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Mobile Phones
icon
搜索文档
不依赖云端!vivo把“AI大脑”直接装进你的手机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10-11 18:44
模型技术突破 - 公司构建了全球首个专为端侧Agent(智能体)构建的30亿参数模型,具备多模态、推理、长文本、面向UI Agent等五大能力优势 [1] - 该30亿端侧多模态推理大模型在10B以内大模型中能力断层领先,在权威榜单OpenCompass、SuperCLUE手机端侧大模型测试中表现出众 [2] - 该模型在行业内率先实现用2G运行内存支持128K长上下文能力,并能理解手机界面、执行跨应用操作,成为全球首个为端侧Agent构建的3B模型 [4] 用户体验提升 - 端侧模型小型化使AI具备“即时响应”和“离线工作”能力,可在无网络环境下处理长达128K的本地文件,实现无时无刻的可靠陪伴 [5] - AI从“对话者”进化成“执行者”,具备“看懂世界”和“动手操作”的能力,能理解图片并自动完成跨应用操作 [6] - 行业首个“端侧模型训练引擎”赋予手机本地学习进化能力,用户习惯和偏好可塑造专属于个人的“数字生命体” [6] 生态开放战略 - 公司搭建“蓝心个人智能框架”,从感知、记忆、规划、执行四个维度建设,旨在用户与智能体服务间搭建桥梁 [8] - 面向开发者的“蓝心智能开放平台”将个人化能力开放,意图框架2.0全面兼容MCP协议,推出适配智能体协议A2A,积极推进端侧模型能力开放 [10] - 已有超过50家生态伙伴接入开放平台,引入200多项服务,通过建立行业标准、开放技术能力推动产业从“技术竞赛”走向“生态共赢” [10][12]
OPPO高层调整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10-09 21:21
公司战略调整 - OPPO首席产品官刘作虎将分管海外各大区市场,高级副总裁段要辉将兼管总部营销服团队和中国区业务 [1] - 刘作虎曾成功操盘一加手机在海外高端市场取得突破,此次调整隐含公司加码海外高端市场的意图 [1][5] - OPPO海外营收占比已超过60%,公司正进一步强化对海外市场的投入以应对新挑战 [1] 行业市场动态 - 中国手机市场销售已由增转降,第二季度进入调整期,预计第三季度仍有轻微降幅 [2][4] - 在第三季度前八周,中国整体手机销量下降2%,但中端手机市场表现强劲,OPPO Reno14系列新品广受欢迎令其销量增幅最大 [4] - 2025年上半年全球高端智能手机销量创历史新高,高端市场成为重要竞争方向 [4] 公司市场表现 - 第二季度OPPO在中国市场需求放缓,但在东南亚及中东部分地区需求相对稳定 [4] - 咨询机构IDC指出,OPPO在第一季度依靠中国市场增长重新夺回全球第四位置,但第二季度未进入全球出货量前五,传音跻身第五位 [4]
手机行业告别“挤牙膏”式创新,技术发展引爆竞争新周期
财经网· 2025-09-29 15:03
行业技术变革趋势 - 手机行业正从AI 折叠屏和影像技术等维度驱动深度变革 市场饱和成为技术突破的催化剂 [1] - 头部厂商告别"挤牙膏"式迭代 进入以技术突破驱动的新增长周期 技术成果集中释放 [3] - 技术竞争从参数堆砌转向用户体验重塑 体现在影像系统 折叠屏结构和AI实用化等领域 [6] 苹果公司产品策略 - iPhone 17系列于2025年9月10日发布 全系标配120Hz高刷屏 存储容量从256GB起 取消128GB配置 [1][2] - 基础版采用A19芯片并首次加入ProMotion自适应刷新率技术 最高刷新率达120Hz 存储提升但保持原价 [1][2] - 苹果CEO称新款iPhone为"iPhone历史上的飞跃" 高端市场份额达62%但增速仅3% [2][6] 华为技术突破 - 华为Mate XTs非凡大师搭载麒麟9020芯片和鸿蒙5.1系统 整机性能提升36% 麒麟芯片时隔四年重现 [3] - 在2025年9月全联接大会发布数智基础设施产品与行业解决方案 9月至10月集中释放技术红利 [3] - 华为高端手机销量同比增长24% 通过"人-车-家"全场景布局实现多设备协同 [3][6][7] 小米产品升级与生态战略 - 小米17系列于9月25日全球首发第五代骁龙8至尊版处理器 采用第三代3nm工艺 主频达4.6GHz [2] - 新机全系搭载澎湃OS 3 标准版"加量不加价" 被称"跨代升级"和"史上最强标准版" [2] - 小米高端手机销量大增55% 排名升至全球第三 通过手机与汽车互联打造跨设备体验闭环 [2][6][7] 市场竞争格局变化 - 2025年上半年全球高端手机(600美元以上)销量同比增长8% 贡献行业超六成营收 [6] - 中国市场份额变化:苹果份额遭华为小米蚕食 小米凭高端市场与电动车"光环效应"增长 [6] - 生成式AI机型占比超80% 折叠屏仍属小众但增长中 苹果预计2026年入局折叠屏 [6] 市场数据与用户行为 - 2025年上半年国内手机出货量1.4亿台 同比减少300万台 呈小幅收缩 [4] - 换机周期延长至三年左右(此前18-24个月) 用户更看重耐用性及长期使用价值 [5] - 消费需求从性能参数转向实际体验 如续航 影像和AI功能 倒逼厂商进行彻底创新 [5] 技术创新具体案例 - vivo X200系列搭载AI动态功耗调控系统 游戏场景下续航提升40% [6] - 努比亚Flip 2支持拟人化AI语音交互 提供情绪价值 [7] - 小米澎湃OS可实现智能家居联动 如检测用户起床后自动拉开窗帘和煮咖啡 [7] 未来竞争方向 - 生态协同 全球化布局和底层技术创新成为关键增长路径 [7] - 技术变革期可能引发行业洗牌 AI和折叠形态等新赛道正在形成 [7] - 行业从硬件竞争转向体验竞争 格局变化取决于AI和生态整合的战略执行力 [8]
雷军:SU7 Ultra准备刷纽北!纽北:你不是手机公司吗?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9-25 23:24
公司战略与品牌建设 - 公司作为中国手机制造商挑战纽博格林赛道以展示技术实力和品牌雄心[2] - 公司耗时三个多月通过邮件沟通最终在圣诞节前夕获得纽博格林赛道管理方接待许可[2] - 公司项目组在元旦后立即前往纽博格林赛道并在大雪天气中完成首次对接[2] 国际合作与认知突破 - 纽博格林赛道管理方最初质疑中国手机公司参与赛道测试的动机[2] - 公司通过详细介绍Ultra项目计划和技术方案获得国际赛道管理方的认可[2] - 国际合作伙伴从"以为开玩笑"到最终被公司技术雄心打动的态度转变过程[2]
iQOO自研电竞芯片Q3亮相,iQOO 15将首发搭载
新浪科技· 2025-09-23 17:22
产品技术亮点 - 2K三星珠峰屏搭载2K LEAD OLED和M14发光材料,在清晰度、亮度、色彩、护眼、功耗、寿命及触控方面具备优势 [2] - 2K LEAD OLED技术实现手动峰值亮度1000nits、局部峰值亮度6000nits和全屏峰值亮度2600nits [2] - 屏幕结合1nit暗光亮度与硬件级游戏护眼技术,并配备悦目护眼2.0 [2] - iQOO 15搭载新一代超感触控,配备144Hz高刷屏幕和高达3200Hz瞬时触控采样率 [2] - 自研电竞芯片Q3是行业少有的具备全场景光线追踪、游戏超分及游戏超帧能力的独立显示芯片 [3] - 芯片采用全新硬件架构,通过QNSS超级渲染引擎、全场景自研光线追踪技术和AI核,实现性能、能效、缓存及功耗制程的领先 [3] - Monster超核引擎包含先知调度器和闪电加速器,能够满足专业电竞赛事要求,实现同平台更流畅的体验 [3] 研发历程与生态适配 - 公司自2021年iQOO Neo5起率先搭载独立显示芯片,5年来组建百名图形学专家和博士团队,通过9代产品深耕游戏视效技术 [3] - 自研电竞芯片Q3已适配超过180款PC级游戏超分、超过180款PC级游戏超帧以及7款头部游戏超分超帧 [3] - 公司与10大Top级游戏合作迈入真2K视效时代,并为4大FPS游戏带来领先枪战体验,成功落地全场景自研光线追踪技术 [3] 产品发布与市场定位 - 自研电竞芯片Q3的首款搭载机型为iQOO 15 [3] - Monster超核引擎的首批搭载机型为iQOO 15和iQOO Neo11 [3] - 新技术旨在缩小移动端游戏视效与PC端的差距,引领手机游戏进入全新时代 [2]
魅族又迎关键时刻
华尔街见闻· 2025-09-16 11:16
公司近况与发布会背景 - 公司经历内部动荡和管理层变动后,急需通过新品发布来重新赢回市场并证明其执行力和交付能力 [2][5] - 公司在时隔两年、跳票两次后,于9月15日以“归航”为主题举办了年度旗舰手机暨Flyme AIOS生态发布会,推出魅族22旗舰手机 [2] - 此次发布会旨在对外传递稳定信号、对内安抚团队人心,并重新对齐公司战略方向 [5][6] 魅族22产品定位与策略 - 魅族22定位为6.3英寸小屏旗舰手机,被公司视为“手机的完美形态的黄金尺寸” [2] - 产品策略聚焦性价比,选择搭载第四代骁龙8s移动平台而非最顶级处理器,以避免售价上涨1000-1500元人民币 [3][4] - 魅族22不再区分标准版和PRO版,专注打造单一版本,是公司史上打磨最久的手机,并代表数字系列未来全新的产品定位 [3] 魅族22产品规格与定价 - 产品规格包括:71mm机身宽度、190g重量、8.15mm厚度、50:50平衡设计、四颗5000万像素镜头、5510mAh“海棠电池” [3] - 最终定价为2999元人民币起,具体版本为:12GB+256GB售价2999元、12GB+512GB售价3299元、16GB+512GB售价3399元、16GB+1TB售价4199元 [4] - 与2023年11月发售的魅族21相比,魅族22同版本(12GB+256GB)售价降低700元人民币,显示出更具性价比的定价策略 [4] 公司战略方向与生态布局 - 公司战略从“All in AI”扩展到构建以Flyme AIOS为基底的融合AI生态,承载产品包括AI手机、智能眼镜(魅族 AI 拍摄眼镜 StarV Snap)、智能座舱(Flyme Auto 2) [6] - 公司希望超越“造手机”的单一业务,展示其构建融合AI生态的长期战略方向 [6] - 公司在2022年7月被星纪时代收购79.09%股份,并于次年3月合并为星纪魅族集团,重要任务之一是理清战略方向 [6]
Q2全球前六大手机品牌产量排名出炉
WitsView睿智显示· 2025-09-14 10:49
2025年第二季度全球智能手机生产情况 - 2025年第二季度全球智能手机生产总数达3亿支,环比增长4%,同比增长4.8% [2] - 前六大品牌合计市占率稳定维持在80%左右 [5] 主要品牌生产表现及市场动态 - 三星生产总量5800万支,环比下降5%,市场份额19%,排名第一,因旗舰新机备货力道减弱 [3][5] - 苹果生产总量4600万支,环比下降9%,市场份额15%,排名第二,同期产量同比增长4%,受益于iPhone 16e新机型带动增长及在中国市场的降价优惠和补贴政策 [3][5] - 小米生产总量4200万支,环比增长1%,市场份额14%,排名第三,持续拓展拉美、非洲等新兴市场,并受益于中国补贴政策 [3][5] - Oppo生产总量3700万支,环比大幅增长35%,市场份额12%,排名第四,随着库存调整结束,产能逐步回升 [3][5] - 传音生产总量2700万支,环比大幅增长33%,市场份额9%,排名第五,因生产动能恢复及去年同期基期较低,年成长幅度达15.7% [3][6] - Vivo生产总量2600万支,环比增长8%,市场份额9%,排名第六,受惠于海外市场持续贡献及中国补贴政策带动 [3][6] 行业趋势与展望 - 季节性需求、电商促销及传统旺季等因素将有助于产量维持全年逐季增长格局 [2] - 中国市场智能手机补贴政策短期刺激中低端产品销量并促进库存去化,但对2025全年销售的帮助有限 [2]
从华强北到“非洲一哥”,宁波大佬造千亿巨头,又要IPO了
36氪· 2025-09-11 10:45
公司市场地位与业绩表现 - 2024年全球出货量首次突破2亿台 在全球手机品牌厂商中排名第三 [1] - 2024年非洲智能手机市场份额达51% 巴基斯坦和孟加拉国市场份额分别超40%和29.2% [1] - 2024年实现营收687.15亿元 同比增长10.31% 归母净利润55.49亿元 同比微增0.22% [3] - 2025年第一季度营收130.04亿元 同比下降25.45% 净利润4.90亿元 同比暴跌69.87% [13] 本土化产品创新策略 - 针对非洲市场推出双卡双待 长待机时长 深肤色拍照适配等特色功能 [1][6] - 部分机型待机时长可达30天 外放音响性能大幅提升 支持四卡四待 [6] - 针对深肤色人群研发专属拍照算法 解决成像模糊问题 [7] - 通过TECNO itel Infinix三大品牌形成多价格带覆盖策略 [8] 渠道建设与品牌发展 - 构建覆盖非洲城乡的渠道网络 深入大型渠道商与夫妻店 [7] - 在印尼复制非洲渠道战术 2023年销量达140万台 市场份额15.6% [10] - 2017年起出货量全面超越三星 稳居非洲市场首位 [11] - 2019年登陆科创板 高峰期市值超2000亿元 [3] 市场竞争环境变化 - 小米2024年非洲销量增长38% 市场份额11% 成为第三大智能手机品牌 [15] - 荣耀2025年第一季度非洲出货量同比增长283% 跻身市场前五 [15] - 竞争对手全面复刻传音玩法 在分销网络和技术细节上贴身追赶 [12] - 用户需求从基础功能转向高端性能 关注处理器型号与运行内存 [15][16] 战略扩张与业务布局 - 2015年进军东南亚与南亚市场 先后进入印尼 印度 孟加拉等国 [10] - 设立家电品牌Syinix 涵盖电视 空调 冰箱等品类 向家庭消费场景渗透 [8] - 近期计划赴港二次上市 目标融资规模约10亿美元 [3]
“消失”的10大国产手机品牌
创业邦· 2025-09-10 18:31
核心观点 - 国产手机品牌在功能机时代凭借营销和渠道突破国际垄断 但缺乏核心技术积累导致转型失败 如今华米OV在智能手机技术深水区竞争并主导市场[7][9][10][11] - 行业经历从功能机到智能机的技术革命 早期领军者如波导、金立因战略失误和研发不足衰落 而华为、小米等通过技术创新和商业模式变革崛起[17][19][25][48] - 小众品牌如朵唯、美图瞄准细分市场但未构建技术护城河 跨界玩家如360、乐视因合作模式缺陷和生态战略失败退出市场[30][32][37][40][44][47] - 工匠精神代表魅族和锤子虽在产品设计上创新 但供应链管理失控和资金链断裂导致最终失败[50][51][52][54][55][57] 功能机时代领军者 - 波导1999年通过先建生产线后获牌照方式进入市场 以低价策略和明星代言(李玟)打开市场 2000年销售70万台夺国产品牌销量冠军 2004年以全球第八销量成为首跻世界十强的中国厂商[15][16][17] - 波导2004年后因多元化失败(造车、西门子合作亏损)及功能机转型滞后 2005年起连续三年累计亏损超12亿元[19] - 金立2005年借电影《天下无贼》营销绑定高端商务人群 2007年推出自研语音识别技术“金立语音王” 比苹果Siri早五年[19] - 金立2006-2009年线下销量第一 2010年登顶国产销量冠军(仅次于诺基亚和三星) 但智能机转型迟缓 2011年发布七款智能机反响不佳 后期营销投入超60亿元导致资金缺口[24][26][27] - 金立董事长2017年赌博输掉上百亿(自称十几亿) 2018年破产清算[27][28] 细分市场品牌 - 朵唯2009年瞄准2亿女性用户市场 主打拍照美颜和一键报警功能 借《非诚勿扰》电影营销(舒淇代言) 2010年销量翻倍 2011年增50% 但因功能机局限和竞品崛起衰落[30][31][32] - 美图2013年依托美图秀秀4亿用户推出前置800万像素手机(同期iPhone 5s前置120万) 限量款2000台半分钟售罄 联名款(Hello Kitty等)受青睐[33][34] - 美图缺乏技术护城河 OPPO、vivo、华为等竞品在拍照功能外具备快充、音质等优势 2019年将手机业务移交小米[36][37] 跨界玩家 - 海尔2010年推三防智能手机“超级战舰” 因续航差和线下覆盖不足1%退出[40] - 格力手机定价1600元高于竞品 年销量不足10万台 开机画面强制植入董明珠头像[40] - 360采用特供机模式与传统厂商合作 2014年与酷派合资奇酷科技 顶配版搭载360 OS系统 定价3599元[40][41] - 2015年酷派出售18%股份给乐视导致360话语权削弱 业务受阻 10年烧光50亿[43][44] - 乐视以“硬件成本定价+会员服务盈利”模式每台亏200元销售 2016年销量1700万台 但收购酷派耗资37亿港元致现金流紧张 手机业务累计亏超40亿元 内容付费转化率不足5%[47] - 乐视汽车业务消耗60%资金零产出 最终资金链断裂[47] 产品导向品牌 - 魅族M8被视为国产智能机里程碑 Flyme系统成安卓定制标杆 2014年销量破500万台居第一梯队[50][51] - 魅族2016年拒绝全面屏坚持实体Home键 2017年Pro 7因联发科芯片和小众设计亏损13亿元[52][53] - 锤子T1预售48小时售5万台 但供应链问题导致发货延迟3个月 首发价3000元三个月跳水至2480元[54][55] - 锤子2012-2018年融资近17亿 资金用于研发营销(万人场馆发布会) 但无核心技术 坚果Pro利润微薄 2018年底破产清算[57] 当前市场格局 - 2025年第二季度华为以18.1%份额重返国内榜首 vivo 17.3% OPPO 15.5% 小米15.2% 苹果13.9%排第五[9] - 华米OV合计占据中国手机市场66%份额[10] - 华为2024年9月推Mate XTs三折叠手机 苹果同期发布iPhone 17系列 高端机竞争加剧[5][6][7] - 小米通过“成本价硬件+免费软件+互联网服务”模式颠覆行业 直销削减渠道成本 MIUI系统构建用户粘性[48]
“消失”的10大国产手机品牌
虎嗅· 2025-09-06 18:57
当前市场竞争格局 - 2025年第二季度华为以18.1%市场份额重返国内榜首 vivo以17.3%紧随其后 OPPO和小米分别占15.5%和15.2% 苹果以13.9%位列第五 [7] - 华米OV四大品牌合计占据中国手机市场66%份额 形成强势主导格局 [8] - 华为于9月4日推出MateXTs三折叠旗舰 苹果计划在9月10日发布iPhone17系列 高端机市场竞争加剧 [2][3] 历史品牌兴衰分析 - 功能机时代波导通过"农村包围城市"低价策略和明星代言 2000年销售70万台并连续四年蝉联国产品牌销量冠军 2004年以全球第八销量成为首进世界十强的中国厂商 [16][18][19] - 波导因多元化失败和核心技术缺失 2005年起连续三年累计亏损超12亿元 错失智能机转型时机 [21][22] - 金立在2006-2009年蝉联国内线下市场销量第一 2010年成为仅次于诺基亚和三星的国产销量冠军 但智能机转型迟缓导致衰落 [32][33] - 金立董事长刘立荣赌博造成百亿资金缺口 2018年12月正式进入破产清算程序 [36][37] 细分市场策略案例 - 朵唯2009年瞄准2亿女性用户市场 首创女性功能机主打美颜和报警功能 2010年销量翻倍增长 2011年增长50% [41][43][45] - 美图2013年推出前置800万像素自拍手机 巅峰时期限量款2000台半分钟售罄 但因技术护城河不足于2019年将业务移交小米 [47][48][50] - 朵唯和美图均因缺乏核心技术支撑 在智能机普及和竞品跟进后失去市场竞争力 [46][50] 跨界企业尝试与挑战 - 360采用特供机模式与酷派合作 十年投入50亿元但最终退出市场 周鸿祎承认"走捷径模式导致失败" [54][55][63] - 乐视2016年手机销量达1700万台 但每台亏损200元销售 累计亏损超40亿元 内容付费转化率不足5% 资金链断裂导致业务崩溃 [67][68] - 格力手机年销量长期不足10万台 过度依赖经销商体系 公开市场缺乏存在感 [53] 产品导向型品牌发展轨迹 - 魅族2014年销量突破500万台位列第一梯队 M8被誉为国产智能机里程碑 Flyme系统成为安卓定制标杆 [72][73] - 魅族因坚持实体Home键和联发科芯片 2016年后产品力落后 2017年Pro7失败导致亏损13亿元 [75][76][77] - 锤子T1预售48小时达5万台 但因供应链问题延迟三个月交付 价格三个月内从3000元跳水至2480元 八年融资17亿元未能实现盈利 [78][80][81][82] 行业进化特征 - 过去20年中国市场超过87个手机品牌消失 品牌存活率低于15% [9] - 功能机时代靠营销渠道取胜 智能机时代需技术积累和转型能力 缺乏核心技术的品牌被市场淘汰 [38][50] - 早期创新技术如金立语音识别 魅族Flyme系统 UI交互设计等被行业吸收传承 成为国产手机进化链组成部分 [24][90][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