全面建成现代化活力新南海,城乡高质量融合发展格局全面形成 [1] - 到2050年全面建成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化城区,成为繁荣富裕、文明和谐、绿色低碳的湾区智创蓝海和岭南活力都会 [1] 空间规划与布局 - 构建"一主一副、两轴多点"城镇空间格局,主中心包括千灯湖、映月湖、文翰湖和广佛湾,副中心包括博爱湖、佛山西站和仙湖片区 [2] - 高标准规划建设中心城区,面积约222平方公里,形成"三核、两轴、一带、多片"结构,三核包括千灯湖服务核、枢纽新城商务核、三龙湾创新核 [2] - 划定190平方公里工业用地控制线和42个工业集聚区,引导产业空间集聚提质 [6] 区域协同发展 - 深度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融入环珠江口"黄金内湾",形成大湾区核心极点之一 [3] - 共建共享"轨道上的大湾区",强化佛山西站作为大湾区西部枢纽门户功能 [3] - 推进广佛全域同城发展,形成"纵贯南北、一带链接,联动东西、融湾同城"格局,重点建设"广州南站—佛山三龙湾—荔湾海龙围"先导区等试验区 [4] 产业与创新布局 - 建立"全球科技+港深研发+南海中试、制造+全球市场"的创新链网格局,承接大湾区优质产业资源 [3] - 为佛北战新产业园、三龙湾科技城和佛山国家高新区南海园等产业平台提供空间支撑 [7] - 建设国家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试点先导区 [7] 生态与土地管控 - 到2035年耕地保有量不低于45.95平方公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面积不低于42.88平方公里,城镇开发边界控制在631.84平方公里以内 [5] - 构筑"一山三江、一环多园"生态安全格局,塑造山清水秀的生态空间 [6] - 开展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盘活农村存量建设用地,助推"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 [7] 文化与公共服务 - 保护西樵镇、松塘村等历史文化空间,加强桑园围世界灌溉工程遗产保护与活化利用 [6] - 构建均衡协调的公共服务体系,以15分钟城乡生活圈为基本单元配置民生设施 [6] - 塑造"一山映塘、三江画廊、九脉秀城"的总体城乡景观风貌 [6]
深度|地产存量时代,建筑类大学生的机会是什么?
第一财经· 2025-06-17 20:14
行业转型与人才需求变化 - 城镇化进入新阶段,行业从过热回归理性并开始转型,城乡规划面临历史性机遇与挑战[1] - 增量开发时期90%规划师需求为"出方案""画图纸",存量微更新时代需求转向治理,工作复杂性和收入下降[1] - 城镇现有房屋总量662亿平方米,按每年2%更新速度测算可带动7亿平方米/年更新规模,涉及700余万套房屋[3] - 传统规划人才过剩与新规划人才稀缺并存,知识更新快的毕业生将率先进入就业蓝海[4] 人才培养与学科建设 - 住建部召开高校座谈会研讨土建类专业转型,城市更新等政策为学科发展创造广阔空间[2] - 全国249所院校开设城乡规划专业,部分院校撤销或整合专业,头部院校毕业生认可度仍高[7] - 传统工科培养模式滞后于实践需求,城市更新需要综合财政/公共卫生/历史文化等多学科知识[4] - "建筑老八校"将学制从5年改为4年,地方院校保持5年制,体现人才培养差异化趋势[8] 就业市场多元化 - 规划毕业生去向从80%集中规划院转变为不足半数,就业领域扩展至水利/海洋/交通/互联网等[5] - 毕业生进入公务员/事业单位/文化遗产保护/数据分析等非传统领域,显示规划价值获广泛认可[6] - 中西部建筑类院校扩招定向培养当地更新/乡村振兴人才,成都实现乡村规划师"一镇一师"全覆盖[6] 学科交叉与教育创新 - 规划学科需平衡多学科身份与核心价值,国土空间规划扩展导致知识体系性降低[9] - 硕士报考者中跨专业背景学生增多,包括景观/管理学/社会学等,体现学科包容性[9] - 存量更新时代需要建筑/地理/生态环境/管理类院校形成人才"矩阵",加强专业间互动[10]
全面践行人民城市理念 打造宜居韧性智慧城市
西安日报· 2025-06-03 11:17
城市发展转型战略 - 西安常住人口净增8.94万人,再度成为"北方人口增量第一城",主城区开发强度接近饱和,GDP过万亿元[3][4] - 提出从"规模扩张"转向"内涵提升"、"单极增长"转向"全域共生"、"传统治理"转向"数智赋能"的发展逻辑重构[3] - 2025年重点工作包括"深化特大城市转变发展方式机制改革",以提升功能品质为重点建设国家中心城市[5] 智慧城市与交通建设 - 西安公安交警大数据平台实现全市可视化精准感知,三环内应急处警时间缩短至5-10分钟[8] - 地铁8号线开通后运营总里程突破400公里,贯穿5个行政区和4个开发区[10] - 完成108条城市道路智慧化改造,城区通行效率提升15%,整理可盘活用地39.2万亩[10] 空间规划与产业布局 - 《西安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获批复,实施"南控、北跨、西融、东拓、中优"战略[12] - 建成370余栋超5000平方米商务楼宇,诞生数十栋税收"亿元楼",形成"上下楼即上下游"产业生态圈[14] - 盘活废弃铁路改造为城市公园,市人民体育场等老建筑实现功能焕新[15] 科技创新与产业升级 - 全球创新指数排名提升至第18位,技术合同成交额超4500亿元,高新技术企业突破1.5万家[20] - 规上工业总产值9692.78亿元,增加值增长6.5%,闪存芯片和单晶光伏组件全球市占率第一[20] - 新能源汽车产量位居全国第4,形成5个千亿级产业集群[3][20] 民生工程与公共服务 - 2024年完成老旧小区改造158个,雨污分流改造684个,建成公共停车位1.1万个[18] - 新建改扩建中小学幼儿园22所,新增学位2.3万个,建成三级养老服务设施90个[19] - 社区嵌入式服务设施建设全面启动,110个国家试点和98个市级项目惠及群众[18]
江苏探索城市更新“新解法”
新华日报· 2025-06-02 05:54
城市更新进展 - 江苏省已启动南京、盐城、南通、淮安、扬州、常州、镇江7市的市级城市更新专项规划编制工作 [1] - 全省累计确定80个省级试点项目 [1] - 形成南京"梧桐语"、昆山"昆小薇"等更新改造品牌 [1] - 无锡、常州、苏州多个项目入选全国低效用地再开发试点案例 [1] 未来规划方向 - 江苏省将结合"十五五"规划编制城市更新实施规划 [1] - 2024年系统制定任务清单 [1] - 一体化推动城市体检和城市更新 [1] - 构建城市规划体系 [1] - 搭建省市联动项目库 [1] - 形成政策"工具包" [1] 资金与参与模式 - 苏南地区吸引社会资本聚焦产业用地或商业用地更新 [2] - 南京、无锡等地社会组织积极参与 [2] - 中国经济发达城市正从3.0阶段(重质量)迈向4.0阶段(智能化、可持续) [2] 行业协同发展 - 政府、高校、企业等多方协同破解空间治理与城市更新难题 [2] - 江苏省规划设计集团联合三大协会举办创新大会 [2] - 江苏规划行业拥有110余家甲乙级资质单位 [2] - 2000余名注册规划师提供专业支撑 [2] 技术创新 - 国土空间规划向绿色宜居、安全韧性、精细管理转型 [2] - 深化产权制度与规划融合研究 [2] - 创新编制方法 [2] - 强化政策协同 [2] - 推动城镇集约绿色发展 [2] - 成立"江苏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城市更新规划设计工程技术创新中心" [2]
【省发展改革委】陕西今年从7个方面推进西安—咸阳一体化
陕西日报· 2025-05-28 06:55
西安—咸阳一体化发展重点工作任务 - 推进创新协同共享:以西安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为总牵引,推动西安科研仪器平台向咸阳开放,联合组建"科学家+工程师"团队,协同开展技术攻关 [1] - 强化产业双向联动:支持两市联合开展招商推介、文旅宣传活动,建设秦创原产业创新聚集区,共享跨境电商综试区线上平台通关服务等功能 [1] - 加强生态联保共治:实施两市统一的大气污染联防联控政策,协同开展入河排污口排查溯源整治和中小河流治理 [1] - 提升交通互联水平:推进机场、地铁、高速公路等项目建设 [1] - 加快城市更新建设:持续开展老旧小区改造,推进供水、公园绿地等项目进度 [1] - 深化公共服务共享:推动两市各40所学校开展结对帮扶,探索推进"三甲"医院检验结果互认,开通异地贷款提取还贷业务线上办理渠道 [1] - 统筹规划空间布局:制定《"十五五"西安—咸阳一体化发展规划》,编制实施国土空间规划,健全重大项目配套建设用地制度 [1] 西安—咸阳一体化发展现状与成效 - 2024年"两市一区"发展态势良好:西安经济总量超1.3万亿元,咸阳经济增速全省第一,西咸新区各项指标增速居西安前列 [2] - 工作重点:发挥西安领头作用和辐射功能,增强咸阳主体作用和承接功能,凸显西咸新区纽带作用和缝合功能 [2] - 未来方向:深化体制机制创新,加快打通堵点难点,全面落实年度重点工作任务 [2]
在规划中看见“吴越名城·幸福临安”
杭州日报· 2025-05-22 11:19
临安发展规划 战略定位与空间格局 - 临安定位为杭州六大"辅城"之一 承担疏解主城功能 类似上海松江新城 [6] - 构建"山林环抱 田园镶嵌 一城两圈 魅力轴带"空间格局 形成多中心网络化开发保护体系 [7] - 四大发展定位:杭州都市新城区 创新策源集聚区 吴越文化魅力区 生态富美示范区 [7] 产业布局与创新驱动 - 划定超23平方公里工业用地规模底线 保障制造业发展空间 [8] - 形成"一个策源地 两个产业副中心 一个主承接平台"产业布局 青山湖创新圈为核心引擎 [8][9] - 2024年腾拓产业空间2345亩 盘活"三块地"6587亩 推动工业上楼和产业高精尖化 [9] - 粤浦科技主体结顶 工创园暾澜南区投用 新增高端产业载体 [9] 交通体系升级 - 329国道玲珑至於潜段通车 全长31.48千米 促进东西区域协同 [10] - 规划"一横三纵"交通廊道 新增杭临绩高铁 杭徽复线高速 合温高速 [11] - 构建"两高两快四主三次"跨区道路网 强化与杭州主城衔接 [11] 公共服务配套 - 规划新增4所高中 在青山湖科技城等区域补充基础教育设施 [12] - 新建青山湖科技城综合医院 预留多处医疗用地 [12] - 建设青山湖文体中心 艺术活动中心等区级文化设施 [12] - 加密公园绿地网络 实现300米见绿 500米见园标准 [13] 城乡协同发展 - 完成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7宗30.4亩 成交金额1841万元 [17] - 天目未来谷项目划定475亩开发边界 带动农创客和民宿发展 [16] - 探索集体土地入市 通过多田套合等路径优化乡村资源配置 [16] 历史文化与生态保护 - 落实640平方公里生态保护红线 打造生态富美示范区 [15] - 建设吴越国衣锦城考古遗址公园 保护净土寺遗址等历史遗存 [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