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土化创新
搜索文档
 八年“变”与“不变”,聆听一家外企与进博会的共同成长
 新华财经· 2025-11-04 17:01
据了解,此次进博会上,大众汽车集团将展示八款车型,包括专为中国市场特别打造的ID. EVO、ID. AURA、ID. ERA概念车、全新AUDI品牌的首款车型奥迪E5 Sportback、亚洲首秀的新款911 Turbo S等 重磅产品。此外,集团软件能力中心"CARIAD中国"将连续三年亮相进博会,大众汽车(中国)科技有 限公司(VCTC)则是首次参展,并将融合展现本土自研的CMP平台、CEA电子电气架构及ADAS高级 驾驶辅助系统的技术成果。 变化的不仅是展品,更是展示的维度。大众中国公关部媒体组负责人徐颖对2024年的进博会印象尤为深 刻:"去年恰逢大众在华40周年,借助进博会这个契机,我们的社交传播效果较2023年有了大幅提升, 这对于企业形象传播来说,是一个非常好的平台。" 大众中国公关部企业社会责任负责人陈赛也深有同感。2020年,大众汽车集团在进博会上官宣启动"绿 带行动"公益林项目,将企业社会责任纳入进博叙事,并在三年后的进博会上再次集中展示了项目成 果。"借助进博会的平台,我们得以向社会公众展示出,大众对中国的承诺不仅限于产品和技术革新, 更延伸至对中国社会和生态的支持。" 而在这些变化的背 ...
 星巴克中国易主 博裕投资拿下60%股权
 犀牛财经· 2025-11-04 14:52
星巴克董事长倪睿安表示,博裕投资的本地经验将加速中小城市及新兴区域拓展;博裕投资合伙人黄宇铮称将融合全球品牌力与本土洞察,深化本土化创 新。星巴克中国CEO刘文娟提及,合作将释放市场潜力,推动行业升级。 11月4日,星巴克咖啡公司宣布与中国另类资产管理公司博裕投资达成战略合作,双方将成立合资企业运营中国市场零售业务,标志着星巴克入华26年来 首次出让业务控股权。根据协议,博裕投资将持有合资企业至多60%股权,星巴克保留40%股权,并持续作为品牌与知识产权授权方。 交易基于约40亿美元(不计现金与债务)的企业价值,星巴克预计中国零售业务总价值超130亿美元,涵盖股权出让收入、剩余40%权益价值及未来10年 以上的授权收益。新合资企业总部仍设于上海,将管理现有8000家门店,双方计划逐步将门店规模拓展至20000家。 此次交易历经多轮竞逐,自2024年下半年传出股权出售消息后,今年5月正式启动流程,吸引高瓴、凯雷、大钲资本等超20家机构参与,最终博裕投资胜 出。资料显示,博裕投资成立于2011年,投资组合超200家企业,近年入股蜜雪冰城等餐饮品牌,具备消费领域深耕经验。 据悉,交易预计2026财年第二季度完成,尚 ...
 进博会扩大开放新图景:让中国大市场成为世界大机遇
 第一财经· 2025-11-03 21:43
 展会规模与参与度 - 第八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展览面积超过36.7万平方米,来自138个国家和地区的超过4000家企业参展,均创历史新高[2][3] - 参展企业中包含290家世界500强和行业龙头企业,美国企业参展面积连续7年保持第一[1][3] - 来自123个“一带一路”共建国家的企业参展,同比增长23.1%;来自最不发达国家的企业达163家,同比增长23.5%;非洲企业参展数量同比增长80%[12]   企业参与与战略价值 - 霍尼韦尔作为进博会“全勤生”,累计展出约170项创新技术、产品和解决方案,多数已在中国市场成功落地[4] - 美敦力在中国拥有近7000家供应链合作伙伴,2025财年本土采购额预计约50亿元人民币,其中约90%的直接采购将供给其海外工厂[11] - 无印良品在中国市场连续12个月实现销售额增长,落地的门店已超过400家[5]   创新展示与产品首发 - 前七届进博会累计展示新产品、新技术、新服务约3000项,意向成交额超5000亿美元,累计吸引境外参展商2.3万家次[7] - 美敦力今年将集中展示百余款创新医疗科技产品,包含6款首展产品,包括全球首款闭环可充电脊髓神经刺激器进行“亚太首展”[7] - 蔡司将重点展示多项本土创新里程碑成果,贺利氏在中国市场首发一款来自比利时的新产品,并发布推动绿氢规模化生产的贵金属催化剂[8]   本土化战略与研发投入 - 霍尼韦尔在中国布局10个工程研发中心和五大研究院,拥有超过4500项中国有效专利及专利申请,今年展示的8款新品多数由中国团队本土研发[9] - 阿斯利康累计在华投资总额超过17亿美元,其在华首个全球研发中心已升级为全球战略研发中心[9] - 蔡司以长三角和大湾区为两个发展中心,今年9月实现三款本土制造高端显微镜的首产下线,并启动大中华区总部综合园区项目以整合升级运营职能[10][11]   平台效应与市场机遇 - 进博会已成为企业首发首展创新产品、呈现前沿科技、拓展合作伙伴关系的一站式平台[4] - 中国对世界经济增长年均贡献率保持在30%左右,其超大市场规模、完整产业体系和完善产业配套优势为跨国企业提供坚实依托[9][11] - 中国层次更多元、内涵更丰富、潜力更巨大的内需市场正在形成,成为全球新品诞生、企业长效发展的推动力[5]
 联合利华,营收全线下滑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10-26 10:00
 2025年第三季度财务业绩 - 2025年前9个月营业额为448亿欧元,同比下滑3.5% [2] - 五大业务部门全线下滑,美容与健康业务同比下跌1.6%,个人护理业务同比下跌4.8% [2] - 家庭护理业务销售额下滑幅度最大,同比下滑5.3%;冰淇淋业务同比下滑4.2%;美妆与健康业务、食品业务销售额均同比下滑3%左右 [5] - 从基础销售额(排除收购、处置、汇率等因素影响)来看,整体实现了约3.9%的增长 [5]   业务部门表现与战略调整 - 美妆与健康板块基础销售额以5.1%的增速领先,个人护理业务增长4.1%,食品业务增长3.4%,家庭护理业务增长3.1%,冰淇淋业务增长3.7% [5] - 冰淇淋业务分拆预计于2025年第四季度完成 [2] - 公司预计2025年下半年基础运营利润率至少为18.5%(若剔除冰淇淋业务则至少为19.5%),较2024年下半年有显著提升 [2] - 公司正在打造一个面向未来的品牌组合,优先发展高端市场和电子商务,并以美国和印度作为增长的核心市场 [6]   区域市场表现 - 亚太及非洲地区基础销售额增长6.8%,成为全球表现最好的市场 [5] - 印尼市场基础销售额增长12.7% [5] - 中国市场基础销售额重回增长轨道,呈低个位数增长 [2][5] - 中国市场的增长源于更专注、更具针对性的市场推广策略,以及产品组合的高端化 [2]   中国市场战略与本土化创新 - 公司对中国市场采取“针对性干预措施”,包括优化现有渠道、对分销体系进行重大改革、调整清扬、力士和凡士林三大核心品牌的运营模式 [5] - 跨国企业在华本土化战略正经历根本性转变,研发权下放成为核心特征 [8] - 联合利华发布“AI for Science”创新平台,认为AI将在三五年左右从根本上改变行业竞争格局 [8] - 上海研发中心是联合利华全球六大研发中心之一,其基础研究、重要活性物和重要包装的选择很多由中国研发团队主导 [8]   行业背景与消费者趋势 - 中国整体护肤品市场非常巨大,是全球最大的护肤品市场,但渗透率只有66%,仍有很大提升空间 [3] - 中国消费者迭代升级速度快,从关注成分转变为更加在意功效,并要求有更多的临床验证数据,强调温和安全 [9] - 国际企业正加码在华本土创新,例如拜尔斯道夫在上海落地了全球第二大研发中心,旨在根据中国消费者需求进行创新,并服务于全球市场 [9]
 联合利华,营收全线下滑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10-26 09:55
 公司财务业绩 - 2025年前9个月营业额为448亿欧元,同比下滑3.5% [1] - 五大业务部门全线下滑,美容与健康、个人护理业务前三季度分别下跌1.6%和4.8% [1] - 家庭护理业务销售额下滑幅度最大,同比下滑5.3%;冰淇淋业务同比下滑4.2%;美妆与健康业务、食品业务销售额均同比下滑3%左右 [3] - 基础销售额(排除收购、处置、汇率等因素影响)整体实现约3.9%增长 [3] - 公司预计2025年下半年基础运营利润率至少为18.5%(若剔除冰淇淋业务则至少为19.5%),较2024年下半年有显著提升 [1]   业务部门表现与战略调整 - 冰淇淋业务分拆预计于2025年第四季度完成,此前因美国政府停摆而推迟 [1][3] - 美妆与健康板块基础销售额以5.1%的增速领先,个人护理业务增长4.1%,食品业务增长3.4%,家庭护理业务增长3.1%,冰淇淋业务增长3.7% [3] - 公司近年来已出售包括Kate Somerville、Dollar Shave Club、Suave在内的逾20个非核心美容与个护品牌 [1] - 公司正打造面向未来的品牌组合,优先发展美妆、健康和个人护理领域,并聚焦高端市场和电子商务,以美国和印度作为增长核心市场 [4]   区域市场表现 - 亚太及非洲地区基础销售额增长6.8%,成为全球表现最好的市场 [3] - 印尼市场增长12.7% [3] - 中国市场基础销售额重回低个位数增长轨道,与上半年的下滑态势形成鲜明对比 [1][3] - 中国市场的增长源于更专注、更具针对性的市场推广策略、产品组合高端化以及对分销体系和核心品牌(清扬、力士、凡士林)运营模式的调整 [1][3]   中国市场机遇与本土化战略 - 中国是全球最大的护肤品市场,但渗透率只有66%,存在巨大提升空间 [2] - 公司加码本土创新,研发权下放成为本轮本土化的核心特征 [5] - 联合利华在上海设有全球六大研发中心之一,其基础研究、活性物及包装选择很多由中国研发团队主导 [6] - 公司发布“AI for Science”创新平台,认为AI将在三五年左右从根本上改变行业竞争格局 [5] - 中国消费者需求迭代升级快,从关注成分转向更在意功效,并要求有临床验证数据及温和安全 [6] - 为更快响应本地需求,公司对25%的领导层进行轮换,并强调更高的绩效期望、明确的责任和差异化的激励结果 [7]
 营收全线下滑 联合利华如何走出“转型疲劳期”?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10-25 07:24
中国市场回暖? 由于美国政府停摆,联合利华的冰激凌业务剥离时间推迟,此次财报中,冰激凌业务仍位列其中。 而在今年前三季度,集团所有业务部门营收均出现不同程度的下滑。 10月23日,联合利华发布了2025年第三季度业绩报告。财报显示,联合利华2025年前9个月营业额为448 亿欧元,同比下滑3.5%。其五大业务部门全线下滑,前三季度美容与健康、个人护理业务分别跌 1.6%、4.8%。 在消费代际更迭和习惯变迁的当下,联合利华旗下一系列传统品牌,面临的市场挑战尤为显著。承压求 变,卖子、裁员、换帅、拆分等等,联合利华转型动作不断。据媒体统计,近年来,其已出售Kate Somerville、Dollar Shave Club、Suave在内的逾20个非核心美容与个护品牌。 而财报透露,冰淇淋业务分拆预计于2025年第四季度完成。对此,联合利华首席执行官Fernando Fernandez颇有信心地表示:"我们预计全年基础运营利润率将有所改善,下半年利润率至少为18.5%(若 剔除冰淇淋业务则至少为19.5%),较2024年下半年有显著提升。" 值得一提的是,中国市场基础销售额重回增长,呈低个位数增长。联合利华在财报 ...
 营收全线下滑,联合利华如何走出“转型疲劳期”?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10-24 21:39
 2025年第三季度财务业绩 - 2025年前9个月营业额为448亿欧元,同比下滑3.5% [1] - 五大业务部门全线下滑,其中家庭护理业务销售额下滑幅度最大,同比下滑5.3%;冰淇淋业务同比下滑4.2%;个人护理业务跌4.8%;美容与健康业务跌1.6%;食品业务销售额同比下滑3%左右 [1][5] - 从基础销售额(排除收购、处置、汇率等因素影响)来看,整体实现了约3.9%的增长,美妆与健康板块以5.1%的增速领先,个人护理业务增长4.1%,食品业务增长3.4%,家庭护理业务增长3.1%,冰淇淋业务增长3.7% [5]   战略转型与业务调整 - 公司已出售包括Kate Somerville、Dollar Shave Club、Suave在内的逾20个非核心美容与个护品牌 [3] - 冰淇淋业务分拆预计于2025年第四季度完成 [3] - 首席执行官预计全年基础运营利润率将有所改善,下半年利润率至少为18.5%(若剔除冰淇淋业务则至少为19.5%),较2024年下半年有显著提升 [3] - 公司战略优先发展高端市场和电子商务,并以美国和印度作为增长的核心市场 [6]   区域市场表现 - 亚太及非洲地区基础销售额增长6.8%,成为全球表现最好的市场,其中印尼增长12.7% [5] - 中国市场基础销售额重回增长,呈低个位数增长,增长源于更专注、更具针对性的市场推广策略以及产品组合的高端化 [3][5] - 公司对中国市场采取针对性干预措施,包括优化现有渠道、改革分销体系、调整清扬、力士和凡士林三大核心品牌的运营模式 [5]   中国市场挑战与机遇 - 中国整体护肤品市场巨大,是全球最大的护肤品市场,但渗透率只有66%,仍有很大提升空间 [3] - 中国市场增长基数仍低,面临激烈竞争,老品牌持续疲软,品牌老化问题待解 [6] - 跨国企业在华本土化战略经历根本性转变,研发权下放成为核心特征 [7]   本土化创新与研发 - 公司发布“AI for Science”创新平台,认为AI在三五年左右会从根本上改变行业竞争格局 [7] - 上海研发中心是公司全球六大研发中心之一,不仅为中国市场服务,也为全球市场服务,基础研究、重要活性物和包装的选择很多由中国研发团队主导 [7] - 公司对25%的领导层进行轮换,旨在使其能更快地响应本地需求,并对内部人员有更高的绩效期望 [9] - 中国消费者需求迭代升级快,从成分党转向更在意功效,并要求有更多的临床验证数据,促进产业升级 [8]
 营收全线下滑,联合利华如何走出“转型疲劳期”?丨美妆变局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10-24 21:20
 公司业绩表现 - 2025年前9个月营业额为448亿欧元,同比下滑3.5% [1] - 五大业务部门全线下滑,其中家庭护理业务销售额下滑幅度最大,同比下滑5.3%,冰淇淋业务同比下滑4.2%,美妆与健康业务、食品业务销售额均同比下滑3%左右 [1][3] - 从基础销售额(排除收购、处置、汇率等因素影响)来看,整体实现了约3.9%的增长,美妆与健康板块以5.1%的增速领先,个人护理业务增长4.1% [3] - 公司预计2025年下半年基础运营利润率至少为18.5%(若剔除冰淇淋业务则至少为19.5%),较2024年下半年有显著提升 [1]   业务重组与战略调整 - 冰淇淋业务分拆预计于2025年第四季度完成 [1] - 近年来公司已出售逾20个非核心美容与个护品牌,包括Kate Somerville、Dollar Shave Club、Suave等 [1] - 公司战略转向优先发展高端市场和电子商务,并以美国和印度作为增长的核心市场 [4] - 公司对25%的领导层进行轮换,旨在更快地响应本地需求,并对内部人员有更高的绩效期望 [8]   区域市场表现 - 亚太及非洲地区基础销售额增长6.8%,成为全球表现最好的市场,其中印尼增长12.7% [3] - 中国市场基础销售额重回低个位数增长,增长源于更专注、更具针对性的市场推广策略以及产品组合的高端化 [1][3] - 公司对中国市场分销体系进行了重大改革,并对清扬、力士和凡士林三大核心品牌的运营模式进行了调整 [3] - 尽管中国市场重回增长,但其增长基数仍低,且面临激烈竞争,品牌老化问题待解 [4]   行业趋势与本土化创新 - 中国整体护肤品市场巨大,是全球最大的护肤品市场,但渗透率只有66%,仍有很大提升空间 [2] - 中国市场消费者迭代升级速度快,从关注成分转向更在意功效,并要求有临床验证数据保证温和安全 [7] - 研发权下放成为跨国企业在华本土化战略的核心特征,联合利华在上海设有全球六大研发中心之一,其“AI for Science”创新平台旨在利用人工智能改变行业竞争格局 [6] - 拜尔斯道夫集团同样在上海落地了全球第二大研发中心,致力于根据中国消费者需求进行本土创新,并服务于全球市场 [7]
 “减肥药巨头”诺和诺德裁 9000 人,跨国药企裁员风暴来袭,中国市场凭创新成“破局密钥”
 华夏时报· 2025-10-24 10:32
 全球制药行业裁员潮概况 - 2025年第三季度全球生物制药领域发生62起裁员事件,前三个季度累计达190起,已逼近2024年全年192起的总量[2] - 裁员潮由行业巨头主导,仅下半年头部企业裁员规模已超2万人,涉及默沙东、诺和诺德、辉凌、Moderna等[2] - 裁员呈现“规模空前、精准聚焦”的特征,波及从行政岗到核心研发、销售团队的各个层级[2][3]   主要跨国药企裁员举措 - 默沙东启动6000人裁员计划,覆盖行政、销售及研发部门,作为“2027年前年省30亿美元”战略的核心,预计每年直接降本17亿美元[3] - 诺和诺德宣布全球裁员9000人,占总人数11%,超半数岗位来自丹麦总部,目标在2026年底实现年节省12.6亿美元[3] - 中小型药企同样承压,辉凌全球裁员500人(占比7%),为连续第三年优化人员;莫德纳(Moderna)裁员10%,员工总数缩至5000人左右[3]   中国市场调整策略 - 中国市场成为“特殊战场”,部分企业如吉利德、住友制药通过裁员调整在华资源配置[2][4] - 裁员凸显“靶向调整”属性,例如梯瓦(Teva)中国区重点缩减传统仿制药销售团队,转向肿瘤药管线[4] - 与裁员形成对比,阿斯利康逆势加码,2025年在华追加25亿美元研发投入[2][8]   细分领域与裁员动因 - 细胞与基因疗法成为全球裁员重灾区,诺和诺德裁员主要波及细胞治疗部门[5] - 萨雷普塔治疗公司(Sarepta Therapeutics)7月激进裁员500人,占比36%,年省成本4亿美元,背后是其基因疗法Elevidys因安全问题被加黑盒警告[5] - 裁员潮的底层逻辑源于专利悬崖、研发低效与市场竞争的三重压力,例如默沙东的K药贡献其制药业务55%收入(2024年销售额达295亿美元),但专利保护期临近且缺乏替代产品[7]   中国市场的新机遇与行业重构 - 中国市场显现韧性,2025年上半年中国创新药License-out交易金额达600亿美元,30%涉及细胞疗法,“中国研发 + 全球商业化”模式成为跨国药企控本新选择[6] - 中国III期临床受试者成本仅为美国1/3,推动阿斯利康等企业将40%早期研发项目转移至中国[7] - 人才从跨国药企向本土药企流动,推动国产管线向“first-in-class”突破;中国CDMO行业借势崛起,承接大量外包订单[8] - 数字化与AI融合成为降本关键,2025年全球药企AI投入达180亿美元,阿斯利康利用百度飞桨平台处理50万例慢阻肺患者数据,默沙东通过阿里健康网络将临床入组时间从12个月压缩至6个月[9]
 如新总裁宁怀恩:坚持长期主义,持续加码中国市场
 江南时报· 2025-10-21 13:49
产能建设是如新在华发展的重要基石。2023年投入使用的如新大中华创新总部园区二期,凭借全球领先 的智能化管理系统,实现"全数智化"转型,覆盖全系统、全链条、全流程、全自动,不仅大幅提升产能 效率,更成为服务全球近50个市场的核心生产枢纽。宁怀恩透露,未来如新计划并即将启动上海生产基 地二期建设,通过扩大产能、升级智能制造,更好地满足中国及全球市场的健康产品需求,让"中国智 造"服务全球消费者。 在人才培养与本土合作层面,如新同样持续发力。人才培养上,企业正升级计划,重点扩大"营养健康 顾问"项目规模与影响力,致力于培养具备创新精神和专业素养的健康管理人才,为行业输送优质力 量;本土合作上,如新积极与中国本土企业开展交流,促进"全球技术"与"本土需求"深度融合,让产品 与服务更贴合中国市场实际,实现"本土化创新"与"全球化品质"的平衡。 近日,如新集团总裁兼首席执行长宁怀恩一行拜访上海市商务委员会,就如新在华发展成果与未来规划 深入交流,为政企协同发展奠定更坚实基础。 2025年,如新加大认知健康科研投入,PRYSM iO超光谱智能扫描仪作为掌上型非侵入式设备,融入AI 与大数据技术,可快速精准检测皮肤类胡萝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