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测评

搜索文档
海外华媒走进中国汽研 共话汽车指数发展新篇章
中国新闻网· 2025-07-29 17:30
公司技术能力 - 公司建设华为+诺基亚双核心网整车级蜂窝网络仿真实验室 可模拟全球100余个国家300余家运营商的网络信号 [1] - 公司构建典型海外路试场景数据库和海外路试最佳实践数据库 归纳超600个海外道路典型场景并收集超10000个海外路试问题事件 [1] 行业服务功能 - 实验室全面评估汽车复杂无线网络适应性 帮助中国车企在本地完成前期摸底测试 [1] - 通过分析海外路试大数据和国内外标准法规 实现全球主要国家典型复杂交通环境及车辆使用场景搭建复现 [1] - 评估智能网联汽车海外复杂无线网络适应性能 帮助车企解决海外出口联网问题 [1]
12类场景的综合通过率均低于50%?懂车帝回应智驾安全实测
北京日报客户端· 2025-07-25 16:31
智驾安全实测结果 - 懂车帝联合央视对近40款车型进行智驾安全实测,覆盖12类场景,综合通过率均低于50% [1] - 测试模拟城区和高速15个真实事故场景,城区包含9个场景(如"开进大转盘""四小学生过马路"),高速包含6个场景(如"高速惊现事故车""施工路遇卡车") [1] - 城区场景中,"转盘内汇入""过马路四小学生""刹停电瓶&斑马线上的儿童"通过率超50%,"开进大转盘"通过率最低仅23% [1] - 高速场景通过率更低,最高为"施工路遇卡车"47%,其余场景表现更差 [1] 实测细节与争议 - 高速场景"施工路遇卡车"中,部分车辆识别锥桶后变道失败,有的撞卡车或回撞锥桶,部分车型接管提示时间不足1秒 [2] - 网友质疑测试科学性,包括跟车距离差异和人为控制可能性 [2] - 公司回应称车型选择基于销量、关注度及功能配置,均为市售量产车,测试条件统一且全程影像记录可追溯 [2] 测试目的与行业呼吁 - 测试旨在科普智驾现状,消除公众对L2级智驾的盲目信任 [3] - 呼吁车企避免过度宣传智驾功能,需明确短板并提升用户安全认知 [3]
懂车帝的测试可信吗?
虎嗅· 2025-07-25 16:05
测试概况 - 测试模拟15个真实事故场景(如高速施工/儿童过马路/故障车躲避等),覆盖近40款主流车型的辅助驾驶系统表现 [6] - 场景设计基于真实事故案例还原,具有社会价值 [8] - 测试采用布车(GVT车辆)而非真车,符合ISO 19026-3标准中对乘用车三维目标的要求 [17][18][20] 测试结果 - 特斯拉Model 3/X以5/6通过率领先,国产激光雷达车型普遍表现中等(3/6通过率),部分车型如极氪001/帕萨特Pro等0通过 [2] - 整体表现欠佳:仅3类城区工况通过率超50%,高速夜间施工场景仅47%车辆能避让,儿童避让成功率58% [23] - 结果反映行业在高难度场景下的技术瓶颈,非单一品牌问题 [23] 测试争议 - 布车测试可能对激光雷达车型不利(铁质探测灵敏度高于布料),而国产车型多采用激光雷达 [12] - 操作细节(动作/路线/环境)存在可质疑点,但属复杂测试常态 [25] - 联合央视发布结果对智驾宣传激进品牌形成压力 [26] 行业标准建议 - 单一机构主导测试存在公信力局限,需联合车企/供应商/测评单位共同制定规则 [29][31] - 标准制定需经历立项/征求意见/实测验证等流程,周期至少1年 [32] - 懂车帝近年通过联合央视/高校建模等举措提升专业性,但尚未成为标准制定者 [35] 媒体角色反思 - 媒体兼具参与者与评判者身份易引发质疑,需转型为行业中立第三方 [37] - 未来需扩大权威机构合作阵营,从"测试执行"升级为"规则共建" [38]
浪人早报 | 懂车帝回应辅助驾驶测评争议、比亚迪回应天府机场车辆失控、曝魏建军与贾跃亭合作…
新浪科技· 2025-07-25 08:43
汽车行业动态 - 懂车帝澄清辅助驾驶测试争议 指出车辆自动紧急制动功能触发导致辅助导航驾驶功能被抑制 并非人为干预方向盘 [2] - 比亚迪回应天府机场事件 确认涉事车辆刹车系统正常 排除车辆故障原因 将追究造谣者法律责任 [3] - 长城汽车与FF达成战略合作 通过魏牌高山授权FX Super One车型 成为贾跃亭"中美汽车产业桥梁战略"首家落地车企 [4] - 小米汽车完成719万公里极端路测 覆盖G228/G219/G331国道及337个城市 测试范围包括各类复杂路况 [7] - 特斯拉宣布平价车型投产 外观类似Model Y 6月启动生产并计划Q4推出 马斯克亲自确认项目进展 [9] 科技与互联网 - TikTok 2024年营收230亿美元(+42.8%) 跃居全球第四大社交应用 海外业务收入占比达25%创历史新高 [8] - 英特尔启动15%裁员计划 削减50%管理层级 新CEO推行成本控制战略 [9] - Neuralink计划2031年前实现年植入2万枚脑机芯片 目标年营收10亿美元 拟推出三类医疗植入产品 [9] 外卖与零售行业 - 美团商家反映被迫参与价格战 客单价下滑7-10元 实际收入减少15% 行业专家呼吁避免恶性竞争 [5][6] - 上海市场监管局澄清未约谈外卖平台 但要求平台遵守新《反不正当竞争法》 禁止强制商户低于成本价销售 [11] 人工智能领域 - 特朗普公开批评"人工智能"命名 主张改为"天才智能" 认为现有名称未能体现技术本质 [12]
中国汽研周玉林:测试显示我国车内乘员安全水平5年提升50%
贝壳财经· 2025-07-12 15:32
中国汽车技术进展 - 中国汽研累计完成60余个平台近500款车型深度测评 [1] - 车内乘员安全测试项5年内从2019年41%提升至2023年91% [1] - 自主品牌导航辅助功能搭载率达90%,记忆泊车搭载率达88.8%,显著高于非自主品牌 [1] - 健康指数测试中车内甲醛浓度限值降低25%,常温低温续航衰减率降低近10% [1] 汽车指数升级背景 - 汽车产业需向智能化、绿色化深度转型以响应国家战略 [2] - 汽车技术快速迭代要求测评方法持续创新,需拓展维度并提升精度 [2] - 汽车指数升级旨在保障消费者权益并提振消费信心 [2] 新发布测评体系 - 发布IVISTA中国智能汽车指数与C-AHI中国汽车健康指数2026版规程框架 [1] - 推出IVISTA网联智能与隐私安全专项测评2023修订版规程 [1] - 公布CIEVC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复杂高寒环境测评2025版规程及"极北寒测"计划 [1]
中国汽研汽车指数走进电子科技大学 开启2025高校行首站
中国汽车报网· 2025-04-10 14:43
行业趋势与技术创新 - AI技术持续赋能智能驾驶与智能座舱,智能汽车产品功能日益多元丰富 [1] - 智能汽车行业最新趋势涵盖智能驾驶技术、智能座舱技术等领域 [1] - IVISTA中国智能汽车指数和智能座舱综合测评体系是公司核心测评服务产品 [1] 公司技术能力 - 公司在智能网联汽车测评领域具备七大维度的技术储备能力,包括试验场资源、实验室资源、试验设备资源、智驾实车测试装备、通信测试能力、OTA升级测试能力、汽车信息安全测试能力 [1] - 公司已发布C-IASI中国保险汽车安全指数、IVISTA中国智能汽车指数、C-AHI中国汽车健康指数,构建了链接汽车供给与需求两端的桥梁 [5] 社会责任与公益活动 - 公司发布"2025'科技向善'公益计划",围绕智能安全和绿色健康两条主线,开展公益发布、科普和活动三类行动 [3] - 高校行活动是公益活动的重要体现,旨在激发学生对汽车领域的兴趣并为行业培养人才 [5] - 公司未来将继续走进更多高校,推动汽车科技知识普及和行业发展 [5] 行业影响与消费者价值 - 公司通过指数测评与发布为消费者提供全面、科学、可靠的购车指南 [5] - 测评结果为整车企业优化产品设计提供重要参考 [5]
测评体系革新助力中国车企扬帆出海
人民日报· 2025-04-03 05:32
文章核心观点 中国汽研举办汽车指数国际交流会暨技术研讨会,其发布的测评规程具技术前瞻性,中国汽车智能化发展迅速,车企可凭借“技术 + 成本”优势提升国际影响力,中国汽研通过多种举措助力车企出海并推动中国汽车测评与国际接轨 [1][2][3][4] 标准引领技术 - “IVISTA 中国智能汽车指数 2023 版”引入雨天 AEB 典型测评场景、L2 + 记忆泊车测评规程及城区复杂道路导航智能驾驶测评,还有全球首个聚焦网联智能与隐私安全专项测评规程 [2] - “C - AHI 中国汽车健康指数 2023 版”在绿色出行维度引入多场景燃油乘用车低碳节能测试评价,在健康防护维度加入车内座椅表皮和空调滤芯抗菌防霉测评 [2] - 中国汽车产业智能化、网联化转型升级迅速,核心技术加速突破,2024 年新能源汽车 L2 及以上智能驾驶功能搭载率超 50%,高阶智驾向主流车型普及 [3] - 中国建成多个国家级智能网联汽车测试区和车联网先导区,部署超 8700 套智能化路侧单元,国产激光雷达、车规级芯片崛起,基础设施与产业链协同良好 [3] 融入全球市场 - 中国汽车参与全球竞争关键在于“技术 + 成本”双重优势,有机会实现“智驾平权”和“全民智驾”,未来要从产品输出迈向品牌价值和技术标准输出 [4] - 中国汽研助力车企出海需因地制宜,通过打造国际平台推动标准交流互认,为出海品牌提供本土化测试认证服务 [5][6] - 中国汽研累计助力十余款国产车型获 Euro NCAP 五星评价,2024 年与马来西亚合作获 ASEAN NCAP 认可授权,未来计划扩大国际专家团队,打造一站式出海解决方案 [7] 完善测评标准 - 中国汽研通过组建国际化智库、推动国际认可与合作机制、构建海外服务中心三大举措,为全球汽车测评体系贡献“中国方案” [8] - 中国可借鉴 Euro NCAP 加强数据驱动,注重全域安全,加强国际互认协作,完善汽车测评体系 [9]