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智能交通
icon
搜索文档
佳都科技递表港交所 加速推动全球化战略
中证网· 2025-09-27 16:41
上市计划 - 公司于9月26日正式向港交所递交H股上市申请并拟在主板挂牌 联席保荐人为广发证券、中信证券及农银国际 [1] - 公司计划通过本次募资加码研发、拓展交通场景、建设运营一体化网络、推动出海战略及寻求战略投资机会 [1] 业务定位 - 公司成立于1992年并于1996年在上交所上市 聚焦城市群立体交通行业 [1] - 致力于以人工智能、大数据及数字孪生技术提供全栈智能交通解决方案 已形成智慧轨道交通与智慧城市交通两大业务体系 [1] 战略方向 - 公司以人工智能技术为核心 紧抓"人工智能+"机遇 推动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 [2] - 以港交所上市为起点加速全球化战略 提升国际品牌影响力与行业竞争力 支撑技术出海及智慧交通业务国际化布局 [2]
聚焦客运出行、货运物流等 智能运输系统标准体系将完善
第一财经· 2025-09-27 12:40
政策与标准体系建设 - 交通运输部发布《智能运输系统标准体系(2025年)(征求意见稿)》,旨在完善标准体系并为交通强国建设提供支撑 [1] - 标准体系将强化不同领域应用的标准体系化建设,聚焦客运出行、货运物流、电子收费、车路协同与自动驾驶、交通运行监测、智慧水运等 [1] - 标准体系与国际智能运输系统在交通管理、车辆控制、公共运输等七大系统保持协调 [1] 标准体系重点领域 - 标准体系突出关键问题,智慧出行板块细分为道路出行、城市公共出行及客运枢纽,提供出行信息发布、引导等服务相关标准 [2] - 管理与服务板块面向政府及管理部门,提供多种运输方式的交通运行状态监测、控制及运行管理服务等布局标准 [2] - 为落实人工智能+行动,标准体系布局了包括总体架构、数据要求、基础算力、大模型及智能体等17项人工智能交通运输领域应用标准 [2] 技术融合与标准化需求 - 大数据、互联网、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与交通行业加速融合,成为交通运输行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动能 [3] - 智能交通国内外标准化组织在自动驾驶车路协同、信息交互、出行即服务、大数据等方面布局标准规范建设 [3] - 国际标准化组织(ISO)等研究制定了针对交通服务、低碳减排等方面的相关标准 [3] 国内标准化进展与挑战 - 国内标准化组织依托全国智能运输系统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等,在智能驾驶、车路协同、交通通信等领域开展了大量标准研究和制修订 [4] - 人工智能、移动通信等技术迭代周期平均不超过3至5年,但标准制修订周期更长,导致标准滞后,因此本领域标准化需求迫切 [4] - 未来几年国家将强化大数据及人工智能等先进信息技术应用,重点加强智慧出行、智慧物流、车路协同与自动驾驶等方面的标准化 [4]
聚焦客运出行、货运物流等,智能运输系统标准体系将完善
第一财经· 2025-09-27 12:40
政策与规划背景 - 国家在交通强国建设总体部署下强化大数据及人工智能等先进信息技术应用[1] - 《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提出出行安全便捷舒适和物流高效经济可靠的目标要求[2] - 标准体系编制旨在科学指导"十五五"智能运输系统标准化工作并引领智慧交通规范健康发展[1] 标准体系建设重点 - 《智能运输系统标准体系(2025年)(征求意见稿)》已公开征求意见由全国智能运输系统标委会及智慧交通物流分委会研究编制[1] - 标准体系突出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包括智慧出行板块细分为道路出行、城市公共出行及客运枢纽[2] - 布局了包括总体架构及总体要求、数据要求、基础算力、大模型及智能体等17项人工智能交通运输领域应用的相关标准[2] - 未来将重点加强智慧出行、智慧物流、设施设备数字化智能化、车路协同与自动驾驶、信息安全等方面的标准化[5] 技术应用与领域覆盖 - 标准体系聚焦客运出行、货运物流、电子收费、车路协同与自动驾驶、交通运行监测、智慧水运等领域[1] - 标准制定范围涵盖自动驾驶技术、车内和出行者信息服务、专用短程通信、车路协同相关设备及通讯协议等[4] - 人工智能、移动通信等技术迭代周期平均不超过3~5年新技术新应用标准制修订周期比技术迭代周期长导致标准化需求迫切[5] 国际合作与行业融合 - 标准体系与国际智能运输系统在交通管理、车辆控制、公共运输等七大系统保持协调[1] - 国际标准化组织(ISO)等研究制定了针对交通服务、低碳减排等方面的相关标准[4] - 智能交通是新一代信息技术与交通运输行业深度融合的领域具有交叉面广、融合度深等特点[5]
大消息!超级赛道,利好来了
中国基金报· 2025-09-27 08:42
核心观点 - 交通运输部等七部门联合印发《关于"人工智能+交通运输"的实施意见》,旨在加快推动人工智能在交通运输领域规模化创新应用 [1][4] - 设定明确发展目标:到2027年人工智能在行业典型场景广泛应用,到2030年人工智能深度融入交通运输行业,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可控且总体水平位于世界前列 [4][7] - 通过加大关键技术供给、加速创新场景赋能、加强核心要素保障、优化产业发展生态四大方向系统推进人工智能与交通运输深度融合 [8][10][14][15] 总体要求与发展目标 - 以科技创新为驱动、场景应用为牵引,构建人工智能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的工作机制 [7] - 2027年目标:综合交通运输大模型体系落地部署,普及应用一批智能体,建成一批标志性创新工程 [4][7] - 2030年目标:智能综合立体交通网全面推进,培育一批新产业新业态,形成完备的交通领域人工智能治理体系 [4][7] 关键技术供给 - 开展应用技术攻关:突破动态场景感知与理解、实时精准定位与导航、复杂环境自主决策等共性技术 [9] - 加快智能产品创新:研发智能驾驶系统、远程驾驶座舱、无人机、全地形车、智能船舶、智能巡检机器人等新装备 [9] - 建设综合交通运输大模型:构建涵盖多种运输方式,贯通基础设施、运输服务、行业治理等业务领域的技术底座 [9] 创新场景赋能 - 组合辅助驾驶:在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成渝地区推进智能辅助驾驶技术示范应用,利用高速公路ETC门架布局车路云协同系统 [10] - 智能铁路:推广自感知、自学习、自运行的智慧化动车装备,加速列车智能驾驶、群组运行控制等技术应用 [10] - 智慧航运:推进港口智能感知网络建设,推动面向全程物流链的"一站式"协同系统,提升国际枢纽海港智慧化水平 [11] - 智慧民航:推动航线规划、签派决策、机组排班智能优化,深化生物识别、智能安检等"无感通行"技术应用 [11][12] - 智慧邮政:推广智能收投设备、智能语音客服,实现入库、仓储、包装、分拣、安检全流程智能化 [12] - 智能建养:建设交通基础设施服役性能智能监测预警系统,推广应用轻量化智能路面检测车、桥梁巡检机器人等装备 [13] - 联程联运与智慧物流:深入推进"一票制、一单制、一箱制",推动人工智能与枢纽规划、建设、运行管理深度融合 [13] 核心要素保障 - 统筹优化算力供给能力:动态整合企业算力,依托高速公路、港口、交通枢纽等重大交通基础设施强化算力保障 [14] - 加快高质量数据集建设:加快国家综合交通运输信息平台和综合交通大数据中心一体化建设,探索建立交通运输公共数据授权运营机制 [14] - 推动泛在网络设施建设:加快建立5G、卫星通信等公共网络和行业专用网络融合的交通数据传输通道 [14] 产业发展生态 - 提升产业生态孵化能力:推动组建交通大模型创新与产业联盟,组织开展"十百千"创新行动,培育开放融合的共赢生态 [15] - 持续完善人工智能治理机制:构建技术监测、安全评测、风险预警、应急响应体系,加快智能驾驶、智慧航运等重点领域标准规范制修订 [15] - 加快形成人才聚集效应:加快培养科技领军人才、卓越工程师和青年科技人才,鼓励开展"人工智能+交通运输"复合型人才培养 [16]
利好!超级赛道再迎重磅!七部门最新部署!
证券时报网· 2025-09-26 21:06
政策核心目标 - 交通运输部等七部门印发《关于"人工智能+交通运输"的实施意见》,旨在加快推动人工智能在交通运输领域规模化创新应用 [1] - 目标到2027年,人工智能在交通运输行业典型场景广泛应用,建成一批标志性创新工程 [1] - 目标到2030年,人工智能深度融入交通运输行业,智慧交通与智慧物流领域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可控,总体水平居世界前列 [1] 关键技术供给部署 - 开展应用技术攻关、加快智能产品创新、建设综合交通运输大模型等3项重点任务,构建覆盖全产业链的人工智能产品体系 [6] - 加快智能驾驶系统、远程驾驶座舱等产品研发 [2][6] - 鼓励无人机、全地形车等新装备的研制 [3][6] - 推动智慧列车装备、智慧重载、新一代通信信号装备、列车智能调度系统等铁路装备升级 [6] - 加强智能船用设备、智能船舶和海上智能搜救装备研发 [6] - 推进智能搬运装卸、仓储配送、智能安检等设施设备研发 [6] - 打造"人工智能+交通运输"高质量数据集、算法库、工具链,为智能综合立体交通网提供技术底座 [4][6] 创新场景应用赋能 - 从组合辅助驾驶、智能铁路、智慧航运、智慧民航、智慧邮政、智能建养、联程联运与智慧物流等领域部署7项重点任务 [7] - 支持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成渝地区等地集聚创新资源,依法依规、稳慎推进智能辅助驾驶技术示范应用 [2][7] - 利用高速公路ETC门架等既有设施,探索多杆合一、多感合一模式,科学布局车路云协同感知、控制设备与系统 [7] - 加快推动邮政快递基础设施改造升级,打造智能高效寄递网络 [8] - 鼓励城市加大场景和路网开放,推动新型快递配送设备规模化应用,推广末端智能配送服务 [4][8] 基础设施与生态优化 - 统筹优化算力供给能力,加强行业算力资源统筹,动态整合企业算力,依托重大交通基础设施因地制宜强化算力保障 [9] - 加快国家综合交通运输信息平台和综合交通大数据中心一体化建设,推动产学研用各方深化数据共享,建设高质量人工智能大模型训练数据集 [9] - 探索建立交通运输公共数据授权运营机制,促进公共数据开发利用,发展数据要素市场 [9] - 推动泛在网络设施建设,推动人工智能、新一代通信、物联网等技术综合应用,支撑多网融合发展 [10] - 构建行业设施设备实时监测和智能感知体系,实现重大交通基础设施信息自动采集与监测 [10] - 加快建立5G、卫星通信等公共网络和行业专用网络融合的交通数据传输通道 [10] - 推动组建交通大模型创新与产业联盟,整合国内人工智能领域头部公司、行业企业、高校院所等创新主体 [10] - 组织开展"十百千"创新行动,加速人工智能全面赋能,大力培育交通运输未来产业 [10] - 加快智能驾驶、智慧航运等重点领域标准规范制修订 [5][10] - 鼓励企业牵头围绕新产品、新技术、新业态,在生产制造、测试评估、智能交互、运行服务等方面制定标准规范 [5][10]
利好!超级赛道,再迎重磅!七部门,最新部署!
证券时报· 2025-09-26 21:00
政策核心目标 - 交通运输部等七部门印发《关于"人工智能+交通运输"的实施意见》,旨在加快推动人工智能在交通运输领域规模化创新应用 [2] - 目标到2027年,人工智能在交通运输行业典型场景广泛应用,建成一批标志性创新工程 [2] - 目标到2030年,人工智能深度融入交通运输行业,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可控,总体水平居世界前列 [2] 关键技术供给部署 - 开展应用技术攻关,加快智能驾驶系统、远程驾驶座舱等产品研发 [3][10] - 鼓励无人机、全地形车等新装备的研制 [4][10] - 推动智慧列车装备、智慧重载、新一代通信信号装备等铁路装备升级 [10] - 加强智能船用设备、智能船舶和海上智能搜救装备研发 [10] - 推进智能搬运装卸、仓储配送、智能安检等设施设备研发 [10] - 打造高质量数据集、算法库、工具链,为智能综合立体交通网提供技术底座 [6][10] 创新场景赋能重点 - 支持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成渝地区等地集聚创新资源,稳慎推进智能辅助驾驶技术示范应用 [3][11] - 利用高速公路ETC门架等既有设施,科学布局车路云协同感知、控制设备与系统 [11] - 加快推动邮政快递基础设施改造升级,打造智能高效寄递网络 [11] - 鼓励城市加大场景和路网开放,推动新型快递配送设备规模化应用,推广末端智能配送服务 [5][11] 基础设施与生态优化 - 加强行业算力资源统筹,依托重大交通基础设施因地制宜强化算力保障 [12] - 加快国家综合交通运输信息平台和综合交通大数据中心一体化建设,推动数据共享 [12] - 推动5G、卫星通信等公共网络和行业专用网络融合,建立交通数据传输通道 [13] - 推动组建交通大模型创新与产业联盟,培育开放融合的共赢生态 [13] - 加快智能驾驶、智慧航运等重点领域标准规范制修订 [7][14] - 鼓励企业牵头围绕新产品、新技术、新业态制定标准规范 [8][14]
利好!超级赛道,再迎重磅!七部门,最新部署!
证券时报· 2025-09-26 20:54
文章核心观点 - 交通运输部等七部门印发《关于"人工智能+交通运输"的实施意见》,旨在加快推动人工智能在交通运输领域的规模化创新应用 [1] - 政策设定了明确的发展目标:到2027年,人工智能在行业典型场景广泛应用;到2030年,人工智能深度融入行业,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可控,总体水平居世界前列 [1] 政策发展目标与时间表 - 到2027年目标:人工智能在交通运输行业典型场景广泛应用,综合交通运输大模型体系落地部署,建成一批标志性创新工程 [1] - 到2030年目标:人工智能深度融入交通运输行业,智能综合立体交通网全面推进,智慧交通与智慧物流领域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可控 [1] 关键技术供给部署 - 加快智能驾驶系统、远程驾驶座舱等产品研发 [2][7] - 鼓励无人机、全地形车等新装备的研制 [3][7] - 推动智慧列车装备、智慧重载、新一代通信信号装备、列车智能调度系统等铁路装备升级 [7] - 加强智能船用设备、智能船舶和海上智能智能搜救装备研发 [8] - 推进智能搬运装卸、仓储配送、智能安检等设施设备研发 [8] - 打造高质量数据集、算法库、工具链,为智能综合立体交通网提供技术底座 [4][8] 创新场景应用赋能 - 支持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成渝地区集聚创新资源,稳慎推进智能辅助驾驶技术示范应用 [2][8] - 利用高速公路ETC门架等既有设施,科学布局车路云协同感知、控制设备与系统 [8] - 加快推动邮政快递基础设施改造升级,打造智能高效寄递网络 [8] - 鼓励城市加大场景和路网开放,推动新型快递配送设备规模化应用,推广末端智能配送服务 [4][8] - 部署组合辅助驾驶、智能铁路、智慧航运、智慧民航、智慧邮政、智能建养、联程联运与智慧物流等7项重点任务 [8] 基础设施与创新环境优化 - 加强行业算力资源统筹,依托高速公路、港口、交通枢纽等重大交通基础设施强化算力保障 [10] - 加快国家综合交通运输信息平台和综合交通大数据中心一体化建设 [10] - 推动5G、卫星通信、卫星互联网等公共网络和行业专用网络融合,建立交通数据传输通道 [11] - 推动组建交通大模型创新与产业联盟,整合头部公司、行业企业、高校院所等创新主体 [11] - 加快智能驾驶、智慧航运等重点领域标准规范制修订,鼓励企业牵头制定新产品、新技术、新业态相关标准 [5][11]
人工智能+交通运输”路线图来了,智能产品“加速上路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9-26 19:57
政策发布与目标 - 交通运输部联合多部委发布《关于"人工智能+交通运输"的实施意见》[1] - 政策目标为到2027年人工智能在交通运输行业典型场景广泛应用,建成一批标志性创新工程[2] - 到2030年人工智能深度融入行业,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可控,总体水平位于世界前列[2] 关键技术供给 - 开展应用技术攻关,着力突破动态场景感知与理解、实时精准定位与导航、自主决策与群智协同等共性技术[2] - 加快智能产品创新,包括智能驾驶系统、远程驾驶座舱、公路高性能夜视监控、结构检测等新装备[3] - 推动铁路装备升级,如智慧列车装备、新一代通信信号装备、列车智能调度系统[3] - 加强智能船用设备、智能船舶和海上智能搜救装备研发[3] - 积极开展智能施工和维养装备研发,如智能摊铺机、造桥机、智能巡检机器人[3] 创新场景赋能 - 从组合辅助驾驶、智能铁路、智慧航运、智慧民航、智慧邮政、智能建养、联程联运与智慧物流等领域部署7项重点任务[3] - 支持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成渝地区等地集聚创新资源,稳慎推进智能辅助驾驶技术示范应用[3] - 支持具身智能列车与自主协同控制系统研发,推广自感知、自学习、自运行的智慧化动车装备[4] 核心要素保障 - 提出了统筹优化算力供给能力、加快高质量数据集建设、推动泛在网络设施建设等3项重点任务[4] - 依托重大交通基础设施强化算力保障,加快国家综合交通运输信息平台和综合交通大数据中心一体化建设[4] - 推动人工智能、新一代通信、物联网等技术综合应用,支撑多网融合发展[4] 产业发展生态 - 提出提升产业生态孵化能力、持续完善人工智能治理机制、加快形成人才聚集效应等3项重点任务[4] - 推动组建交通大模型创新与产业联盟,整合头部公司、行业企业、高校院所等创新主体[4] - 构建交通运输领域人工智能技术监测、安全评测、风险预警、应急响应体系[5] - 在交通运输优势学科高校推进建设人工智能科教融汇中心,鼓励开展复合型人才培养[5]
“人工智能+交通运输”路线图来了,智能产品“加速上路”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9-26 19:43
《实施意见》主要部署了加大关键技术供给、加速创新场景赋能、加强核心要素保障、优化产业发展生 态4方面任务。 其中,在加大关键技术供给方面,《实施意见》提出,开展应用技术攻关。着力突破动态场景感知与理 解、实时精准定位与导航、面向复杂环境的自主决策与群智协同等共性技术。 交通领域智能产品也"在路上"。《实施意见》提出,加快智能产品创新。加快智能驾驶系统、远程驾驶 座舱等产品研发。强化公路高性能夜视监控、结构检测等新技术、新装备研发应用。鼓励无人机、全地 形车等新装备的研制。推动智慧列车装备、智慧重载、新一代通信信号装备、列车智能调度系统等铁路 装备升级。加强智能船用设备、智能船舶和海上智能搜救装备研发。积极开展智能摊铺和压实机、造塔 机、造桥机、智能巡检机器人等施工和维养装备研发。推进智能搬运装卸、仓储配送、智能安检等设施 设备研发。 在加速创新场景赋能方面,《实施意见》从组合辅助驾驶、智能铁路、智慧航运、智慧民航、智慧邮 政、智能建养、联程联运与智慧物流等领域部署7项重点任务。 (资料图) 其中,关于组合辅助驾驶,《实施意见》提出,开展智能驾驶大模型、成套测评技术提升行动,拓展服 务场景。支持京津冀、长三角、 ...
七部门:加快智能驾驶系统、远程驾驶座舱等产品研发
第一财经· 2025-09-26 15:53
政策目标与愿景 - 到2027年人工智能在交通运输行业典型场景广泛应用,建成一批标志性创新工程,人工智能成为引领创新发展的重要动力 [1] - 到2030年人工智能深度融入行业,智慧交通与智慧物流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可控,总体水平位于世界前列,培育新产业新业态 [1] - 2030年形成较为完备的交通领域人工智能治理体系,引领交通运输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迈上新台阶 [1] 智能产品与装备创新 - 加快智能驾驶系统、远程驾驶座舱等产品研发,强化公路高性能夜视监控、结构检测等新装备应用 [1] - 鼓励无人机、全地形车等新装备研制,推动智慧列车装备、智慧重载、新一代通信信号装备等铁路装备升级 [1] - 加强智能船用设备、智能船舶和海上智能搜救装备研发,积极开展智能摊铺压实机、造桥机、智能巡检机器人等施工维养装备研发 [1] - 推进智能搬运装卸、仓储配送、智能安检等设施设备研发 [1] 技术应用与示范 - 开展智能驾驶大模型、成套测评技术提升行动,拓展服务场景 [2] - 支持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成渝地区集聚创新资源,稳慎推进智能辅助驾驶技术示范应用 [2] - 围绕大通道货车智能驾驶场景推动技术测试创新,利用高速公路ETC门架等设施探索多杆合一模式布局车路云协同系统 [2] 基础设施与网络建设 - 推动人工智能、新一代通信、物联网等技术综合应用,支撑交通基础设施网、运输服务网、能源网与信息网络融合发展 [2] - 构建行业设施设备实时监测和智能感知体系,实现重大交通基础设施信息自动采集与监测 [2] - 加快建立5G、卫星通信、卫星互联网等公网与专网融合的交通数据传输通道,推动交通新型基础设施从“连接提速”到“算力增效”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