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半导体

搜索文档
汽车半导体排名,英飞凌位居榜首
芯世相· 2025-08-18 20:06
市场增长预测 - 2024年全球汽车半导体市场规模达680亿美元 预计以12%复合年增长率增长 2030年将达1320亿美元 [3][4] - 单车半导体价值将从2024年759美元升至2030年1332美元 单车安装数量从824个增至1158个 [4] - 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PHEV)年均增长率达19% 高于电池电动汽车(BEV)的14% [6] 增长驱动因素 - 电气化推动宽禁带半导体开关应用 特别是碳化硅MOSFET在800V平台快速充电场景的扩展 [6][7] - 全球安全法规(如Euro NCAP 2026)强制要求增加摄像头、雷达及域控制器配置 [6] - E/E架构向集中式系统和48V电源转型 催生对先进MCU和新型PMIC需求 [6] - 人工智能在多模态ADAS、端到端模型及制造/营销环节加速渗透 [7] 竞争格局分析 - 前五大供应商占据约50%市场份额 英飞凌以80亿美元销售额和12%份额居首 [8] - 恩智浦凭借汽车网络MCU和雷达技术以10%份额列第二 意法半导体以9%份额聚焦分立器件和MCU [8] - 美国企业合计占36%市场份额 英伟达、AMD和高通主导AI计算SoC领域 [11] - 日本罗姆和电装在传统MCU及碳化硅功率器件领域保持优势 [11] 区域市场动态 - 中国要求2025年汽车零部件国产化率达25% 地平线、黑芝麻等本土企业已在ADAS和座舱领域实现应用 [10] - 比亚迪半导体和StarPower的Si IGBT/SiC MOSFET获国内车企采用 蔚来采用台积电5nm工艺生产1000TOPS域控制器 [10] - 中芯国际扩建4座12英寸晶圆厂 28nm/40nm节点月产能达10万片 [10] - 台积电N5A与三星SF5A成为唯二符合AEC-Q100标准的5nm制程工艺 [11] 技术发展趋势 - 碳化硅衬底价格下降加速SiC MOSFET在逆变器中的应用 覆盖BEV和大电池PHEV车型 [7] - 5nm先进制程产能竞争激烈 英伟达"雷神"、高通"Snapdragon Ride"等产品已预占至2027年大部分产能 [11]
英飞凌谈车用RISC-V芯片:将颠覆行业格局
半导体行业观察· 2025-08-06 10:00
核心观点 - 未来五年汽车行业的变化将远超过去五十年,RISC-V架构将颠覆行业格局,实现软硬件协同 [2] - 未来汽车是软件定义的动态计算平台,需要重新思考整个架构 [2] - 行业确定了7个关键优先事项来打造未来汽车 [2] 区域架构 - 未来汽车需要灵活平台支持从入门级到高端自动驾驶的各种性能、安全和能源需求 [3] - 从分布式软件转向区域化和集中式计算,可简化开发、优化成本并加速部署 [3] - 现代车辆采用基于域的架构导致ECU和线路数量激增,增加成本、重量和复杂性 [3] - 区域架构将车辆划分为物理区域,每个区域由控制器管理,减少布线长度和成本,改善延迟 [3] 软件生态系统 - 软件定义汽车需要强大的软件支持,AUTOSAR和汽车级Linux(AGL)是关键标准 [4] - RISC-V AUTOSAR软件生态系统正在构建中 [4] - AGL已移植到RISC-V开发板,社区项目正在开发安全关键型用例的认证方法 [4][5] - 流片前的软件和工具成为必备,英飞凌推出虚拟原型支持早期开发 [6] - 整个工具链必须在芯片交付前准备好,RISC-V硬件支持直接贡献到开源项目至关重要 [6] 开放硬件 - RISC-V开放指令集架构使OEM获得长期控制权,避免单一供应商依赖 [8] - 开放硬件允许优化硬件和软件的协同设计,OEM可定制RISC-V内核满足特定需求 [8] - 开放标准构建供应链弹性,更容易更换供应商,引入良性竞争 [8] 通过标准进行合作 - 开放成功需要共同所有权和合作,标准是协作的催化剂 [10] - RVA23配置文件定义必须包含的扩展,确保生态系统一致性和软件可移植性 [10] - 底层统一标准减少责任和市场锁定风险,在共性和差异化间找到平衡 [10] - 标准化对避免供应商锁定至关重要,需要让IP供应商保持财务可持续性 [10] 模块化 - 模块化体现在硬件架构层面和芯片层面,让汽车行业以外的创新得以引入 [15] - 模块化需要物理内存保护、I/O保护或管理域隔离等功能 [15] - 芯片组提供模块化解决方案,实现混合ISA和混合生命周期 [15] - Chiplet可在高安全等级和非高安全等级组件间实现硬件隔离 [16] 区域适应性 - 未来汽车需要本地化定制以满足不同地区需求,同时保持全球架构效率 [17] - RVA23要求各地区扩展名一致,仅加密可因国家标准而异 [17] - 模块化支持区域自适应,如中国市场配备本地化AI,德国市场强化高速驾驶辅助 [17][18] - 欧洲应争取80%通用架构,减少重复开发 [17]
汽车芯片,竞争激烈
半导体芯闻· 2025-08-01 18:30
全球汽车半导体市场增长趋势 - 全球汽车市场2024-2030年复合年增长率预计为2%,但汽车半导体市场增速是其五倍,市场规模将从2024年680亿美元增长至2030年1320亿美元 [2] - 每辆汽车的半导体价值将从2024年759美元增至2030年1332美元,半导体数量从824个增至1158个 [2] - 中国市场保持活力,欧美市场稳定或下降,前4个月增长以价格下跌为代价导致供应链利润下降 [2] 驱动半导体增长的三股结构性力量 - 内燃机向混动/纯电转型推动电力电子需求,SiC和GaN宽带隙开关应用使电源/模拟领域成为最大增量收入贡献者 [3] - 全球安全法规(Euro-NCAP 2026、美国AEB、中国C-NCAP)强制入门车型配备更多摄像头/雷达/域控制器,中国厂商推动ADAS民主化提升平价SoC和图像传感器使用率 [3] - E/E架构集中化和48V电网演进需要先进MCU和新型PMIC组,AI技术在多模态界面、ADAS模型及制造营销环节加速渗透 [3] 市场竞争格局与区域动态 - 英飞凌(80亿美元销售额)、恩智浦、意法半导体、德州仪器和瑞萨电子占据50%市场份额,主导车载网络、77GHz雷达和SiC FET应用 [6] - 中国政策推动25%半导体本地化目标,地平线、芯擎科技、黑芝麻填补ADAS/驾驶舱空白,比亚迪半导体和斯达半导体在Si IGBT/SiC MOSFET市场份额提升 [6] - 车企垂直整合趋势明显:蔚来采用台积电5nm工艺实现1000 TOPS域控制器,比亚迪自研MCU/SiC MOSFET匹配电池组 [6] 半导体制造与技术演进 - 成熟节点产能扩张:中芯国际建设4座12英寸晶圆厂(28/40nm,月产能10万片),欧美日持续扩充200mm模拟产线 [7] - 先进制程两强争霸:台积电N5A和三星SF5A是仅有的AEC-Q100认证5nm工艺,NVIDIA Thor/高通Ride/Mobileye EyeQ7已占据初期产能 [7] - 消费电子厂商跨界冲击:小米、华为、索尼等新进入者重塑行业格局 [7] 电动化与高压技术发展 - 纯电动车(BEV)2024-2030年CAGR 14%,插电混动(PHEV)CAGR 19%,欧洲排放法规推动BEV,中国双电机PHEV方案或成全球趋势 [10] - SiC MOSFET因衬底降价加速应用于逆变器,800V平台普及,比亚迪推出首款1000V+平台需1500V击穿电压功率器件 [10] - 中国车企在SiC应用领先但差距将缩小 [10] 智能座舱与ADAS技术升级 - 座舱标配5nm SoC、LPDDR大内存、4K/8K流媒体(吉利Galaxy E8),NVIDIA/高通/联发科生成式AI模型支持离线语音/翻译 [11] - ADAS传感器价值向"大脑"转移,区域控制器(ASP超1000美元)取代边缘单元,7/8nm处理器算力254 TOPS,5nm芯片(2025年)将提升4倍 [11][12] - 3nm芯片进入2028-29年RFQ阶段,5nm以下节点是实现L3+自动驾驶数据融合的必要条件 [12]
恩智浦:为何中国智驾是关键?
半导体芯闻· 2025-07-18 19:07
汽车半导体行业趋势 - 汽车产业成为半导体市场最活跃的细分领域,电动化、智能化、自动驾驶和车联网推动行业变革,中国成为全球汽车创新的风向标[1] - 中国汽车市场以超过10%的复合年增长率快速发展,新能源汽车渗透率接近50%,新平台开发周期缩短至一年[4] - 中国在电动汽车领域占据全球70%销量和76%电池生产份额,机器人领域56%的全球最大企业位于中国[3] 恩智浦的中国战略 - 中国占恩智浦全球销售额的三分之一,公司成立中国事业部整合销售、研发、运营等职能,以中国速度响应客户需求[3][22][23] - 公司在中国拥有6000名员工(1600名工程师)、6个研发中心和14个办公地点,天津封测工厂为全球最大后端封测设施[22] - 本地团队已定义开发超200款产品,与台积电、中芯国际合作保障供应链,并通过ECEC中心支持客户生产线质量提升[23] 软件定义汽车技术布局 - CoreRide平台以硬件+软件+生态三位一体模式构建,涵盖处理器、MCU、电源管理及车载网络,集成操作系统和OTA机制[5][6] - 传统汽车功能更新需涉及50个软件模块和10个TCU,CoreRide通过集中式计算平台将开发周期大幅缩短[7] - S32K5微控制器采用16nm FinFET制程并集成MRAM,支持快速OTA和软件迭代,计划2025年Q3提供样品[16] 核心技术创新 - UWB技术实现手机数字钥匙功能,通过软件升级可扩展雷达功能(如儿童检测、自动充电),无需额外硬件[9] - 4D成像雷达处理器S32R47性能翻倍,天线数量提升3倍,功耗降低2.5倍,尺寸缩小38%,支持L2+至L4自动驾驶[10][11] - 电池管理系统向智能边缘(seBMS)演进,BMx7318/7518系列支持18通道配置和125℃高温环境,功耗仅5μA[18] 生态合作与市场落地 - 与地平线合作构建ADAS数据平台,结合处理器、网联及电源管理解决方案提升决策安全性和驱动稳定性[17] - 与吉利、长城、深蓝、零跑等车企成立联合创新实验室或续签合作,强化本地生态伙伴关系[23] - 定位为汽车智能化基础设施提供者,通过软硬件协同助力主机厂实现传统到未来的技术跨越[26]
2025汽车半导体生态大会 | 均联智行胡哲奇:始终与市场保持同频,座舱域控及融合芯片国产化趋势显现
中国汽车报网· 2025-04-26 19:50
2025汽车半导体生态大会 - 2025汽车半导体生态大会暨中国车规芯片技术路演于4月25日-26日在上海国家会议中心举办,由中国能源汽车传播集团等多家机构联合主办,旨在搭建全球汽车半导体产业交流合作平台 [1] - 大会主题聚焦贸易脱钩背景下智能汽车芯片国产化趋势,均联智行亚洲区研发总监胡哲奇发表《贸易脱钩下的智能汽车中国芯》主题演讲 [1][3] 均胜电子及均联智行业务概况 - 均胜电子成立于2004年,总部位于宁波,专注智能座舱、智能驾驶等系统研发,全球零部件供应商40强,产品覆盖全球超1/3乘用车 [3] - 均联智行为均胜电子旗下公司,产品线涵盖智能座舱/驾驶/网联/车身安全四大领域,软硬件一体化布局,全球累计交付超2000万辆汽车 [3] - 公司与高通合作基于其芯片平台实现智能座舱量产交付,与TI合作L2/L2+智能驾驶量产业务 [3] 汽车芯片国产化进展 - 贸易脱钩背景下,座舱域控及融合芯片国产化趋势显现,联发科、芯驰科技、杰发科技、黑芝麻智能等厂商崭露头角 [3] - 网联模组领域已与国产厂商合作,电源管理芯片及通信接口芯片实现部分功能替代 [4] - 国产芯片上车难度分四类:电源管理/逻辑芯片等低复杂度产品易替代;标准化存储芯片市场机会大;通信接口类因替换成本高难度较大;SoC/功能安全MCU等因生态依赖和认证成本难度最高 [6] 行业合作与发展策略 - 智能化赛道竞争激烈,公司主张通过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的长期合作模式,联合生态伙伴进行产品研发与解决方案整合 [7] - 目标是与市场趋势同频,提供更具竞争力方案,推动创新出行方式发展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