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座椅

搜索文档
重大突破!天成自控牵手川渝头部eVTOL制造商,eVTOL座椅业务再下一城
全景网· 2025-06-06 08:53
公司业务进展 - 天成自控全资子公司天成航空eVTOL座椅业务已获国内川渝地区某头部低空整机厂商订单,将为该客户电动垂直起降航空器(eVTOL)抗坠撞座椅项目进行产品开发研制、适航审定并供货,标志着公司eVTOL座椅业务进入实质落地阶段 [1] - 公司航空座椅产品已获得欧洲航空安全局(EASA)和美国航空管理局(FAA)的适航认证,子公司Acro Aircraft Seating Limited是波音和空客的合格供应商 [1] - 公司在碳纤维及铝合金复合材料航空座椅产品方面具备国际领先的竞争优势,具有丰富的适航取证经验 [1] - 公司与峰飞航空科技达成战略合作,将围绕eVTOL零部件及材料在技术研发和产品量产等方面开展合作 [2] - 公司控股子公司广东天成与广东高域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围绕eVTOL零部件及材料开展合作 [3] 行业发展趋势 - 国家大力支持低空经济发展,技术突破与政策红利叠加,城市交通、物流、应急救援等场景正加速重构 [2] - 以eVTOL为核心的"飞行汽车"赛道成为全球航空与交通领域的新焦点,吉利、小鹏、广汽等头部车企纷纷布局 [2] - 据预测,2023年全球飞行汽车市场规模为5.52亿美元,预计将从2024年的22.06亿美元增长到2040年的1.53万亿美元,2024-2040年复合年增长率高达50.5% [2] - 峰飞航空与宁德时代合作研发eVTOL航空电池,宁德时代将独家投资数亿美元 [3] - 广汽集团孵化的飞行汽车品牌高域GOVY推出两款飞行汽车,其中多旋翼飞行汽车GOVY AirCar已启动适航认证 [3] 公司订单情况 - 公司获国内头部车企两个乘用车座椅总成项目定点,预计分别于2025年9月和2025年10月开始量产,项目周期分别为2年和5年,合计配套乘用车总量约21.58万辆 [4] - 子公司郑州天成成为国内知名车企乘用车座椅总成项目定点供应商,项目预计2025年10月开始量产,配套乘用车总量7.56万辆 [4] - 公司被确定为知名合资车企乘用车座椅核心零部件定点供应商,项目于2025年12月量产,预计配套乘用车43.35万辆 [4] - 公司接连获得乘用车座椅总成项目定点,项目分别预计于2025年1月、2026年1月、2025年6月量产,分别配套乘用车5万辆、50万辆、45万辆 [4] 公司财务表现 - 2025年一季度,公司实现营收5.39亿元,同比增长46.74%;归母净利润2091.93万元,同比增长108.77% [5] - 公司现金流健康稳定,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7519.12万元,同比增长207.20% [5] 公司发展前景 - 公司在手订单充足,为业绩持续增长提供坚实保障 [5] - 随着国内汽车市场持续繁荣、全球航空业强势复苏以及低空经济异军突起,公司有望凭借在座椅制造领域的技术积累和创新能力迎来广阔市场发展空间 [5]
传承与革新并举 天成自控实控人之子陈昀接任总经理 启动管理层年轻化新篇章
全景网· 2025-05-15 08:40
人事变动 - 公司总经理变更,原总经理洪慧党因工作调整卸任,由实控人之子、副总经理陈昀接任总经理职务,全面负责公司经营管理 [1] - 此次人事变动标志着公司代际传承迈出关键一步,正式开启"创二代"承启的新篇章 [1] - 新任总经理陈昀现年31岁,拥有美国普渡大学农业工程学士和工业工程与管理硕士学位,兼具工程技术与现代管理双重知识结构 [1] - 陈昀自2017年进入董事会以来,历任航空事业部总经理、副总经理等关键岗位,对企业全价值链有深度认知 [1] 新任总经理背景与业绩 - 陈昀在担任航空事业部总经理期间,实现飞机座椅年产量1万席的突破,并成功打入波音、空客供应链体系 [1] - 在副总经理任期内主导东南亚市场布局,加速进入海外汽车供应链,展现战略延续性 [1] - 原总经理洪慧党仍留任董事及工程商用车事业部总经理,确保核心业务平稳过渡 [2] 公司业务与财务表现 - 公司是全球领先的座椅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在工程机械与商用车座椅、乘用车座椅、航空座椅等领域建立了完整研发体系,持有200余项专利技术 [2] - 2024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22.30亿元,同比增长56.27%,其中乘用车营业收入10.54亿元,同比增长122.79% [2] - 2025年一季度公司营收同比增长46.74%,归母净利润扭亏为盈达0.21亿元,同比增长108.77% [2] 发展战略 - 公司正快速切入飞行汽车供应链,形成双轮驱动格局,为迎接低空经济机遇做准备 [2] - 此次人事变动推动公司核心管理层年轻化,新任总经理兼具国际化视野与一线业务经验,有望为公司注入创新动能 [2]
2025年中国乘用车座椅行业品牌推荐
头豹研究院· 2025-05-13 20:10
报告行业投资评级 未提及 报告的核心观点 - 汽车座椅行业在产业结构调整期迎来智能化转型,预计2025年市场规模达1531亿元,中国企业竞争力持续提升,有望在2030年占据25%市场份额 [4] - 行业未来发展聚焦安全性、舒适性、轻量化和智能化四大趋势,未来3 - 5年将带动中低端市场配置升级 [5] 根据相关目录分别进行总结 市场背景 - 摘要:汽车座椅行业在产业结构调整期迎来智能化转型机遇,预计2025年市场规模达1531亿元,中国企业竞争力持续提升,有望在2030年占据25%市场份额;产业链分为原材料、零部件和整椅制造三大环节,骨架及功能件占总成本40%且主导性能表现,骨架材料逐步向镁合金转型 [4] - 中国乘用车座椅行业定义:围绕乘用车型座椅形成的产业集群,产品涵盖多种核心组件,兼具安全性、舒适性与智能化特性;产业链上游涉及原材料供应,中游包括OEM和AM厂商,下游对接整车制造等;行业正朝着轻量化、智能化与网联化、绿色环保方向发展,本土品牌市场份额逐步扩大 [6] - 市场演变:2021 - 2024年中国乘用车市场产销总体增长带动座椅市场规模扩大,2024 - 2025年虽面临问题但新能源汽车带动需求,预计市场规模仍将增长;过去市场由欧美日系企业主导,近年来中国企业竞争力增强,预计2030年华城系将占据25%市场份额;不同价格区间座椅材质和配置差异明显,未来中低端市场配置将升级 [8] 市场现状 - 市场规模:预计从2024年的1470亿元增长至2025年的1531亿元,2030年将达到1698亿元;10 - 15万元区间占比最大,15 - 20万元区间持续提升,高端市场呈上升趋势;在行业库存压力可控情况下,座椅市场将保持稳定增长态势 [10] - 市场供需:供给涵盖完整产业链,企业积极利用准时制生产和同步开发模式;需求受乘用车市场发展影响,消费者对座椅安全性、舒适性等方面要求提高,新能源汽车市场扩张刺激智能化、轻量化座椅需求增长 [13][14] 市场竞争 - 市场评估维度:需综合考量市场规模与增长潜力、产业链结构与企业竞争力、技术创新与产品升级、市场竞争格局与经营模式、政策环境与市场趋势等多维度因素 [15] - 市场竞争格局:中国乘用车座椅分美系、日系、欧系和中国四大阵营,2020年市场集中度较高,延锋位居首位;展望2030年,预计华城系将占据25%市场份额,与继峰、李尔等主导市场 [22] - 十大品牌推荐:包括华域汽车、继峰股份、佛吉亚、李尔、安道拓、宁波华翔、上海沿浦、重庆宏立至信、麦格纳、丰田纺织等品牌,各品牌在技术、市场、产品等方面具有不同优势 [25] 发展趋势 - 技术创新升级:座椅将在智能化上集成更多传感器,实现与车辆智能系统深度融合,轻量化方面轻质材料应用愈发广泛,企业不断加大研发投入提升产品性能与质量 [36] - 配置下沉与高端创新并行:中低端车型舒适性配置从选配向标配转变,装配率提升且扩展到后排,高端车型不断推出创新设计 [37] - 国产替代加速:本土企业在整椅和核心零部件领域不断突破,承接新势力订单,与车企联合开发推动国产替代进程 [39] - 市场规模增长:随着乘用车市场发展和产品升级,行业市场规模持续扩大,受新能源汽车增长、消费升级等因素影响,未来将进一步提升 [40] - 平台化与外包化:座椅开发走向平台化,有助于提升座椅供应商毛利,整车厂将座椅开发等业务外包给零部件厂商,为座椅供应商带来新机遇 [41]
2025年中国乘用车座椅行业研究报告:千亿市场空间,国产替代正当时
头豹研究院· 2025-05-12 21:06
报告行业投资评级 未提及 报告的核心观点 - 中国客车品牌在海外市场快速扩张,但出海面临诸多挑战,报告聚焦海外市场发展现状,分析全球格局,探讨国际化路径与竞争策略,研究新能源客车机遇与挑战并预判未来趋势 [2] - 汽车座椅行业迎来智能化转型机遇,产业链分工明确,市场规模持续扩大,配置升级成主流,中国企业竞争力不断提升 [3][4][5] 根据相关目录分别进行总结 中国乘用车市场发展情况 - 2021 - 2024年中国乘用车市场稳步增长,产量从约2130万辆增至约2707万辆,零售销量从约2050万辆增至约2310万辆,出口量从137.17万辆大幅增至485.01万辆,但增速逐年下降 [8] - 2024年以来,受欧美贸易壁垒加剧和国内消费信心不足影响,市场经历结构性调整,海外市场保护主义抬头 [8][9] - 中国汽车市场呈现分化,低价车先升后降2025年略回升,中端车持续下滑,15 - 20万车型快速增长,高端车2023年达高点后回落 [12] 汽车座椅行业发展趋势 - 座椅产业迎来智能化转型机遇,从传统功能部件向智能化体验中心演变,在25 - 30万纯电SUV领域,座椅总成价值量占比接近3% [3] - 汽车座椅正从传统舒适功能载体转变为集触觉交互与舒适体验于一体的智能界面,舒适功能渗透率持续提升,预计2025年座椅加热、通风、按摩和记忆功能渗透率分别达10.10%、3.70%、1.50%和6.70% [19] 汽车座椅产业链情况 - 产业链包含上游原材料供应商、中游零部件供应商和下游整椅制造商三大环节,最终服务于整车厂,中国PVC市场规模预计从2020年的1398亿元增长到2026年的1772亿元 [22] - 骨架及功能件占总成本40%,是决定座椅性能的核心部件,随着轻量化趋势推进,骨架材料向镁合金等新型材料转型 [4][26] - 调角器是座椅角度调节核心部件,主流座椅厂商已通过合资或自研方式布局产能,以维持竞争优势 [31][33] 汽车座椅材料与工艺 - 座椅材料从织物、PVC、PU革到高端真皮各具优缺点和适用场景,真皮表面处理工艺随复杂度增加成本逐步提升 [35] - 各工艺在灵活性、造型能力及应用场景上各具特点,如织物价格低廉透气性佳,PVC强度高但易龟裂等 [37] 汽车座椅行业壁垒 - 行业具有较高壁垒,体现在总成能力、客户认证、智能设计和成本控制四个方面,当前成本管控能力尤为重要 [40] - 座椅是复杂总成,开发制造需整合多领域技术,供应商准入需通过多项认证,产品开发周期长,严格准入机制及长期合作考验形成壁垒 [42] - 座椅设计与智能化深度融合构建技术壁垒,可实现座椅位置智能自适应调节,形成人机工效闭环 [42] 汽车座椅市场规模与结构 - 中国乘用车座椅市场规模预计从2024年的1470亿元增长至2025年的1531亿元,2030年将达到1698亿元 [50] - 市场结构呈现梯度分布,15万以下车型以仿皮和织物为主,15 - 40万区间逐步提升真皮占比,40万以上以真皮为主且标配加热与通风功能 [44][46] 汽车座椅行业竞争格局 - 2024年中国前十大热销车型座椅配套格局显示,外资供应商仍占重要份额,但延锋等本土企业已在大众品牌形成突破,双英等区域性企业崛起,替代进程加速 [53] - 国际巨头营收规模领先但增长放缓、盈利能力下滑,中国企业如华域汽车、上海沿浦盈利能力领先,迎来国产替代机遇 [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