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脑机接口
icon
搜索文档
当科幻照进现实 脑机接口临床应用还有多远
政策支持与价格落地 - 国家医保局3月印发《神经系统类医疗服务价格项目立项指南(试行)》,设立脑机接口相关价格项目 [1] - 湖北省医保局3月发布全国首个脑机接口医疗服务价格,侵入式置入费6552元/次、取出费3139元/次,非侵入式适配费966元/次 [4] - 国家医保局价格招采司表示希望通过价格政策推动新技术快速进入市场,带来新市场增量 [6] 技术研发进展 - 北京脑科学与类脑研究所等联合研发的"北脑一号"智能脑机系统完成第三例人体植入手术 [1] - 天津大学脑机海河实验室与天津市环湖医院合作启动脑机接口综合临床试验病区建设 [1] - 上海脑虎科技宣布癫痫患者植入其柔性脑机接口后实现脑控玩游戏 [1] - 北京天坛医院脑机接口临床与转化病房5月揭牌成立 [1] 技术路线比较 - 脑机接口分为非侵入式、半侵入式和侵入式三种技术路线 [2] - 有创脑机接口已实现打字、写字和语音功能,但三项功能尚未同时完成 [3] - 无创脑机接口实现打字和写字功能,语音功能待突破 [3] - 侵入式技术信号更强但覆盖有限,无创技术更适用于全功能实现 [3] 临床应用现状 - 无创脑机接口做失能康复训练在中国已有上万案例,与传统康复相比时间缩短1/3,效果提升1/3 [8] - 全球有创脑机接口人体植入案例不足百例 [8] - "北脑一号"已完成3例人体植入手术,帮助瘫痪病人控制机械臂和言语障碍患者重建交流能力 [10] 产业化挑战 - 脑机接口临床成本每例约30万-50万元,当前收费标准仅覆盖部分服务费 [7] - 国内可研制高通道电极但系统集成面临体积过大、功耗过高等工程化难题 [9] - 长期植入存在生物相容性和信号稳定性问题待解 [8] - 电极材料验证、电器安全保障和系统功耗控制是关键挑战 [8] 临床试验规划 - "北脑一号"计划2026年启动注册临床试验,目标3年内取得医疗器械注册证 [10] - 行业预计最快还需2-3年脑机接口才能用于临床治疗 [11] - 大规模注册临床试验需至少50例样本量,目前尚无企业开展 [11] - 药监部门对脑机接口技术的审批标准尚未确立 [12]
深圳有望试点红筹股二次上市;5月经济数据将发布丨盘前情报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6-16 08:24
A股市场表现 - 上周三大股指涨跌不一:上证指数周跌幅0.25%至3377点,深证成指周跌幅0.6%至10122.11点,创业板指周涨幅0.22%至20343.82点 [2] - 个股表现分化:约34%个股上涨,114股周涨超15%,16股跌幅超15% [2] - 板块表现:金属新材料、油服工程、商用车、贵金属、文娱用品等板块涨幅居前,专业连锁、非白酒、白酒、IT服务、通信服务等板块跌幅居前 [2] 全球市场动态 - 美股三大股指下跌:道琼斯指数跌1.79%至42197.79点,标普500指数跌1.13%至5976.97点,纳斯达克指数跌1.3%至19406.83点 [3] - 欧洲三大股指下跌:英国富时100指数跌0.39%至8850.63点,法国CAC40指数跌1.04%至7684.68点,德国DAX指数跌1.07%至23516.23点 [4] - 国际油价大幅上涨:WTI原油涨7.26%至72.98美元/桶,布伦特原油涨7.02%至74.23美元/桶 [4] 行业与公司动态 - 深圳有望试点红筹股二次上市:相关部门正在制定上市规则,为科创企业提供便捷高效的上市渠道 [5] - 侵入式脑机接口进入临床试验阶段:中国成为全球第二个进入该技术临床试验阶段的国家,技术应用落地初期但前景广阔 [8] - 稀土行业积极信号:国内稀土价格上涨,新能源、人形机器人等下游需求增长推动战略价值凸显 [10] 资金流向 - 主力资金净流入前五大行业:石油行业(11.48亿,3.8%)、保险(10.73亿,3.47%)、航运港口(7.37亿,1.14%)、米掘行业(7.30亿,2.91%)、教育(2.17亿,1.4%) [11] - 主力资金净流出前五大行业:未當体(-104.34亿,-4.12%)、互联网服务(-95.54亿,-3.34%)、眼酒行业(-76.71亿,8.09%)、软件开发(-71.46亿,-2.35%)、汽车零部件(-64.18亿,-7.54%) [11] - 个股资金流向:C影石(19.00亿,28.15%)、XD紫金矿(13.92亿,8.63%)、东方财富(10.26亿,2.56%)等净流入居前;贵州茅台(-29.44亿,-9.32%)、比亚迪(-29.25亿,-8.44%)、五粮液(-19.63亿,-12.66%)等净流出居前 [12] 宏观经济与政策 - 5月份国民经济运行情况新闻发布会:国家统计局将介绍2025年5月份经济运行情况 [6] - 油价调整窗口将开启:国际原油上涨推动国内油价可能迎来年内第5次上调 [7] - 中国公民持有效澳大利亚签证可免签入境新西兰:2025年11月起实施,最长停留3个月 [9]
脑机接口新系统成失语者“数字声带” 能帮助病人实时对话并唱出旋律
科技日报· 2025-06-16 07:31
脑机接口技术突破 - 美国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团队开发出新型研究性脑机接口,可将大脑活动实时转化为语音,创建"数字声带",帮助神经系统疾病患者恢复语言能力[1] - 技术已在渐冻症患者测试成功,患者能通过植入式脑机接口实现实时对话、控制语调并唱出简单旋律[1] - 系统由4个微电极阵列组成,植入大脑语音生成区域,神经信号采集至语音合成仅需1/40秒,延迟接近自然说话反馈时间[1] 技术优势与创新 - 相比传统文本翻译式脑机接口,新系统实现语音级实时合成,更接近自然通话体验[1] - 采用新算法将大脑活动精确映射为语音,支持音高调整以表达情感或意图(如提问、强调)[1] - 参与者合成语音理解率达60%,远高于未使用系统时的4%[2] 算法与实现机制 - 人工智能算法通过分析数百个神经元放电模式,实现神经信号与目标语音的同步重建[2] - 系统无需实际语音输入,仅凭神经信号即可准确还原用户意图表达的声音[2] 行业影响与前景 - 该技术标志着脑机接口在恢复自然语言能力领域的重大突破[2] - 未来有望扩展至更多失语患者群体,推动神经假体向智能化、人性化方向发展[2]
晚报 | 6月16日主题前瞻
选股宝· 2025-06-15 22:34
核聚变 - 美国劳伦斯利弗莫尔国家实验室(LLNL)国家点火装置(NIF)在核聚变领域取得突破,创造8.6兆焦的核聚变能量新纪录,较2022年3.15兆焦提升逾一倍 [1] - 特种材料激光玻璃(LG-770)是NIF 192束激光系统的核心部件,共使用4,000块 [1] - NIF已第八次成功实现净能量增益,展现出核聚变能源实用化的稳步进展 [1] 计量检测 - 工信部印发《关于制造业计量创新发展的意见》,提出突破量子计量、数字化模拟测量等关键技术,培育高端计量器具龙头企业 [2] - 2024年我国全部工业增加值达40.5万亿元,制造业规模连续15年全球第一,新能源汽车、5G设备等领域对高精度计量检测需求激增 [2] - 中国制造业计量市场规模2025年将突破1500亿元人民币,年复合增长率超10% [2] 石油 - 以色列袭击伊朗核设施后,布伦特原油价格上涨8.39%至75.18美元/桶,纽约原油价格上涨7.55%至73.18美元/桶 [3] - 市场担忧霍尔木兹海峡可能遭封锁,该海峡输送全球20%的石油量,若中断油价或飙升至120-130美元/桶 [3] AI制药 - 石药集团与阿斯利康达成战略合作,利用AI平台开发口服小分子药物,石药将获1.1亿美元预付款及最高52.3亿美元潜在付款 [4] - 合作验证中国AI制药技术实力,推动药物发现从"经验试错"转向"AI设计" [4] 低空经济 - 2025数字低空大会将于6月27日在苏州举行,发布频谱研究、通感一体等系列白皮书及创新成果 [5] - 苏州已形成无人机、飞行服务等低空经济全产业链,大会将助推其建成全国低空经济发展高地 [5] 脑机接口 - 中国首例侵入式脑机接口临床试验成功开展,成为全球第二个进入该阶段的国家,技术有望改善脊髓损伤患者生存质量 [6] - 政策支持与技术革新推动脑机接口商业化加速,产业链中上游技术进步带动医疗领域应用突破 [6] 宏观与行业动态 - A股系列指数6月16日定期调整生效,涉及上证50、沪深300等指数 [7] - 国家医保局将就2025年药品目录调整征求意见 [7] - 财政部预拨4000万元支持海南、广东、广西防汛救灾 [7] - 证监会发布《期货市场程序化交易管理规定(试行)》 [7] - 上海市国资委鼓励国有资本布局未来产业 [8] - 央行数据显示前五个月社会融资规模增量累计18.63万亿元 [10] - 深圳有望试点红筹股二次上市,相关规则正在制定 [10] 其他行业事件 - 我国商用堆成功生产钇-90 [10] - 国产机器人前5个月出口货值增长超50% [15] - 哪吒汽车进入破产重整程序 [15] - 苹果5月中国智能手机销量居首 [15] - 沃尔玛和亚马逊探索发行稳定币 [15]
侵入式脑机接口开启临床,企业已收到上千名瘫痪患者请求
第一财经· 2025-06-15 22:16
中国侵入式脑机接口临床进展 - 中国成功开展首例侵入式脑机接口前瞻性临床试验,成为全球第二个进入该技术临床试验阶段的国家[1] - 该临床试验由中科院脑智卓越中心、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与相关企业合作开展,达到医疗器械注册规范要求[1] - 上海阶梯医疗、北京芯智达、杭州佳量医疗等公司均在开发相关设备并计划进入临床[1][3][4] 脑机接口技术应用 - 阶梯医疗聚焦"大脑向外输出信息"模式,受试者术后2-3周即实现下象棋、玩赛车游戏等功能[3] - 侵入式脑机接口主要面向脊髓损伤、渐冻症等运动功能障碍患者[3] - 博睿康NEO设备计划年底前入组30-50名脊髓损伤患者,在10个中心展开临床研究[4] - 北京芯智达"北脑一号"已完成3例植入,患者实现运动解码和中文解码输出[4] 临床研究进展 - 华山医院和宣武医院牵头的脑机接口临床队列研究已启动患者入组[3] - 佳量医疗完成首例"肌电反馈的脊髓神经接口"植入手术[4] - 脑虎科技在癫痫患者中植入设备,患者可操作复杂游戏和智能设备[8] - 佳量医疗癫痫治疗设备已完成近100例植入,即将申请产品上市[8] 患者需求与市场前景 - 全国近400万脊髓损伤患者对脑机接口技术寄予厚望[7] - 佳量医疗已收到上千名截瘫患者参与临床试验的请求[7] - 癫痫治疗领域可能比截瘫治疗更快实现临床应用[7] - 脑虎科技下一代无线版产品已完成设计,预计年内开展临床试验[8] 技术发展方向 - 设备将向更微型、更智能方向迭代[8] - 临床级人脑数据将推动自适应闭环反馈机制升级[8] - 未来可能实现疾病长期治疗和外部设备延展控制[8] - 行业应注重技术前瞻性而非短期获利[9]
侵入式脑机接口开启临床,企业已收到上千名瘫痪患者请求
第一财经· 2025-06-15 21:55
中国侵入式脑机接口临床进展 - 中国首例侵入式脑机接口前瞻性临床试验由中科院脑智卓越中心、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及相关企业合作开展,标志着中国成为全球第二个进入该技术临床试验阶段的国家[1] - 阶梯医疗作为合作企业之一,受试者在植入后2-3周训练即实现下象棋、玩赛车游戏等功能,达到接近普通人控制电脑触摸板的水平[3] - 华山医院和北京宣武医院牵头的脑机接口临床队列研究已启动患者入组,旨在验证侵入式治疗方案的有效性与安全性[3] 主要企业技术路线与临床计划 - 阶梯医疗聚焦"大脑向外输出信息"模式,当前重点解码运动意图控制外部设备[3] - 博睿康NEO设备由清华团队研发,计划年底前在10个中心入组30-50名脊髓损伤患者[4] - 北京芯智达"北脑一号"系统已完成3例植入,患者实现运动解码和中文词汇解码输出,明年计划扩大至50例[4] - 佳量医疗首例"肌电反馈脊髓神经接口"植入手术在浙大二院完成,通过闭环系统帮助截瘫患者激活肌肉群[5] 临床应用场景与患者需求 - 当前主要针对脊髓损伤(全国约400万患者)和渐冻症等运动功能障碍[4][7] - 佳量医疗收到上千名截瘫患者参与临床试验请求,癫痫治疗设备已完成近100例植入,即将申请产品上市[7][8] - 脑虎科技在癫痫患者中实现复杂游戏脑控操作,下一代无线产品已完成设计,预计年内开展临床试验[8][9] 技术发展趋势 - 设备向微型化、智能化发展,基于脑机AI芯片实现更精准治疗和外部设备控制[8] - 通过临床级人脑数据推动自适应闭环反馈机制性能升级[8] - 行业共识认为短期商业回报有限,应聚焦技术突破而非快速获利[9]
侵入式脑机接口开启临床,北上杭企业竞速!瘫痪患者焦虑等待
第一财经· 2025-06-15 20:34
脑机接口技术分类 - 脑机接口主要分为两种模式:从大脑向外输出信息(如解码运动意图控制外部设备)和向大脑输入信息(如人工视觉、听觉重建)[1][2] 中国侵入式脑机接口临床进展 - 中国成为继美国之后全球第二个进入侵入式脑机接口临床试验阶段的国家[1] - 中国科学院脑科学与智能技术卓越创新中心联合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成功开展国内首例侵入式脑机接口前瞻性临床试验[1] - 阶梯医疗的受试者在植入后2-3周训练即可实现下象棋、玩赛车游戏等功能,达到与普通人控制电脑触摸板相近水平[2] - 华山医院和宣武医院牵头的脑机接口临床队列研究已启动患者入组工作[2] 主要企业及产品进展 - 阶梯医疗聚焦于"从大脑向外输出信息"的脑机接口模式[2] - 博睿康的NEO设备计划年底前入组30至50名脊髓损伤患者,在国内约10个中心展开[3] - 北京芯智达的"北脑一号"系统已完成首批3例患者植入,患者可实现机械臂控制和中文解码输出[3] - 佳量医疗已完成首例"肌电反馈的脊髓神经接口"植入手术[3] - 脑虎科技已在癫痫患者中植入设备,受试者可操作复杂游戏和智能设备[6] 临床应用方向 - 目前主要面向运动功能障碍患者(如脊髓损伤、渐冻症)提供治疗方案[2] - 佳量医疗的脑机接口设备治疗癫痫已完成近100例临床植入,即将申请产品上市[5] - 脑机接口通过植入设备可帮助截瘫患者形成闭环调控系统,激活肌肉群[4] 市场需求与患者反馈 - 全国有近400万脊髓损伤患者,脑机接口技术为其带来希望[5] - 佳量医疗已收到上千名截瘫患者参与临床试验的请求[5] - 患者家属对脑机接口技术恢复运动功能抱有强烈期待[5] 技术发展趋势 - 设备向更微型、更智能方向迭代,借助临床级人脑数据提升闭环反馈性能[6] - 脑虎科技下一代无线版本产品已完成研发设计,预计年内开展临床试验[6] - 未来将实现更精准的疾病长期治疗和外部智能设备延展控制[6]
比马斯克Neuralink工艺更先进!我国成功开展首例侵入式脑机接口临床试验
量子位· 2025-06-15 12:17
核心观点 - 中国成功开展首例侵入式脑机接口临床试验,标志着成为全球第二个进入该技术临床试验阶段的国家[1][3] - 该技术由中科院脑科学与智能技术卓越创新中心联合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及相关企业合作完成[2] - 植入体尺寸全球最小(直径26毫米/厚度6毫米,Neuralink的1/2),电极柔性超Neuralink百倍(头发丝1/100)[4][9][12] - 受试者通过2-3周训练可实现意念控制电脑游戏,达到普通人操作水平[29][30] - 设备使用寿命5年,已验证通过二次手术升级换代的可行性[22][32][33] 技术突破 硬件创新 - 采用半导体加工工艺,电极横截面积为Neuralink的1/5-1/7[10] - 电极尺寸与神经元组织相似,柔软度与神经元相互作用力同量级[15] - 植入后"几乎无异物感",解决了微尺度传感器易被体液腐蚀的问题[14][18][20] 软件算法 - 实现毫秒级实时在线解码(十几毫秒完成信号提取到指令生成)[24] - 自主研发在线学习框架,采用自适应调节机制优化神经解码器[26] - 建立高精度闭环控制链路,适应神经信号非平稳性[25] 临床应用 - 首例受试者为37岁四肢截肢男性,术后月余无感染/电极失效[27][28] - 短期目标实现机械臂抓握等物理操作[6] - 长期目标拓展至机器狗、具身智能机器人等复杂设备控制[7] - 已验证猕猴模型中二次植入的可行性,术后系统保持稳定[32] 行业意义 - 技术突破将改善脊髓损伤、截肢及渐冻症患者生存质量[34] - 临床试验效果验证了设备有效性和稳定性[27][28] - 中国成为继Neuralink后全球第二个掌握侵入式脑机接口临床技术的国家[3]
比马斯克Neuralink工艺更先进!我国成功开展首例侵入式脑机接口临床试验
量子位· 2025-06-15 12:17
一水 发自 凹非寺 量子位 | 公众号 QbitAI 用意念操控万物的"脑机接口",就这样离我们更近了?! 据央妈最新报道, 我国已成功开展首例侵入式脑机接口临床试验 —— 一位因意外事故导致四肢截肢的男子,现在 仅凭意念 就能玩五子棋游戏、发短信等等。 这项研究由中国科学院脑科学与智能技术卓越创新中心,联合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以及相关企业合作完成。 其成功标志着,除了马斯克的Neuralink,我国成为 全球第二个 进入侵入式脑机接口技术临床试验阶段的国家。 而且所植入的神经电极目前全球尺寸最小、柔性最强—— 植入体仅硬币大小 (为Neuralink产品1/2) ,超柔性电极约为头发丝的1/100 (超过Neuralink百倍) 。 长期还可能涉及对复杂物理外设进行控制,例如对机器狗、具身智能机器人等智能设备的控制,拓展生活边界。 而以上这些目标的实现,均离不开团队在脑机接口 软硬件方面所取得的突破 —— 用上了半导体加工工艺 作为一种侵入式脑机接口 (需要通过微创手术将电极植入大脑) ,团队在硬件设计上核心追求一个目标: 最大程度降低对脑组织的损伤 。 对于这一新进展,网友们除了纷纷感叹科幻照进现实,更有 ...
脑机接口“上海方案”呼之欲出 瞄准至今无人攻克的难题 “2.0版”将于今年底或明年初发布
解放日报· 2025-06-15 09:58
中国侵入式脑机接口技术突破 - 中国成为全球第二个开展侵入式脑机接口临床试验的国家,多项技术指标超越Neuralink,电极粗细仅为一根头发丝的百分之一,柔性是其百倍,植入体直径26毫米、厚度不到6毫米,为全球最小尺寸 [1][2] - 技术首创长期植入后无免疫瘢痕,被《麻省理工科技评论》和《科学》评价为"未超越此技术"且"有潜力构建复杂脑机接口" [2] - 手术采用微创技术,仅需在颅骨打薄凹槽并穿刺5毫米孔,相比Neuralink依赖手术机器人更友好 [3] 技术研发与团队背景 - 脑智卓越中心联合华山医院及上海企业完成临床试验,搭建全球仅3家具备的大规模人脑单细胞记录平台(另两家为美国麻省总院和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 [1][6] - "90后"首席科学家赵郑拓主导研发,其超柔性电极技术加速研发进程,团队青年研究员李雪直接获独立实验室支持 [4][5][6] - 上海市提供微纳电子加工平台支持,实现纳米级器件精确制备 [6] 未来发展规划 - 计划2024年底或2025年初发布2.0版系统,通道数提升至256条(当前4倍),体积缩小1/3,目标恢复失语患者语言功能 [7] - 后续将攻关机械臂抓握、机器狗控制等Neuralink未突破的难题,2024年新增3-4例临床试验 [7] - 上海提出2030年前打造全球脑机接口创新高地,技术或拓展至健康人群消费级应用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