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氢能
icon
搜索文档
我国绿氢项目占全球超50%
中国化工报· 2025-08-26 16:57
"氢能兼具工业原料和能源产品双重属性,是解决工业脱碳的重要可行方案。"北京大学能源研究院副院 长杨雷谈道,目前,氢能在我国工业体系中的应用多集中在合成甲醇、合成氨、炼化和煤化等化工领 域。 随着国家"双碳"战略全面深入推进,氢能被正式纳入能源管理体系,绿氢产业发展进入关键时期。日 前,由中国产业发展促进会氢能分会、内蒙古自治区氢能产业发展促进会主办的"2025氢能产业发展大 会暨内蒙古自治区第四届氢能产业发展推进会"在包头召开,专家指出,我国已成为绿氢产业发展的引 领者,未来随着绿氢成本逐步走低、有关技术不断实现突破,其下游市场将呈现多元化发展态势,市场 需求将迎爆发式增长。 我国绿氢项目占全球超50% 工业用绿氢迈入新阶段 "我国建成可再生能源制氢项目产能占全球比例超过50%,已成为可再生能源制氢及相关产业发展的引 领者。"国家能源局能源节约和科技装备司副司长边广琦说。 将迎千万吨级市场需求 "氢能依托其双重属性优势,将在燃料和原料协同发展以及产业链协同发展方面发挥关键作用。未来5 年,氢能将加速呈现多元化发展态势,并成为全球经济的新增长点。"据杨雷预计,到2050年,绿氢作 为工业原料,在氨、醇、烯烃等化 ...
武汉科创样本:穿越“达尔文之海”新路径丨活力中国调研行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8-26 16:07
湖北省科技创新发展 - 湖北省提前一年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 将科技创新优势转化为高质量发展增量 [1] - 武汉科技创新集群连续两年位列全球第13位 高新技术企业数量跃居副省级城市第2位 [9][10] - 牵头全国重点实验室29家 居全国城市第3位 汉江国家实验室实现武汉国家实验室零的突破 [9][10][12] 科技成果转化机制 - 武创院采用市场化运营机制 构建"政产学研金服用"协同创新体系 已设立90余家创新单元 [6][8] - 搭建"科创淘宝"平台实现科研成果与产业需求直接对接 财政资金采用"拨转股"方式支持早期高风险项目 [7] - 建立"早期拨转股+成长期股权投资"全生命周期支持体系 联合设立青年人才创新创业支持专项资金(10万-100万元) [7][8] 青年创业孵化成效 - 湖北青创园(光谷)示范园总建筑面积1.9万平方米 孵化面积1.6万平方米 累计孵化企业254家 目前在孵194家 [3][4] - 培育高新技术企业39家 获知识产权1197项 带动青年就业2500余人 全省复制推广至41家园区 [4] - 环岛生物科技实现动物生理无线遥测系统技术突破 国内市场占有率10% 预计2023年营收达900万元 [2] 企业创新成果 - 慧观生物完成两轮融资 估值达3亿元 2024年营收增长5倍 [4] - 创现科技产品销往全球38个国家 月销量超1万台 [4] - 产出全球首片8英寸硅光薄膜铌酸锂晶圆 全球首台肺部气体多核磁共振成像装备 7纳米车规级自动驾驶芯片 [10] 经济与产业增长 - 武汉地区生产总值从1.77万亿元增至2.1万亿元 连续跨越四个千亿台阶 [9] - "十四五"期间推进3280个亿级以上重大项目 完成投资3.38万亿元 [9] - 光电子信息产业集群迈向万亿规模 技术合同成交额突破2600亿元居副省级城市前3 [9][10] 人才与资金支持 - 全省汇聚82位院士 41.5万研发人员 1121万技能人才 [12] - 设立7000亿元政府投资基金群 高新技术企业突破3万家 五年增长2.8倍 [12] - 社会融资规模突破13万亿元 连续4年每年跨越万亿台阶 [12] 生态与产业协同 - 青山区江滩绿化覆盖率80% 年增碳汇723吨 释氧2400吨 [11] - 成功举办世界沙滩排球职业巡回赛 武汉马拉松终点永久落户青山江滩 [11] - 江滩内文旅设施年服务市民超百万人次 带动消费持续升温 [11]
全球最大、发展最快!国家能源局最新发布
上海证券报· 2025-08-26 15:33
能源供应保障 - 能源消费增量90%以上由国内自主保障 [2] - 2024年全国发电量超10万亿千瓦时占全球1/3 能源生产总量折合50亿吨标准煤占全球超1/5 [2] - "十四五"前四年能源消费增量达"十三五"五年增量1.5倍 预计五年新增用电量超欧盟年度用电量 [2] 可再生能源发展 - 构建全球最大发展最快可再生能源体系 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占比由40%提升至60%左右 [3] - 风电光伏年新增装机先后突破1亿/2亿/3亿千瓦关口 [3] - 风光发电装机由2020年5.3亿千瓦增至2024年7月底16.8亿千瓦 年均增速28% 占全国新增电力装机80% [3] 绿色电力占比 - 全社会用电量中每3度电有1度绿电 非化石能源占比年增1个百分点 [3] - 风光发电量占比从2020年9.7%提高到2024年18.6% 年均提升超2个百分点 [4] - 2024年上半年风光发电量1.15万亿千瓦时占全社会用电量近1/4 超过第三产业及居民生活用电量 [4] 能源投资增长 - 能源工业投资年均增速超16% 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投资增速超20% [5][6] - 能源工业年度投资额接连突破4万亿/5万亿/6万亿大关 累计投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比重近10% [6] - 2024年新型储能/充换电基础设施/氢能等重点项目投资完成额接近2000亿元 [6] 民营经济参与 - 电力设施建设领域民营企业占比超85% 年均增长超15% [7] - 规模以上充电运营服务商中民营企业占比超80% [7] - 2024年上半年10家民营企业参股5个核电项目 持股比例均达10%以上最高达20% [7] 科技创新突破 - 新型储能装机规模约9500万千瓦 5年增长近30倍 规模跃居世界第一 [8] - 2024年氢能生产消费规模超3600万吨位列世界第一 可再生能源制氢产能超全球一半 [8] - 新能源专利数占全球4成以上 光伏转换效率/海上风电单机容量持续刷新世界纪录 [8] 人工智能赋能 - 人工智能在新能源发电/电网巡检/油气资源发现等领域拓展应用场景 [8] - 有序推动绿电与算力深度融合 通过新能源集成式发展/绿证绿电交易等方式保障数据中心绿色用电 [9]
信息量巨大!重磅发布会
央视新闻客户端· 2025-08-26 14:02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今天上午举行"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国家发展改革委党组 成员、国家能源局局长王宏志介绍了"十四五"时期能源高质量发展成就,并答记者问。 每3度电中就有1度绿电 我国构建起全球最大、发展最快的可再生能源体系 "十四五"是绿色低碳转型最快的五年。我国构建起全球最大、发展最快的可再生能源体系,可再生能源 发电装机占比由40%提升至60%左右。 国家发展改革委党组成员 国家能源局局长 王宏志:能源消费"逐绿前行",全社会用电量中,每3度电中 就有1度绿电。全国能源消费中,非化石能源占比每年增加1个百分点,预计将超额完成"十四五"确定的 20%目标,煤炭占比每年减少1个百分点,这"一增一减"大大提升了经济发展"含绿量"。"十四五"期间, 我国出口的风电光伏产品累计为其他国家减少碳排放约41亿吨,为全球低碳转型作出重大贡献。 每5辆电动汽车就有2个充电桩 我国建成全球最大电动汽车充电网络 国家能源局有关负责人表示,"十四五"是能源供应更足、韧性更强的五年。"十四五"前四年,我国能源 消费增量已达到"十三五"五年增量的1.5倍,预计五年新增用电量将超过欧盟的年度用电量。 这五年,能源 ...
国家能源局:我国新型储能装机规模5年增长近30倍
中国新闻网· 2025-08-26 14:02
能源科技创新成就 - 能源行业科技创新实现高质量发展 在核电 新能源 电网等重点领域实现国际领跑 [1] - 能源自主创新能力持续增强 在新能源发电 百万千瓦级水电 先进核电 重型燃气轮机 智能电网 深地深水油气勘探开发 特厚煤层智能综合开采等领域取得新突破 [1] 能源产业链发展 - 认证四批次共236项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项目 含中国及世界首台套 [2] - 建成完备的风电光伏全产业链研发设计和集成制造体系 新能源产品惠及全球 [2] 新兴产业发展 - 新型储能装机规模达9500万千瓦 5年增长近30倍 [2] - 氢能生产消费规模超3600万吨 位列世界第一 其中可再生能源制氢产能占全球超一半 [2] - 人工智能深度赋能能源领域 在新能源发电 电网巡检 油气资源发现等领域拓展应用场景 [2]
武汉科创样本:穿越"达尔文之海"新路径丨活力中国调研行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8-26 13:57
湖北省科技创新与经济发展成就 - 湖北省提前一年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 将科技创新优势转化为高质量发展增量 [1] - 武汉地区生产总值从1.77万亿元增至2.1万亿元 连续跨越四个千亿台阶 经济总量稳居全国城市前10 中部第1 [9] - 全省技术合同成交额突破5500亿元 连续4年每年跨越一个千亿台阶 [12] 武汉科技创新体系建设 - 武汉科技创新集群连续两年位列全球第13位 高新技术企业数量跃居副省级城市第2 [9] - 牵头全国重点实验室29家 居全国城市第3 [9] - 高新技术企业数量从6259家激增至16630家 技术合同成交额突破2600亿元居副省级城市前3 [10] 科技成果转化创新模式 - 武创院采用市场化运营机制 构建"政产学研金服用"协同创新体系 已设立90余家创新单元 [5][7] - 通过"早期拨转股+成长期股权投资"支持体系 财政资金以"拨转股"方式支持早期高风险项目 [6] - "科创淘宝"平台实现科研成果与产业需求直接对接 成功孵化人形机器人和高蛋白玉米品种等项目 [6] 青年创业孵化体系 - 湖北青创园采用"1+N"模式与"1+8"青字号服务体系 累计孵化企业254家 在孵194家 [3][4] - 带动青年就业2500余人 培育高新技术企业39家 获知识产权超1197项 [4] - 环岛生物科技实现动物生理无线遥测系统技术突破 国内市场占有率已达10% 预计今年营收900万元 [2] 产业集群发展成果 - 光电子信息产业集群迈向万亿规模 "十四五"期间推进亿元以上重大项目3280个 完成投资3.38万亿元 [9] - 2025年上半年产出全球首款北斗全频点高精度芯片等10余项重大科技成果 [12] - 发布全球首台高速高精智能重型机床等3款世界级标志性工业母机产品 [12] 科技创新生态建设 - 全省汇聚82位院士 41.5万研发人员 1121万技能人才 [11] - 设立政府主导的7000亿投资基金群 高新技术企业突破3万家五年增长2.8倍 [12] - 社会融资规模突破13万亿 连续4年每年跨越一个万亿台阶 [12] 生态与产业协同发展 - 青山江滩绿化覆盖率达80% 每年增碳汇723吨 释氧2400吨 [11] - 成功举办世界沙滩排球职业巡回赛 武汉马拉松终点将永久落户 [11] - 江滩每年服务市民超百万人次 带动文旅消费持续升温 [11]
国家能源局:我国已建成完备的风电光伏全产业链研发设计和集成制造体系
新华财经· 2025-08-26 13:19
第三,能源新产业新模式新业态蓬勃发展。"十四五"期间,国家能源局统筹谋划新型储能、氢能等新兴 产业发展,促进产业创新生态和发展环境持续优化。截至今年上半年,我国新型储能装机规模约9500万 千瓦,5年增长了近30倍,相当于给新型电力系统配上了"巨型充电宝"。2024年,我国氢能生产消费规 模超过3600万吨,位列世界第一,其中可再生能源制氢的产能超过全球的一半。同时,人工智能也在深 度赋能能源领域,成为能源技术革命的"新引擎",在新能源发电、电网巡检作业、油气新资源发现等领 域不断拓展应用场景,展现出了巨大潜力。 (文章来源:新华财经) 新华财经北京8月26日电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26日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十四五"时期能源高质量发展成 就。国家能源局副局长万劲松在会上表示,我国已建成完备的风电光伏全产业链研发设计和集成制造体 系,为世界能源转型作出中国贡献。 "十四五"时期,我国能源行业科技创新跑出了"加速度",取得了"新突破",实现了高质量发展。万劲松 表示,可以从三个角度来看"十四五"期间我国能源科技创新的成就。 第一,能源自主创新能力持续增强。以重大科技项目为牵引、重大能源工程为依托,加快推动关键核心 ...
全球最大、发展最快、世界领先!见证我国能源高质量发展多个“第一”
央视新闻· 2025-08-26 12:45
可再生能源发展成就 - 构建全球最大发展最快的可再生能源体系 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占比从40%提升至60%左右 [2] - 全社会用电量中绿色电力占比达33% 每3度电中有1度绿电 [4] - 非化石能源消费占比每年提升1个百分点 预计超额完成十四五20%目标 [4] - 风电光伏产品出口为其他国家累计减少碳排放41亿吨 [4] 能源消费与基础设施 - 十四五前四年能源消费增量达十三五五年增量的1.5倍 [5] - 东部地区40%用能来自西电东送等能源大动脉 [7] - 五年新增用电量预计超过欧盟年度用电总量 [5] 电动汽车充电网络 - 建成全球最大电动汽车充电网络 车桩比达2.5:1(每5辆电动汽车配2个充电桩) [7] - 充电基础设施数量达1669.6万个 较十三五末增长10倍 [11] - 全球超50%新能源汽车行驶在中国 [11] - 开展车网互动试点 电动车支持用电削峰填谷 [11] 能源科技创新 - 新能源专利数量占全球40%以上 [8] - 新型储能装机规模约9500万千瓦 五年增长近30倍 [12] - 光伏转换效率和海上风电单机容量持续刷新世界纪录 [8] - 氢能生产消费规模超3600万吨 居世界第一 [12] - 可再生能源制氢产能占全球50%以上 [12] 重大能源工程 - 白鹤滩水电站、华龙一号、国和一号核电站、第四代高温气冷堆等全球最大/首座工程投运 [10] - 油气开发突破深地万米大关和千米深海 [10] - 人工智能在新能源发电、电网巡检、油气勘探等领域深度应用 [12]
截至上半年我国新型储能装机规模约9500万千瓦 5年增长将近30倍
央视网· 2025-08-26 11:39
能源科技创新成就 - 能源行业科技创新实现高质量发展 在核电 新能源 电网等重点领域实现国际领跑 [1] - 国家能源局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 完善能源科技创新体系 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发展壮大新兴产业 [1] - 推进核心技术装备补短板锻长板 为能源安全 能源转型和能源强国建设提供引领支撑作用 [1] 自主创新能力突破 - 以重大科技项目和能源工程为牵引 在新能源发电 百万千瓦级水电 先进核电等领域取得新突破 [1] - 白鹤滩水电站 石岛湾高温气冷堆核电站 深海一号大气田等重大工程建成投产 [1] - 突破领域包括重型燃气轮机 智能电网 深地深水油气勘探开发 特厚煤层智能综合开采 [1] 产业链现代化提升 - 加快产学研用创新平台建设 推动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应用 已认证四批次共236项首台套项目 [2] - 建成完备的风电光伏全产业链研发设计和集成制造体系 新能源产品惠及全球 [2] - 配套完善容错免责机制 促进实验室样机向市场化产品转化 [2] 新兴产业发展 - 新型储能装机规模达9500万千瓦 5年增长近30倍 [2] - 2024年氢能生产消费规模超3600万吨 位列世界第一 其中可再生能源制氢产能占全球超50% [2] - 人工智能深度赋能能源领域 在新能源发电 电网巡检 油气资源发现等场景展现巨大潜力 [2]
领航绿氢装备规模化突破,三一氢能完成数亿元A轮融资
中国经济网· 2025-08-26 11:36
融资情况 - 公司完成数亿元人民币A轮融资 由启明创投领投 涌铧投资和广州基金旗下新兴基金联合跟投 华兴资本担任独家财务顾问 [1] - 融资彰显创投领域对公司核心装备实力 市场地位及发展前景的高度认可 [1] 公司背景与战略 - 公司于2022年8月注册成立 是全球装备制造龙头三一集团面向双碳目标打造的氢能战略平台 [1] - 公司依托集团在大型装备制造 精益质量管理和全球交付网络的全方位赋能 [1] - 公司形成圆形槽 方形槽 PEM槽 BOP 3+1产品矩阵 实现化工 冶金 交通三大场景交付 [1] - 公司致力于引领全球绿氢装备规模化应用发展 坚定不移贯彻落实质量领先战略 [1] 运营与业绩 - 公司将三一集团大规模装备制造能力 精益质量管理与全球化交付经验成功迁移至氢能产业 [1] - 公司实现100%生产计划与质量数据在线化 100%工艺执行合规率 交付周期缩短30% [1] - 2025年1-7月 公司实现央国企标杆项目中标总量123MW 稳居行业前列 [1] 行业前景与管理层观点 - 全球绿色转型提速 氢能产业正从示范走向规模化应用 技术进步与成本下降节奏明显加快 [1] - 融资将强化公司研发 制造和服务优势 加速产品迭代 在国内外重点绿氢项目中落地应用 [1] - 公司目标为行业降本增效 绿氢规模化应用发展贡献三一方案 打造三一样板 展现三一速度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