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新技术产业
搜索文档
《中关村指数2025》在京发布 凸显创新发展态势
中国新闻网· 2025-09-20 06:16
综合指数表现 - 2024年中关村综合指数达362.1 较上年提升32.7个点 相比基期2013年年均增长12.4% [1] 分项指数构成 - 指标体系包含创新引领 创新创业生态 产业发展 开放协同 宜居宜业5个一级指标 11个二级指标和35个三级指标 [3] - 以2013年为基期 基期数值设定为100 通过加权合成综合指数和分项指数 [3] 创新引领指数 - 2024年指数达549.2 首次突破500 较上年大幅提升71.2个点 [3][6] - 相比基期年均增长16.7% 增速位居各分项之首 [3][6] - 反映示范区在重大原创成果和关键技术突破方面取得显著进展 [6] 创新创业生态指数 - 2024年指数达524.3 首次突破500 较上年提升46.4个点 [3][6] - 相比基期年均增长16.3% 增速仅次于创新引领指数 [3][6] - 体现全链条服务体系优化和人才 资本 技术等创新要素加速汇聚 [6] 其他分项指数 - 产业发展指数达287.1 相比基期年均增长10.1% 延续向好趋势 [3] - 开放协同指数达316.4 相比基期年均增长11.0% 呈现波动上升态势 [3] - 宜居宜业指数达133.4 相比基期年均增长2.7% 保持平稳提升 [3] 行业地位 - 指数体系成为表征中国高新区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晴雨表和风向标 [3] - 示范区探索出具有中国特色的科技园区创新发展路径 [8]
人才与城市的“双向奔赴”:大湾区要素改革破除壁垒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9-19 19:54
南方财经记者郑玮 广州报道 新一轮重磅改革正在开启。 近日,国务院批复同意粤港澳大湾区内地九市开展要素市场化配置综合改革试点,《粤港澳大湾区内地 九市要素市场化配置综合改革试点实施方案》(简称:《方案》)也随之公布。其中,"引导人力资源 要素畅通流动"成为《方案》布局重点之一。 作为支撑科技创新、产业创新的关键要素,今年以来广东已多次瞄准人才发力,2月部署实施"百万英才 汇南粤"行动计划,4月"北上"京沪杭等8城揽才,截至7月底广东全省已吸纳超100万名高校毕业生在粤 来粤就业创业。而自9月中下旬开始至年底,广东还将继续开展"百万英才汇南粤"秋季招聘活动,携万 企奔赴覆盖全国21省份的超100所高校。 具体来看,《方案》提出,要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在除广州市、深圳市外的城市开展户籍准入年限同城 化累计互认,同时明确将逐步向试点城市事业单位和科技型企业下放高级职称评审权限,通过破除人才 流动障碍、优化人才评价标准等举措,推动实现人才要素高效配置。 一些城市已经开始行动。9月12日,惠州发布《惠州市户口迁入登记管理规定(征求意见稿)》,拟全 面放宽落户限制,取消市辖区与市辖县差别化落户条件。据南方财经记者不完全统计 ...
中关村指数2025:创新引领与双创生态指数强劲增长
北京日报客户端· 2025-09-19 16:57
综合指数表现 - 中关村指数2025综合指数达362.1 较上年提升32.7个点 相比基期年均增长12.4% [2] 分项指数表现 - 创新引领指数达549.2 首次突破500 相比基期年均增长16.7% [2] - 创新创业生态指数达524.3 首次突破500 相比基期年均增长16.3% [2] - 产业发展指数达287.1 相比基期年均增长10.1% [2] - 开放协同指数达316.4 相比基期年均增长11.0% [2] - 宜居宜业指数达133.4 相比基期年均增长2.7% [2] 创新引领领域进展 - 高能级创新平台加速汇聚 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凸显 硬科技成果涌现 协同创新向纵深迈进 [3] - 创新引领指数增速在中关村一级指标中最快 [3] 创新创业生态优化 - 创新服务体系呈现专业化集成化全球化趋势 [3] - 高能级人才队伍壮大 股权投资和硬科技创业活跃度高 专业服务集成化全球化特征突出 [3] 行业战略定位 - 中关村指数连续14年发布 指标体系含5个一级指标 11个二级指标 35个三级指标 [1] - 指数旨在刻画中关村示范区创新发展动态 成为我国高新区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晴雨表和风向标 [1] - 中关村探索科技园区创新绿色开放可持续发展模式 为全球贡献中国创新智慧 [3]
“十四五”时期我国科技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
科技日报· 2025-09-19 16:19
科技创新能力与投入 - 国家综合创新能力排名从2020年第14位提升至2024年第10位 [3] - 2024年全社会研发投入超3.6万亿元,较2020年增长48%,研发投入强度达2.68% [3] - 基础研究经费达2497亿元,较2020年增长超过70% [3] - 高水平国际期刊论文数量和国际专利申请量连续5年世界第一 [3] - 研发人员总量世界第一 [3] 产业创新与新质生产力 - 规上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较“十三五”末增长42% [7] - “三新”经济增加值占GDP比重达18% [7] - 企业研发投入占比超过77% [7] - 2024年524家中国大陆企业进入全球工业研发投入2000强,占上榜企业比重26.2%,较2020年增加4.8个百分点 [7] - 高新技术企业超过50万家,较2020年增加83% [7] 重大科技成果与应用 - 5G通信实现大规模应用,北斗导航提供全球精准服务 [7] - C919大飞机实现商业飞行,新能源汽车产销量稳居世界首位 [7] - CR450动车组巩固扩大高铁技术世界领跑优势 [7] - 全球首座第四代核电站商运投产,特高压输变电世界领先 [7] - 光伏、风电装机容量居世界首位 [7] 科技金融与资本市场支持 - 2021年以来科创板首发上市376家企业,首发募资超6000亿元 [4] - 2025年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再贷款达到8000亿元 [4] 区域创新与战略力量 - 北京、上海、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创中心支撑引领作用增强 [3] - 深圳—香港—广州跃居全球百强创新集群榜首 [3] - 国家实验室体系建设稳步推进,科技领军企业加快培育成长 [3]
“十四五”期间我国科技创新能力稳步提升 科技投入持续增加 新质生产力蓬勃发展
中国证券报· 2025-09-19 05:15
9月18日,科技部部长阴和俊在"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十四五"期间, 我国科技创新能力稳步提升,科技强国根基不断夯实;科技创新成果惠及广大群众,民生福祉持续改 善;科技体制改革持续深化,创新创造活力充分释放;国际科技合作广泛深入,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开放 创新生态加速构建。 在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夯实科技强国根基上,我国科技投入持续增加。2024年,全社会研发投入超3.6 万亿元,较2020年增长48%;研发投入强度达到2.68%,超过欧盟国家平均水平;研发人员总量世界第 一。 基础研究水平进一步提升。2024年基础研究经费2497亿元,较2020年增长超过70%;高水平国际期刊论 文数量和国际专利申请量连续5年世界第一。 五年间,我国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加速融合,新质生产力蓬勃发展。 高新技术产业规模不断壮大。规上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较"十三五"末增长42%,"三新"经济增加值占 GDP的比重达18%,人工智能、生物科技等前沿领域正在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企业创新能力显著增强。2024年,524家中国大陆企业进入全球工业研发投入2000强,占上榜企业比重 为26.2%,较2020年增加 ...
“十四五”期间我国科技创新能力稳步提升
中国证券报· 2025-09-19 04:20
五年间,我国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加速融合,新质生产力蓬勃发展。 ● 本报记者王婧涵 9月18日,科技部部长阴和俊在"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十四五"期间, 我国科技创新能力稳步提升,科技强国根基不断夯实;科技创新成果惠及广大群众,民生福祉持续改 善;科技体制改革持续深化,创新创造活力充分释放;国际科技合作广泛深入,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开放 创新生态加速构建。 在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夯实科技强国根基上,我国科技投入持续增加。2024年,全社会研发投入超3.6 万亿元,较2020年增长48%;研发投入强度达到2.68%,超过欧盟国家平均水平;研发人员总量世界第 一。 基础研究水平进一步提升。2024年基础研究经费2497亿元,较2020年增长超过70%;高水平国际期刊论 文数量和国际专利申请量连续5年世界第一。 高新技术产业规模不断壮大。规上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较"十三五"末增长42%,"三新"经济增加值占 GDP的比重达18%,人工智能、生物科技等前沿领域正在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企业创新能力显著增强。2024年,524家中国大陆企业进入全球工业研发投入2000强,占上榜企业比重 为26.2 ...
“十四五”时期我国科技创新能力稳步提升 国家综合创新能力排名跃居前十,3.6万亿元科创投入筑牢强国根基
证券时报· 2025-09-19 01:46
科技创新能力提升 - 国家综合创新能力排名从2020年第14位升至2024年第10位 [1] - 国际专利申请量连续5年世界第一 [1] - 研发人员总量稳居世界第一 [1] 科技投入与基础研究 - 2024年全社会研发投入超3.6万亿元 较2020年增长48% [1] - 研发投入强度达2.68% 超过欧盟国家平均水平 [1] - 基础研究经费达2497亿元 较2020年增长超70% [1] 战略科技力量建设 - 国家实验室体系建设稳步推进 [1] - 北京 上海 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创中心引领作用不断增强 [1] - 深圳-香港-广州创新集群跃居全球百强榜首 [1] 高新技术产业发展 - 规上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较十三五末增长42% [2] - 三新经济增加值占GDP比重达18% [2] - 高新技术企业超50万家 较2020年增长83% [2] 重大科技成果突破 - 天宫空间站常态化运营 [2] - 嫦娥六号月背采样返回 [2] - C919大飞机商业运营 [2] - 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全球第一 [2] - 全球首座第四代核电站商运投产 [2] 科技金融支持体系 - 科创板首发上市376家企业 首发募资超6000亿元 [2] - 2025年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再贷款达到8000亿元 [2] 未来发展规划 - 超前谋划布局一批新的国家重大科技项目 [3] - 加强有组织的基础研究 [3] - 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 [3] - 加快重大科技成果转化应用 [3]
锚定科技强国!科技部部署概念验证与中试平台建设 强化企业创新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9-18 23:52
企业研发投入与全球地位 - 企业研发投入占比超过77% [1] - 524家中国大陆企业进入全球工业研发投入2000强,占上榜企业比重26.2%,较2020年增加4.8个百分点 [1] - 高新技术企业数量超过50万家,较2020年增加83% [1] 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成就 - 规上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较“十三五”末增长42% [3] - “三新”经济增加值占GDP比重达18% [3] - 全国新能源汽车累计销售突破4000万辆,产销量连续10年全球第一 [3] 前沿技术与产业创新 - 国内通用大模型达到国际先进水平,部分模型准确率突破95%,打造百余个标杆应用场景 [3] - 人工智能、生物科技等前沿领域正在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3] - 传统产业“灯塔工厂”数量全球第一,占比超40% [3] 科技成果转化体系 - 全国技术合同成交额2024年达6.8万亿元,连续多年保持两位数增长 [4] - 形成多层次技术交易网络,包括3家国家知识产权和科技成果产权交易机构、12个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1084家高校院所技术转移机构、19000多家校企共建研发与转化平台、1.6万家科技型企业孵化载体 [6] - 技术经理人作为新职业纳入国家职业分类大典,江苏、上海等省市从业者达万人规模 [6] 产学研合作模式 - 西安交通大学与241家龙头企业组建研究院,累计联合开展2500多项难题攻关,培养2000多名工程硕博士 [4] -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智能微纳公共创新中心通过跨学科平台解决企业技术需求,并合作培养工程硕博士 [5] - 面向产业需求共同凝练科技问题,联合开展科研攻关,协同培养科技人才 [4] 科技金融支持政策 - 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再贷款规模增至8000亿元,再贷款利率降至1.5% [7] - 国家开发银行设立3000亿元“重大科技创新和基础研究专项贷款” [7] - 科技型中小企业贷款余额达3.46万亿元,同比增长22.9%,增速比其他各类贷款高16个百分点 [7] 创业投资与资本市场 - 国家创业投资引导基金预计带动近1万亿元地方资金和社会资本 [7] - 金融资产投资公司基金签约金额突破3800亿元,科技产业融合基金等规模将超3500亿元 [7] - 债券市场“科技板”已有288家主体发行超6000亿元科技创新债券 [8] 科技基础设施开放共享 - 14.7万台(套)单价50万元以上科研仪器纳入国家网络管理平台向全社会开放共享 [11] - 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建立89个概念验证和中试平台,形成覆盖成果转化全链条的服务网络 [11] - 通过核聚变、光源等设施建设推动超导产业发展壮大 [11]
长三角“黄金中轴”,终于要连起来了?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9-18 23:13
苏南区域经济一体化政策背景 - 国务院批复苏南五市(南京、镇江、常州、无锡、苏州)成为要素市场化配置综合改革试点地区,标志着苏南区域"扩圈"正式落地 [1][2][3] 苏南定义与历史演变 - "苏南"概念源于1983年费孝通提出的"苏南模式",最初特指苏锡常地区,2001年官方统计将南京、镇江正式纳入苏南板块 [2] - 2013年《苏南现代化建设示范区规划》和2014年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均涵盖五市,此次试点进一步强化南京、镇江的苏南身份 [3][6] 区域经济格局与城市定位 - 苏南五市GDP总量显著:苏州26,726.98亿元(增6.0%)、南京18,500.81亿元(增4.5%)、无锡16,263.29亿元(增5.8%)、常州10,813.59亿元(增6.1%)、镇江5,540.01亿元(增5.9%)[7] - 除镇江外其余四市均为GDP万亿俱乐部成员,人均GDP位列全国前十,镇江虽总量偏低但人均仍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6][9] - 产业分工特征:苏州侧重创新药研发,无锡强于集成电路制造和生物医药外包,常州以动力电池和光伏组件为核心,南京提供科教资源支撑,镇江承接配套产业(如生物医药材料、装备制造)[14][15] 基础设施与要素流通 - 交通网络高度互联:沪宁高速公路(1996年通车)、沪宁城际高铁、京沪高铁及2023年开通的沪宁沿江高铁,形成串联县级市的"毛细血管"网络 [10][18] - 沪宁轴线成为全国最密集高效的交通走廊,推动人才、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跨区域高速流动 [19] 产业协同与创新生态 - 苏锡常产业布局从同质化竞争转向错位协同:无锡与苏州在生物医药领域互补,常州新能源产业为区域提供支撑,三市共同打造新能源汽车、集成电路设备、生物医药集群 [14] - 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采用"带式"空间模式(非单点式),串联8个高新区和苏州工业园区,形成"基础研究-技术开发-产业制造"全创新链 [15][17] - 镇江依托南京科创资源发展科技成果转化基地,并为苏锡常提供土地资源配套 [9][15] 战略价值与发展方向 - 试点旨在打破行政区划壁垒,构建长三角"核心引擎"和"黄金中轴",目标包括打造自主可控的现代产业体系、形成国内国际双循环枢纽 [19] - "线性集聚"模式通过交通走廊串联创新节点,兼顾规模经济优势与避免单中心过度集聚问题 [18][19]
数说“十四五”成就|科技创新硬核“成绩单”
新华网· 2025-09-18 17:15
科技创新能力提升 - 2024年全社会研发投入超3.6万亿元 较2020年增长48% 研发投入强度达2.68% 超过欧盟国家平均水平 研发人员总量世界第一 [3] - 基础研究经费达2497亿元 较2020年增长超70% 在量子科技 生命科学等领域取得重大原创成果 高水平国际期刊论文和国际专利申请量连续5年世界第一 [3] - 国家综合创新能力排名由2020年第14位升至2024年第10位 [3] 科技与产业融合进展 - 重大科技成果包括天宫空间站常态化运营 嫦娥六号月背采样返回 C919大飞机商业飞行 新能源汽车产销量世界首位 CR450动车组巩固高铁技术优势 第四代核电站商运投产 特高压输变电世界领先 光伏风电装机容量世界首位 [5] - 规上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较十三五末增长42% 三新经济增加值占GDP比重达18% 人工智能 生物科技等前沿领域形成新经济增长点 [5] - 企业研发投入占比超77% 2024年524家中国大陆企业进入全球工业研发投入2000强 占上榜企业比重26.2% 较2020年增加4.8个百分点 高新技术企业超50万家 较2020年增加83% [5] 科技惠及民生领域 - 农作物自主选育品种面积超95% 保障粮食安全 [7] - 国产创新药上市数量是十三五时期2.8倍 全数字PET-CT等高端医疗装备实现中国制造 重大传染病防治和慢病诊治取得新突破 [7] - 科技助力污染防治 十四五期间京津冀及周边地区PM2.5平均浓度下降18% 新技术提升安全生产 应急救灾等领域智能化水平 [7] 科技体制改革与金融支持 -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参研人员中45岁以下占比超80% 推进人才评价分类试点和基金项目去帽子化改革 [9] - 2021年以来科创板首发上市376家企业 首发募资超6000亿元 2025年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再贷款达8000亿元 [9] 国际科技合作拓展 - 与16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科技合作关系 签署119个政府间科技合作协定 加入200多个国际组织和多边机制 [11] - 一带一路科技创新行动计划深入实施 联合实验室全面布局建设 牵头深时数字地球 海洋负排放等国际大科学计划 参与60多个国际大科学工程 [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