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贷

搜索文档
助贷“24%+权益”新玩法兴起,变相加息遭遇大量客诉
第一财经资讯· 2025-06-15 13:54
助贷新规与行业转型 - 国家金融监管总局4月3日发布《关于加强商业银行互联网助贷业务管理提升金融服务质效的通知》,明确要求将增信服务费计入借款人综合融资成本,综合年化利率压降至24%以下,新规将于10月1日施行 [1] - 自5月起多家助贷机构已启动年化利率从36%降至24%的合规转型工作,行业进入4个月倒计时 [1] "24%+权益"新模式 - 助贷机构通过捆绑"小权益会员"(月费30~50元)或"大权益增值包"(单次扣费199~1999元)变相突破利率限制,例如小赢卡贷VIP季度卡售价149元提供提额、优先审批等权益 [2][5] - 大权益产品与借款额度直接挂钩,例如天美贷用户借款5700元被强制开通月费213元的大权益Pro服务 [5] - 平台宣称模式符合"客户自愿、质价相符"原则,但实测发现存在默认勾选扣费、退费难等问题,相关投诉量超5000条 [1][10] 盈利模式与第三方供应商 - 平台通过金融权益产品(如免息券)收益、第三方权益采购差价(如100元售价对应10元采购价)及导流返佣实现盈利 [7] - 第三方权益供应商(如橡树黑卡、纬雅XX等)通过批发价差或直接签约服务收费,行业竞争加剧导致价格战,部分中小助贷机构转型为供应商 [8][9] 合规性与运营挑战 - 监管明确禁止以服务名义变相收取高额费用,当前模式面临客诉压力(如默认勾选、退费纠纷)和合规性质疑 [10] - 部分机构尝试通过7天无理由退费、AI识别投诉敏感客户等技术手段降低客诉率,但"低价格-低行权率-低客诉率"难以同时实现 [11] - 行业共识认为需落实真实自愿原则,构建透明服务模式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12]
银行收紧资金供应,中小助贷平台“成本涨了三个百分点”
第一财经· 2025-06-15 13:45
助贷新规实施倒计时 - 国家金融监管总局发布的《关于加强商业银行互联网助贷业务管理提升金融服务质效的通知》将于10月1日起施行 [1] - 新规要求商业银行明确平台服务、增信服务的费用标准或区间,并将增信服务费计入借款人综合融资成本 [1] - 平台运营机构不得以任何形式向借款人收取息费,增信服务机构不得以咨询费、顾问费等形式变相提高增信服务费率 [1] 24%利率成为行业分水岭 - 年化利率24%正成为助贷行业生死线,多家银行已开始拒批24%~36%利率区间的贷款 [1] - 部分资方银行正批量拒绝年化利率24%~36%的资金需求,导致中小助贷机构资金成本骤升 [2] - 银行要求助贷机构过滤高风险客户,或将部分中低风险客户转为24%以内利率叠加会员权益的产品 [2] 行业结构性分化加剧 - 中小助贷机构资金成本上升较为迅速,部分机构资金成本上涨约3个百分点 [3] - 头部助贷机构由于主营24%以下的贷款产品且资金来源多样,融资成本不升反降 [4] - 头部助贷机构将损失"API导流"业务,需重新考虑高风险用户转介逻辑 [4] 银行合作名单呈现新趋势 - 银行披露的"白名单"助贷机构多集中在蚂蚁、京东、奇富科技等头部企业 [6] - 银行开始与跨界流量入口合作,如"航旅纵横"App(用户规模超1亿)等新兴渠道 [7] - 跨界合作方如吉林云天化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因其垂直领域精准用户群体更具性价比优势 [7] 监管要求与违规处罚 - 新规要求银行加强平台运营机构、增信服务机构准入管理,审慎制定准入标准 [8] - 银行需与平台运营机构、增信服务机构签订权责对等的合作协议 [8] - 阳光消费金融因助贷业务违规被罚款140万元,涉及未自主计算授信额度及贷款定价等问题 [8]
网贷市场,银行被迫当乙方
钛媒体APP· 2025-06-13 10:21
银行个贷业务表现 - 招商银行一季度零售不良率1.01%,较去年末上升0.03个百分点,零售贷款(不含信用卡)新生成不良56.47亿元,同比增加24.38亿元,信用卡不良生成额维持在100.07亿元高位 [2] - 招商银行零售关注类贷款余额由638.91亿元上升至672.63亿元,零售关注率由1.79%升至1.87% [2] - 一季度个人消费贷款不良贷款转让成交金额同比大增785.15%,占个人不良贷款批量转让成交金额的72.4% [3] - 招商银行消费信贷业务由去年末1.343万亿元下降至一季度末1.337万亿元,零售贷款规模一季度增幅仅0.38%,远低于对公贷款6.49%的增幅 [3] - 平安银行、兴业银行、民生银行的个人贷款余额一季度出现下降 [3] - 一家股份行个人贷款不良率达4.15%,其中个人消费类贷款不良率高达12.37% [4] - 天津银行个人消费贷规模降幅13%,莱商银行、石嘴山银行等城商行互联网贷款规模从高峰期的近百亿元回落至十几亿元甚至几亿元 [4] 助贷平台业绩表现 - 奇富科技一季度在贷余额1402.73亿元,较上季度增长2.38%,放款额同比增长15.76%,营收46.91亿元(同比+12.95%),净利润17.97亿元(同比+54.91%),不良率2.02% [5] - 小赢科技一季度在贷余额584.03亿元(同比+11.61%),放款额351.49亿元(同比+63.45%),营收19.38亿元(同比+60.43%),净利润4.58亿元(同比+26.17%),不良率2.73% [5][6] - 嘉银科技一季度放款额356亿元(同比+58.22%),营收17.76亿元(同比+20.41%),净利润5.4亿元(同比+97.80%),不良率1.13% [5][6] - 信也科技一季度在贷余额741亿元(同比+3.64%),放款额521亿元(同比+7.87%),营收34.81亿元(同比+9.98%),净利润7.38亿元(同比+38.72%) [5] - 头部6家助贷平台2024年促成贷款接近万亿元,资产质量保持稳定 [6] 助贷平台运营特点 - 奇富科技一季度营销费用5.91亿元(去年同期4.16亿元),用户获取成本384元(去年末312元,去年同期285元) [7] - 信也科技销售和营销费用5.3亿元(去年同期4.49亿元),小赢科技借款人收购和营销费用7.09亿元(去年同期2.48亿元) [7] - 助贷平台风险体系更精准敏捷,产品具有小额(笔均<1万元)、短久期(合约期限<12个月)特点 [9] - 中小银行依赖头部助贷平台进行零售业务拓展,形成"助贷成甲方、银行成乙方"局面 [10] - 头部助贷平台包括蚂蚁、京东、字节、度小满、美团等大厂系平台 [10] - 中小助贷平台面临利率压缩至24%的挑战,需通过附加权益(如视频会员)维持生存 [11]
24%—36%年化利率助贷业务遭遇生死时刻
经济观察报· 2025-06-09 22:19
行业格局变化 - 对24%—36%年化利率助贷产品是否终止的担忧正在改变助贷行业格局 [1] - 部分银行退出24%—36%年化利率助贷业务,留守银行提高资金合作报价至年化8% [8] - 主营24%—36%年化利率客群的助贷机构因合作资金减少而压缩营销开支和运营成本 [8] - 部分助贷机构开始将24%—36%年化利率客群流量转卖给持牌消费金融机构或小贷公司 [8] 银行撤资影响 - 多家股份制银行与大型城商行不再续签助贷资金合作协议 [11] - 银行总行基于审慎经营考虑,更倾向与行业头部、已上市的助贷机构合作 [13] - 银行对合作助贷机构的准入门槛提高,重点评估注册资本、风控能力、数据质量等核心指标 [13] - 助贷机构投向24%—36%年化利率助贷业务的资金量仅有去年底的约60% [14] 助贷业务成本与盈利 - 资金成本涨至8%,助贷业务盈亏平衡点对应的年化利率涨至30%—34% [15] - 部分银行开出年化8%的助贷资金合作报价 [8] - 助贷机构在分润模式中向银行支付8%的资金成本,并将银行利润提高至5% [25] 政策与合规影响 - 《助贷新规》明确助贷业务综合融资成本不得超过24%,需完整披露费用构成 [7] - 双融担模式或将退出市场,导致24%—36%年化利率助贷业务操作路径收窄 [21][22] - 部分中小城商行与农商行对参与24%—36%年化利率助贷业务有兴趣,但关注"异地展业"风险 [24] 行业未来趋势 - 合规成本高、客群质量差的中小助贷机构可能退出市场,行业资源向头部企业集中 [9] - 助贷行业"强者更强,弱者更弱"的马太效应有望进一步加强 [15] - 部分助贷机构押宝24%—36%年化利率助贷业务不会终结,但只做超短期限业务以防范政策风险 [25]
24%—36%年化利率助贷业务遭遇生死时刻
经济观察报· 2025-06-09 22:18
行业监管政策变化 - 《助贷新规》将于2025年10月1日实施 要求商业银行对助贷机构实行名单制管理 不得与名单外机构合作[2] - 新规明确助贷业务综合融资成本不得超过24% 需完整披露费用构成 高利率产品(24%-36%年化)或将退出市场[3][12] - 银行总行集中审批合作助贷机构资质 审慎经营导向下非头部/非上市平台被排除在合作名单外[2][7] 银行合作策略调整 - 股份制银行与大型城商行普遍终止与中小助贷机构合作 转向持牌金融机构和头部上市平台[5][7] - 部分银行退出24%-36%年化利率业务 留守银行将资金成本抬高至8%[3][8] - 中小城商行/农商行逆势进场 通过分行合作规避异地展业风险 要求13%保底收益[13][14] 助贷行业格局演变 - 行业资源加速向头部集中 中小机构因资金成本压力(盈亏平衡点达30%-34%)和合规门槛被迫退出[4][9] - 24%-36%年化利率业务资金量降至去年底的60% 机构通过压缩成本/流量转卖/超短期业务应对[3][8][14] - 双融担模式面临退场 该模式原是银行参与高利率业务的主要路径[12] 业务模式争议与转型 - 业界对24%-36%业务存废存在分歧 从严解读可能全面禁止 从宽解读则部分业务不受法院支持[10][11] - 机构尝试通过增值服务/权益包优化收入结构 替代高利率产品收益[11] - 头部平台如平安融易/马上消金/分期乐等占据银行合作名单主要席位[7][8]
助贷行业“生死战”:高风险客群资金成本高涨,“24%+权益”模式潜滋暗长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6-09 19:29
一年一度的高考落下帷幕,助贷行业的"大考"也已进入倒计时。 4月3日,国家金融监管总局官网发布《关于加强商业银行互联网助贷业务管理提升金融服务质效的通知》 (以下简称"助贷新规"),推动商业银行互联网助贷业务规范有序发展。 "助贷新规"将于2025年10月1日起施行,留给商业银行、外国银行分行、信托公司、消费金融公司、汽车金 融公司以及其他助贷产业链玩家的时间已不到4个月。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调研多家助贷平台、提供资金的金融机构发现,从助贷新规正式发布的两个月来,行 业在信息披露、资金成本、运营模式等方面均已发生变化。 在面向资金方的强监管格局下,以符合合规要求的综合融资利率24%为界,助贷平台融资成本出现"分 层":年化利率24%以上的贷款产品资金成本大涨,年化利率24%及以下贷款产品的资金成本下降。可见, 资金正在涌向24%以下的优质贷款客群。 但这并不意味着平台和资金方放弃了24%以上的客户群体。 记者注意到,"24%+权益"类的业务模式开始兴起,与以往通过虚高会员费、信息服务费推高借款人实际贷 款费用不同,这一模式通过提供免息、提额等金融权益,以及各类电商会员等生活权益,由平台与合作方 共同提供会员 ...
调查 | 助贷新规下行业生变!有银行拒批高利率对客资金
券商中国· 2025-06-06 09:55
助贷新规核心影响 - 国家金融监管总局发布《关于加强商业银行互联网助贷业务管理提升金融服务质效的通知》,距离正式实施还有4个月 [1] - 新规已对市场产生前置影响,部分资方银行开始拒批24%-36%高利率产品资金,导致高风险利率助贷业务缩量 [2] - 新规第四条要求商业银行对助贷机构实行名单制管理并公开披露,不得与名单外机构合作 [4] 行业显性变化 - 多家银行和消金公司公布助贷合作机构"白名单",包括尚诚消金14家、广州银行17家等 [3] - 白名单机构集中在头部平台,具有在贷余额大、逾期表现优、业务流程完善、投诉量少等优势 [3] - 头部助贷平台(蚂蚁、京东、度小满等)在贷余额汇总已突破万亿级,艾瑞咨询预测2028年规模将达5.9万亿元 [4] 行业隐性变化 - 部分资方银行批量拒绝24%-36%高利率资金需求,通过客户分层或直接拒批方式收缩高风险业务 [5] - 新规第六条要求综合融资成本不超过24%,穿透式监管使分拆利率+担保费模式无法继续 [6][7] - 超高利率定价的尾部助贷平台生存空间被扼杀,高利差急剧收窄,部分产品合作资金告急 [7] 银行与助贷机构权责变化 - 银行需加强自主风控能力,充分获取借款人信息,减少对助贷平台风控的依赖 [10] - 助贷平台需提升技术能力输出,如数据建模、场景分析等,增强与银行合作黏性 [11] - 阳光消费金融因助贷合作业务违规被罚140万元,显示监管加强处罚力度 [10] 行业格局调整 - 头部助贷平台一季度综合资金成本下降约30bp,预计全年保持稳中下降趋势 [8] - 银行与助贷机构合作增速放缓,某平台合作银行家数同比仅增4家 [8] - 行业集中度提升,合规要求趋严导致中小平台生存压力加大 [7][8]
助贷新规尚未实施威力已现头部平台忙整改 尾部机构吃紧
证券时报· 2025-06-06 02:00
监管新规核心内容 - 金融监管总局4月发布《关于加强商业银行互联网助贷业务管理提升金融服务质效的通知》,将于10月1日实施 [1] - 新规要求商业银行对助贷平台实行名单制管理,不得与名单外机构合作 [3] - 新规穿透式监管划定综合融资利率红线为24%,禁止拆分"24%基础利率+12%担保费"模式 [5] - 新规要求银行完整掌握增信服务收费情况,将增信费纳入综合融资成本核算 [4] 行业现状与变化 - 当前狭义口径助贷市场规模已达万亿元,预计2028年互联网消费金融助贷余额达5.9万亿元 [2] - 银行、消金公司已开始公布助贷合作机构白名单,头部平台如蚂蚁智信、微众银行、度小满等占据主导 [2] - 24%-36%高风险利率区间产品资金显著趋紧,部分银行直接拒绝审批超24%利率资金 [1] - 尾部助贷平台因高利差收窄面临生存困境,超高利率产品合作资金短缺 [5] 银行与助贷机构权责调整 - 银行需加强平台准入管理,签订权责对等的合作协议,自主获取借款人信息 [6] - 阳光消费金融因助贷合作问题被罚140万元,涉及未自主计算授信额度等问题 [6] - 头部助贷平台技术优势凸显,银行更依赖其风控辅助如客户画像、反欺诈模型 [7] - 助贷机构需提升风控辅助水平,平衡技术赋能与合规监管 [7] 头部平台应对措施 - 头部平台正逐条制定执行计划,全面梳理业务流程以匹配新规要求 [1] - 部分平台对24%-36%利率客户进行再分层,或直接拒绝高风险客户 [4] - 头部平台通过技术输出增强与银行合作黏性,如数据建模、场景分析等 [7]
信也科技的“暴利”,根本挡不住
虎嗅APP· 2025-06-05 18:53
核心观点 - 信也科技2024年全年净利润23.88亿元,日赚超650万元,净利率18.28%远超制造业平均水平,成为资本市场"宠儿" [3] - 公司高利润背后隐藏着激进的营销策略和高息贷款模式,但盈利可持续性存疑 [4][16] - 公司通过业务转型和全球化布局实现持续增长,2025年归母净利润预计达29.41亿元,同比增长23.4% [22] 业务转型 - 公司前身为P2P行业龙头企业拍拍贷,2019年升级为信也科技集团并停止新增P2P业务,2020年彻底退出存量网贷业务,完成向助贷平台转型 [6] - 助贷模式为贷款中介,对接银行等资金方和C端消费者,赚取高额服务费 [7] 营销策略 - 公司通过网销、电销、地推多渠道拓客,在国内167个地市区招聘地推人员推广"KOO钱包"APP [8] - 设置多种激励措施如早鸟奖、野猫奖等,提成最高可达2.6个点,招聘要求月薪不低于1W [9][10] - 地推人员存在冒充银行人员、诱导贷款等违规行为,黑猫投诉平台相关投诉达5039条 [11][12] 盈利模式 - 贷款年化综合息费率不超过24%,与银行3%左右的资金成本形成巨大利差 [15] - 2024年担保收入50.85亿元,同比增长13.54%,占营收38.92%,通过担保转嫁风险成本 [19][20] - 2024年国内累计借款人超2680万,全年交易额1961亿元,同比增长5.2% [21] 业务拓展 - 服务82.6万家小微用户和个体工商户,提供580亿元信贷科技服务,交易额同比增长23% [21] - 海外市场加速拓展,2025年Q1海外活跃借款人170万,同比增长106.1%,海外收入7.1亿元占总收入20.4% [22] - 2025年Q1中国大陆放款规模49.1亿元,同比增长6.5%,融资成本利率下降10个基点 [22] 行业观察 - 助贷行业存在收费不透明问题,公司未披露毛利率情况,可能引发监管关注 [16] - 行业普遍认为费用超过5个点即为黑中介,但公司利润空间显著高于此标准 [15]
信也科技的“暴利”,根本挡不住
虎嗅· 2025-05-29 15:24
核心观点 - 信也科技2024年全年净利润23.88亿元,日赚超650万元,净利率18.28%远超制造业平均水平[1] - 公司从P2P平台转型为助贷平台,通过高息贷款和多元化收入来源实现高利润[1][13] - 高利润背后存在业务合规性风险和潜在监管压力[12][21] 业务模式 - 公司作为贷款中介,对接银行等资金方和C端消费者,赚取高额服务费[2] - 主要收入来源包括贷款促成服务费、贷后服务费、担保收入和净利息收入[13] - 2024年担保收入50.85亿元,同比增长13.54%,占营收比例38.92%[14][15] 运营策略 - 通过网销、电销、地推多渠道拓客,在国内167个地市区招聘地推人员[3] - 设置多种激励措施如早鸟奖、野猫奖等,提成最高可达2.6个点[3] - 采用狼性文化,员工月薪期望不低于1万元[3] 风险与争议 - 地推人员存在冒充银行人员、诱导贷款等违规行为,黑猫投诉平台相关投诉达5039条[4] - 贷款利息高昂,有用户借款7万元1小时还款被收取1300元利息[6][7] - 公司不披露毛利率情况,可能引发监管关注[12] 财务表现 - 2024年国内累计借款人超2680万,全年交易额1961亿元,同比增长5.2%[18] - 为82.6万家小微用户提供580亿元信贷服务,交易额同比增长23%[18] - 2025年Q1海外收入7.1亿元,占总收入20.4%,活跃借款人同比增长106.1%[19] 发展前景 - 预计2025年归母净利润29.41亿元,同比增长23.4%[20] - 海外市场快速扩张,印尼新增借款人31.2万,同比增长69%[19] - 国内业务持续增长,2025年Q1放款规模49.1亿元,同比增长6.5%[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