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重力座椅

搜索文档
小米YU7云台摄像头过热、零重力座椅无法调节?官方回应
凤凰网· 2025-08-05 08:04
OTA升级功能更新 - 新增遥控钥匙自定义按键功能,支持一键打开充电口、寻车闪灯、寻车时闪灯+鸣笛或打开前备箱等个性化设置,需小米汽车APP更新至V1 16 2及以上版本 [1] - 新增自动更新功能,支持改期预约且一次预约即可对后续所有版本生效,大幅提升预约更新便捷性 [1] 小米YU7零重力座椅调节 - 零重力状态调节后用户仍可对靠背、座垫、腿托位置进行自定义调节,并支持记忆保存功能 [2] - 主驾零重力座椅位置跟随用户账号记忆,副驾随车记忆,全系车型支持付费选装主驾、副驾零重力座椅 [2] 4K云台摄像头发热问题 - 官方确认4K云台摄像头工作时外壳发热属正常现象,不影响产品安全使用和寿命 [2] - 采用一体化铝合金机身设计加速热量分布,可在70℃环境下连续工作,85℃环境下连续放置后功能保持正常 [2]
从坐到躺 零重力座椅带来舱内革命
中国汽车报网· 2025-06-27 09:55
零重力座椅市场现状 - 2025年重庆国际车展和粤港澳大湾区车展上,深蓝S09、问界M9等多款车型将零重力座椅作为核心卖点展示 [2] - 理想MEGA Home、问界M8、阿维塔06、魏牌高山等车型上半年发布时均重点提及零重力座椅配置 [2] - 零重力座椅支持多角度旋转(如理想MEGA Home第二排)、90°侧倾(领克900)、270°无级旋转(极氪MIX)等创新功能 [2] 零重力座椅技术定义 - 佛吉亚定义:当躯干与大腿夹角108°~131°、大腿与小腿夹角108°~133°时,人体压力分布均匀且小于常规坐姿 [3] - 中国汽研定义:需满足座垫角≥15°、躯干角≥35°(HPM-Ⅱ代测量),并带有腿托和可调座垫 [4] - 舒适性核心指标包括躯干与大腿夹角128°±7°、大腿与小腿夹角133°±8°,以及压力均匀分布和全身舒展度 [4] 零重力座椅功能演进 - 从基础姿态调节发展为集成通风加热、气袋按摩、智能体压调节、环绕音响等复合功能 [7] - 高端车型增加电动扶手、多功能显示屏、置物充电区、小桌板等拓展配置 [8] - 与"彩电、冰箱、大沙发"形成场景组合,提升午休、等待、长途等场景体验 [8] 行业标准进展 - 中国汽研牵头制定《汽车大倾角座椅正面碰撞乘员保护技术要求和试验方法》团体标准,2024年6月立项并进入征求意见阶段 [10] - 标准首次引入腰椎和髂骨评价,建立大倾角姿态假人摆放方法 [10] - 20余家机构组成联合工作组,计划2026年将零重力座椅安全性测评纳入安全指数规程 [13] 市场规模预测 - 2025年汽车座椅市场规模预计达1531亿元,零重力座椅份额将持续增长至2028年 [19] - 2030年预计30%以上车型标配智能座椅,产值占比超50% [19] - 国产头部供应商市场份额将随功能创新而提升 [19] 未来技术路径 - 功能集成化:向3D按摩、生物反馈调节(如肌电传感器)、舱内空间重构(对坐/吧台)发展 [17] - 安全智能化:与主被动安全系统融合,应用AI大模型提升智能化程度 [17] - 交互场景化:结合手势控制、眼动追踪、AR-HUD等技术拓展影院等场景体验 [17]
预计到2030年京津冀三地汽车产量将达430万辆
中国新闻网· 2025-06-07 18:35
京津冀汽车供应链发展 - 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产业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要引擎 三地拥有从整车到核心零部件的完整研发生产体系 [1] - 京津冀区域汽车产量预计2030年达430万辆 未来五年汽车零部件市场增量约4500亿元 [1] - 会议促成中汽零部件联合创新实验室揭牌 将整合资源优势加强协同创新支撑 [2] 产业链协同与平台建设 - 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检测认证公共服务平台揭牌 提供检测-认证-服务一体化解决方案 [2] - 对接会通过路演 一对一对接等方式促进上下游企业协作 打造高效供应链体系 [2] - 天津东丽区重点聚焦车载芯片 燃料电池 智能驾驶等关键领域 推动产业集群升级 [2] 技术前沿与产业趋势 - 会议探讨零重力座椅 智能线控底盘 全链数智化运营等汽车产业前沿技术 [3] - 京津冀将建设世界级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 推动中国智造汽车全球化 [2] 企业参与与合作 - 一汽 吉利 长城等15家整车企业和400余家零部件企业参与对接会 [2] - 采埃孚 京东工业品 辰致科技等企业专家分享行业技术趋势 [3]
理想零重力座椅、准零重力座椅有什么区别,比普通座椅强在哪?
理想TOP2· 2025-04-22 20:23
零重力座椅概念解析 - 零重力座椅虽为营销概念但实际能提供比完全躺平更舒适的体验 通过半躺姿势优化人体压力分布[1] - 完全躺平在硬支撑表面会导致头肩部、臀部和小腿三处集中受力 尤其臀部压力最大 需通过软质材料分散压力[2] - 汽车座椅因需兼顾支撑性而偏硬 即使靠背可放平 其舒适度仍低于专业卧具 零重力躺姿成为车内舒适性解决方案[3] 零重力座椅技术标准 - NASA定义的零重力姿态标准为臀部夹角128±7度 膝部夹角133±8度 该标准虽被NASA弃用 但被车企借鉴用于优化压力分布[4][5] - 实际应用中臀部夹角允许浮动(如113-121度) 核心在于坐垫需可调至22.5-29.5度水平角度 而普通汽车座椅坐垫角度仅10-15度且多数不可调[6][7] - 行业存在"真零重力"(坐垫角度可调)与"准零重力"(仅靠背和腿拖调节)的分野 后者虽未达标准但仍被部分厂商采用[9][10] 零重力座椅功能特性 - 行驶中使用零重力模式存在安全隐患 但坐垫上翘功能可单独使用 能改善臀部大腿受力均匀性 缓解长途疲劳[11] - 部分设计将坐垫与靠背联动后仰 导致行驶中无法单独调节坐垫角度 此类座椅仅适合静态场景[12] 理想汽车零重力座椅参数 - 理想L9二排右侧皇后座:坐垫角度14-29度(15度可调) 臀部最大夹角111度 膝部119度[13] - 理想MEGA焕新版副驾准零重力座:坐垫角度16.2-27.2度(11度可调) 臀部115度 膝部124度[14] - 理想MEGA二排双零重力座:坐垫角度15-30度(15度可调) 臀部122度 膝部145度[15] 零重力座椅综合评价维度 - 舒适度不仅依赖角度参数 还需考量人体工学设计、海绵材质、腿拖长度、功能配置及空间布局等因素 需实际体验验证[17]
安道拓:汽车座椅黑科技引领者
汽车商业评论· 2025-03-19 23:46
汽车座椅技术革新 - 汽车座椅正迎来技术革新浪潮,包括零重力、一键成床、180度旋转等功能 [5] - 全球首款配备机械按摩座椅的车型将在4月上海车展上市,相比气袋按摩触感更精细、力度更大、模式更多样 [5] - 安道拓在研中的座椅按摩功能包括手指抓捏感、肩颈部按摩、全身按摩等,致力于将功能做到极致 [5] 安道拓公司概况 - 安道拓前身是江森自控汽车事业部,2016年独立并在纳斯达克上市,2024财年营收147亿美元(1066亿人民币) [9] - 公司在全球29个国家运营200多个工厂、12个技术中心,员工超7万名,中国市场份额位居行业前列 [9] - 中国区拥有37个生产基地、3个全球技术中心、8家合资公司,服务40多家整车客户 [9] 中国市场战略 - 中国市场是安道拓全球最大市场和增长引擎,也是电动化、智能化创新中心 [9] - 重庆技术中心扩建后面积扩大一倍,新增滑车实验室、六轴实验室等先进设施 [7] - 公司在中国具备全产业链能力,已研发机械按摩、丝杆长滑轨等独有技术 [9] 技术创新方向 - 技术创新集中在五大方向:舒适性、安全性、智能互联、场景重构、可持续 [17] - 首创技术包括机械按摩、硬度可梯度变化泡沫、慢回弹记忆棉泡沫等 [18] - 研发大角度躺姿动态安全解决方案,与中国汽研合作制定安全测评标准 [20] 产品功能创新 - 开发零重力座椅、转向座椅、一键成床等新功能 [9] - 推出主动调节座椅,通过传感器数据自动调节最佳位置 [15] - 实现座椅与座舱互联,具备疲劳监测与提醒功能 [20] 本土化运营 - 最早与新势力品牌建立合作的全球座椅供应商 [12] - 采用区域化管理模式,实现快速响应和本地决策 [26] - 与中国标准化研究院合作制定本土座椅舒适性标准 [26] 行业发展趋势 - 电动智能汽车推动汽车座椅迎来100多年来最大变革窗口期 [11] - 汽车从交通工具变为智能终端、能源终端和"第三生活空间" [9] - 安全舒适的驾乘体验始终是汽车最基本、最重要的功能 [9]
60页深度 | 乘用车座椅行业专题:打造多样交互场景,受益于产品升级和进口替代的优质赛道【国信汽车】
车中旭霞· 2025-02-25 20:43
汽车座椅行业核心观点 - 汽车座椅行业正从基础安全件向具备消费属性的交互件转型,差异化配置成为车企核心获客逻辑 [3] - 座椅单车价值从4000元向8000-10000元升级,国内市场空间预计从1119亿元增长至2028年超1800亿元 [3][16][103] - 行业升级围绕"安全性、舒适性、轻量化和智能化"四大方向展开,存在高端配置下沉与创新产品上车两条路径 [5][63][73] 行业升级路径 - **配置下沉路径**:30万元以下车型加速将加热/通风/按摩等舒适性配置从选配转为标配,并从前排延伸至中后排 [5][77][83] - **高端创新路径**:30万元以上车型推出零重力座椅、二排旋转座椅等创新产品,带动生活空间变革 [24][86][93] - 典型案例:哈弗H6增加4向主驾调节+前排通风标配,Model 3将前排通风从选配升级为标配 [81][82] 行业竞争格局 - 高壁垒行业:需主机厂认证+总成制造+设计控本能力,CR5达78% [7][130] - 外资主导:安道拓/李尔各占25%份额,弗吉亚占11%,日系企业服务本土客户为主 [7][130] - 国产替代机遇:自主品牌市占率从2020年34%升至2024年61%,带动继峰/天成自控等本土供应商突破 [45][54][142] 技术发展趋势 - **安全性**:集成Pre-Crash快速回复、头套气囊等新技术应对零重力座椅安全挑战 [65] - **轻量化**:高强度钢减重20-30%,镁铝合金/碳纤维材料应用提升 [70][170] - **智能化**:极氪009头枕音响、唐群生理侦测等交互功能升级 [98][153] 细分零部件市场 - **座椅骨架**:占成本15-20%,单车价值从300-400元升至1600-3000元,上海沿浦等国内企业突破 [159][165][175] - **调角器**:中航精机国内市占率18%,外资主导高端市场 [189][196] - **面套**:真皮材料加速渗透至25万元车型,旷达科技等供应商受益 [199][200] 未来创新方向 - 智能驾驶推动座椅向"第三空间"转型,实现睡眠/会议/娱乐等多场景应用 [148][149] - 丰田纺织/延锋等提出可自由调整布局的模块化座椅方案 [153] - 极氪MIX等车型已实现前排180°旋转创造1.5㎡娱乐空间 [150]
座椅的较量:什么在决定车企软实力?
晚点LatePost· 2024-05-08 23:41
汽车座椅行业变革 - 座椅从功能性部件升级为车企差异化竞争的核心要素,零重力座椅从50万元车型下探至15万元区间[11] - 新势力将座椅视为"第三生活空间"关键配置,蔚来ES8"女王副驾"和理想ONE的Nappa真皮座椅验证了这一策略[7][8] - 座椅在整车Bom成本占比从3%-5%升至5%-10%,20万元车型单椅成本达2000-3000元[12] 新势力产品策略 - 理想汽车通过内部调研确定"将资源投入用户最易感知的内饰"策略,90%员工选择将1万元预算全投内饰[5][6] - 李想观察到中国市场"销量冠军均为同级别内饰最佳车型",据此制定座椅优先战略[6] - 蔚来因2021年座椅舒适度危机投入1亿元自研,形成专属座椅平台[21] 供应链格局变化 - 本土供应商继峰股份凭借新势力订单实现突破,2023年营收215.7亿元(同比+20.6%),净利扭亏为2.1亿元[14][16] - 二线供应商以高配合度和性价比获取订单,继峰2023年获得奥迪/一汽大众5个车型定点[16] - 传统五强(延锋/李尔/安道拓/佛吉亚/丰田纺织)仍占据70%市场份额,行业技术壁垒高[15][17] 技术迭代趋势 - 功能配置快速升级:按摩点位从10点增至24向调节,极氪009单椅价值宣称超50万元[11] - 自研模式分化:新势力深度参与骨架设计,传统车企多采用合资降本[21][22] - 问界开创"跨级供应商合作"模式,直接对接二三级供应商定义产品[22] 行业本质变化 - 座椅重要性超越传统"三大件",反映汽车属性从工具转向生活空间[10][22] - 软实力投入成为新竞争维度,但规模效应仍使头部供应商占据优势[17][18] - 本土企业在细分领域(如上海沿浦骨架业务)实现63.9%增长[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