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智能传感器
icon
搜索文档
智能制造装备亮眼表现因何来(延伸阅读)
人民日报· 2025-08-08 06:18
"与此同时,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快速发展为传感器市场注入强劲动力。"刘前军说,今年上半年,新能源 汽车产销同比分别增长41.4%和40.3%,带动了电流传感器、转角传感器、压力传感器等产品需求增 长。 工业和信息化部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我国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0.2%,拉动全部规模以上工业 增长3.4个百分点,充分发挥了工业发展"稳定器"作用。这其中,智能制造装备表现亮眼。智能制造装 备主要包括高档数控机床与工业机器人、增材制造、智能传感与控制、智能检测与装配、智能物流与仓 储等关键技术装备。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工业机器人产量同比增长35.6%、智能 传感器市场规模突破1600亿元、智能搬运机器人销量同比增长11.2%。 "制造业智能化转型持续深入,拉动智能制造装备产业蓬勃发展。"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智能制造分会秘 书长刘前军介绍,我国智能制造装备产业规模今年有望超过5万亿元。 "作为全球第一制造大国,我国工业门类齐全且企业发展水平具有多层次性,为国内机器人企业提供了 巨大的市场机会。"刘前军介绍,今年我国工业机器人市场规模预计突破900亿元,保有量占全球市场的 43%以上。 再看传感器。作 ...
车谷瞪羚企业获超亿元融资 成立仅5年已与多家头部车企深度合作
长江日报· 2025-08-07 09:17
8月6日,总部位于武汉经开区的武汉盛势启创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盛势启创)宣布完成B轮融 资,融资金额超亿元。 武汉盛势启创科技有限公司办公室,员工们正在专注工作 据介绍,本轮融资获得国内汽车产业巨头旗下资本联合加持,由奇瑞集团旗下瑞丞基金与北京小米 智造股权投资基金共同领投,东风资管旗下泉州海丝壹号新能源产投跟投,老股东方广资本继续追加投 资。 盛势启创成立于2020年,主要从事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的智能传感器、智能座舱等产品的芯片开 发和硬件设计,先后获得省科创"新物种"、武汉市骨干瞪羚企业等称号。其产品已批量应用于吉利、小 鹏、岚图、赛力斯等国内主流新能源汽车品牌,国内品牌覆盖率超80%。 据透露,目前,盛势启创已与奇瑞、东风等车企建立了稳定的供应关系,未来还将获得奇瑞、小 米、东风更深入的支持。 小米集团产业投资部有关负责人介绍,看好盛势启创在新能源汽车核心电子部件领域展现出的扎实 技术功底和快速产品化能力。"此次投资,是基于对其成为产业链关键环节领先供应商潜力的认可。" "产业资本的强力支持,将进一步强化公司在智能汽车产业链中的核心地位。"盛势启创董事长李成 说,本轮融资资金将重点投向核心技术研发与 ...
完善多式联运体系、加快建设保税物流中心……广州将支持增城开发区打造对外开放新高地
广州日报· 2025-07-23 20:52
增城开发区发展概况 - 增城开发区从1988年县级园区逐步升级至2010年国家级园区,2024年GDP达980.6亿元,年均增长18.3%,固定资产投资542.33亿元,年均增长19.7% [3][4] - 2024年实际使用外资超2.1亿美元(年均增长36.7%),进出口总额1400亿元(年均增长33.3%),商务部排名从2016年189名跃升至2024年52名 [4] - 广州9个经开区2024年贡献全市超六成外贸额(7398.9亿元)、七成规上工业总产值(1.77万亿元)、八成实际外资(27.2亿美元) [3] 核心产业集群 - 形成"芯显车"三大主导产业:2024年电子信息产值270亿元(集聚40余家上下游企业),汽车产业产值630亿元(含207家产业链企业) [4] - 智能传感器产业园落户增芯、越海、中微公司等项目,汽车零部件产业园集聚日立马达等180余家企业,同步建设低空经济产业园和生命健康产业园 [8] - 广汽本田、越海电子等头部企业聚集,半导体封装企业越海集成填补广东省先进封测领域空白 [4][9] 基础设施与外贸通道 - 增城西站国际班列通达17国34城,最快14小时抵欧,新塘站日发班列从56趟(2023年)增至290趟(增长417.8%),覆盖7省70城 [6][7] - 广州东部公铁联运枢纽连接中欧、中俄等多条国际物流通道,吸引希音等11个外贸平台进驻,跨境电商货品实现"买全球卖全球" [6] 创新生态与政策支持 - 推动湖大研究院新建5家国家级研发平台分中心,新增14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022年以来获15项广东省科技奖 [8] - "区政合一"体制赋予12项市级经济管理权限,超200个项目享受"拿地即开工"审批改革,企业落地实现"无缝衔接" [5] - 产教融合加速成果转化,高新技术企业与专精特新企业数量快速攀升,形成"科技+产业+人才"三位一体发展生态 [8][9]
四川提出到2027年将打造20个省级消费品领域“天府名品”
新华财经· 2025-07-16 18:24
政策目标与总体布局 - 到2027年四川省规模以上消费品企业营业收入目标达到1.2万亿元 [1] - 打造20个省级消费品领域"天府名品"和200家省级"三品"标杆 [1] - 创建15个"中国消费名品"并培育5个国家级传统优势食品产区和地方特色食品产业 [1] - 重点布局创新智能产品、绿色产品、健康产品、数字产品、高端产品、潮锐产品等6大领域 [1] 创新智能产品领域 - 加强计算终端芯片、分布式操作系统等核心技术攻关 [2] - 重点发展超高清智能电视、激光投影设备、智能音箱等视听终端 [2] - 推进超轻薄折叠笔电、平板、手机及高性能主机研发制造 [2] - 深度融合AIoT技术打造智能家居中枢平台 [2] - 布局智能手表及VR、AR设备等穿戴产品 [2] 数字产品领域 - 加速布局生成式人工智能产品生态 [2] - 重点发展大模型应用、AI内容生成工具等创新产品 [2] - 推进电子竞技、网络游戏、数字电影IP的研发与商业化 [2] - 提升虚拟现实、增强现实、混合现实等沉浸式技术成熟度 [2] - 靶向发力智能头显、交互设备等高性能数字设备产品 [2] 高端产品领域 - 推动整车企业持续迭代新能源汽车产品与服务 [3] - 开发特种作业、农业植保、物流配送、康养护理等服务机器人产品 [3] - 提升显示面板、智能传感器、电子部件、光电设备、PCB主板等关键组件供给能力 [3] - 打造脑机接口、卷曲屏手机等高端电子产品 [3] - 加快推进eVTOL适航认证并探索多场景应用 [3] 政策支持措施 - 建立消费领域创新产品研发"绿色通道" [3] - 建立消费品以旧换新支持机制 [3] - 将"四川造"汽车、家电、数码、家装厨卫、电动自行车等产品纳入补贴目录 [3]
瑞纳智能(301129) - 301129瑞纳智能投资者关系管理信息20250716
2025-07-16 17:36
行业发展趋势 - 智慧供热行业未来智能化水平将显著提升,包括实现全要素数字化感知、运行决策自主化、设备运维主动预防、提供个性化服务、融合可再生能源、优化二网平衡和热网地理信息系统等,推动供热系统向精准、智能、高效、个性化和可持续方向发展 [1][2] - 在政策引导、设备老化、技术升级与用户需求等多重因素驱动下,供热行业设备更新需求持续释放,且向智能化、低碳化、高效化方向升级 [6][7] 公司战略与市场定位 - 公司目前战略重心集中在国内市场,深耕国内需求,巩固行业领先地位 [3] - 公司较早布局智慧供热技术研发与市场拓展,凭借自主核心技术的一站式低碳智慧供热整体解决方案,在智慧供热设备改造市场中抢占先机,提升市场占比 [4] 公司业务发展 - 公司将深耕山东等传统优势区域,升级服务挖掘存量收益空间,同时在华北、西北等市场提升份额 [5] - 公司维持高比例研发投入,推出如 100kW 磁悬浮热泵等新产品,获取品牌溢价与利润空间 [5]
加速培育新质生产力,天桥区着力构建“3+2”现代化产业体系
齐鲁晚报网· 2025-07-15 13:51
天桥区产业战略规划 - 天桥区计划到2025年构建"3+2"现代化产业体系,聚焦新能源装备、高端数控机床与机器人、先进材料三大主导产业,以及集成电路、新型建材两大特色产业 [1] 传统产业升级策略 - 通过人工智能和工业互联网技术赋能龙头企业如天鹅棉机,建设数字化车间和智能工厂 [2] - 实施优质企业提升行动和工业技改升级计划,为济南锅炉等骨干企业提供定制化服务方案 [2] - 针对科亚电子等百余家潜力企业打造"研发孵化-融资对接-升规培育"闭环服务体系 [2] 新兴产业集群布局 - 新能源装备产业围绕德源电力、先泽电力等企业构建新型电力装备产业链,并依托比亚迪、吉利等品牌发展汽车智能装备产业 [3] - 高端数控机床与机器人产业加快建设智能制造产业园,培育德晟机器人、希润自动化等重点企业 [3] - 先进材料产业以建邦胶体、银丰纳米为链主企业,延伸布局新型能源材料、节能环保材料等产业链,目标突破百亿产值 [4]
活力中国调研行 | 向“智”前行 传感“小方块”破解产业创“芯”密码
央视网· 2025-07-09 17:55
蚌埠智能传感产业发展现状 - 蚌埠依托"中国传感谷"大力发展智能传感产业,构建完整产业生态,推动老工业城市转型[1] - 目前传感谷已集聚200多家传感器相关企业,正打造超千亿级产业集群[10] 传感器技术应用场景 - 传感器在新能源汽车领域实现智能驾驶、智能车控功能[3] - 智能化妆镜通过内置传感器感知皮肤温度、湿度等数据,判断皮肤状况[5] - 人形机器人全身搭载六种以上传感器,赋予设备"电子五官"感知能力[5] 传感器生产技术突破 - MEMS智能传感器晶圆生产线实现高度自动化,采用国产天车系统[7] - 天车系统含1500米轨道、54个路口,日运送3144车次,年节约成本3000万元[7] - 生产线达产后预计月产8英寸晶圆1万片,2027年规划月产3万片[9] 产业链布局与产能规划 - 传感谷已形成300多种传感器产品矩阵,覆盖航天级、车规级等多领域需求[9] - 产品应用场景包括智能汽车、智能穿戴、智慧城市等新兴领域[9]
★工信部审议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2025年工作要点 实施"人工智能+制造"行动 打造智能制造"升级版"
证券时报网· 2025-07-03 09:56
两化融合政策方向 - 工业和信息化部召开会议审议《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2025年工作要点》 强调将两化融合作为推进新型工业化的战略任务 [1] - 政策目标包括制定1800项以上行业标准 组建5个以上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标准化技术组织 [1] - 会议要求以改革创新精神推动两化融合任务落地 强调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升级 [1] 数字化转型措施 - 加快落实重点行业数字化转型实施方案 场景化推进制造业数字化转型 [1] - 强化工业互联网五大功能体系建设(网络/标识/平台/数据/安全) 实施"人工智能+制造"行动 [1] - 打造智能制造"升级版" 加快重点行业智能升级 [1] 技术供给能力建设 - 强化工业软件/智能传感器等核心技术攻关 建设工业高质量数据集 [2] - 培育"小快轻准"数字化产品和低成本工具 以工业智能体深化AI应用 [2] - 带动工业数据集/大模型创新迭代 [2] 企业转型推动策略 - 发挥龙头企业带动作用 推动产业链"链式"转型 [2] - 实施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专项行动 开展"百城"试点 [2] - 培育懂行业又懂数字化的服务商 [2] 要素保障机制 - 通过标准凝练创新成果 支持企业研标/贯标/用标 [2] - 打造多层次复合型人才队伍 拓展多元投融资渠道 [2] - 加大对两化融合薄弱环节投入 [2] 创新生态建设 - 发挥两化融合标杆引领作用 用好首台套保险补偿政策 [2] - 引导企业深化新技术新产品融合应用 拓展对外合作空间 [2]
郭元强调研创新型企业培育:有力有效支持发展瞪羚企业独角兽企业,加快培育壮大新质生产力
长江日报· 2025-07-03 09:35
调研背景与核心观点 - 省委常委、市委书记郭元强专题调研瞪羚、独角兽等创新型企业培育发展工作,强调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论述,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 [1] - 瞪羚企业、独角兽企业是创新型企业的突出代表,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力量,需加大培育力度,构建全链条培育服务体系 [3] 重点企业调研情况 中电云计算技术有限公司 - 中国电子旗下云计算品牌,主要为政府及能源、金融等关键行业提供安全算力基础设施和数据产品 [1] - 企业需充分发挥自主创新优势,加强技术创新和应用,赋能金融等重点行业数字化转型,助力武汉智慧城市建设 [1] 武汉盛势启创科技有限公司 - 主要从事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的智能传感器、智能座舱等产品的芯片开发和硬件设计,获武汉市骨干高企瞪羚计划支持 [1] - 企业需加大研发投入,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提升产品性能和市场竞争力,积极拓展海内外市场 [1] 法睿兰达科技(武汉)有限公司 - 以移动机器人技术为核心,提供智能工厂解决方案,荣获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瞪羚企业等称号 [2] - 企业需深耕具身智能领域,深化产学研协同,加强技术创新和业态模式创新,培育更多人工智能创新产品和服务 [2] 培育发展措施 - 健全发现机制,聚焦光电子信息、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生物医药、人工智能等重点产业,筛选发掘掌握核心技术的创新型企业 [3] - 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鼓励企业大力开展研发活动,支持企业联合高校院所成立创新平台,承担重大技术攻关项目 [3] - 营造一流创新生态,在金融服务、人才引进、市场开拓、知识产权保护、应用场景开放等方面出台精准有效的政策 [3]
影响市场重大事件:工信部将实施“人工智能+制造”行动,以工业智能体为抓手深化人工智能工业应用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6-09 07:52
人工智能与制造业 - 工信部要求实施"人工智能+制造"行动,加快重点行业智能升级,打造智能制造"升级版"[1] - 强化工业软件、智能传感器等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以工业智能体为抓手深化人工智能工业应用[1] - 带动工业数据集、工业大模型的创新迭代[1] 外汇储备与经济数据 - 截至2025年5月末,我国外汇储备规模为32853亿美元,较4月末上升36亿美元,升幅为0.11%[2] - 我国经济持续回升向好,经济发展质量稳步提升,为外汇储备规模保持基本稳定提供支撑[2] - 多家国际投行上调中国2025年经济增速预期,德银预测2025年底人民币兑美元汇率将升至7.0[4] 贸易与出口管制 - 中欧双方电动汽车案价格承诺磋商进入最后阶段,欧方提出可同时探讨新的技术路径[3] - 对稀土等物项实施出口管制是国际通行做法,中方愿对符合条件的申请建立绿色通道[5] - 1—4月规模以上工业中小企业营业收入达25.8万亿元,31个制造业大类中28个实现增长[6] 科技创新与高端制造 - 国产盾构机海外订单排到2027年,小直径盲井施工机型将挖掘效率提升10倍[6] - 人形机器人是产业爆发的核心赛道,灵巧手技术的突破将是关键所在[7][8] - 国际首支P波段大功率超构材料速调管研制成功,在大科学装置、医疗等领域具有广阔应用前景[9] 区域合作与产业联盟 - 长三角先进制造业集群联盟成立,以26个国家级先进制造业集群为主体打造全球产业地标[10] - 联盟将推动先进制造业集群高质量发展,为长三角地区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贡献力量[10] 智能汽车与具身大模型 - 国产具身大模型首次获得汽车制造全场景验证,将在东风柳汽工厂执行智能化作业[11] - 搭载GOVLA大模型的通用智能机器人AlphaBot 2将应用于上下料、拖拽料车等多个场景[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