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茶叶
icon
搜索文档
大别山下崛起茶产业新势力
新华网· 2025-05-21 19:40
茶产业发展现状 - 大悟县地处大别山优势茶产区 平均海拔450米 拥有茶园30万亩 [1] - 近年来持续推进产业提档升级 引入现代化农业管理系统和抹茶生产工艺 建成3000亩抹茶种植生产基地 [1] - 2023年建成智能化黄茶生产线 日加工鲜叶近1万斤 产品通过酒店餐饮渠道畅销市场 供不应求 [4] 抹茶产业 - 抹茶茶叶需经过20多天遮阴处理 提升持嫩性和叶绿素含量后采摘 [1] - 生产工序包括蒸汽杀青 烘干 叶梗分离 静电除杂等自动化流程 最终形成颗粒微小 深绿细腻的成品 [3] - 抹茶食用方式多样 可与咖啡 奶茶 糕点等搭配 深受年轻消费群体喜爱 [3] - 金墩村2023年生产抹茶200多吨 产值近1亿元 [3] 黄茶产业 - 黄茶属微发酵茶 介于绿茶与红茶之间 富含茶多酚 氨基酸等有益成分 近年市场发展较快 [3] - 利用夏秋茶发酵成黄茶 提高茶叶综合利用率 每亩茶园增收超2000元 惠及茶农2200余人 [4] - 朱湾村黄茶产业带动群众增收致富 改变了以往夏秋季弃采现象 [3][4] 产业规模与效益 - 大悟县拥有涉茶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3家 年产茶叶约1.4万吨 [4] - 全产业链从业人员10万余人 综合产值超25亿元 [4] - 已构建绿茶 抹茶 黄茶 红茶等多种品类 特色鲜明的茶产业格局 [4]
以茶为媒 共话未来:从国际茶日看中国茶的全球之路
新华网财经· 2025-05-21 18:00
茶文化 - 茶作为中华文明标志性符号,承载着从神农尝百草到陆羽《茶经》的历史脉络,2022年"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入选联合国非遗名录 [3] - 茶在国际交往中扮演文化桥梁角色,通过茶道传递包容共生的东方智慧,新华网称其为"穿越时空的文化使者" [3] 茶产业 - 茶产业是中国乡村振兴与全球贸易的双引擎,覆盖云南普洱、福建武夷山等核心产区,带动茶农生计与全球贸易 [5] - 行业正推进标准化、规模化、现代化转型,中国茶叶流通协会强调需培育国际影响力的区域特色品牌 [5] - 中茶公司在全国茶叶主产区布局全品类产业,掌握上游资源,确保"央企品质",研发高质价比国民茶 [9][10] 茶科技 - 科技推动产业升级:浙江智能茶园使用传感器监测土壤,安徽数字化生产线控制炒青温度,分子生物学技术破解风味密码 [7] - 中国茶叶学会指出茶科技将深化产业与现代技术融合,提升全球消费者体验 [7] - 中茶融合传统工艺与现代科技筛选原料,在文化传承与科技应用方面取得突破 [10] 三茶统筹战略 - "三茶统筹"理念整合文化、产业、科技,中茶公司通过全品类布局、产业链把控推动实践,并参与国际交流推广中国茶文化 [9][10] - 行业通过该战略促进国际文化交流与农业可持续发展,中茶致力于让茶文化在全球落地生根 [9][10]
5月22日,到汕尾陆丰赴一场茶香盛宴
南方农村报· 2025-05-21 15:02
陆丰茶文化旅游推广季活动 - 首届陆丰茶文化旅游推广季暨茶王争霸赛将于2025年5月22日在陆丰市文化中心举行 [2][3] - 活动由陆丰市人民政府和陆丰市"百千万工程"指挥部办公室主办,旨在弘扬茶文化并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 [3][4] - 活动包含茶王争霸赛、全产业链研讨会、开幕式等环节,时间跨度为5月22日至23日 [30][31][32][34] 陆丰茶产业历史与现状 - 陆丰茶文化起源于明清时期,1960年城东镇高美村建立知青茶厂并引种单丛茶,开启规模化种植 [5][6] - 当前陆丰茶以"岩韵丛香"为特色,融合传统工艺(如"三烘三晾")与现代技术(物联网监测、AI优化制茶) [8][9] - 产业创新举措包括岩茶文创礼盒、茶旅线路等多元化发展模式 [10] 茶王争霸赛细节 - 比赛分为单丛茶和岩茶两大品类,由广东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专家组成评审团 [12][13] - 采用"五项因子法"盲评茶叶外形、汤色、香气、滋味、叶底,确保公平公正 [14][15] - 赛事旨在检验茶叶品质并推动技艺交流,吸引众多茶企和茶农参与 [17][18] 茶产业跨界融合 - 活动期间将举办全产业链现代化产业体系研讨会,涵盖种苗技术、电商营销、品牌打造及文旅融合议题 [20][21][22] - 开幕式结合国家级非遗甲子英歌舞、潮流歌舞表演及茶文化推广大使揭晓,展现传统与现代融合 [24][25] - 活动为陆丰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新动能,擘画产业全新蓝图 [26][27]
寻迹工遗|清远英德红旗茶厂:“百亿”世界高香红茶的现代化起点
南方农村报· 2025-05-21 10:05
清远英德红旗茶厂历史与产业价值 - 红旗茶厂是中国红茶工业化生产的重要起点,1957年投产并创造"百亿"产业传奇[20][23][30] - 鼎盛时期拥有上万职工、十多万亩茶园,年出口量4-5万担,累计创汇近5000万美元[34][71] - 自主研发世界领先的茶叶生产设备,如可处理450斤茶青的揉捻机、转子揉切机等[63][64][70] 建筑与技术创新 - 建筑融合中国传统群落与苏联工业风格,设计兼顾生产流程与环保(如砖砌拱顶、相思树稳定气流)[43][44][47] - 开创性采用热风萎凋槽、静电拣梗机等14种自主研发设备,推动中国红茶工业技术革新[56][62][70] - 厂区布局获专家评价为"完整体现1950年代社会经济条件与勤俭建国精神"的工业遗产[39][40][96] 产业带动效应 - 带动英德形成完整产业链:1980年代茶园超10万亩,并建立茶叶局、研究所、机械厂等配套[80][81][82] - 技术外溢效应显著,培养的制茶人才成为当地茶企(如上茗轩)核心技术骨干[87][88][91] - 直接推动英红镇行政建制升级,并塑造"英德红茶"国家地理标志品牌[83][97][120] 新时代转型发展 - 2020年广德产业园投资4700万元实施保护性开发,打造"1+N+家庭农场"产业联合体[108][109] - 2021年获评国家工业遗产,转型农文旅综合体,2024年接待游客28.8万人次[118][145][147] - 联合国内老茶厂筹建中国红茶联盟,定位"世界红茶技艺中心"与茶文化国际窗口[149][153][154] 当前产业规模 - 英德市红茶种植面积达18.16万亩,干茶年产量1.57万吨,综合产值90.45亿元[127] - 产品线扩展至文创(冰箱贴)、茶饮空间及"经典1957"等自有品牌[110][129][133] - 成为中法元首会晤用茶,并入选全国工业遗产保护利用典型案例[15][17][127]
福建南平11个品牌入选2025中国品牌价值榜单
品牌价值评价活动概况 - 2025中国品牌价值评价活动由品牌建设促进会与资产评估协会联合主办 吸引全国1068个品牌参评 最终779个品牌价值信息获发布 [1] - 福建省52个品牌上榜 南平市表现突出 共11个品牌入选 覆盖企业品牌 自主创新品牌及地理标志区域品牌三大领域 [1] 农业类品牌表现 - 福建圣农发展以903品牌强度 127 50亿元品牌价值居农业类榜首 体现禽肉加工行业龙头地位 [1] 机械设备制造领域 - 南平太阳电缆以852品牌强度 15 07亿元品牌价值列行业第60位 成为闽北工业品牌标杆 [1] 自主创新品牌成果 - 圣农食品以810品牌强度 38 03亿元价值跻身全国自主创新榜第6位 [1] - 正山茶业与福矛酒业分别以15 92亿元 13 84亿元品牌价值列自主创新榜第24和第26位 反映传统产业创新转型成效 [1] 地理标志区域品牌发展 - 武夷岩茶以915品牌强度 750 18亿元品牌价值居全国茶叶类第2 地理标志总榜第3 连续9年行业领先 [2] - 武夷红茶以121 36亿元价值跃居茶类第6 地理标志总榜第28位 [2] - 政和白茶品牌价值增至73 36亿元 排名较去年上升11位至第47位 [2] - 东峰矮脚乌龙 北苑贡茶 政和工夫三大茶品牌同步上榜 形成茶产业品牌矩阵 [2] - 邵武市"武夷竹立方"以850品牌强度 223 24亿元品牌价值列竹产业前列 年增长20 87亿元 [2] 区域品牌建设战略 - 南平市通过"地标保护﹢质量提升"双轮驱动战略 建立地理标志专用标志使用核准体系 开展质量攻关 搭建品牌孵化平台 [2] - 形成茶 竹两大百亿产业集群 地理标志产品年产值突破450亿元 [2]
在武夷山,这片叶子创造了传奇
新华网· 2025-05-20 14:40
武夷山茶产业概况 - 武夷山是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遗产地,中国首批国家公园体制实践地,也是世界红茶与乌龙茶的发源地 [2] - 武夷山茶产业是乡村振兴特色产业,依托优越的生态环境和生态保护措施发展 [2][3] - 武夷岩茶(大红袍)制作技艺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22年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3] 茶叶生产与制作工艺 - 武夷山茶制作工艺历史悠久,传统手工制茶技艺仍在延续传承 [2] - 制茶过程包括萎凋、摇青、杀青、揉捻等工序,蕴含武夷山人对茶的深刻理解和智慧 [2] - 现代机械逐步替代部分手工工序,但核心工艺仍保留传统特色 [2] 产业发展与创新 - 近年来加大生态茶园改造力度,发挥龙头企业带动作用 [3] - 打造茶文化旅游项目,推进茶文化、茶产业、茶科技"三茶"融合发展 [3] - 传统产业在新时代不断焕发新活力,成为自然与人文交融的代表 [3]
2025中国人送礼不完全指南
虎嗅· 2025-05-17 20:33
茶叶送礼行业洞察 行业核心特征 - 茶叶送礼是融合文化礼仪与消费心理的复杂行为,需同时掌握产品知识与社交规则 [1][2] - 行业存在显著的信息不对称现象,消费者需规避营销话术并理解茶叶品类鄙视链 [3][10] - 季节性消费特征明显,春夏以绿茶为主(龙井/毛尖等),秋冬偏好发酵茶(熟普/黑茶等) [11] 消费者行为分析 - 地域偏好差异显著:江浙偏好绿茶,福建青睐乌龙茶,广东消费红茶为主,云南侧重普洱茶 [13] - 代际差异突出:年轻群体更接受新式茶饮概念(如冷泡茶/茶咖),中年男性更关注品牌溢价(大红袍/正山小种) [12][13] - 办公场景茶礼需注重便利性,茶包类产品可建立轻社交关系 [15] 产品策略要点 - 包装设计直接影响价值感知,大红配色+木质礼盒可提升礼品属性 [15] - 反向选品策略可能产生惊喜效果,如向云南人赠送台湾高山茶 [13] - 新茶饮品牌通过创新形态(茶包/抹茶)降低消费门槛,扩大用户基础 [13] 消费禁忌与趋势 - 小青柑品类存在质量风险,需谨慎选择 [14] - 散装茶可作为深度社交关系的象征,但需配合场景化话术 [17] - 替代礼品(车厘子等)因"免回礼"特性形成竞争 [18] 注:分析基于公开文本的行业特征提炼,不涉及具体企业案例或投资建议
湖北英山县亮相2025世界品牌莫干山大会 推介英山云雾茶与英山道地药材品牌
2025世界品牌莫干山大会 - 大会以"品牌,让世界更美好"为主题,搭建品牌交流平台,汇聚政府、企业、高校等多方探讨品牌建设 [1] - 设立"智链文旅品牌新浪潮"分论坛,聚焦科技与文旅融合,推动乡村振兴与产业升级 [1] 英山县产业推介 英山云雾茶 - 依托大别山生态优势,构建商标、标准、质量、政策四大体系,年综合产值94亿元,品牌价值51.23亿元 [3] - 通过中欧班列、海外仓储等模式拓展全球市场 [3] - 搭建"英山云雾茶数智服务平台",集成电商、溯源、物流功能,服务10万户茶农,实现全产业链数字化 [5] 英山道地药材 - 拥有28万亩种植基地,茯苓、苍术等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年产值45亿元,茯苓品牌价值超88亿元 [3] - 依托大别山中药材产业技术研究院,形成"种植—研发—加工—营销"一体化体系,加速科技成果转化 [5] 科技赋能成效 - "数字监管""数字茶园"等场景应用提升产业效率,打造透明化、可追溯的品质体验,强化品牌公信力 [5] - "科技+生态"双轮驱动模式被视为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可复制样本,对乡村振兴和农业品牌建设具借鉴意义 [8] 产业合作倡议 - 英山县邀请各界实地考察,推动体验旅游与产业投资 [8]
南农晨读 | “荔枝穹顶”点亮夜空
南方农村报· 2025-05-16 16:35
乡村振兴与农业创新 - 广东省推广"互联网+全民义务植树"活动,100名用户通过"认种一棵树"小程序实现线上线下联动植树,共栽植乐昌含笑和醉香含笑200余株 [4][5][6] - 驻化州市新安镇帮镇扶村工作队推动番石榴产业升级,省农业科技特派员开展苗期栽培技术培训,采用"理论授课+实地示范"形式吸引近200名村民参与 [16][17][18] - 清远市农一代农业有限公司通过"鸡妈妈直播间"推广清远鸡产品,采用限量发售策略提升市场热度 [24][26][27] 农产品品牌建设 - 英德红茶区域公用品牌价值达51.78亿元,同比增长8.5%,首次位列全国红茶类第一 [10][11] - 新丰县农业农村局联合南方农村报公开征集"新丰味"专家智库成员,要求具备中级以上职称或5年行业经验,将通过专业性(40%)、行业影响力(30%)、实操经验(30%)综合评审 [41][42][45] 文化创意与农业融合 - 河源原创音乐人蓝彬文创作客语民谣《懵懂少年时》,计划携作品冲击2025广东乡村歌手大赛,通过音乐形式传播乡土文化 [29][31][38] 农业科技与产业升级 - 广东省林业事务中心联合龙眼洞林场创新义务植树形式,"云端种树+线下履植"模式成为全民参与新方式 [3][4][6] - 英德红茶品牌通过推动茶文化、茶产业、茶科技"三茶"融合发展,曾作为中法元首茶叙用茶亮相国际场合 [11][12]
广东英德红茶今年力争突破百亿元产值大关
中国新闻网· 2025-05-15 02:15
品牌价值与市场表现 - 广东英德红茶区域公用品牌价值达51.78亿元,同比增幅8.5%,首次荣登全国红茶类第一 [1] - 当前英德茶叶种植面积超过18万亩,茶企880家 [1] - 截至2024年底,英德红茶综合产值超90亿元,力争今年突破百亿元产值大关 [1] 产品品质与行业认可 - 英德红茶被誉为"世界高香红茶""东方金美人",具有"浓、醇、甜、香"品质特征 [3][5] - 英德红茶入选农业农村部2024年农业品牌精品培育计划和中国农业品牌目录2024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 [3] - 中国工程院院士刘仲华称赞英德市茶产业体系完整,技艺精湛、品质稳定、市场广阔 [3] 产业发展与科技创新 - 清远、英德两级政府着力打造英德红茶等五大百亿级现代农业产业,统筹茶文化、茶产业、茶科技"三茶"融合发展 [5] - 英德红茶通过品种革新、生态种植、智能加工、创新产品等科技加持,衍生出30多款精深加工产品 [5] - 英德红茶与新茶饮头部企业合作推出"英红·芝士糯糯""英红牛乳茶"等全新产品,开发新式茶饮市场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