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生态保护
icon
搜索文档
【宝鸡】322种野生鸟类在宝鸡栖息
陕西日报· 2025-07-08 07:39
宝鸡市野生鸟类资源 - 宝鸡市现有野生鸟类322种,占全省野生鸟类总数近七成 [1] - 国家一级、二级重点保护鸟类76种,省重点保护17种 [1] 生态保护措施与成效 - 宝鸡市地处秦岭、关山两大林区之间,是陕西省西部重要生态屏障 [1] - 渭河生态公园近5年记录鸟类186种,其中国家一、二级保护物种48种 [1] - 千湖湿地公园迁徙鸟类数量从2020年5万只增至今年10万只,种类达166种 [1] - 凤翔雍城湖首次观测到彩鹮、弯嘴滨鹬、小天鹅等珍稀鸟类 [2] 生态建设荣誉与社会参与 - 宝鸡市获全国生态建设突出贡献奖及省级野生动植物保护先进集体等荣誉 [2] - 爱鸟协会负责人指出渭河沿岸生态环境持续改善,人鸟和谐共生成城市特色 [1] - 每年近2万只短嘴豆雁在宝鸡市越冬 [2]
中国“两山”理论为全球绿色低碳转型提供借鉴路径
中国新闻网· 2025-07-05 20:39
生态文明理念与实践 - 中国"两山"理论为全球绿色低碳转型提供借鉴路径 [1] - 近20年中国新增植被覆盖面积占全球新增总量25%居全球首位 [2] - 中国清洁发电体系与可再生能源装机规模全球最大能耗强度下降及大气质量改善速度全球最快 [2] 国际认可与案例 - 匈牙利国会副主席赞赏中国"两山"理论前瞻性特别肯定河流治理森林保护及农业绿色实践 [2] - 莫桑比克加扎省省长以贵阳为例说明绿水青山推动旅游产业发展 [2] - 联合国开发计划署案例显示山东五莲县森林覆盖率从不足10%提升至31.45%并发展生态游乡村游特色赛事及果林产业 [3] 产业经济协同发展 - 贵州750万亩茶园实现水土保持与经济效益双赢2024年茶产业综合产值达970亿元人民币带动茶农增收并出口多国 [3] -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期待论坛分享中国绿色发展转型实践案例展示可持续发展"中国方案" [3]
“实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人民网-国际频道 原创稿· 2025-06-30 14:42
国际红树林中心2025年红树林保护修复研讨班 - 研讨班在深圳举办 共有来自中国 柬埔寨和马达加斯加3国的24名官员和专家参加 并赴深圳和广西的红树林保护区和国际重要湿地学习中国红树林保护修复的技术和实践经验 [1] - 研讨班由国际红树林中心主办 深圳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 广东内伶仃福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与国家林业和草原局管理干部学院承办 [1] - 研讨班邀请了国内外知名专家 围绕红树林保护修复助力履行多边环境公约 中国红树林湿地保护修复行动计划 红树林生态系统概论与修复实践 红树林湿地候鸟监测与保护 蓝碳与应对气候变化等内容进行授课交流 [1] 红树林的生态价值与国际合作 - 红树林是热带和亚热带最有价值的沿海生态系统之一 对净化海水 抵御风暴潮 维持生物多样性发挥重要作用 [1] - 由中国提议并支持的国际红树林中心(IMC)作为红树林保护 研究和可持续发展的全球平台 惠及包括柬埔寨在内的多个国家 [1] - 国际红树林中心(IMC)将成为促进红树林国际合作的重要平台 中国对红树林的深入了解和专业知识将推动全球红树林的保护修复 [1] 各国官员与专家的评价 - 柬埔寨环境部官员蒙沙木表示 国际红树林中心(IMC)将成为促进红树林国际合作的重要平台 [1] - 马达加斯加环境与可持续发展部官员法里西昂表示 中国坚定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和绿色发展 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 实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1] - 国际红树林中心临时秘书处秘书长鲍达明表示 研讨班为分享红树林保护和修复搭建了平台 帮助各国学员提高红树林保护修复的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 [1] 研讨班成果与影响 - 研讨班的举办促进了国际交流合作 彰显了国际红树林中心在红树林知识共享与技术交流中的关键作用 [2] - 研讨班为全球红树林保护贡献了力量 [2]
“西湖智库”生态文明实践站启动
杭州日报· 2025-06-27 10:42
活动概述 - 活动主题为"'两山'理念二十载·共富共美",于6月24日在余杭区黄湖镇青山村举行 [1] - 集中发布系列创新生态项目与行动计划,包括"西湖智库"生态文明实践站启动及三年行动计划 [1] 西湖智库生态文明实践站 - 首个实践站在黄湖镇设立,计划从品牌、IP、机制三方面发力 [1] - 打造"媒体智库赋能+社会资源整合+实践成果转化+乡村模式输出"的创新协作生态 [1] 共富共美项目 - 黄湖镇发布全村域生态保护补偿机制暨善水基金2.0版本,2015年首创全国首个水基金信托"善水基金" [1] - 新机制实现保护空间扩容、资金与参与主体更多元,目标打造全国首创全村域生态保护补偿片区 [1] 生态科技项目 - 余杭区推出"天空地"一体化环境监管试点项目,推动全域生态环境智慧化、精细化监管 [1] - 青山村发布"碳足迹测算白皮书",为乡村精准降碳提供科学依据 [1] - "零碳乡村数字大脑"平台将数字化、智能化手段融入乡村绿色转型 [1] 黄湖镇绿色发展成果 - 累计反哺社会生态保护资金超百万元,引进40余家生态产业相关企业及120余位国内外青年人才 [2] - 2024年黄湖镇访客数增长至近10万人次 [2] 余杭区生态蓝图 - 未来发展方向包括数字化赋能环境治理、科学核算低碳基础、多元共治生态价值实现 [2] - 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生态与经济效益协调统一的乡村发展新模式 [2]
从脑科学到猕猴桃——中外联合实验室奏响“一带一路”科技合作交响曲
新华社· 2025-06-27 08:23
脑科学联合实验室 - 中国-古巴神经技术与脑器交互联合实验室研发闭环精准调控治疗技术 通过脑电信号监测和经颅磁刺激技术(TMS)治疗认知障碍与抑郁症患者 [2] - 联合实验室融合古巴神经科学积淀与中国人工智能/大数据优势 致力于研发普惠型神经技术以应对全球脑疾病负担 [3] - 截至2025年1月中国已与80多个共建国家签署科技合作协议 建立70余个联合实验室 [3] 农业科技合作 - 中国-新西兰猕猴桃联合实验室通过溃疡病防控研究使四川等地发病率显著降低 并针对茶翅蝽等虫害开发天敌防控技术 [3] - 中方引进新西兰种质评价体系及标准化种植技术 利用南北半球季节差异实现全年研究周期 提升育种与病害防治水平 [5] - 实验室成果通过国际培训惠及埃及/巴基斯坦等"一带一路"国家 推动全球猕猴桃产业改良 [5] 生态保护合作 - 中国-克罗地亚联合实验室揭示藻类微生物对普利特维采湖群地质景观的塑造作用 研究气候变化与旅游活动对湖泊保护的影响机制 [5] - 实验室基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 为世界遗产水系保护提供优化策略 [6] 国际合作模式 - 联合实验室覆盖脑科学/农业/生态等领域 从前沿研究到产业应用形成跨国科技合作网络 [6] - 科技合作成为"一带一路"倡议核心组成部分 通过联合实验室实现技术共享与互利共赢 [3][5]
青海以工笔功夫绘就大美高原
经济日报· 2025-06-20 06:14
生态保护与生态文明建设 - 青海被誉为"中华水塔",在维护国家生态安全中具有不可替代的战略地位,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青海最大的价值、责任和潜力都在生态 [1] - 青海推进"七个新高地"建设,包括生态安全屏障、国家公园示范省等,青藏高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取得新成就 [1] - 三江源国家公园整合优化后形成3类83处自然保护地,总面积27.22万平方千米,占全省国土面积39.08%,其中国家公园占比75.88% [3] 国家公园建设与成效 - 三江源国家公园通过统一标准规范、严格空间管控和生态保护制度创新,将12.31万平方公里纳入生态保护红线 [3] - 设立"一户一岗"生态管护公益岗位,共聘用17211人,户均年收入21600元,形成基础管护体系并调动牧民积极性 [3] - 三江源国家公园水资源总量稳定输送600亿至900亿立方米优质水,藏羚羊数量从不足2万只恢复至7万多只,雪豹种群增至1200多只 [4] 盐湖产业与清洁能源发展 - 察尔汗盐湖总面积5856平方公里,盐资源总储量600亿吨,青海盐湖工业股份探索出"创新驱动、梯级开发、综合利用"的绿色循环发展模式 [6] - 德令哈市打造"风光储氢"一体化产业基地,首台高原风电机组下线,实现清洁能源装备"青海有、青海造、青海用" [7] - 青海持续做好"生态+文化+旅游"文章,全省A级旅游景区达225家,国家级工业旅游示范基地2家 [7] 生态旅游与农畜产品输出 - 茶卡盐湖景区2024年接待游客270万人次,同比增长14.74%,形成6大主题景观游览区 [8] - 2024年青海新增有机草原监测面积1.5亿亩,累计突破3亿亩,绿色有机农产品达1220个,牛羊出栏937万头(只) [8] - 青海牦牛肉获供港准入,冰鲜藏羊进入澳门市场,"青海三文鱼"公共品牌发布后出口增长12倍 [8] 生态治理与水土保持 - 海南州同德县安排52.4亿元推进山水林草沙冰一体化保护修复工程 [9] - 青海实施小流域综合治理,新增治理水土流失面积36平方公里,水土流失面积和强度呈"双下降"趋势 [10] - 青海草原植被盖度增至58.12%,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多年保持96%以上,三大江河出省断面水质保持Ⅱ类及以上 [10]
奋力谱写中原大地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新篇章 丨追青逐绿 美丽前行——河南践行“两高四着力”系列述评之三
河南日报· 2025-06-19 07:24
生态环境治理成效 - 河南省环境空气质量持续改善,截至5月底全省优良天数101天、同比增加6.9天,重污染天数1.9天、同比减少4.6天,达到近年来同期最好水平 [2] - 累计取缔整治"散乱污"企业12万多家,在全国率先完成火电行业超低排放改造,谋划重大治理任务7000余项 [3] - 全省160个国控断面中Ⅰ类至Ⅲ类水质断面占86.1%,无劣Ⅴ类水质断面,建成省级美丽幸福河湖30个、省级美丽幸福黄河示范段20个 [3] - 建立各类自然保护地351处,将全省95%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和80%的典型生态系统纳入保护范围 [3] 黄河流域保护 - 黄河干流(河南段)水质连续达到Ⅱ类,2024年黄河流域城市优良天数较2020年增加12天 [4] - 2019年以来全省黄河流域14市完成造林645.38万亩、森林抚育885.60万亩、修复黄河湿地2.78万亩 [4] - 在流域内率先开展钢铁、水泥等重点行业企业超低排放改造,郑州、洛阳、三门峡、兰考等地入选全国"无废城市"建设名单 [4] 南水北调工程保护 -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地丹江口水库陶岔取水口及总干渠(河南段)水质长期稳定在Ⅱ类及以上 [5] - 南阳累计关闭重污染企业800多家,关停并转污染企业460多家 [5] - 淅川县进入丹江口水库的泥沙每年减少200多万吨 [5] 绿色低碳发展 - 2024年全省重点行业绿色化改造覆盖率85.6%,实施节能降碳改造项目208个 [6] - 新增零碳工厂11家、超级能效工厂8家、绿色工厂301家、绿色工业园区21个 [6] - 可再生能源发电量超1000亿千瓦时、装机占比突破50% [6] 生态文明建设 - 建成国家级"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7个、国家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19个、省级生态文明示范县45个 [7] - 探索出"点绿成金""守绿换金""绿色资本"三种"两山"转化模式 [7]
东西问丨邓玉萍:中非共“逐”绿 如何转动共赢之匙?
中国新闻网· 2025-06-18 13:33
中非绿色合作成果 - 清洁能源建设合作取得突破,中国企业参与非洲数百个清洁能源项目,光伏电站装机容量累计超1.5GW [4] - 生态保护合作成效显著,中国治理荒漠化经验应用于非洲"绿色长城"计划,援建野生动物保护设施遍布多国 [6] - 绿色合作机制持续完善,2024年发布《关于加强中非绿色可持续发展合作的倡议》,确立"十大伙伴行动" [6] 非洲绿色转型现状 - 可再生能源装机容量近十年翻倍,从2015年34.7GW增至2024年66.8GW,但非水电可再生能源仅占电力消耗量6% [7] - 资源开发失衡,非洲占全球60%可开发光伏资源,实际发电量仅占全球1.2% [7] - 面临政策执行难题、绿色基建滞后、融资渠道狭窄等挑战,但年轻人口红利和城市化进程孕育全球增长最快可再生能源市场之一 [7] 中国绿色转型经验借鉴 - 战略性绿色产业布局推动结构性转变,清洁能源消费比重升至28.6%,煤炭消费比重降至53.2% [8] - 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突破20亿千瓦,风电光伏合计装机15.3亿千瓦超过火电 [8] - 建立环保法律法规与责任制的三位一体保障机制,形成全链条绿色技术创新体系 [10] 中非合作互补优势 - 中国绿色转型经验更贴近非洲实际,合作基于平等互利原则避免援助依赖 [12] - 非洲拥有锂、钴、镍等关键矿物资源,中国具备绿色技术、装备制造和工程建设优势 [14] - 需推动战略融合、产业协同、金融创新和治理完善,建立绿色发展基金等机制 [14]
“防沙治沙既添绿也‘生金’”——黄河岸边一个防沙林场的生态蜕变
人民网· 2025-06-18 09:41
光伏治沙项目 - 内蒙古巴彦淖尔市临河区新华林场光伏治沙项目采用"随坡就势"布置光伏组件,科学设定光伏矩阵间距13.5米,比整齐排列的光伏矩阵间距多1.5米,以保护沙地原有沙生植物并确保光照不受阻挡 [1] - 项目预计6月底具备并网发电条件,整体投产后年发电量可达3.6亿千瓦时 [3] - 项目采用"工程固沙+造林"和"光伏治沙+板下种植"模式,实现防沙治沙与经济效益双赢 [3] 新华林场治沙成效 - 新华林场累计造林3.9万亩、植树430万株,沙地面积由2.15万亩缩小到0.5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65%,实现从"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的转变 [3] - 林场采取"以工代赈"形式,组织周边2000多名村民参与光伏项目建设、林草种植等作业,村民日收入可达300元 [4] - 林场计划建设智能育苗基地,发展"光伏+"等新兴业态,推动生态保护与产业发展协同共进 [4] 内蒙古黄河"几字弯"攻坚战 - 内蒙古近2年累计完成黄河"几字弯"攻坚战治理面积1489万亩,推动黄河两岸620公里林草带全线贯通 [5] - 攻坚重点包括构筑锁边林草带、防风绿化带、光伏治沙带、拦沙淤地坝"四道防线",实现防沙治沙向机械化、智慧化治理转变 [5]
锡林郭勒盟:充分调动群众力量 共建生态治理网络
内蒙古日报· 2025-06-17 10:50
文章核心观点 - 锡林郭勒盟创新推行“警民携手、全域覆盖”的生态警务工作机制,将专业警务力量与群防群治资源深度融合 [1] - 生态义警作为基层生态保护的重要力量,通过放牧、摄影等日常活动构建起守护生态的“移动前哨”,有效补充了警力 [1] - 自2024年“生态义警队”成立以来,已提供问题线索160余条,核实有效线索22条,并参与多次法治宣传活动 [1] 生态警务工作机制 - 推行“打防管控一体化”的生态警务工作机制,形成“警民携手、全域覆盖”的保护格局 [1] - 以正蓝旗为例,将牧民和摄影协会成员纳入保护网络,建立“发现线索—快速处置—反馈奖励”的闭环管理模式 [1] - 该机制将以往依赖增派警力的传统保护模式,转变为“全民参与、全民尽责”的新生态 [1] 生态义警的构成与作用 - 生态义警成员包括牧民、摄影爱好者和护林员,凭借对当地环境的熟悉进行巡查 [1] - 他们将巡查工作融入放牧、摄影等生活场景,成为生态保护的“移动前哨” [1] - 生态义警与公安机关协同构建起立体化的生态保护网络,是重要的群防群治力量 [1] 工作成效 - 自2024年成立以来,生态义警队已向公安机关提供问题线索160余条,其中经核实有效线索22条 [1] - 生态义警与公安机关深入农牧区开展宣传13次,发放法治宣传单2400余份 [1] - 该模式充分发挥了群防群治力量在补充警力方面的作用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