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宿

搜索文档
非遗入民宿 有趣也有质(文旅新象)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5-06-20 05:11
文旅融合新业态 - "非遗+民宿"成为文旅融合新业态 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和体验融入民宿 为游客提供体验传统文化的新空间 [5] - 中国旅游协会主办非遗会客厅·非遗民宿旅游创新发展活动 全国民宿业界代表和非遗传承人共话"非遗+民宿"助力旅游业高质量发展 [5] 民宿功能升级 - 民宿从单一住宿场所升级为文化体验载体 游客为特色民宿选择旅游目的地 深入感受当地文化 [6] - 中国旅游协会秘书长葛磊指出 民宿需营造非遗展示和体验新场景 通过非遗注入提升附加值、竞争力和吸引力 [6] - 美团平台民宿房东反馈 游客偏好深度体验 如非遗美食制作、陶器制作、手工制毯等非遗手工体验及文化路线规划 [6] 典型案例分析 - 松赞酒店深度融合住宿、旅行和文化体验 18家酒店串联滇藏线路 动态传承非遗手工工艺 如铜器制作技艺 并保留传统建筑工艺 [8] - 新疆猫窝客栈结合生土建筑和汉代阙楼风格 升级为"天山非遗体验客厅" 开设皮雕、植物拓印、掐丝珐琅等非遗工坊和研学课程 [8] - 广西阳朔格格树民宿以太极拳为核心主题 配备专业教练团队 开设太极拳课程 吸引外国游客 并开展油茶制作、非遗画扇等研学活动 [9] 行业研究报告 - 《非遗民宿旅游融合研究报告(2025年)》发布 遴选11个"非遗+民宿"典型案例 总结创新模式与实践经验 [10] - 报告指出 民宿将非遗从"陈列符号"转化为"可触摸生活场景" 推动民宿向"目的地会客厅"转型 深化游客文化体验 [10] - 南开大学妥艳媜认为 非遗与民宿融合有助于培育经济价值与文化温度并重的新生态 助力乡村全面振兴 [10]
商河:因康“聚”变,打造温泉康养产业“强磁场”
齐鲁晚报网· 2025-06-19 20:29
温泉康养产业发展背景 - 老龄化趋势和人口结构变化推动健康需求上升[1] - 商河拥有全国储量最大的天然医养温泉资源(储量256亿立方米 可开采量179亿立方米)[2] - 获得"山东省文旅康养融合发展试点区"等政策支持[1] 温泉资源禀赋 - 地热资源埋藏浅且水质优异(出水温度58-62℃ 含锂/碘/锶等矿物质)[2] - 形成"南有名泉观赏 北有温泉疗养"的山东旅游新格局[2] - 冬季温泉酒店周末持续爆满 夏季出现反季消费趋势[2] 产业扩张动态 - 温泉基地二期新增96间客房及200人会议/餐饮容量[3] - 引入造浪池/漂流等新业态 瓯蔓晓院推出13种风格民宿[3] - 多个乡镇开发特色温泉民宿(枣呀未来村/孟里悦私汤等)[3] 政策与规划 - 编制《商河县温泉文旅康养产业规划》对接"健康中国2030"[3] - 采用"一核两区多点"空间布局 融合花博/农博等旅游资源[3] - 探索市场化医养结合模式(以养为主 康复为辅)[3]
古渔村14间客房的“致富经”
中国发展网· 2025-06-18 12:01
乡村旅游发展 - 广西防城港市簕山古渔村通过发展旅游业实现乡村振兴,从传统渔村转变为卫生、美观、设施完善的旅游地 [3] - 当地政策鼓励扶持乡村旅游,证件办理便利高效,为民宿发展铺平道路 [2] - 旅游业显著改善村民经济状况,提供本地就业机会,减少外出务工需求 [3] 民宿经营模式 - "海角七号"民宿2012年6月正式营业,拥有14间客房,旺季需提前一个月预订 [2] - 民宿客源以广西本地为主,寒暑假及节假日吸引云南、贵州、四川等外地游客 [2] - 经营核心是体验感,依托渔村滩涂资源提供挖螺抓蟹活动,增强游客参与感 [2] 特色活动与环保实践 - 民宿发起"净滩行动",组织住客捡拾海洋垃圾,尤其吸引亲子家庭参与并形成传播效应 [2] - 活动设计注重仪式感,提升游客满意度并促进二次传播(如写日志、发朋友圈) [2] 设施升级与长期发展 - 民宿经历多次装修升级,从公用卫生间改为独立配备,硬件持续优化 [3] - 经营十余年与渔村发展深度绑定,成为带动区域旅游经济的标杆案例 [3]
一个8年民宿主的自白:民宿真正的倒闭潮,是现在
36氪· 2025-06-16 11:52
行业现状与趋势 - 民宿行业正经历大洗牌阶段,真正的倒闭潮出现在疫情后而非疫情期间,近两年已淘汰大批从业者[1][19] - 轰趴别墅细分市场在2017-2019年处于红利期,单栋别墅年回本率可达100%,高峰期月利润达30万元[10][12][13] - 当前行业面临消费降级压力,客群价格敏感度提升,空置率成为关键指标,需动态调整运营策略[19][20] 商业模式演变 - 从家庭作坊式青旅起步(单套6居室月利润8000元),逐步升级为规模化品牌运营(400套房年利润300万元)[7][17] - 轰趴别墅客单价呈现阶梯式定价:平日1680元/晚、周末1800元/晚、节假日可达6000元/晚[10] - 转型后采用酒店式公寓模式,30套房初始投资200万元,通过标准化SOP实现14个月回本[15][16] 核心经营策略 - 选址逻辑聚焦市中心或地标建筑,批量获取整层物业降低成本(如300套拆迁房集中运营)[16][20] - 差异化竞争体现在装修风格(5种主题设计)、个性化服务(旅游攻略)及卫生标准[15][20] - 成本控制关键点:装修预算刚性执行(实际超支300%致首栋别墅投入达30万元)、租金占比严格监控[10][20] 管理方法论 - 组织架构从单人运营升级为专业团队,设立专职岗位管理线上评价、保洁培训及店长培养[16] - 人才选拔标准侧重服务意识而非创新能力,通过标准化流程降低对人的依赖[16] - 采用数据驱动决策,实时监控客单价、预订量、空置率等指标指导门店调整或关停[19] 行业关键成功要素 - 政策合规性成为首要条件,早期青旅无需复杂手续但当前监管趋严[7][20] - 规模效应显著,营业额依赖房间数量但利润与业态相关(5栋别墅利润等同数百套低价民宿)[17] - 市场响应速度决定生存能力,从识别轰趴蓝海到转型公寓民宿均需在6-12个月内完成[10][14][15]
“618”电商热浪起 “寻味武隆·云端盛宴”绘就乡村振兴新画卷
搜狐财经· 2025-06-14 22:28
电商直播活动 - "618"电商节点燃消费热情 区商务委主办"寻味武隆·云端盛宴"乡村振兴公益直播月同步启幕 [1] - 18位本土主播接力上阵 覆盖乡镇街道 以带货农特产品为切口 串联乡村振兴、旅游、民宿及高铁机遇 [1] - 直播阵容包括全国电商公益大使、村支书、驻村干部、退伍军人、残疾人等 各展所长推介武隆元素 [2] 直播内容与形式 - 农特产品带货是基础 羊角豆干、武隆苕粉等借直播间走出大山 [3] - 乡村旅游与民宿宣传是延伸 主播带镜头逛村落、看民宿 直观展示武隆山水魅力 [3] - 高频提及高铁贯通 "乘高铁游武隆"成为直播关键词 串联交通便利与乡村发展 [3] 政府与企业联动 - 书记、镇长、人大主席变身"带货主播" 详解乡镇特色 为产品背书 [2] - 干部站台传递乡镇发展信心与决心 推介生态农产品、乡村旅游、民宿等 [2] - 乡镇联动打出"农旅融合 + 高铁赋能"组合拳 拓宽富民增收路 [3] 活动成效 - 活动持续推动"幸福经济"从概念落地 书写武隆发展新篇 [1] - 乡村振兴既有产品"硬实力" 又有文旅"软实力" 武隆乡村故事在云端续写新章 [3]
透过“细胞”看雄安:“无废城市”究竟是座什么城?
中国新闻网· 2025-06-14 16:38
雄安新区"无废城市"建设概况 - 雄安新区作为中国首批"无废城市"试点城市,从规划初期即融入"无废城市"理念,已形成633个"无废细胞"作为建设载体 [1] - "无废细胞"涵盖机关、学校、社区、景区等13类场景,通过精细化治理实现废物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 [8][12] - 新区绿色建筑占新建建筑比例保持100%,建成一批高质量"绿色建筑+"示范项目 [8] 循环经济示范场景 - 雄县黄湾村利用地热资源打造"无废民宿",采用"取热不取水"技术防止地下水污染,形成地热再循环系统 [2] - 胡各庄村通过二手市集和艺术工坊实现固废减量循环,常态化活动吸引北京等地游客,创造"旅游+环保"双赢模式 [4][5] - 雄安光大生态产业园地下垃圾焚烧厂实现"零填埋",2023年5月至今累计发电超3亿度 [6] 创新技术与基础设施 - 全国首个近零能耗智能场馆雄安体育中心承办国家级乒乓球赛事,展示绿色建筑技术应用 [8] - 白洋淀区域应用超2000艘清洁能源船舶推进"无废交通",创新芦苇"平衡收割"及碳汇交易模式 [11] - 智能化垃圾处理系统将日常垃圾转化为电能,华北电力大学学生研学活动验证其环保理念先进性 [6] 生态治理与旅游融合 - 白洋淀实施最大规模生态治理,通过《"无废淀泊"建设实施方案》打造北方地区示范场景 [9][11] - 在王家寨村等4个村落探索"无废+旅游"模式,利用143个淀泊和3700条沟壕的生态资源 [11] - 芦苇资源化利用成为"新城印象"标志,见证白洋淀从生态治理到可持续发展转型 [11][12]
非遗民宿,用文化基因撬动商业价值
中国青年报· 2025-06-13 17:29
在文旅深度融合的浪潮下,非遗主题民宿正以其独特的文化基因和创新表达,成为重构旅游体验的重要 载体。"非遗+民宿"的跨界融合正在重新定义"诗与远方"的内涵,为文旅高质量发展开辟一条文化赋 能、体验升级的创新路径。 "非遗+民宿"的创新路径 非遗与民宿的融合可以擦出怎样的火花? 在浙江宁波的龙观禅那艺术民宿,民宿客人及周边村民不仅能观看戏剧名角的演出,还能参加与中国传 统戏曲有关的艺术沙龙。曾是甬剧演员的民宿创始人戴如希丹,将宁波地方传统戏剧、国家级非物质文 化遗产甬剧融入了民宿,将民宿空间与戏剧演出舞台融合,打造出"非遗+演绎+民宿"的样板。 广西桂林阳朔的"格格树"民宿,住店客人大多是外国游客。民宿创始人陈荣华是陈氏太极拳传承人,他 将太极与民宿有机融合,在"格格树"建立了"阳朔陈中华太极馆",推出太极拳课程,以民宿为载体传播 太极文化,不仅让很多外国友人因为喜欢太极而爱上了这间民宿,还让民宿成为讲好中国故事的一个窗 口。 新疆的"猫窝客栈",既是一个以民宿为核心的"吃、住、游、研学加非遗体验"民宿综合体,更为非遗传 承人铺设了一条非遗"活化"与"转化"之路。 在"猫窝客栈"民宿的非遗体验空间,住店客人可以在 ...
2.5天休假探索,周末游进化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6-11 20:05
核心观点 - 2.5天弹性休假政策旨在促进"微度假"消费,增加半天休假有利于劳动者放松身心并带动文旅消费 [2] - 政策若落地将显著增加民宿、餐饮等行业的收入,例如河北民宿老板预计可增加"一餐一宿"的收入 [2] - 该政策自2015年首次提出后,全国已有十余个地方试行但难以持续,主要受限于劳动制度框架和带薪年休假保障不足 [3][6][17] 政策沿革 - 2015年国务院首次提出鼓励优化夏季作息安排,为周五下午与周末结合度假创造条件 [6] - 江西上饶2015年率先实行夏季周末休两天半短假,但2022年改为鼓励性政策 [7] - 江西吉安2016年试行周五下午弹性作息制度,2020年疫情期间重启,但2022年文件失效 [7][8] - 河北2020年印发文件鼓励2.5天弹性休假,打造"微度假"品牌 [9] 市场影响 - "微度假"模式具有客源层宽、时间短、花费少的特点,催生"农业+旅游"等新业态 [11] - 露营经济显著受益,预计2030年核心市场规模达4879.8亿元(CAGR14.7%),带动市场规模23998.5亿元(CAGR13%) [12] - 49%职场人希望全面推行2.5天休假,30%倾向自愿选择 [15] 实施障碍 - 现行劳动制度规定每周工作40小时,弹性休假需通过调休或抵扣年假实现 [17] - 政策主要覆盖政府机关和国企,难以推广至民营企业 [17] - 基层公务员反映工作繁重,带薪年休假保障不足是普遍问题 [18]
2.5天弹性休假探索,周末文旅经济进化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6-11 16:00
2.5天弹性休假政策 - 四川省绵阳市近期提出试行4.5天弹性工作制,鼓励有条件的地区推行"周五下午与周末结合"的2.5天休假模式 [1][3] - 国内已有十几个地方出台过类似政策,包括江西省上饶市、吉安市和河北省等 [1][4][5] - 2.5天弹性休假政策最早可追溯至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文件,但落实并不持续 [3][4] 政策目的与影响 - 2.5天弹性休假旨在促进"微度假"消费,带动文旅行业收入增长 [2][7] - 民宿行业预计将受益于周五下午增加的客流,每周末可增加一餐一宿的收入 [2] - 露营经济等新业态显著受益,预计2030年国内露营经济核心市场规模达4879.8亿元,年复合增长率14.7% [7][8] 市场需求与劳动者意愿 - 49%职场人希望全面推行2.5天休假模式,30%倾向于自愿选择 [11] - "微度假"模式客源层更宽、时间更短、花费更少,与传统度假相比优势明显 [7] - 全国企业就业人员周平均工作时间为48.3小时,同比减少0.2小时 [8][10] 政策执行难点 - 2.5天休假需通过调休实现,通常计入带薪年休假或通过加班补休调剂 [12][13] - 政策主要面向政府机关和事业单位,难以覆盖民营企业和社会组织 [12] - 基层公务员和劳动者普遍面临工作繁重问题,带薪年休假未充分保障 [14] 行业联动效应 - "微度假"推动"农业+旅游""农业+文创"等新业态发展,吸引资本和人才进入乡村 [7] - 弹性休假拉动交通、购物、餐饮、娱乐等消费,无需政府直接财政投入 [8] - 周边游和短途游需求增长,为城市居民提供接近自然的互补场景 [7]
广西积极打造全国旅居养老目的地
广西日报· 2025-06-11 10:39
广西旅居康养产业概况 - 广西拥有38个"中国长寿之乡",占全国总数的1/3以上,河池、贺州获评"世界长寿市",巴马等4县获评"世界长寿之乡",百岁以上老人6900多人,占常住人口比例达十万分之13.8,为全国平均水平的1.6倍 [1] - 每年赴广西旅居养老一周以上的老年人超过380万人次,民宿需求激增,中老年群体康养旅居需求旺盛 [1] - 北海因环境宜人、医疗完善、配套齐全成为旅居养老热门地,吸引全国"候鸟族",典型案例显示旅居后健康状况显著改善 [1][2] 市场需求与消费趋势 - 旅居养老成为银发经济时代重要消费新场景,老年人消费观念转变推动需求增长 [1] - 北海每年接待旅居者超50万人次,旅游民宿达2000多家,形成四大民宿集聚区 [2] - 典型案例显示退休群体通过自驾旅居追求差异化体验,部分计划长期定居 [1] 政府政策与产业布局 - 广西出台20多项扶持政策,建设300多个宜游宜居场所,培育100多家旅居养老优质基地,打造20条精品路线 [3] - 面向粤港澳大湾区、长三角等区域举办专场推介会,与21个省份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吸引25个行业组织、600多家企业参与 [2] - 近期动作包括接待香港长者首发团、赴北京开展推介活动,强化"全国旅居养老目的地"品牌 [2][3] 经济与社会效益 - 旅居养老为北海等城市注入经济活力,带动民宿产业规模化发展 [2] - 产业推动形成疍家小镇等特色旅居集聚区,促进区域经济多元化 [2] - 政府将发展银发经济视为高质量发展新动能,计划持续优化服务满足个性化需求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