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保险业
icon
搜索文档
险资出手,“二线钢王”被举牌
中国基金报· 2025-07-03 22:17
险资举牌华菱钢铁事件 - 信泰人寿通过二级市场增持华菱钢铁69.09万股,占流通股0.01%,交易均价4.84元/股,耗资334万元 [1] - 信泰人寿自2025年1月累计增持华菱钢铁股份至3.45亿股,占总股本5%达到举牌线 [1] - 华菱钢铁股价在举牌公告日上涨2.72% [4] 华菱钢铁基本面分析 - 公司为全球宽厚板产能第一、全国无缝钢管产能第二,粗钢产量全球第14位 [6] - 研发投入占比3%-4%(行业平均1.5%),掌握铜钢复合轧制技术,高端产品吨钢售价较普钢高30%-50% [6] - 2024年吨钢净利润238元,远超行业均值,产品应用于能源/汽车/高端装备领域 [6] - 2025年硅钢项目部分投产,产品通过新能源龙头车企认证并批量供货 [6] - 2024年归母净利润下滑59.99%至20.32亿元,但经营活动现金净流入增长9.58%至57.78亿元 [7] - 2025年一季度归母净利润同比暴涨44%,毛利率增长54.87%,高端品种钢销量占比突破65% [7] 险资举牌行业动态 - 2024年以来险资已举牌15家上市公司,其中5家为银行 [8] - 险资偏好银行/公用事业/能源等高股息行业,也关注煤炭/电力/物流等领域 [9] - 监管政策推动险资入市,要求国有险企每年新增保费30%投资A股 [9] - 金融监管总局上调保险资金权益资产配置比例上限 [9] - 2024年险资举牌潮主要驱动因素为增配高息股需求,分为"集中持股式"和"长股投式"两类 [9]
险资出手,“二线钢王”被举牌
中国基金报· 2025-07-03 22:08
信泰人寿举牌华菱钢铁事件 - 信泰人寿通过二级市场增持华菱钢铁69.09万股,占流通股0.01%,耗资334万元,交易均价4.84元/股 [1] - 信泰人寿自2025年1月至今累计增持华菱钢铁股份达3.45亿股,占总股本5% [1] - 华菱钢铁股价当日上涨2.72% [4] 华菱钢铁公司概况 - 公司成立于1958年,总部位于湖南长沙,全球宽厚板产能第一、全国无缝钢管产能第二,粗钢产量全球第14位 [6] - 公司研发投入占营收3%~4%(行业平均1.5%),是国内首家掌握铜钢复合轧制技术的企业 [7] - 高端产品采用"一单一议"模式,吨钢售价较普钢高30%~50%,2024年吨钢净利润达238元 [7] - 2024年归母净利润下滑59.99%至20.32亿元,但经营活动现金净流入增长9.58%至57.78亿元 [7] - 2025年一季度归母净利润同比暴涨44%,毛利率同比增幅达54.87%,高端品种钢销量占比突破65% [8] 华菱钢铁业务布局 - 产品主要应用于能源、汽车、高端装备等领域,是全球前三大造船企业主力供应商,供货特斯拉、比亚迪等头部车企 [7] - 在深海管线、超高压锅炉管等领域实现国产替代 [7] - 2025年硅钢项目部分投产,产品通过新能源龙头汽车制造商认证并实现批量供货 [7] 股东回报与资本运作 - 2024年计划每10股派发1元,总额约7亿元 [8] - 2025年启动股份回购计划,拟投入2亿至4亿元回购股份并注销 [8] 险资举牌行业动态 - 今年以来已有15家上市公司被险资举牌,其中5家为银行 [10] - 险资偏好银行、公用事业、能源等高股息行业,以及煤炭、电力、物流等 [10] - 监管政策推动险资入市,要求国有保险公司每年新增保费的30%用于投资A股 [10] - 金融监管总局上调保险资金权益资产配置比例上限 [10] - 2024年以来保险业开启新一轮举牌潮,主要驱动因素为险资增配高息股需求 [10]
天津加码创投:国资最高出资80%,GP每年最高能拿500万奖励
FOFWEEKLY· 2025-07-03 17:59
天津市科技金融助力新质生产力发展行动方案核心观点 - 天津市发布《天津市科技金融助力新质生产力发展行动方案(2025-2027年)》,旨在显著提升金融对科技创新的支持力度 [1] - 目标到2027年实现科创基金规模突破2000亿元,科技贷款余额突破1.1万亿元 [1] - 推动创业投资活跃度提升,优化政府国资基金管理机制 [1][3] 直接融资增强计划 - 健全科创基金体系,完善"募投管退"全链条政策环境,力争科技型企业境内外上市数量明显增加 [1] - 创业投资管理机构投资本市未上市科技型企业满2年,按社会资本实际投资额的1%给予奖励,单家机构每年最高奖励500万元 [2] - 落实创业投资企业和天使投资个人投资种子期、初创期科技型企业的税收支持政策 [2] 间接融资拓展措施 - 银行、担保、保险等机构专业化能力提升,目标科技贷款余额年均增速高于各项贷款平均增速 [1] - 科技金融特色服务机构(如科技支行、专门机构)超过100家 [1] 政府国资基金优化 - 市或区一级财政出资比例上限提高至70%,市区两级合计上限提高至80% [3] - 建立全生命周期考核评价体系,不简单以单项目或年度盈亏为考核依据 [3] - 国有企业负责人考核中降低基金短期回报要求,设置合理风险容忍度 [3] 创业投资生态建设 - 举办高层次技术创新创业大赛,建立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优质项目库 [2] - 探索国资创业投资基金差异化监管机制,建立尽职合规免责机制 [3]
高端代理人争夺战升级!险企密集推出招募计划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7-03 17:13
行业转型趋势 - 保险行业从"人海战术"转向精英化、综合化和数字化 竞争壁垒正在重塑 [1] - 全球73%投保人不再满足传统理赔服务 期待覆盖健康管理、网络安全等场景的"全生命周期解决方案" [1] - 行业转型核心逻辑从规模驱动转向专业服务驱动 成为共识 [1] 代理人职能升级 - 代理人定位从销售员升级为全生命周期服务方案提供者 [1] - 代理人需精通保险、金融理财、医疗健康、养老规划、税务法律等复合知识 兼顾金融顾问、家庭医生、养老管家等多重角色 [3] - 多家头部公司推出高端代理人招募计划 包括平安人寿"保险康养顾问"、太平人寿"全球S计划"、友邦保险"HEA精英计划"、泰康人寿"健康财富规划师(HWP)"等 [1][2] 公司具体举措 - 平安人寿启动"保险康养顾问"培养计划 将代理人从单一产品销售者升级为"生命财富保障、医健养老服务"一站式解决方案传递者 [1][2] - 太平人寿"S计划"帮助业务人员转变为健康服务供应商和业务多面手 提供全生命周期一站式服务 [2] - 泰康人寿HWP集保险顾问、医养顾问、理财顾问三重身份于一身 覆盖客户全生命周期需求 [2] - 中宏保险推出"家办合伙人"项目 通过高素质人才提供健康养老规划、财富管理等多元服务 [2] 人才招募与培养 - 代理人数量从2019年910万人峰值降至2025年初不足300万人 [6] - 友邦人寿"HEA高端人才招募计划"要求28-45周岁本科以上学历且有管理经验 [6] - 中宏保险2024年新招募代理人81%为大专以上学历 70%具备管理岗位经验 [6] - 太平人寿为"S计划"新人设计12个月专属课程 辅以定期回炉培训及快速晋升通道 [7] - 中信保诚人寿E-Partner平台通过AI陪练实现碎片化学习 上线8个月月活超1万人 [7] 人才结构变化 - 某保险公司分公司2024年新增4800名代理人中77%为本科及以上学历 280名来自全国TOP10学府 [7] - 平安人寿2024年新增人力中大专及以上学历占比整体提升0.5个百分点 [7] - 清华高考状元、前中信证券分析师唐思思转行保险代理人引发热议 [7] - 头部险企精英产能提升30%-40% 但新人首年流失率高达60%-70% [8] 政策支持 -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发布《通知》推动个险渠道向专业化、职业化转型 引导行业从"销售驱动"转向"服务驱动" [4]
三峡人寿增资15亿元获批 偿付能力充足率下滑
犀牛财经· 2025-07-03 17:03
公司资本变动 - 重庆金融监管局批准三峡人寿增加注册资本14.95亿元,注册资本从15.27亿元增至30.33亿元 [2] - 2025年3月公司拟增资15亿元,增资后注册资本达30.33亿元,新增股东包括重庆渝富资本运营集团(5亿元)、重庆高速公路(4.6亿元)、重庆发展投资有限公司(4.4亿元)和重庆三峡国有资本运营集团(1亿元) [6] 高管人事变动 - 重庆金融监管局核准王凯、杨昊担任公司副总经理,王凯自2022年4月起任副董事长,2024年3月任党委委员,杨昊此前任党委委员、纪委书记 [4] - 国家金融监管总局重庆监管局核准张君担任公司董事、董事长,填补了空缺3年的董事长职位 [5] 经营业绩表现 - 2024年保险业务收入3.33亿元,同比下降18.05%,净亏损从2023年的1.97亿元扩大至2.52亿元 [5] - 2025年一季度保险业务收入2.04亿元,净亏损0.37亿元 [5] - 2025年一季度末核心偿付能力充足率130.93%(环比下降14.75个百分点),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156.66%(环比下降11.46个百分点) [5] - 2024年第三季度风险综合评级为"C",第四季度提升至"B" [5] 监管处罚情况 - 公司因"编制虚假报告、编制虚假财务资料、公司治理混乱"被罚款90万元 [6] - 重庆分公司因"编制虚假财务资料、虚构中介业务套取费用"被罚款25万元 [6] - 6名相关负责人被警告并罚款共计25万元,其中董事会秘书刘再辉被2次警告并罚款20万元 [6]
总保费规模超过1.5亿元 网络安全保险服务试点工作成效明显
金融时报· 2025-07-03 16:54
网络安全保险市场发展现状 - 网络安全保险已成为转移和防范网络安全风险的重要工具,在推进网络安全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 [1] - 首批试点期间累计落地企业保单超1500单,总保费超1.5亿元,总保额近115亿元 居民反诈险保单超200万单,总保费超2400万元,保额超1000亿元 [1] - 2024年全球公开披露的勒索软件攻击事件超5700起,传统安全防护手段难以应对复杂网络威胁 [1] 政策支持与产品创新 - 2023年7月发布首份政策文件《关于促进网络安全保险规范健康发展的意见》,12月启动试点工作 [2] - 2024年3月发布《网络安全保险典型服务方案目录》,推广49款方案(企业类36个,产品服务类13个),涉及11家保险公司和2家中介机构 [2] - 截至2024年底,53家保险公司备案341款网络安全保险产品,2024年新增56款创新型产品(如保障软件供应链责任、系统缺陷等) [3] 行业应用案例 - 阳光财险方案聚焦电信互联网行业的DDOS攻击、网络钓鱼等风险,提供"安全防护+保险保障+风控伙伴"全方位服务 [2] - 永信至诚与中国人寿财险合作推出全生命周期数字安全保险服务,覆盖企业供应链的人、数据、系统等风险隐患 [2] 市场发展挑战 - 保险公司面临网络安全风险数据匮乏、模型不完善导致定价困难 产品同质化严重,难以满足不同行业和企业的个性化需求 [4] - 理赔环节存在定损难度高(如营业中断、商誉损失量化困难)、保单责任范围界定模糊等问题 [4] - 需求端存在认知不足和侥幸心理,部分企业缺乏主动投保意识 [4] 未来发展路径 - 需完善网络安全基础服务平台,扩大监测能力,建立威胁信息共享机制以支撑精准定价 [5] - 保险公司应建立风险理赔数据库,通过数据科学提升风险评估准确性 [5] - 需多主体协同推动市场培育,关键信息基础设施运营者和公共部门可率先纳入网络安全保险 [5][6] - 加快制定行业标准规范,提升产业链能力,促进创新融合 [6]
汽车产业变革倒逼车险转型,新老玩家如何破局?
36氪· 2025-07-03 16:00
新能源汽车市场发展 - 2025年3月中国新能源汽车销售123.7万辆,环比增长38.7%,同比增长40.2%,渗透率42.4% [1] - 2025年1-2月新能源乘用车L2级及以上辅助驾驶功能装车率达66.3% [1] - 截至2024年底全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3140万辆,占汽车总量8.9%,年增速超50% [1] 新能源车险市场现状 - 新能源车险呈现"三高"特征:保费高、出险率高、赔付率高 [1] - 2024年保险业承保新能源车系2795个,赔付率超100%的高赔付车系137个 [3] - 2024年承保新能源汽车3105万辆,保费收入1409亿元,承保亏损57亿元 [3] 保费价格差异 - 同级别家用车新能源车保费比燃油车高30%-50% [6] - 网约车等营运车辆新能源车首年保费超1万元,续保价格仍达8000-9000元 [3][4] - 部分高风险车型或高里程车辆面临投保难或被拒保问题 [4][19] 行业竞争格局 - 人保财险2024年新能源车险保费508.57亿元,太保产险183.17亿元,两家市占率49.1% [10] - 广汽旗下众诚保险2024年新能源车险保费17.8亿元,占车险业务61.02% [23] - 比亚迪财险2024年车险签单保费13.98亿元,综合成本率308.81% [24] 车企布局保险 - 广汽推出"广汽智驾保险"覆盖五大辅助驾驶场景 [23] - 比亚迪、蔚来、小鹏、理想均已获得保险牌照 [25] - 小米通过四川银米科技参与筹建财险公司并拥有保险经纪牌照 [26] 维修成本分析 - 新能源车维修成本高体现在外观件造价高、智能化设备昂贵、一体化设计、零配件规模化不足 [17][18] - 动力电池维修或更换费用可能超过车辆残值 [15] - 新能源车运营车辆占比5.5%,显著高于燃油车的0.4% [18][19] 政策监管动态 - 2024年4月监管部门下发新能源车险高质量发展征求意见稿 [14] - 2024年9月国务院文件提出深化新能源车险改革 [14] - 2025年1月四部委联合发布促进新能源车险高质量发展指导意见 [14] 未来发展趋势 - 预测2030年新能源车险保费规模达5000亿元,占车险总保费近50% [9] - 车企与险企合作可能成为双赢选项,如Waymo与瑞士再保险的数据合作案例 [28] - 智能化时代保险业可能向风险管理者、价值赋能者角色转变 [29]
【弘扬中国特色金融文化】临沂市传承红色金融文化,推动金融高质量发展
齐鲁晚报· 2025-07-03 12:50
红色金融文化建设 - 临沂市将培育中国特色金融文化作为重要政治任务,依托百年党史和红色金融史推动金融高质量发展[1] - 以沂蒙精神为核心开展"党群同心"新实践,打造全国首家红色金融教育基地,将金融文化纳入各级理论学习体系[2] - 实施清廉金融文化建设三年行动,建立"1+2+6+N"清廉国企创建模式,开展五项主题文化创建活动[3] 金融政策与服务创新 - 出台资金融通惠企10条、优化金融服务11条等政策,创新科技积分金融转化、企业精准画像等服务模式[4] - 2023年存贷款余额实现"双过万亿",成为全国第19个、革命老区首个达到该规模的地级市[4] - 国家级金改试验区建设成效显著,3个案例全国转发,30余项创新做法全省推广,2024年入选中央财政普惠金融示范区[4] 信贷结构优化 - 工业、科技、普惠领域信贷投放快速增长,信贷结构明显优化[4] - "融沂通"平台、"四雁振兴贷"等产品在全省范围形成示范效应[4]
★资金驰援 保险护航 金融创新呵护实体经济重点领域关键环节
上海证券报· 2025-07-03 09:56
金融增量政策落地 - 科技企业并购贷款18个试点城市"首单"全部落地 [1] - 小微融资协调机制累计走访经营主体超过6700万户 [1] - 金融资产投资公司股权投资试点已设立74只私募股权投资基金 [1] - 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重点新材料首批次应用保险累计风险保障金额超万亿元 [1] 知识产权金融生态综合试点 - 四川辖内银行业金融机构知识产权质押贷款余额同比增长4.48%、当年累放金额同比增长30.97% [2] - 全国首单知识产权质押关税保函落地四川,明夷科技以核心专利获批保函额度 [1][2] - 知识产权质押关税保函减少企业保证金、税金资金占用,提升跨境贸易效率 [1] 小微企业融资支持 - 邮储银行向大连地拓重工发放430万元贷款,提供5年"无还本续贷"优惠 [2] - "无还本续贷"政策扩围至所有小微企业及阶段性中型企业,累计续贷4.4万亿元 [2] - 一季度末全国高新技术企业贷款余额17.7万亿元,同比增长20% [3] - 小微企业融资协调机制累计发放贷款12.6万亿元,其中约三分之一为信用贷款 [3] 股权投资与债券创新 - 成都交子工融股权投资基金完成注册,规模10亿元,聚焦智能制造、新能源等领域 [3] - 金融资产投资公司股权投资试点扩大至18个城市,已设立74只基金,签约意向金额突破3800亿元 [4] - 科技创新债券推出,首批4单覆盖四川、天津、陕西和浙江企业 [4] - 截至5月15日,各类机构发行或待发行科技创新债券近80只,合计规模超1700亿元,银行占比超七成 [4] 创新保险产品 - 短期出口信用险一季度承保金额超2400亿美元,电子信息、现代化工等行业承保金额大幅上升 [5] - 深圳推出"跨境电商保",首单提供200万元风险保障,解决境内采买痛点 [6] - 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重点新材料首批次应用保险累计风险保障超万亿元 [6] - "内贸险共保体"推出专属产品,强化外贸企业出口转内销融资保障 [6]
开展政府采购领域“四类”行为专项整治|营商环境周报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7-02 09:58
金融监管政策 - 金融监管总局与央行联合发布普惠金融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 提出六部分16条措施 目标未来五年基本建成高质量综合普惠金融体系 [6] - 方案要求优化普惠金融服务体系 健全多层次机构布局 完善县乡村金融服务 强化民营企业信贷支持 [6][7] - 重点任务包括巩固普惠信贷体系 提升小微企业服务质效 加强三农信贷供给 推进普惠保险专业化建设 [7] 政府采购整治 - 三部门联合开展政府采购领域专项整治 针对采购人差别歧视条款 供应商围标串标等四类违法行为 整治周期为2025年6月至2026年1月 [8] - 中央及地方财政部门将分级检查代理机构 财政部抽查4省12家代理机构 省级部门6月30日前完成检查名单筛选 [9] 信用修复制度 - 国办印发信用修复制度实施方案 提出十项任务 包括统一信用公示平台 分类失信信息为轻微/一般/严重三级 明确10个工作日内完成修复 [10][11] - 建立"信用中国"网站集中公示机制 简化修复材料 推动破产企业信用修复 规范征信机构数据使用行为 [11] - 要求各部门完善信息系统数据标准 强化信用修复协同办理 提升信息归集共享效率 [12] 物流降本增效 - 四川出台20条物流降本措施 目标2027年社会物流总费用与GDP比率降至13.7% 铁路货运量占比提至3.5% [13][14] - 实施多式联运"一单制"试点 推动港口与铁路箱互用 打造精品路线 开展动力电池物流通道强国试点 [14] - 建设智慧物流公共服务平台 推动三网融合 探索"服务区+物流"综合开发模式 [15] 信用代证改革 - 黑龙江推行"信用代证"改革 累计为961家企业出具2295份报告 替代传统证明42816份 办理时间从1-2月缩短至5分钟 [16] - 建立跨省互认机制 与广东等4省达成合作 实现"报告互认 异地申请 立等取证" 归集信用信息78.69万条 [17][18] 科创金融支持 - 北京经开区推出科创中小企业贷款风险补偿政策 最高额度3000万元 补偿比例提至50% 系全市首个专项政策 [20] - 引入银担分险机制 政府补偿银行自担的20%风险 覆盖信用贷/知识产权质押贷等 银担风险分担比例为2:8 [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