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商业航天
icon
搜索文档
马斯克星链卫星,为何大批坠落
虎嗅APP· 2025-06-12 19:10
星链卫星加速坠落现象 - 2020至2024年共有1190颗低轨卫星坠落,其中583颗为星链卫星,占比49% [4][6] - 2024年单年坠落316颗星链卫星,呈现加速趋势 [4][8] - 坠落数量逐年变化:2020年2颗→2021年78颗→2022年99颗→2023年88颗→2024年316颗 [8] 太阳活动对卫星的影响机制 - 太阳活动周期(约11年)进入第25周期高峰期,地磁暴事件显著增加 [10][12] - 70%卫星在中等/弱磁暴期间坠落,因持续侵蚀轨道效应强于短期强磁暴 [10] - 热层大气膨胀增加卫星阻力:300公里轨道卫星寿命从理论5-6年缩短至3-4年(衰减20%) [12][16] - 轨道预报误差从常态<100米扩大至1公里,影响卫星管理精度 [13] 星链卫星高坠落率的结构性原因 - 低轨道设计:最低300公里轨道受大气拖曳力显著强于中国星网(1000公里以上) [16] - 早期批次卫星(V1/V2)集中进入寿命末期 [17] - 对比传统GEO卫星15-20年寿命,星链设计寿命仅5年需频繁更换 [18] 星链项目的商业可持续性挑战 - 当前在轨7578颗卫星(7556颗工作),需定期更换4.2万颗星座规模 [18] - 以V2 Mini卫星80万美元成本计,全系统更换需超330亿美元 [3][18] - SpaceX财务不透明:2024年预估收入155亿美元,但卫星更换成本占比超2倍年收入 [19] - 公司估值达3500亿美元(2015年来增长28倍),但商业模式可持续性存疑 [19]
半年融资超10亿,有企业拿下8亿大单!热钱正涌入商业航天
南方都市报· 2025-06-12 12:45
资本市场动态 - 2025年前五个月中国商业航天领域已公开披露及可估算融资金额累计超过10亿元人民币 [1] - 深蓝航天3月完成近5亿元新一轮融资 星际荣耀同月完成数亿元D轮融资首批交割 [1] - 微纳星空5月中标8.04亿元"环天卫星星座建设"项目 涵盖10颗遥感微小卫星的研制发射组网 [1][3] - eVTOL领域成为资本新宠 翊飞航空等初创企业近期获得亿元级或数千万元融资 [6] 行业技术发展 - 可回收复用火箭被公认为降低太空经济成本的关键 深蓝航天融资将投向"星云一号"量产及技术迭代 [2] - 深蓝航天无锡液体火箭总装基地交付使用 可实现6发火箭并行装配 集成智能制造系统 [2] - 2025年被业内视为民营可回收火箭"密集首飞年" 星际荣耀D轮融资用于"双曲线三号"研发 [3] - 微纳星空已具备主导系统级工程能力 逐步承担原"国家队"角色 [4] 企业成长路径 - 微纳星空自2018年起获得多轮融资 2023年C轮融资由中国国有企业结构调整基金领投 [6] - 深蓝航天从技术验证向批量化装配过渡 冲刺2025年"星云一号"发射回收目标 [3] - 微纳星空8亿元订单体现前期融资与战略布局成果集中兑现 [6] 行业挑战 - 可回收火箭面临高频次发射验证、快速在轨诊断、低成本维护翻新等多道技术难关 [7] - 量产化挑战包括降低成本、保持一致性、提升产能等 需重构生产模式和供应链 [8] - 行业面临同质化竞争严重、下游应用开拓不足等问题 [8] - 未来2-3年或成行业洗牌关键期 企业需突破技术量产瓶颈 [8]
力箭二号一级动力系统试车成功
环球网资讯· 2025-06-12 12:38
力箭二号液体运载火箭试车成功 - 力箭二号液体运载火箭一级动力系统试车取得圆满成功,验证了关键技术并为首飞奠定动力基础 [1][3] - 试车是火箭研制过程中最复杂的地面试验,成功验证了发动机启动、摇摆、关机等程序以及各系统协调匹配性 [3] - 试车考核了推进剂加注泄出流程、多机并联循环预冷、力热环境特性等技术,标志一级动力系统关键技术取得阶段性成果 [3] 中科宇航液体动力系统试验中心 - 试验中心全面竣工并通过试车考核,是国内规模领先、功能完备的大型液体动力系统试验基地 [3] - 试验中心具备200吨级液体火箭发动机测试及400吨级动力系统综合测试能力,适应批量生产和动力研发需求 [3] - 该中心是国内唯一同时具有液体发动机试车和火箭动力系统试车能力的机构,也是华南地区唯一的液体运载火箭动力系统试验中心 [4] 项目重要性 - 试验中心被列入2023年广东省重点项目,对商业火箭可回收关键技术发展至关重要 [3][4] - 试车成功标志着力箭二号液体运载火箭已进入首飞冲刺阶段 [3]
商业航天驶向新高度
经济日报· 2025-06-12 06:01
中国商业航天发展现状与趋势 行业整体发展 - 中国商业航天迎来"技术突破"和"规模爆发"双重拐点,2024年将有一批商业火箭、卫星升空 [1] - 2015年被定为"中国商业航天元年",10年来政策体系持续完善,应用场景拓宽至应急、环保、农业、能源等领域 [1][3] - 2024年商业航天企业数量达537家,较2018年增长2.8倍,年投融资规模超54.7亿元,发射成功率96% [5] - 在轨卫星数量突破900颗,但与美国(190颗高轨+7675颗中低轨)相比仍有差距(中国82颗高轨+908颗中低轨) [6] 技术突破 -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六院研发的140吨级重复使用液氧甲烷发动机试验成功,将用于天地往返运输系统和大运力火箭 [2] - 极光星通实现5100公里卫星间激光实时通信,带宽和速率优于传统微波技术 [7] - 民营企业格思航天2024年完成两次一箭18星发射,共部署36颗卫星,目标年产600颗卫星 [3] 市场格局 - 形成"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三大产业集群:北京亦庄集聚70%民营火箭企业,上海目标2027年产业规模破1000亿元 [4] - 2024年海南商业航天发射场启用,实现星箭制造、发射、数据应用全产业链闭环 [4] - 卫星互联网领域启动3个"万星星座"组网计划,遥感数据单价降幅超80% [3][4] 未来展望 - 预计2025年市场规模突破2.5万亿元,"十五五"末或"十六五"进入产业成熟期 [4][5] - 太空旅游、商业探月等项目或5-10年内实现政策突破 [5] - 全球低轨卫星将达5.7万颗(近地轨道容量约6万颗),中国需加速布局以避免资源枯竭 [6] 企业挑战 - 民营企业面临资金压力(设备投入大)、人才短缺(市场化人才匮乏)、技术转化效率低等困境 [6][7] - 头部企业主导市场,部分企业因技术/资本不足面临淘汰风险 [6] - 建议通过产学研合作培养复合型人才,推动卫星数据服务向消费级市场延伸 [7]
国防ETF(512670)再迎新催化,低轨卫星5年寿命被验证,未来发射需求可期!
新浪财经· 2025-06-11 13:40
国防ETF市场表现 - 国防ETF(512670 SH)上涨0 28%,关联指数中证国防(399973 SZ)上涨0 43% [1] - 成分股中铂力特涨幅最高达6 15%,航发动力上涨1 19%,西部超导上涨1 96%,中航光电上涨0 78%,中航沈飞上涨0 61% [1] 低轨卫星寿命与发射需求 - SpaceX星链卫星因5年设计寿命到期导致2024年批量坠落,首批2019年发射卫星已进入自然离轨阶段 [1] - 国内外主流低轨卫星(如高分系列、哨兵卫星)设计寿命普遍为5-8年,实际寿命受轨道衰减影响集中在4-7年 [1] - 国内GW星座计划发射12992颗卫星,G60星座计划12000颗,5年后将产生持续更新需求,推动商业航天领域增长 [2] 国防军工行业驱动因素 - 国防ETF跟踪的中证国防指数覆盖十大军工集团及军方装备供应商,反映国防产业整体表现 [2] - 国防ETF在13只同类产品中管理费+托管费仅0 40%,为行业最低且唯一 [2] 关联标的 - 核心成分股包括中航沈飞、中航光电、航发动力等军工装备制造商 [3] - 关联企业涵盖航空航天材料(西部超导)、电子系统(航天电子)、通信设备(海格通信)等细分领域 [3]
马斯克“星链”危机:5年坠毁583颗卫星!太阳风暴致卫星寿命缩短20%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6-11 08:02
太阳活动对星链卫星的影响 - 当前太阳活动加剧导致星链卫星比预期更快坠入大气层 2020至2024年共有1190颗低地球轨道卫星坠落 其中583颗为星链卫星 2024年单年有316颗星链卫星烧毁 [1][2][3] - 太阳活动与卫星坠落存在明确关联 太阳风暴使卫星寿命减少20% 轨道高度500公里的卫星理论寿命5-6年 实际因太阳活动缩短至3-4年 [7][10] - 70%卫星在中等或弱磁暴期间坠落 因弱磁暴持续时间更长 缓慢侵蚀轨道 [7] 星链卫星轨道特性与寿命 - 星链最低轨道高度约300多公里 受大气拖曳力影响显著 低于300公里时轨道衰减呈断崖式 可能1-2个月内即坠入大气层 [12] - 对比中国星网卫星轨道高度1000公里以上 轨道衰减影响较小 [12] - 星链卫星设计使用寿命约5年 需定期更换 截至2025年5月30日有7578颗在轨运行 其中7556颗处于工作状态 [16] 星链卫星的财务与运营挑战 - 星链计划由4.2万颗卫星组成 按V2 Mini卫星单颗成本80万美元计算 全部更换需耗资超330亿美元 [16] - SpaceX预计2024年收入达155亿美元 公司估值达3500亿美元 较2015年增长28倍 但财务状况对外高度保密 [17][18] - 传统地球静止轨道通信卫星寿命15-20年 而低轨星座需持续补充 引发对星链财务可持续性的讨论 [16][17] 技术应对措施 - 采用抗辐射设计 增强姿态控制和轨道维持能力 地面控制中心实时调整轨道以应对空间环境影响 [12] - 中国建立空间天气监测预警系统(如子午工程) 可对太阳活动和地磁暴进行实时监测 [12] - 现代科技已能预测电磁暴 类似天气预报机制 [11]
全链条协同突破 商业航天加速迈向“百箭千星”
证券日报之声· 2025-06-11 01:18
商业航天发展态势 - 2025年6月长征六号改运载火箭成功发射卫星互联网低轨04组卫星 5月蓝箭航天朱雀二号改进型遥二火箭、中科宇航力箭一号遥七火箭等密集发射 显示行业进入加速发展期 [1] - 行业呈现百花齐放态势 商业卫星、火箭、测控企业快速涌现 全产业链商业化落地推进 生态持续完善 [1] - 2025年将迎来朱雀三号、天龙三号等新型商业火箭首发 千帆星座、国网星座等大规模低轨星座部署启动 进入"百箭千星"发射高峰期 [1] 政策驱动因素 - 商业航天连续两年写入《政府工作报告》 2025年提出推动产业安全健康发展 释放高质量发展信号 [2] - 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出台商业航天测控规范 上海发布培育商业航天集群措施 政策红利持续释放 [2] - 政策引导与产业集群效应降低企业商业化压力 助推产业化提速 [2] 核心技术突破 - 中天火箭突破大喷管及摆动喷管技术 试制多个型号并试车成功 "十四五"期间将形成年产6000台中小型喷管产能 [3] - 可复用火箭技术成为行业质变点 天辰合创研发火箭控制测量一体化技术 其POWERLINK环网测量系统将在朱雀2E火箭首飞 属国内首创 [4] - 斯瑞新材攻克铬铜/铬锆铜合金推力室内壁材料 填补国内空白 启动产业化项目 达产后年产300吨锻件及1000台套火箭发动机组件 [5][7] 市场与资本动态 - 2020-2024年行业产值年复合增长率22.9% 预计2025年达2.8万亿元 [6] - 2024年融资138起 金额超200亿元创纪录 卫星应用(50起)、火箭制造(32起)、卫星制造(29起)为三大吸金领域 [6] - 2025年深蓝航天完成5亿元B4轮融资 星际荣耀获数亿元D轮融资 [6] 商业化路径 - 北京"南箭北星"与上海千帆星座形成产业集群 实现"制造-发射-应用"全链条协同 [6] - 卫星互联网全球覆盖需求、低空物流/载人交通应用构成长期驱动力 [6] - 魔方卫星产能预计2025年Q2-Q3翻番增长 反映下游需求旺盛 [7]
多维发力推动商业航天大规模产业化
证券日报· 2025-06-11 01:12
商业航天发展现状 - 可重复使用运载火箭首次完成10公里级垂直起降飞行试验 [1] - 海南商业航天发射场首次发射任务成功 [1] - 千帆星座及国网星座卫星成功发射首批组网卫星 [1] - 商业航天作为"新增长引擎"被写入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 [1] 技术突破方向 - 当前单次发射成本高达数千万美元,需降低至百万美元级别以实现产业化 [1] - 需加大研发投入优化设计,提高火箭重复使用次数和可靠性 [1] - 推广3D打印、复合材料等新技术应用以降低制造成本 [1] 市场应用拓展 - 需开拓太空旅游、太空采矿、太空制造等新应用场景 [2] - 卫星互联网和遥感数据服务可提供稳定市场需求 [2] - 产业链需在下游市场发展方面实现突破 [2] 产业链与生态构建 - 当前存在产业链不完善、上下游协同不足问题 [2] - 需加大科研投入开展前沿技术研究,建立研发中心 [2] - 需促进产学研合作构建创新生态 [2] 行业发展意义 - 商业航天崛起是国家综合实力的体现 [2] - 我国商业航天已进入大规模产业化关键阶段 [2]
何以中国·行走海南 | 感知中国商业航天发展,从文昌开始
中国新闻网· 2025-06-10 18:51
中国航天科技发展 - 海南文昌航天超算中心展示了中国航天科技的蓬勃发展,吸引了海外华侨华人的关注 [1] - 文昌作为中国商业航天发展的缩影,依托低纬度发射场重点打造"四基地一中心" [1] - 航天超算中心构建了航天大数据产业链,数据出口29个国家,实现"全球数据落地海南,海南数据服务全球" [4] 航天超算中心业务 - 航天超算中心融合航天文化、超算科技和文化数字元宇宙元素,为航天数据链产业赋能 [4] - 中心提供系列旅游产品,包括5D沉浸宇宙之旅和陨石标本展陈,游客可近距离体验航天科技 [7] - 极星陨石博物馆提供科普研学、陨石鉴定等服务,火箭发射日会延迟闭馆以满足游客需求 [7] 航天文旅体验 - 文昌航天超算中心大厅设有20米高的圆柱屏幕,动态展现火箭发射过程 [7] - 极星陨石博物馆展出四百件陨石标本,游客可亲手触摸陨石并了解分类 [7] - VR设备为游客提供穿越陨石星云的沉浸式体验,配合体感特效和音效 [7]
损失583颗卫星!太阳活动让马斯克“星链”大批坠落,平均寿命缩至5年【附卫星互联网行业市场分析】
搜狐财经· 2025-06-10 18:31
星链卫星坠落事件 - 自2019年首次发射以来,星链卫星坠落数量逐年递增,2020年仅2颗,2021年飙升至78颗,2022年和2023年分别为99颗和88颗,2024年同比增加259%至316颗,累计损失583颗卫星,大约每15颗卫星中就有一颗坠落 [2] - 太阳活动增强导致地球大气层膨胀,增加低地球轨道卫星所受阻力,加速轨道衰减,使卫星坠入大气层,当前太阳活跃度使低轨卫星平均寿命缩短至5年左右 [2] - 约70%的卫星在中等磁暴和弱磁暴期间坠落,弱磁暴持续时间更长,会逐渐"侵蚀"卫星轨道 [2] 星链项目技术短板 - 卫星设计声称能在大气层中完全燃烧,但实际案例证明存在例外,坠落残骸对地面安全构成潜在威胁 [3] - 卫星搭载的离子推进器推力有限,难以应对长期轨道维持需求,在面对各种干扰因素时难以维持正常轨道运行 [3] - 事件暴露了项目在面对太阳活动等自然现象时的技术短板,引发对太空可持续利用、太空碎片增加以及环境影响的讨论 [3] SpaceX公司背景 - SpaceX由埃隆·马斯克于2002年6月在美国创立,是全球商业航天的领军企业 [3] - 公司主要业务涉及火箭发射、低轨通信、空间站运输和深空运输等 [3] - 2015年推出Starlink计划,旨在通过部署成千上万颗小型卫星到低地球轨道,建立全球性宽带互联网网络,为偏远和农村地区提供高速、低延迟的互联网接入服务 [4] 全球卫星行业现状 - 截至2023年5月,美国在轨卫星数量达到5165颗,全球领先 [4] - 2023年美国轨道发射次数109次,排名全球第一,占全球发射总数近50% [4] - 2023年美国卫星有效载荷发射2232颗,占全球比重超过76% [4] 事件影响与挑战 - 事件为整个航天领域敲响警钟,需研究如何在太阳活动影响下保障卫星安全运行 [6] - 需提高卫星轨道维持能力,降低卫星坠落对地面安全的潜在威胁 [6] - SpaceX尚未发布官方声明解释坠落原因,相关论文指出当前太阳周期的强太阳活动已对星链卫星再入产生显著影响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