休闲农业
搜索文档
稳产优供 扛牢首要担当
辽宁日报· 2025-07-23 08:58
农业生产总体情况 - 全省第一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4.3%,高于全国0.6个百分点[1] - 农业农村经济运行呈现稳中有进、稳中有增的良好态势[1] 粮食生产 - 全省粮食播种面积达5386.3万亩,同比增加20余万亩,超出国家下达任务[2] - 开工建设高标准农田476万亩,创历史新高[2] - 分类实施黑土地保护工程1000万亩,在30个产粮大县实施单产提升项目[2] - 组织3.3万个新型经营主体示范应用高产技术,更新农机具2.6万台(套),其中大马力高端智能农机占比达40%[3] - 落实种粮普惠补贴84亿元[2] 设施农业与养殖业 - 全省新建改造新型日光温室和冷棚4.5万亩,同比增长10%[4] - 改造升级规模养殖场200个[4] - 依托44个国家级海洋牧场项目开工建设,推广立体生态养殖[4] 特色产业与农产品加工 - 重点打造海参、草莓、樱桃等10个优势特色产业,建设标准化生产基地200个[6] - 获批建设国家级草莓特色产业集群和5个特色产业强镇[6] - 农副食品加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3%[6] - 农产品出口额159.3亿元,同比增长6.8%[6] 休闲农业与乡村建设 - 深入推进农村环境净化整治,新增城乡环卫一体化县3个,覆盖率提升到60%[7] - 实施64类乡村振兴补短板工程,年度总投资471.7亿元[7]
今年我省培育702名乡村产业振兴“头雁”
辽宁日报· 2025-07-09 08:57
乡村产业振兴"头雁"培育计划 - 今年将遴选并培育702名乡村产业振兴"头雁"助力农业高质量发展 [1] - 该项目是五年行动的第四年前三年已累计完成培育1900人 [1] - 学员遴选聚焦农产品生产加工业乡村特色产业帮扶产业以及休闲农业乡村民宿农产品电商等乡村新产业新业态 [1] - "三支一扶"人员和乡村文旅带头人支持项目入选人员符合条件的也可纳入培育范围 [1] "头雁"培育模式 - 培育时限为一年采取"四个一"培育模式 [1] - 包括累计一个月集中授课一学期线上学习一系列考察互访一名导师帮扶指导 [1] - 组织"头雁"到省级农业农村部门推荐的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进行体验式学习 [1] - 至少组织一次学员互访活动确保"头雁"都至少参与一次互访交流 [1] 培育成效 - 学员表示通过系统专业学习和其他地方学员广泛交流可以学习借鉴先进的经营理念和方法 [2] - 在农产品销售方面实现信息互通让学员受益匪浅 [2] - 具体案例显示学员对鸭稻共养项目更有信心计划带动更多村民致富 [2]
积极引导各类经营主体稳岗扩岗
辽宁日报· 2025-07-04 09:04
就业支持政策 - 省政府出台《关于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的实施意见》,提出实施重点领域、重点行业、城乡基层和中小微企业就业支持计划,综合运用财政支持、税收优惠、金融支持、社会保障等政策引导经营主体稳岗扩岗 [1] - 加快推进4个万亿级产业基地和22个重点产业集群建设,挖掘"人工智能+"、绿色经济、海洋经济、银发经济等就业机会 [1] - 聚焦发展现代化大农业,促进文体旅深度融合,发展乡村旅游、休闲农业、冰雪经济等新型业态,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1] - 统筹推进生产性和生活性服务业发展,扩大第三产业就业容量 [1] 高校毕业生就业支持 - 持续开展10项就业公共服务提早进校园活动,推广"就来辽"服务品牌,深化"访企拓岗"行动,挖掘适合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岗位 [2] - 围绕基层医疗卫生、养老托育、社区治理、司法辅助、乡村振兴、就业社保、科研助理等领域开发就业岗位 [2] - 扩大青年就业见习岗位数量,开展青年求职能力实训和大学生专业转换培训 [2] - 实施青年就业启航、"宏志助航"、"三支一扶"等计划,针对困难家庭高校毕业生和长期失业青年提供"一对一"结对帮扶 [2] 重点群体就业服务 - 健全退役军人自主就业创业支持体系,鼓励优秀退役军人到党的基层组织、城乡社区和退役军人服务机构工作 [2] - 坚持就近就地就业与转移就业并举,强化产业就业帮扶,稳定脱贫劳动力务工规模 [2] - 支持返乡入乡农民工自主创业,优先入驻农村创业创新园区(基地) [2] - 动态调整就业困难人员认定标准,精准识别大龄、残疾、长期失业等群体,提供就业援助和社会救助,确保零就业家庭动态清零 [2] 平等就业保障 - 指导用人单位合理设置招聘条件和用工管理要求,消除地域、身份、性别、年龄等不合理限制 [3] - 健全生育保障、普惠托育、就业扶持等支持体系,推广"妈妈岗"就业模式,构建生育友好就业环境 [3]
推进优质农产品量质齐升,济南将培育形成10条标志性农业产业链
齐鲁晚报网· 2025-07-02 13:19
农业农村消费提升行动 - 济南市农业农村局将深入实施促进农业农村消费行动,聚焦扩大优质特色农产品供给、畅通产销对接渠道、打造多元消费场景、营造良好消费环境 [1] - 推进优质农产品量质齐升,聚焦粮食、果蔬、畜禽、种业、都市休闲农业、农事服务6大领域,加速培育10条标志性农业产业链、43条重点产品线 [1] - 年内新认定20家市级农业龙头企业、培育60家领军骨干企业,推进农业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打造和标准化生产 [1] 优质农产品供给 - 年内认证和续展绿色、有机产品50个以上,力争1个品牌纳入国家品牌精品培育计划,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发展到55个 [1] - 用好"一村一业、一村一策"、重点产业链等惠企助农政策,抓好"粮头食尾"、"农头工尾"企业培育 [1] 产销对接与品牌推广 - 举办"泉水人家"全国行品牌推介会,年内开展"泉水人家"进社区等产销活动50场以上 [2] - 组织农业经营主体参加第二十二届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等15场知名展会,办好山东畜牧业博览会、山东(济南)种业博览会 [2] - 新建提升3个农产品产地专业批发市场,推动数字化、智能化结算改造升级 [2] 乡村多元消费场景 - 发挥泉韵乡居和美乡村片区资源优势,发展休闲农业、精品民宿、电商直播等新业态 [2] - 年内新申报认定1个中国美丽休闲乡村,新建成23个省级和美乡村,打造20个以上泉韵乡居和美乡村片区 [2] - 策划庆祝中国农民丰收节、"金秋消费季"、"乡村好时节"等乡村促消费活动,办好中国名优锦鲤大赛、"村晚"、"村超"等特色赛事 [2]
从成都平原到甘孜高原,从科技园区到乡村田野,台湾省全国人大代表在四川开展视察活动 感受血脉深情 推动川台多领域合作
四川日报· 2025-06-11 08:27
川台融合发展实践 - 全国人大常委会代表工作委员会组织13名台湾省全国人大代表在四川开展视察活动,考察川台融合发展实践 [1] - 代表们走进四川天府新区规划厅、国家超级计算成都中心等地,感受四川创新脉动 [2] - 国家超级计算成都中心的"成都造"超级计算机每秒运行十亿亿次,赋能千行百业 [2] - 成都睿乐达机器人科技有限公司展示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 [2] 惠台政策与台企发展 - 在川台企台商提到"川台70条"和"四川支持台企12条"等惠台政策,享受同等待遇和共享发展机遇 [3] - 在四川奋斗14年的台湾人翁义喜见证越来越多台商在川投资布局、就业创业 [3] - 惠台利民政策为促进两岸经济合作、深化两岸融合发展注入充沛动能 [3] 农业合作与乡村振兴 - 白鹿顶村村支书陈贵静依托"两岸同耕工作室"平台,引进台湾农业标准化技术种植猕猴桃、羊肚菌等经济作物 [5] - 开通"红色电商·两岸同耕"助农直播,实现农特产品统一收购、品牌化销售 [5] - 2024年白鹿顶村村集体资产达2138万元,集体经济收入达172万元,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3万余元 [5] - 蕃薯藤Tina庄园以台湾休闲农业为特色,打造复合型现代农业庄园 [5] - 甘孜州泸定县冷碛镇松林村的"智慧移动菇房"运用台湾精致农业理念,每年为村集体经济增收20万元 [5] - 在川台资农业企业带动全省300多个村、1.2万农户参与特色农产品种植和水产品养殖 [5] 新兴产业与科技合作 - 乡村旅游与低空经济融合,无人机配送咖啡服务覆盖彭州大小景区 [4] - 代表建议推动川台在集成电路、电子制造、精密机械等"硬科技"领域深度合作 [6] - 浙江和四川在推动产业链、供应链、服务链互补共赢方面取得成效,川台合作可借鉴成功经验 [6]
三亚水蛟村探索“农田+”耕地复合利用模式,开发农旅融合项目
海南日报· 2025-05-27 10:08
农旅融合项目开发 - 三亚水蛟村探索"农田+"耕地复合利用模式,开发农旅融合项目,包括在田野上架设彩虹桥作为游客打卡点[1] - 彩虹桥全长820米,宽2米,架空高2米,采用钢架结构并涂刷鲜艳颜色,夜间灯光效果吸引大量村民和游客[5] - 项目在严格保护耕地前提下进行,不破坏耕作层,同时提高农田设施利用率[4] 乡村资源整合与产业布局 - 水蛟村整合闲置农田、宅基地、农户农房等资源,与企业、合作社合作发展产业,壮大集体经济[4] - 村庄规划形成农事体验、民宿体验、科教体验、户外体验、康养体验五大板块文旅融合产业[4] - 建成"水蛟小院""棕榈生态农庄""漫时间咖啡""庞驿小院"等10多个产业项目[5] 政策支持与模式创新 - 海南省2024年10月出台《若干措施》,鼓励探索"农田+"耕地复合利用模式[5] - 政策支持挖掘乡村自然文化资产,开展休闲农业、乡村旅游等活动,拓展土地使用功能[5] - 水蛟村形成"种植+养殖+加工+旅游"多元化产业模式,吸引年轻人回村创业[5] 项目效果与社会影响 - 彩虹桥成为热门打卡点,相关话题"给水蛟村的蓝天和田野写一封情书"等出现在小红书、抖音等社交平台[3] - 项目带动村民增收,助力水蛟村打造文明村、致富村[5] - 村口500多亩田洋的生态景观资源得到充分利用,提升游客体验[4]
振兴乡村产业要下融合功夫
经济日报· 2025-05-12 06:01
乡村产业振兴政策导向 -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加快建设农业强国规划(2024—2035年)》,提出培育乡村新产业新业态,推动农业与旅游、教育、康养等深度融合 [1] - 强调产业支撑对避免村庄"空心化"的关键作用,科学布局可帮助村民就近增收 [1] 乡村旅游与特色产业融合案例 - 宁夏中卫市沙坡头区通过全域旅游示范区建设,打造沙坡鸣钟田园综合体等特色项目,2023年新增乡村旅游主体28家,2条线路入选国家级精品线路 [1] - 宁夏村庄结合枸杞、葡萄种植产业,发展田间观光与文化研学,带动村民融入农业产业集群 [3] 乡村产业发展方法论 - 因地制宜是基础,需避免模式照搬,例如偏远地区可发展有机农业或社区工厂替代旅游产业 [2] - 创新驱动升级,需通过"非遗+"、"文化+"等路径提升服务全链条品质,应对游客审美疲劳问题 [2] - 突出全域化发展,实现"四季皆宜、全域皆景"的乡村旅游精品化目标 [3] 共同富裕导向 - 乡村产业需聚焦"乡愁经济",通过文旅深度融合带动村民共同致富,而非单打独斗 [3] - 案例显示,特色农业与旅游结合使村民从传统销售转向体验经济,扩大增收渠道 [3]
从“产值”到“颜值”,乡村旅游火热背后是什么在支撑?
经济日报· 2025-05-03 07:24
乡村旅游市场表现 - 一季度全国乡村旅游接待总人次达7.07亿,同比增长8.9% [1] - 一季度全国乡村旅游接待总收入4120亿元,同比增长5.6% [1] - 乡村旅游市场规模扩大与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乡村特色产业发展相关 [1] 政策支持与建设成效 - 《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方案》聚焦厕所革命、垃圾处理、污水治理等 [1] - 《乡村建设行动实施方案》以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为核心 [1] - 2023年末全国99.4%的村进村道路为水泥或沥青路,99%的村通宽带,96%的村通自来水 [1] - 87.6%的村实现生活垃圾集中处理,74.5%的村有电商配送站点 [1] 乡村产业发展现状 - 2023年粮食企业工业总产值超4万亿元,质量效益提升 [2] - 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接待村占比提高,带动村民增收 [2] - 一二三产业融合进程加快 [2] 现存问题与挑战 - 农村基础设施不均衡,教育医疗养老等公共服务供给不足 [2] - 部分乡村建设同质化严重,规划缺乏传统特色 [2] - 产业融合配套不足,企业农民参与机制不完善,乡村人才短缺 [2] 未来发展方向 - 加快养老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提升农村老年人生活水平 [2] - 乡村规划需突出地方特色,保持传统田园意境 [2] - 发展农文旅融合项目如休闲农业、康养旅游等新业态 [3] - 设立产业基地吸纳本地劳动力,开展技能培训提升宜业能力 [3] - 推广智慧农机、绿色防控技术减少农业污染,参与环境治理项目 [3] - 加强农民技能培训,吸引科技、医疗、教育等领域人才下乡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